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當前全球各個行業用戶的網絡架構體系在數字化浪潮的大趨勢下都面臨著巨大變革。

這種變革一方面來源自於萬物互聯、萬物感知的時代正加速到來,產生的海量連接和數據給當前的網絡架構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華為GIV2025就預測,到2025年,全球設備和物的聯接總數達到1000億,智能終端數將達到400億,將為產業互聯網帶來巨大的數據洪流。

另一方面則是在數字化轉型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用戶也開始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到網絡架構體系之中,打造出更加快速、高效和智能的網絡架構體系,來支撐未來越來越多基於數據的數字化應用和創新。


華為網絡打造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在中國市場,數字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各大行業的數字化程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億元,同比增長20.9%,GDP比重達到34.8%。並且,隨著像5G、物聯網等新ICT技術率先在國內市場普及,中國行業用戶的網架構體系變革會更加急迫。

因此,作為承載企業數字化轉型之路的管道,網絡基礎設施正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網絡架構體系也面臨著重構,過去依靠設備為中心的建網模式將遠遠不能滿足用戶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在華為看來,當前網絡架構有著超寬、智慧、安全、可控等最為顯著的需求,華為希望通過硬件全可控+軟件全智能來幫助用戶構建起智能時代的IP網絡。

網絡架構體系變革三大需求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開始大量採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ICT技術,並且在數字化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根據華為GIV預測,到2025年,新增的數據量將達到180ZB,並且全球企業對於AI技術的採用率將達到86%,企業的數據利用率將劇增至80%,數據價值化是未來業務的核心。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改變直接對網絡架構體系產生了最急迫的四大需求。

首先是大容量。根據預測,2017年-2022年,網絡流量將會有3倍的增長。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基於Web應用的持續增長,尤其是視/音頻應用負載的爆發性增長,給網絡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增長。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帶了大量的南北向應用負載流量外,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微服務以及分佈式存儲等應用的崛起,給網絡架構體系帶來了更多的東西向流量。例如,一個深度學習訓練,通常需要十萬個樣本起步,海量的樣本數據訓練會在瞬間產生大量的東西向流量,來回遷移數據則對網絡時延和數據丟包都極為敏感。因此,無論是南北向還是東西向,網絡都面臨著流量爆發的趨勢,對於大容量、超帶寬、彈性的網絡有著強烈的需求。

其次是智慧。隨著企業的業務發展,網絡已經遍佈企業的每個角落。一個大型辦公園區,可能會涉及到上百臺交換機、幾千臺AP、上萬人接入。但是如何衡量成百上千個設備構成的網絡是否運轉正常?每個接入網絡的人員、終端、系統應用在網絡上體驗是什麼樣的?是否存在網絡服務質量差的情況?是單點故障還是群體故障?傳統人工運維方式已經無法緩解數字化時代網絡管理的壓力。


華為網絡打造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第三則是安全可控。一方面因為全球化發展必然有不同階段,企業在構建網絡平臺的時候必然要考慮各種突發情況,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跨地域業務對於可靠、安全和有保障的網絡有著直接需求;另外,由於ICT走向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技術應用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安全隱患,需要全面的網絡安全防護。

面對網絡新需求,華為推出了硬件全可控,軟件全智能的IP網絡解決方案構建數字化轉型的快車道,幫助用戶實現最大化商業價值。

全可控硬件構築網絡基石

經過多年積累,華為已經擁有園區網絡、數據中心網絡、廣域網絡、網絡安全等完善的產品線,華為中國區企業數通銷售部部長畢進軍介紹到:“華為網絡產品在轉發、計算、射頻和光模塊等關鍵器件上實現了100%的多元化供應,通過三類芯片、四個平臺來構建起整個網絡硬件平臺,實現安全可控,為用戶構建起堅實的網絡基石。”

例如網絡產品的三大關鍵芯片:CPU、轉發芯片和交換芯片,華為都具有芯片的In-House Design能力。事實上, Solar系列NP芯片則是華為在網絡芯片領域沉澱20年的成果,應用在AR、園區、數據中心交換機、安全網關等多種設備。

除了擁有全面的硬件產品之外,華為通過支持多技術方案、多供應商採購選擇、多國家生產基地、多區域供應鏈佈局等措施,為網絡產品建立了端到端的流程,實施多元化戰略,確保供應的持續性。例如,華為在網絡新產品設計階段,就會採用多元化方案,從原材料級、單板級、產品級支持多供應方案,避免獨家供應或者單一地區供應風險,保障產品的可供應性。

華為網絡打造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而在網絡設備製造能力方面,華為與多家電子製造服務商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華為可以與各EMC之間互備單板製造供應你呢裡個,並且在全球建立了深圳供應中心,歐洲供應中心、拉美供應中心和迪拜供應中心,四個供應中心之間均可相互備份整機制造供應能力。

此外,華為還採用了全生命週期備件儲備,在產品停產前按照市場需求與歷史用量滾動進行備件儲備;在產品停產之後,按全生命週期預測一次性做足備件儲備。

全智能軟件讓網絡走向智能

如果說在網絡架構體系在數字化中扮演者一張數字交通網絡的話,那麼各種網絡硬件設備則是道路、中轉站、出入口等,而軟件則相當於控制中心,掌控著交通狀況的調度、管理和控制。畢進軍介紹到:“在華為看來,通過持續引入AI,推動網絡走向智能化轉型已經成為網絡必然趨勢,而華為已經走在了業內的前沿。”

以數據中心網絡為例,華為之所以能夠實現0丟包、低延遲、高吞吐的數據中心網絡,在於將AI算法全面融入到網絡之中。華為的思路是,在面對動態流量和海量參數時,提煉出流量模型特徵;另外,通過在網絡產品中集成AI芯片,實時採集流量特徵和網絡狀態,基於AI算法來實時決策並動態整網絡參數配置,使得網絡產品可以高效、智能化應用。在國際權威評測機構Tolly的測試中,華為數據中心網絡AI Fabric可以大幅提升數據計算效率和數據存儲效率,並且性能大幅領先競爭對手。


華為網絡打造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同時,華為的軟件全智能已經貫穿到所有的網絡場景之中。例如,通過流量採集、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可以對威脅、用戶行為進行識別,基於行為關聯分析來智能檢測未知威脅;而在園區場景中,華為的CampusInsight擁有不斷更新的故障模式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訓練,可以快速定位故障,解決網絡問題;而在數據中心中,AI Fabric可以通過iLossless算法和AI芯片,實現了無損、高性能的數據中心網絡。

可以預見,隨著華為AI芯片、智能算法的不斷訓練與完善,華為網絡的軟件智能化將極大推動網絡像智能化方向前進,併為用戶提供無以倫比的網絡使用體驗。

華為引領網絡變革

隨著5G、IoT、AI等新技術的興起,用戶的業務流程將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造,這種改造很大程度需要一張智慧、極簡的網絡來支撐。華為解決方案可謂是引領了網絡變革,很好地幫助用戶實現了超寬、彈性、自動化、智能運維、全網協防的網絡架構體系。

在未來的商業社會中,網絡是技術,也是平臺,更是服務,它承載著未來新的商業模式。華為網絡從產品、技術、解決方案以及創新模式上都是市場中無可爭議的領導者。華為網絡必然將協助更多用戶構建出數字化轉型的快車道,釋放數字化轉型的最大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