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為何能這般硬氣?華為未雨綢繆20年應對美國斷貨

《祖國》雜誌訊 5月19日,華為公共及政府事務部在心聲社區發佈了“華為不需要美國芯片:特朗普出口禁令下的總裁”一文,該文作者為日經評論員。文章中提到,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表示,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任正非為何能這般硬氣?華為未雨綢繆20年應對美國斷貨

任正非接受記者採訪


5月16日,華為發佈了關於美國商務部宣佈將華為加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的媒體聲明。華為稱反對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的決定。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會對與華為合作的美國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美國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也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合作和互信。華為將盡快就此事尋求救濟和解決方案,採取積極措施,降低此事件的影響。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這意味著美國企業要向華為出口產品和服務將需要獲得商務部頒發的許可證。美國商務部發言人日前表示,商務部正在考慮發放為期90天的“臨時通用許可證”,以“防止現有網絡運營和設備中斷”。

據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稱,目前谷歌已經暫停了與華為的部分業務往來。路透社稱,谷歌將不再與華為開展需要轉讓硬件和軟件產品的業務,但在開源授權範圍內的除外。谷歌還將停止就安卓和谷歌服務為華為提供技術支持和協作。路透社稱,華為在海外的下一版智能手機將無法訪問流行的應用程序和服務,包括Google Play商店和Gmail應用程序。

華為削剪與美國的合作,美國也許只想到了華為沒有辦法運用更多的美國技術,但其實華為本身已經擁有很多的技術,在全球範圍內,華為已經擁有7萬多個專利,這是所有科技公司中少有的,華為離開的同時,美國也沒有辦法跟華為繼續共享最先進的技術了。

即使美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也沒問題

任正非表示,華為公司將繼續開發自己的芯片,減少生產禁令帶來的影響。他指出,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主要設計核心處理器芯片的華為子公司海思技術有限公司也暗示,早有計劃應對潛在的供應中斷。5月17日凌晨,海思總裁何庭波曾致員工一封信。信中提到,海思是多年前成立,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繼續為客戶服務。為了這個假設,海思為公司的生存打造了“備胎”。

何庭波在信中提到,“華為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的實體名單,為了兌現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華為將所有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確保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和連續供應”。

據新京報此前報道,海思成立於2004年,前身是創建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該公司是一家半導體和IC設計公司,提供連接和多媒體芯片組解決方案,包括為無線通信、智能設備、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視頻和物聯網應用等領域提供芯片。公司官網顯示,其擁有7000多名員工,8000多項專利。

產品方面,涵蓋手機芯片、服務器芯片(鯤鵬系列)、基站芯片、基帶芯片、AI芯片等。2014年5月,華為首次發佈麒麟芯片,並搭載於華為智能手機P7上。此後,華為多次發佈搭載麒麟芯片的智能手機。

華為的自主研發芯片計劃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得到了落實。在當時還建立了AIC的設計中心,通過不斷地摸索,華為終於在2006年正式公佈,開始對於智能手機芯片的研發項目。彼時,華為推出的芯片並沒有受到現在的萬眾矚目,更多的是默默無聲在實踐著。直到2014年的6月,華為才推出了支持LTE Cat6標準的芯片——麒麟920處理器,這之後也是陸陸續續發佈了麒麟950、麒麟960等新一代的處理器。

不僅如此,華為在2016年就試圖探索進一步的安全性能,研發更好和更加有保障的新一代芯片。到了2017年,華為終於正式發佈了第一個人工智能的移動計算平臺芯片——麒麟970處理器。這在當時,可以說國內市場眾多手機廠商,都將目光聚焦到了華為身上。

華為正是依靠著自我的不斷突破,由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和落後,到2018年面向全世界,憑藉華為新一代的頂尖級別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80聞名海外!華為通過這款麒麟芯片,攬獲了科技界多項評比的第一名,一時間在海內外名聲大噪,無人不識華為,國內眾多手機發燒友也是歡呼揮臂。華為一路走來也是實屬不易,他們能夠在這條迷茫的道路堅持多年,終於向全世界的人證明了自己超強實力。

根據市場專門的研發機構調查發現,華為在去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上達到了兩億多,市場份額更是直線上升。現如今,華為不僅在國內擁有著領先地位,在海外也是收穫很多的粉絲。筆者記得,在去年華為發售的新機型中,就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專門去到實體店體驗購買,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華為的實力,已經得到國外眾多消費者的肯定。

華為現在研發的芯片,已經不僅僅侷限於麒麟芯片,它在近日的上海國家家電消費電子博覽會中,宣佈將會進一步推出凌霄IoT WiFi的芯片系列。而這款芯片將會在今年正式發佈,它正是專門為了IoT而研發的商業用途芯片。根據華為的詳細介紹,這款芯片將會在用戶的智能家庭使用的範疇內,到時候還會有陸陸續續進行完善配備。

華為現在正在陸陸續續研究不同領域的智能芯片,相信投放在市面上會引發不少人的關注,畢竟華為除了是手機生產商以外,更是一個通訊設備商,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記這一點。華為自我研發的芯片,再配備專門的路由器,在連接起來更加穩固牢靠,而且安全性能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脫離美國一年,業績還那麼好

