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滑縣,河南省直管縣,位於河南省北部,經度:114.5193,緯度:35.5754,與安陽、濮陽、鶴壁、新鄉接壤。北距安陽市70公里,南距鄭州市130公里,東北距濮陽市53公里,西南距新鄉市70公里,西北距鶴壁新市區25公里。全縣面積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5.21萬畝。 [1-2]

滑縣是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中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中國唯一的糧食生產先進縣,有“豫北糧倉”之稱。 滑縣主要旅遊景點,隋唐大運河、張家遺址、瓦崗寨、明福寺塔、歐陽書院、千翠湖等。

滑縣之名始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於“滑”,蓋因滑臺城而得名。《重修滑縣誌》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於滑,為滑伯。”滑伯本姬姓,後裔改為滑氏。《元和志》雲:“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臨河有臺,故曰滑臺城。”《水經注》曰:“舊說,滑臺人自修築此城,因以名焉。”

春秋時,滑縣為衛國的曹邑。秦漢之時,滑境稱白馬縣,隸屬東郡。隋至明初,滑縣稱滑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廢白馬縣入滑州。七年降滑州為滑縣。

清雍正三年,滑縣改屬河南衛輝府。

中華民國3年(1914年),裁併府、州,滑縣隸屬豫北道。17年,改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劃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1月,縣政府自萬集村遷至道口鎮,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縣復歸河南省,屬安陽專區。

1983年成立濮陽市,歸濮陽市。

1986年2月,改屬安陽市。

2014年屬河南省直管。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滑縣在其中。

滑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境內名勝古蹟眾多,著名的瓦崗寨遺址、國家級重點文物明福寺塔、歐陽書院正在開發建設。滑縣木版年畫、大弦戲、大平調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道口錫器、秦氏絹藝、安繡、故道家紡老粗布等民間工藝馳名中外。已有近400年曆史的地方特產道口燒雞被譽為“中華第一雞”,榮獲國家傳統知名品牌原產地域保護。

2012年末,滑縣共有電影放映單位2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4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事業蓬勃發展。實施了電視網絡數字化雙向化改造,農村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工作完成,整體轉換農村數字電視用戶26.8萬戶、30.4萬臺,其中數字互動電視6.3萬戶。數字電視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省縣級第一。全縣共組織實施科技項目1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9項。全年完成重大科技成果2項。專利申請量達到221件,授權量133件。

旅遊

道口燒雞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滑縣道口鎮“義興張”世家燒雞店所制,是中國著名的特產。由河南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省特級燒雞技師張中海先生的先祖張炳始創於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距今已有近三百五十年的歷史,開始製作不得法,生意並不興隆,後從清宮御膳房的御廚那裡求得製作燒雞祕方,做出的雞果然香美。曾被列為宮廷御用品,以其獨特的色、香、味、型稱絕四方,數百年來享譽國內外,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道口燒雞的製作技藝歷代相傳,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1981年被商業部評為中國名特優產品。 道口燒雞與北京烤鴨、金華火腿齊名,被譽為“天下第一雞”。 2009年,道口鎮因盛產燒雞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燒雞名城”榮譽稱號。

老廟牛肉

老廟牛肉是滑縣老爺廟加工牛肉,國家級地方名饈,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滑縣木版畫

自明朝末創始以來,其獨特工藝流傳至今。300年來,素有“豫北之花,中華一絕”之稱。老廟牛肉用十五種佐料和陳年老湯,以木炭火煮制而成。滑縣老廟牛肉與道口燒雞一樣享譽四方,而且也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國家政協副主席楊靜仁為老廟牛肉題詞“面向市場,發展經濟”。中央領導楊成武、王首道、馬文瑞分別為老廟牛肉題過詞。

滑縣木版畫

始於唐朝,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數百年來,滑縣木版畫、木版年畫一直堅持手工製做,工藝精細,人物造型粗獷豪放誇張,線條剛勁有力、飽滿勻稱,顏色豔麗,是集收藏、裝飾、實用與研究價值於一體的藝術精品和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

琉璃盆、琉璃瓦

老店鎮常屯村地處黃河故道,曾以燒製琉璃盆為主。最早可追溯到早在元末明初。在90年代以前塑料盆、不鏽鋼盆尚未普及時,是居家過日子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該村燒製的琉璃盆暢銷豫北及周邊各地。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在生產使用。

