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全系佛法上之密宗觀(二)

華嚴經 毗盧遮那佛 雞湯 佛學 法舫文化 2017-07-16

法舫:全系佛法上之密宗觀(二)

三 諸大乘經與大日經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稱《大日經》唐·善無畏一行譯,共六卷三十一品(第七卷為後人所增儀軌。)——凡學佛者,皆知此經為密宗之根本要典,亦即學真言者,持之以區分顯教而且駕乎其他大乘經(顯教)之上者也。然吾人觀本經所說之理趣與一切大乘經所說之理趣——尤其是與般若等經,毫無區別。惟經中多幾種如來神變加持之真言而已。今試略舉經文,以觀其義。《住心品》雲:

"世尊!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佈,隨種種性慾,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願生天,或生人中乃至說生摩睺羅伽法。若有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聞身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成儀,而此一切智道一味,譬如虛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

此與《般若》、《法華》、《維摩》、《寶積》等經所 說理趣,無二無別。智者應尋,不能繁引。又云:

"世尊!如是智慧,以何為因?云何為根? 云何究竟?佛言: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 方便為究竟。祕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虛空無相故。祕密主!諸法無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諸法無相,謂虛空相。——世尊!誰尋求一切智?誰為菩提?誰發起彼一切智智?佛言祕密主!自心尋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虛空相心,離諸分別,無分別,所以者何?性同虛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提。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

此說菩提不可得,如虛空。乃至成佛,非種種身,佛身亦不可得。方便滿足,一切智智。而不住蘊處界中,與《般若》、《深密》、《楞伽》、《楞嚴》等諸大乘經,文句相應。

(一)三劫修行說 其次說八心漸次,進修無上菩提,其出世間心,說唯蘊無我,說十二因緣,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是超越一劫瑜袛行。又說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法無我性,觀察蘊阿賴耶,知自性如幻等。舍無我心,生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三際不可得故。是如實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祗行。乃至說真言門,修行菩薩,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德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乃至住信解行地,修十緣生句,了知大乘句,心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具足法財,出生種種工巧大智,如實遍一切心想。

凡此經文,所詮義理,與其他大小乘經,所詮義理,無二無別,絕無特別祕密意味,而駕乎其上也。蓋佛法之說明一切法者,其所用之方式,因機而容有不同;但其所說明之諸法事理,並無二致。何以故?以諸法之事理,法爾如是故。如有為諸法,本為無常,在各經中,皆說無常;乃至不說,亦無常也。 "住心品"為 《大日經》之心髓,為真言密宗所本之根本教理。真言法門為佛攝受趣菩提行之大乘菩薩之另一方便法門。旨之所在,令諸菩薩不退大心,入三摩地,作大佛事,重於勝行,故於解行,從略言之,實則括一藏教典也。又此經中,明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依教修持,漸次超一劫二劫,又說住信解行地,(當為加行道。)又說無量劫中,修積福德智慧方便,如是由凡夫成正等覺,圓滿菩提,不歷三劫一念真言即肉身而成佛,云乎哉?

(二)方便觀行說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雲:

"諦聽金剛手,漫荼羅位,初阿暗黎應發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綜眾藝,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三乘,善解真實義,知眾生心,信諸佛菩薩,得傳教灌頂等。"

又云:

"佛法離諸相,法住於法位,所說無口類,無相無為作,何故大精進,而說此有相? 及與真言行,不順法然道!善聽法之相,法離於分別,及一切妄想,若淨除妄想,心思諸起作,我成最正覺,究竟如虛空,凡愚所不知,邪妄執境界,時方相貌等。樂欲無明覆, 度脫彼等故,隨順方便說,而實無時方。無作無造者,彼一切諸法,唯住於實相。複次祕密主,於當來世時,劣慧諸眾生,以痴愛自蔽,唯依於有著,恆樂諸斷常?時方所造業,善不善諸相,盲冥樂求果,不知解此道,為度彼等故,隨順說此法。"

執密宗者,妄分顯密之河,希求供養之樂,不解諸法,痴愛自蔽,唯依於有著。而不知吾佛。正為對治彼等,不了佛法無相,法住法位,菩提無相,妄執妄求,可憐憫者,而說此真言事相儀軌之方便法。而今彼等,竟不知佛意所在,更進一步,妄執此為最上佛法。佛法一味,豈有上下?大聖已逝!法將久歿!設使再生,不知為此輩執密宗者,流幾許眼淚也。

