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價太高嚇跑觀眾——中國電影票房9年來首次下降背後

華語電影 吉利伴你回家 劉哥聊財經 2019-06-22
票價太高嚇跑觀眾——中國電影票房9年來首次下降背後

電影票房連漲8年

8年的高歌猛進後,中國的電影市場終於在今年露出了疲態!2019年1-5月,中國電影票房累計249.41億元,同比下降6.35%。在觀影人次方面,1月—5月僅為6.89億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減少了約1億人次。

票價太高嚇跑觀眾——中國電影票房9年來首次下降背後

2019年前5月票房同比下降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票房快速下降?這次觀眾和專家的觀點一致,票價太高了!

票價上漲超10%

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憑藉著高口碑、高製作、一舉收穫46億人民幣的票房,也是從那時開始,中國電影市場彷彿就打開了高票價的潘多拉魔盒。一線城市,春節檔張張電影票高達60元、80元,一些特殊的場次甚至突破百元。

票價太高嚇跑觀眾——中國電影票房9年來首次下降背後

《流浪地球》成春節檔票房冠軍

過高的票價正在使觀眾離開電影院。以今年春節檔為例, 平均票價同比至少上漲了10%。今年春節檔的票房雖然同比小幅增長,但是觀影人次卻比同期減少了近1500萬。

從城市分佈來看,一線城市下滑幅度最小,僅下滑0.65%。二、三、四線城市同期票房降幅分別為4.52%,5.07%和7.55%。級別越低的城市,票房下滑的幅度也越嚴重。顯然,三四線城市相比一二線城市,人均收入低,觀眾對票價上漲更敏感。

2018年年底,中青報調查顯示,在2006名受訪者中,決定是否觀看一部電影時,84.2%的受訪者會把票價作為重要參考因素;93.6%的受訪者能接受的電影票價最多40元;60.1%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電影票價高。

業內人士談高票價

華誼兄弟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春節檔用了大概五六年的時間,成為全中國最大的電影檔期,如果在春節檔用提高票價的方法獲取票房,其實是很傷害消費人群心態。

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電影行業進入調整期,每個行業都有它的週期性。國內票房確實是下滑的,觀影人次也是下滑的,其影響因素有很多:從製片方的角度看,去年上映的電影有400部左右,數量上來說是夠了,但質量可能和觀眾的要求還有差距;從院線來看,截至今年3月底,屏幕數量已經有6萬多塊,也是足夠的,可能在區域和地點分佈上還不均衡;從價格來看,電影票票價可能偏高了。

票補取消拉高票價

過去幾年,一張電影票並不算很貴,常有9.9元、19.9元的特價票,這是因為電影出品方和線上票務平臺為了刺激票房,進行了購票補貼,簡稱“票補”。

2018年10月,有關部門發文,電影票補被取消。牽一髮而動全身,電影市場生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個改變應該就是高票價的直接原因。

今年3月25日,貓眼娛樂公佈了其港交所上市後的首份年報。2018財年,貓眼收益37.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47.4%;經營虧損1.39億,同比2017年的6600萬增加111.2%。

虧損的直接原因就是高額票補。貓眼在2018年,有19.4億元的銷售及營銷開支,貓眼解釋“主要由於為推廣我們的服務而增加用戶激勵所致”。這裡所說的“用戶激勵”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票補”。

“其實,現在票補也並不是取消,而是有所控制,票務平臺投入票補的力度降低,對今年票價上漲有直接的推動。”一影院經理表示,雖然之前票補新政並未落地,但電影行業各方均趨於理性,票補總量肯定是減少了。在他看來,票補減少,是高票價的重要原因。

電影票價長期以來是放開定價的,不屬於政府定價和指導價範圍。

票價上漲,觀影人數減少,進而影響影片的傳播,也可能引發盜版流行,損害整個市場的利益。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票補讓這個市場快速做大了,票補也讓觀影人數快速下降。如何解決這個行業難題,考驗各方參與者的智慧。

票價太高嚇跑觀眾——中國電影票房9年來首次下降背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