遺址

衛國都城遺址

位於今八里營鄉殿上村,故稱楚丘。衛懿公當政時,懿公窮奢極欲,喜好仙鶴,不理朝政。後北狄入侵,衛國戰敗,衛懿公兵敗被殺,被北狄人吃掉,只剩一肝。當時一位舊臣懷抱君王之肝痛哭不已,最後竟然剖腹,將君王之肝放入自己腹中,自己做了陪葬,這也就是剖腹葬肝的來歷。衛國經歷此次浩劫,幾乎滅國,後經齊桓公幫助衛文公才得以復國,遷都楚丘(也就是今八里營殿上村),衛國的首都也從淇縣遷到了滑縣。後因黃河氾濫,衛國國都又北遷濮陽的帝丘。雖然衛國國都在楚丘不長,但是留下了不少遺蹟,比如衛國的都城遺址(大躍進中被毀),並且出土了大量陶器物品、人殉和墓葬。但是因疏於管理,這些出土的文物大多流落於民間,更有甚者竟有盜墓者明目張膽地掘墓,無址可尋。可以說遺蹟被破壞殆盡。據傳衛莊公死後,其陵寢建在周圍,但是年代久遠,已無據可考。至今周圍農村農家還能見到古磚,陶器等文物。如能收集,也是一個補救的機會,相信會對研究衛國乃至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張家遺址

位於大寨鄉張家村東南半公里處。遺址長和寬各120米,面積1.44萬平方米,稍高於周圍耕地。1984年秋,文物大普查時發現,文化層厚度不均,有鬲足、灰色陶片、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1985年4月,在遺址西南部又發現很多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屬仰韶文化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觀遺址

位於趙營鄉中新莊村東80米處。該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20米,總面積1.8萬平方米。從遺址西邊斷層看,文化層厚度約1.5—3米,地表散存大量的灰色、黑色陶片紋飾為方格紋、粗繩紋、細繩紋、人字紋等;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陶胎薄而堅硬;還有紅陶缽、夾砂鼎、繩紋鬲、蚌屑、石斧等器物。經鑑定為仰韶文化遺址,1980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瓦崗軍點將臺遺址

位於瓦崗鄉瓦崗村東北半公里處,面積約1334平方米,高約2.5米。遺址附屬文物有大鐵斧、石槽、水井。1973年於此設立保護標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書介紹,隋朝時候,瓦崗緊鄰黃河。因為黃河多次氾濫,使這裡沙丘起伏,草木叢生,蘆葦遍地,人煙稀少,既便於隱藏又便於出擊。此外,瓦崗北與黃河的白馬渡口臨近,南與通濟渠相望,進退方便,易於攻守,堪稱軍事戰略要地。當時的農民起義軍為了自衛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崗築了一個方園二十餘公里的“土圍子”故稱瓦崗寨,沿襲至今。

李文成故居遺址

位於城關鎮謝莊村,立有保護標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子冢

在八里營鄉冢上村,佔地4000平方米,高於地面30多米。春秋時期衛國國王駙馬惠子死後葬於此,後人稱之謂惠子冢。冢內建有磚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宮殿、琉璃殿、鐘樓、鼓樓等,民國年間全部拆掉。冢下為龍山文化遺址,該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晏子墓

位於焦虎鄉晏口村東北半公里處。長13.5米,寬12.5米,高1.1米。據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被奸臣車裂,百姓極為哀痛,暗地將其屍體巡葬於此。奸臣知道後,要把其屍拋骨揚塵。人們為迷惑他們,土封起許多假墓,奸臣元法辨認。後來假墓相繼平掉,唯剩此墓保存至今。

翟義冢

又稱馬城冢,位於萬古鄉冢後村西南半公里處,翟義為漢代東郡太守,因起兵討伐王莽,被莽所殺,葬於此。冢高3米,佔地1334平方米。冢內出土物有空心磚、陶罐、陶壺、銅器還有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時期的陶片,紋飾為方格紋、條紋和繩紋。

景點

明福寺塔

坐落在舊縣城內西南隅,1963年元月20日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福寺塔建於唐寶曆二年(826年)。塔高九層,八角亭子頂。後遭雷擊,五層以上倒塌。民國18年(1929年),當地人集資修復至七層,塔頂改為桃狀。塔高40米,磚石結構,平面呈八邊形,七級密簷式。塔聳立於高2.4米的石基上。塔底直徑6米,其身中空,第二層以上,東南西北面各闢圓弮門。每層出簷兩級,簷下雕刻有斗拱、蓮花瓣、飛簷等。塔身外壁砌有橫排面磚,上有圓龕,內刻坐佛。塔身各層高度和平面直徑自下而上逐層勻遞減。塔身各隅砌有倚柱,略顯弧形。柱上飾以仰、俯蓮花。第五層的四個側面飾有長方形直櫺假窗,第七層的四個側面飾有卐字形圖案。頂端各角分上下掛有銅鈴3個,八角24個。