(三)緣起性空說 又《悉地出現品》雲:

"虛空無壞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出本自性常空故,緣起甚深難可見,於長恆時殊勝進。隨念施與無上果,譬如一切趣宮室,雖依虛空無著行,此清淨法亦如是。三有無餘清淨生說極清淨修行法,深廣無盡離分別。"

又云:

"真言門修菩提行諸菩薩,速於是中,當得真言悉地,若行者見曼荼羅,尊所印可成就真語,發菩提心,深信慈悲,無有慳",住於調伏,能善分別,從緣所生,受持禁戒,住善眾學,具足方便。說因非作者,彼果則不生,此因因尚空,云何而有果?當知真言果,悉離於因業,乃至身證觸。無相三摩地,真言者當得,悉地從心生。諸見此法,心得歡喜,受安樂住,不害法界,何以故?法界說名不思議界。"

此說空性緣起,亦即菩薩所證之悉地也。今日之執密宗者,誰能通達空性緣起甚深法門?只能妄執一二神咒,誑惑路人而已!嗚呼!佛法總綱,不外緣起與性空。此而不知,直與佛法無涉,遑言真言之傳授灌頂證悉地耶?至於住調伏,(律義)持禁戒,分別緣起,善住眾學,——學一切所應學——具足方便,是有為修真言者之學綱。又真言之行因本空,所證之悉地無相,離因業身證,非行深般若波羅蜜者,難以入此,非行位菩薩亦無能入此,《大日經》全部意旨之所在,皆為令諸菩薩通達空性緣起,證得一切智智——悉地——此為佛法之根本,咒印儀軌,不過成此之修證方便耳。此經如是,一切陀羅尼經皆如是。

四 行果上之密宗觀

(一)同一行位無第二行程:——佛法原有一整個之體系,本無第二行程,無大小顯密之差,隨根機別,可有聲聞菩薩之分。而教理方面,尋遍三藏,不出空有二理,何以故?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之事實真相,不外乎緣生性空,性空緣生故也。佛之說明一切法也,當亦不能越此一切法之事實真相而妄說之。從因緣生滅門,說一切法有;從因緣當體不生滅門,說一切法空。釋尊所說三藏十二部之一切教典,不越斯義。至於修證行位,乃為眾生直趣大覺之行程階段,一切眾生之個性智慧不同,行程遲速不一,故在其過程上,有無量百千萬億之差別,種種神變,種種方式,種種形狀,皆為其行中差別。然一一行者,至其階段,皆能為之,皆能變現,迨至大覺,原同一體。無量經中,說行位階段,雖各不同,約皆不出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佛果之五十二位。(此說大乘)詳如《楞嚴》、《華嚴》、《深密》、《仁王》、《般若》等經所說。其餘各經,或略或廣,有無不定,即《大日金剛頂》等經,何嘗不說五戒十善乃至十地等位?是故佛教中之行位,不論在何經何論,乃至任何宗派,皆以十信乃至十地為行位,等無差別。除其行者,在此行位上所作方便不同之外,決無所謂更有第二條行路超過諸經所說之十住乃至十地之行路。若有第二行路,則各經中,應說十住乃至十地之外,別有行位。倘若說者,十地等行路,應不能圓滿佛果功德,是應十地佛果之上,別有行果。若爾,則十地佛果為有上法,諸經不應說為無上者也。真言行門之行者,當亦不能外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佛果,而別有行位,如是顯密之別云乎哉?

複次依理依教,起修建行,無量菩薩既同一行位,則無論何人,至何階位,應具何功德,應受何法樂,應修學若何法門,完全具足;斷無所謂此人在此行位,所有功德法樂,而勝劣於同一行位之同行者,惟其顯現方便容有不同耳。其實應具者皆具,應受用者皆能受用,應變現威力教化眾生者,皆能變現,斷無所謂同在一行位上,某行者具此功德,而不具彼功德,某行者具彼功德,而無此功德者也。如初地功德,能具百法明門,能供養百佛,能教化百佛世界眾生,能具百三摩地門,百陀羅尼門等,二地千之乃至十地轉大,佛果圓滿。凡登初地者無論為誰,皆具此功德,不缺毫釐,乃至十地佛果,亦復如是。無量經中,既皆說此行位無別,此中安有顯密高下分耶?

