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片《流浪地球》引爆春節檔取得驚豔開局之後,中國電影市場進入了一連幾個月的冷靜期。2019年上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和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傳遞出的信號也表明,中國電影市場正在經歷分賬票房和觀影人次雙負增長的調整週期。

在資本退潮、上市公司市值縮水、行業信任危機的倒逼之下,影視公司正在蓄力“抱團過冬”,向精耕細作的內容端發力,提升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和社會影響力,向著影視行業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靠近。

影市低迷:9年來票房和觀影人次首現負增長

“儘管非常想支持國產片,但最近的確沒什麼大片上映,也許是暑期檔還沒開始。”6月23日,前來北京芳草地購物中心地下一層的盧米埃影城觀影的幾名觀眾最終選擇了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他們感覺上半年的國產“大片”乏善可陳。

不僅觀眾有這樣的感受,多家影院的負責人紛紛表示,2019年的電影市場確實有點“冷”。票房數據顯示,相較於前兩年,今年上半年的電影市場“爆款”奇缺,單片平均票房較低。票房超過10億元的電影僅有6部,除了“春節檔”的《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之外,剩餘的《復仇者聯盟4》《大黃蜂》《驚奇隊長》均不是“中國製造”。

貓眼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下午,2019年度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300億元。這個時間比2018年突破300億元的時點6月16日整整晚了一週。同時, 2019年1月至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不含服務費)累計為249.41億元,同比下降6.35%。在觀影人次方面,2019年1月至5月觀影人數僅為6.89億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減少了約1億人次。

這是中國電影分賬票房(不含服務費)和觀影人次自2011年以來出現的首次下降。

對此,擁有製片與院線雙重業務的博納影業創始人於冬感觸尤為深刻,“去年票房609億元,平均到每一天票房約為1.68億元。而今年迄今為止,有40多天每天的平均票房大約在三四千萬元,足見市場冷淡。”

在市場縮水的趨勢下,令人擔憂的是,我國銀幕數量的擴張並未減速。過去十年,中國銀幕數量保持高速增長,直至2017年,中國銀幕數超越北美市場,成為全球電影銀幕最多的電影市場。

2018年全年中國增長銀幕數為9300塊,累計6萬塊銀幕,2019年4月份中國市場的銀幕數高達64000張,位列全球第一。然而另一方面,電影院高速擴張帶來的直接影響體現在,單個影院的平均票房在2018年下降了8%,並且預計還將進一步下降。

資本逃離:上市公司市值縮水

電影行業步入低谷的跡象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方面,電影票房從快速增長到增速放緩,再到數據下滑;另一方面,行業層面信任危機的暴露,及其導致的融資不暢;最後,上市公司市值急劇縮水,資本進一步後撤。

繼去年全面取消8.8元、9.9元等超低價票之後,電影市場迎來“最強票補禁令”。雖然售票平臺仍有部分特價票可供出售,但觀影人次受到較大影響。今年年初的票價上漲進一步抑制了三四線城市受眾的觀影願望。

除了票價偏高,在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看來,“去年上映的電影數量不少,但質量與觀眾的期待有差距。”“爆款”供給不足也是觀影日趨理性的觀眾不再買賬、導致票房失利的一個原因。

除了《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少數頭部作品外,大量長尾電影“出頭”越來越難。來自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的數據顯示,每年只有10%到20%的中國電影能盈利,5%的電影有機會成為爆款。在2018年,超過70%的電影票房不足1500萬元。

事實上,從2017年底蔓延至今的“影院倒閉潮”已給行業敲響了警鐘。根據拓普電影智庫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平均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停止營業。2018年四季度因營業調整等原因,沒有票房入賬的影院已經多達2100家,佔全國影院總數的五分之一。生存困難的不僅是小影院、新影院,傳統院線的日子也不好過,市場佔有率與上座率持續走低,盈利能力不及預期,同比票房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影視行業目前面臨信任危機,整個行業的士氣低落。”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說。

除了信任危機,資本大退潮,行業內上市公司市值大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8年以來,中國電影產業先後經歷了增速放緩、資本退潮的危機。資本青睞並砸重金的古裝、大IP、大製作的電影頻頻失利。

一些上市影視公司市值大幅縮水,許多項目計劃擱淺。除了阿里影業一枝獨秀、最近一年逆勢上漲了50%外,影視股幾乎全線下跌,整體市值的跌幅相比2016年高點超過1000億。

王長田在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時給出一組數據:“從2016年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高峰到現在,整個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平均下跌達到72%。現在影視公司市值只有過去三分之一不到,一家上市公司市值跌個80%屬於正常跌幅。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幾乎是無法進入的。”

除資本層面外,影視行業在業務層面也遭遇考驗。在多重因素交織影響下,無論是申報電影備案還是電影開機數量都在嚴重下滑,從業者都在觀望等待、猶豫不前。一些影企製片人表示,去年原本預計幾百家影視公司將關門,現在看來遠不止此,同行見面打招呼說的是“活著就好”。

抱團取暖:出精品探新路是破局關鍵

電影產業寒冬背後,是前些年電影投資過熱帶來的產能過剩等問題,稅務等問題帶來的行業信任危機,資本過度逐利帶來的資產高估,以及行業專業人才培養斷層、電影工業化體系不夠完善等頑疾的暴露。

在行業秩序的重建過程中,不少從業者開始積極呼籲行業迴歸到以內容為主導的健康體系下。業內普遍認為,電影行業的核心是優質內容。想存活下來,還是要先從內容質量關進行突破,拿作品說話。

為了應對市場變化,聯合出品、共同操盤、抱團取暖已經成為常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說,“現在不是你一指頭我一指頭,是所有手指頭圈成拳頭。”

“每家電影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看家本領,現在是考驗所有電影公司專業程度、專業態度的關鍵時刻。”於冬表示,中國電影需要突破。“比如《流浪地球》做到了科技的突破,我們還要在美學上進行突破。借鑑現代電影技術和現代電影語境,賦予過去傳統主旋律電影一種新的樣式,讓它跟世界演員接軌,跟年輕人接軌。就院線而言,也應在5G時代利用好影院的劇場效應,不斷提升技術水準,提供給觀眾一流的視覺沉浸式體驗,實現技術方面的突破。”

寒冬中求破局,業內將目標對準“出精品、探新路”。王長田表示,“中國電影仍有非常多的領域、題材、表現方式以及風格需要探索,以拓寬中國電影的邊界。”

談及內容創作,王長田認為,追求視聽為目標的商業大片不應成為唯一的發展方向。近年來的韓國電影保持了對社會話題的關注和對歷史的反思,加之製作精良,已經以優質內容征服了觀眾。“這也許可以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方向。”

從受眾端的觀影數據可以看出,電影受眾的規模走向平穩,觀影頻次趨於穩定,年齡結構更加平均,各個年齡層觀眾的需求變得多樣……意味著電影消費市場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和穩定。在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之後,中國影視公司更應該花時間去打造一些真正能夠讓觀眾喜歡、真正能夠產生影響力、叫好叫座的精品力作。

“我們在想如果以後電影史學家研究我們這十年的電影,真正被記錄的是哪些影片?除了票房數字以外,我們是不是提供了一些有思想力量、有藝術力量的影片,能夠為後人看到我們時代的藝術家的創造,而不是簡單的製造。”上海電影股份公司董事長任仲倫說。

作為一個重要的藝術門類,電影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應當回到文化與藝術的創作本質上。江平說,真正的好電影要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技術精良,票房不是我們的追求,質量才應當成為我們的目標。(記者 張漫子 北京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