塔內原有木階梯可攀至第五層,後塔遭雷擊,階梯焚燬。民國修復時,未修階梯,現無法從塔內上攀。塔牆內,初建時砌有石階,塔外簷上築有蹬道皆與圓券門相通。從塔式起重機內登石階而上進入圓券門,再由圓券門外出,沿蹬道上攀,進入上層圓券門,裡外盤旋而上,直至塔頂。

明福寺博物院建於明福寺塔西側,南北400米,東西200米,門前市場東西260米,總佔地面積11.9公頃。博物院以國內仿古建築中所缺少的隋代風格為主,總體包含中、東、西三路和多院落,單體建築形式都體現隋代古剎遺風,具有很強的歷史感和文化旅遊觀賞價值。

歐陽書院

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任滑州通判時的住所,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滑縣古城內東南隅。書院內建有富麗堂皇的畫舫齋和秋聲樓。畫舫齋是歐陽修的“燕私之居”,為歐陽修所造,秋聲樓位於畫舫齋之後,因《秋聲賦》在這裡所作而得名。整座書院堪稱滑縣內一大勝景,歷來賢尹多會於此,作為育人之所。

千翠湖

滑縣西湖(引黃灌區衛南調蓄工程)是河南省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5億元,佔地面積1770畝,蓄水面積134萬平方米,於2012年年初開工建設,2013年6月正式蓄水。該水庫後被命名為千翠湖。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滑縣千翠湖(4張)

皇姑寺塔

位於半坡店鄉皇塔村中學校院內。明代有一皇帝之女,路過此地,得病身死,為紀念她,於明正統九年(1443年)二月修建一塔,取名皇姑塔。三月在此塔前建一寺院,塑有皇姑泥像,改名皇姑寺塔。塔為寶瓶式七層六稜形磚塔,塔頂為一亞腰葫蘆形鐵剎。塔高11米,下有臺階,高2.62米,周長22.3米,臺階正南的踏垛長2.8米,寬2.25米。

天錫殿

位於萬古鄉古村,建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當時,古廟院內還築有玉皇閣、千佛閣、盤古二樓、轉轉樓、關爺殿、泰山殿、米神殿、鐘鼓二樓、吉神廟和東廟和東西廊房等建築,現僅存天錫殿。殿為歇山頂,青磚砌牆,木結構,有12個大明柱,柱上有斗拱。房頂上是青、黃琉璃瓦。殿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0.4米,高7.2米。殿南邊有香房、弮棚頂、八個石明柱,上有雕刻。門臉前邊房簷下有透花木雕。民國年間,當地群眾曾經捐款修葺。今西牆倒塌,房頂琉璃瓦殘缺甚多。

宋文恪公祠堂

在牛屯鎮宋林村,為明代國子監祭酒、文淵閣大學士宋訥之祠堂。現存大殿三間,高門樓一間,上有清代滑縣知事呂文華掛的紅底金字“宋文恪祠堂”及明帝朱元璋親筆題的“開國明師”兩個匾額。

森林公園

以植物造景為特色,突出自身平原森林的特色,同時還有生物景觀、風景水體景觀、野生動物景觀,是可供開展風景遊賞的森林公園,也是華北地區唯一以平原森林為特色的森林公園。

廣濟橋

又稱曹村石橋,坐落於四間房鄉曹村西頭。建於明萬曆年間,系三孔石拱橋,上有石欄杆,欄杆上有獅、猴、麒麟等石雕。橋體結構合理,造型美觀,是一座完整的古代橋樑,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滑縣民俗博物院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滑縣民俗博物院

滑縣民俗博物院為國家2A級景區,位於滑縣道口鎮,滑縣民俗博物院是經過三年的論證、徵集民俗物品、展廳建設和設計布展等準備工作,於2005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的。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共設婚俗廳、紡織廳、生產廳、生活廳、民間工藝廳五個展廳和文源。滑縣民俗博物院自開業以來,來院參觀遊人絡繹不絕。著名作家劉震雲、河南省文聯副主席、著名詩人王懷讓、肯尼亞納庫魯市市長本森·姆旺基等先後來此考察。本森·姆旺基市長在留言中這樣寫道:“我參觀滑縣民俗博物院後,感觸頗深,古老的民俗物品,承載著輝煌的民俗文化,中國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驚歎”。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周邊縣市巡禮之安陽市滑縣,道口古街面貌一新,光陰似箭時光如梭

來源百度 今日頭條猛眼

1.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襄城縣”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老家襄城縣””提供,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襄城縣”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4.“老家襄城縣”愛襄城縣老家,看“老家襄城縣”。

5.老家襄城縣,首山、紫雲山、誠信、開放、包容、創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