別讓孩子為你“悲催”的婚姻買單——結束不幸福的婚姻後,怎麼撫平孩子的傷

婚姻 早期教育 親子成長 心理 橙媽聊育兒 2017-07-01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終於鼓起了勇氣結束了她那悲催的婚姻。她和前夫是經家人介紹的“閃婚式”婚姻,彼此瞭解時日較短,便匆匆步入婚姻。結婚至今也疙疙瘩瘩的走過了八年,兩人有一個五歲的女兒。

我的記憶裡,他們的婚姻生活實在沒有絲毫幸福而言,不管大吵小吵,總是有雙方家人牽涉其中,各種狗血劇情。互相抱怨,不滿和指責是家常便飯,丈夫內心懦弱保守,更沒有力量來化解雙方的矛盾,妻子強勢卻也缺少自我,大事小事必問父母的意見。就這樣撐了一兩年,把矛盾的所有原因都歸結於,兩人沒有生個孩子,於是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趕快生個孩子這件事上。

孩子終於出生了,前幾年還會把矛盾吵出來,近一兩年直接變為冷戰。儘管跟父母不在一起住了,也依然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他們的房子裡就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兩人也一直看在孩子還小的份上,沒有離婚。

別讓孩子為你“悲催”的婚姻買單——結束不幸福的婚姻後,怎麼撫平孩子的傷

其實,孩子是有感覺的,他們的關係狀況孩子都看在眼裡,這孩子敏感,沉默寡言,愛哭,在哪裡都是怯怯的不敢吭聲,從來沒見過她跟別的小朋友爭過什麼東西,即使有些爭執,她也會立即把手上的東西遞到對方小朋友的手中。

這一切表現的根源,都在於父母關係。父母常年冷戰,別看孩子年齡小,她能感覺得到壓抑的不和諧的氣氛,再加上家庭關係的緊張讓父母心情都不舒暢,經常會把自己的火氣發到孩子身上。這個孩子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她表現出來的就是不確定和膽怯,即使父母任意一方跟她在一起,她對外界也是不確定的,因為她所需要的安全感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過滿足。

如今終於下了決心,結束了這段悲催的婚姻。孩子歸了爸爸,因為雙方住的比較近,孩子也可以經常見到媽媽。對他們兩個當事人來說,可以算的上是解脫了。但是對孩子來說,似乎也沒什麼變化,依然是一切如故。儘管他們都覺得對不住孩子,讓孩子受到了傷害。

朋友來跟我聊,還是說孩子的事情。孩子不講話,即使我跟她比較熟悉,還是什麼都不說。問她一句話,半天頭都不抬一下,旁邊的人就會說:“咋跟你爸一個樣,這麼不愛講話。”我聽到這句話很心疼這個孩子,她可能被無數次貼了這樣的標籤,以至於真的越來越像爸爸了,越來越不敢說話了。

有時候,當孩子出現某種不恰當的行為時,我們不說話就是最好的糾正辦法,閉上嘴巴,停止評論。只需要日後有目的的來引導孩子就能糾正。孩子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因為孩子本身有問題,是因為他周圍的成人有問題。朋友說,要給她報個口才班去鍛鍊。我說可以,讓老師引導下也好。其實我想說的是:這一切的根源都在父母的身上,尤其媽媽的身上。

別讓孩子為你“悲催”的婚姻買單——結束不幸福的婚姻後,怎麼撫平孩子的傷

當我們自己的生活一團糟時,沒有時間去更多的思考孩子的問題。當你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時,很多補救行為也是徒勞。我的朋友結束了這可悲的婚姻,她應該先思考下,這段婚姻裡留下的慘痛教訓:

  • 婚姻中,孩子從來不是維繫的紐帶。

  • 這段關係的終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雙方沒有任何一方願意為之承擔責任和道歉,都只是覺得自己受了傷害。

  • 這段關係裡從來沒有解決過矛盾,只是一味地互相指責抱怨。

  • 他們的孩子承擔了這惡劣關係的大部分後果,受到了比大人更嚴重的傷害。

  • 一個人要有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

  • 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要靠自己悉心經營,旁人的介入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想通了這些問題,大約她整個人都會通透許多。對孩子的問題自然也會更明白些。婚姻關係終結了,孩子的養育問題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把自己的問題想清楚,給孩子的心理上才會更多一些關注和關心,才能把之前給孩子的傷慢慢撫平。

當一個人變得通透和有力量時,她才能把更美好的愛傳遞給別人。多給孩子些高質量的陪伴,接納孩子,少貼標籤,讓孩子重新從父母身上找回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才能把歡聲笑語重新帶到孩子的身邊。

別讓孩子為你“悲催”的婚姻買單——結束不幸福的婚姻後,怎麼撫平孩子的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