(二)同一佛果三身雖別法佛不說法:—— “夫顯密之名,固非"始於弘法,而其開宗義,抑顯揚密,肆毀諸師,恣斥眾學,實無過於此師!”——持鬆師《賢密教衡》語——依前教理,當能悟到佛法一體,無顯密別,隨機方便,或容說之。然所謂陀羅尼門者,不過千萬法中之一種而已。與其他法門,當共平等,無有高下。弘法因日本國民性及俗習之需要神道設教,故獨倡密教,而藉抑眾學,觀其《辨顯密二教論》。實無殊勝之見解,至判十住心,尤為自尊之談。今刺取《二教論》之說,以略辨之。

《二教論》區分顯密之別, “謂顯為淺略,密為深祕,淺略者是拂塵之藥;深祕者是授室之契。顯為釋迦區機之雜味,因期三劫;密遮那自證之醍醐,果滿一生。顯密區異,要不出此,其他似正不正之理,若金若#之言,學者易知其非,勿容贅口。” (賢密教衡) 彼論要旨,總之以顯為受用應化身說,密為自受用法性佛說。如論雲:

“問:顯密二教其別如何?答: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說,謂之顯也;自受用法性佛說,內證智境,是名祕也。”

全論文義,皆為證明此說。而判“自受法性身說內證智境”,為祕密教為無上教,然其所引經論,多牽強附會,勉為其說。若隱若顯,似正不正,不能令人對顯密高下之分,有充足之聖言量,而決定之,智者一尋,自能分曉也。

諸佛果德,三身圓足。言三身者:《金光明經》雲:

“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攝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

《佛地經論》等說:一法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唯識論》“清淨法界,為自性身”, “諸佛共有,是自性常,於十地中,分皆證得”(《佛地論》),《義林章》雲:“自受用身,自受法樂,他用身,令他受用”。《成唯識》說:“自受用身,恆自自受用廣大法樂,他受用身,為十地眾,現通說法,決眾疑網,令他受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化身為地前菩薩,乃至一切眾生而現之身。” 又《義林章》約《金光明經》意雲:

“清淨法界及四智品,常遍色身,真實有為無為功德,名為法身。有為無為功德本故。如來相應如如,如如智,願力故,所現相好,項背圓光,為地前三乘及十地菩薩所現之身,名為應身;為化三乘所現佛身,及化十地他受用身,併名應身;應他機宜,現佛身故。修願行滿,不待時處,隨眾生類,現五趣身,是名化身;不現佛形,而顯化故。《佛地經》中,五趣化身,亦化身攝,多現神通變化事故。他受用身,亦名應身,自受用身,自受法樂,非應機宜,而顯現故。他受用身,能令菩薩受法樂故。”

以上諸義,以表明之:

法身為大功德之所依止,清淨法界,或說真如無為功德,法性之身,當不說法;自受用身,即為內證智境,只受用法樂,亦不說法,無庸自說而自聽故。他受用身,即是本願智力,為地上地前三乘菩薩說法,顯現演說,一切不可思議之境界,如說《華嚴》《大日》《金剛頂》《理趣分》《般若》等大乘經。化身則應地前三乘乃至一切眾生,而說法。

由此義故,在佛之一面,遮那若執為法性身佛,或自受用佛,內證智境佛說,則大日等經非佛說,法身不說法故。遮那若為他受用身佛,則遮那與釋迦大日經與一切大乘經,平等平等,無有高下,不應妄分顯密,誑談高下以亂耳目,以迷正道。又所化弟子,除受用應化身所教化外,無別眾故。釋迦佛身,為化三乘所現之身,故能遍說一切教法,釋迦佛身,三身圓足。釋迦即遮那,無第二佛出故。由此觀之,說法教主有別乎?所說諸法,有高下乎?請細研一切大乘經典,可自喻矣。(待續)

(原載《海潮音》第十四卷第七號、《法舫文集》第四集)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