一年內,從終端業務與AT&T的“分手”,到來自於美國政府接二連三的“刁難”,以及發生在5G建設上的多起“拒絕門”,都讓華為與美國市場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作為全球較大的單一國家電信市場,美國變成了華為在全球版圖上最後一個未能攻破的區域,但“沒有美國”的華為也成長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

根據IHS Markit發佈的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報告,2017年全球電信設備市場規模為372億美元,較2016年明顯下滑。但華為卻在份額上逆勢增長,以28%的市場份額超過愛立信(27%),諾基亞(23%)、中興(13%)和三星(3%)尾隨其後。

“華為靠著點滴的積累,從份額和利潤上拋離了對手。”曾經在華為工作過十多年的戴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華為在移動通信領域的利潤相當於另外幾家的總和。

而隨著華為的成長,其產業鏈上的供應商遍佈全球。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在一場採訪中對記者表示,華為的產業涉及1.3萬家供應商,去年的採購金額超過700億美元。整個產業鏈上的公司和國家其實都是相互依賴的。如果任何一環被不正常地阻斷了,對於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甚至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都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

華為為何敢直面美國斷貨?

面對制裁,華為高層多次表態:創始人任正非18日表示,美國限制營收增長“可能會放緩,但影響輕微”,“華為可以不需要美國芯片”。輪值CEO徐直軍表示,消費者業務基本不依賴於美國,雖然我們大規模使用美國器件,但是可以做到不依賴。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消費芯片早就是主胎,另外操作系統等都有備份。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表示,華為芯片最難的是在商業上決定做不做,技術上想盡辦法還是有辦法做的。海思總裁何庭波表示,公司多年前就作出了極限生存假設,確保了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及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所有備胎全部轉正。

華為1991年從成立ASIC設計中心起,到2004年成立海思半導體,直至成為中國自主芯片設計的代表,那麼華為究竟做了哪些芯片呢?

從大類上看,華為主要設計了五類芯片:1、SoC芯片,2、AI芯片,3、服務器芯片,4、5G通信芯片,5、其他專用芯片。

具體分析:

①時間上有足夠的緩衝期

不同於中興的突然噩耗,華為自從中興事件之後就開足馬力以防萬一,徐直軍年初就表示“我們現在有8000多人的隊伍正在為業務連續性日夜奮戰,沒有節假日”,另外為應對不測,公司有6-12個月的核心部件備貨。

中興13個月+備貨6/12個月,給足了兩年緩衝期,在一日千里的半導體行業,兩年的時間消費芯片都能推出兩個版本了,因此也才有了任總如此從容的表態。

②核心環節有哪些準備?

華為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最主要看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手機、電腦)。

手機業務影響不大,華為手機芯片高端自研,中低端進口不少但可替代,5G手機芯片則完全可以和高通一較高下甚至略勝一籌——高通驍龍855未能採用獨立NPU,5G手機必須外掛高通的5G基帶,而華為的麒麟990內置巴龍5000基帶,其他參數也不相上下。

手機操作系統方面,已經獲得最新的ARM V8構架永久授權,華為可以在最新版本基礎上自行設計處理器,不受限制,即便美國耍流氓不遵守法律要求谷歌禁止使用,華為也早有準備,隨時可以推出兼容安卓的系統,產品美國以外國家都可以賣。如果華為推出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哪怕用戶體驗差一點我也會用,系統這東西只有用戶越用才會越好,支持華為,支持自力更生。

ICT這塊,性能要求比手機苛刻,受的影響稍微大一點,會影響其在全球推進5G佈局進度。

模擬芯片中最核心、最缺的就是射頻芯片,射頻芯片是模擬芯片皇冠上的明珠,華為也在研發,這或許是海思尚未公佈的“備胎”。

華為在5G上的優勢已經顯現

5G是指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4G之後的延伸,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Gb,相對於4G的網絡傳輸速度快了數百倍,同時,5G還擁有毫秒級的傳輸時延和千億級的連接能力,是開啟萬物互聯、人機深度交互的通訊基礎。

5G相對於4G的獨特優勢

5G通信的技術底層是5G芯片,5G芯片主要分為射頻芯片和基帶芯片。

射頻芯片主要用於接受和發射信號,包含PA(功率放大器)、濾波器、開關芯片等。基帶芯片主要用於對傳輸的信號進行調製解調。華為作為全球通信設備龍頭企業,擁有眾多的專利儲備,因此擁有強大的基帶芯片設計能力,相較之下,蘋果A系列芯片雖然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卻缺乏基帶芯片的設計能力,因此需要外掛第三方的基帶芯片。

相對於2G、3G、4G基帶芯片而言,5G基帶芯片有眾多設計難點。1. 多頻段兼容帶來的設計複雜度。2. 支持毫米波也成了5G基帶芯片的一個設計難點。3. 支持的模式數增加也使得設計難度有所增加,5G基帶芯片需要同時兼容2G/3G/4G網絡。

在2019世界移動大會預溝通會上,華為發佈了兩款5G芯片,分別是5G基站核心芯片(華為天罡)和5G終端的基帶芯片(巴龍5000)。

天罡芯片——業界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華為天罡是全球第一個超強集成、超強算力、超寬頻譜的芯片,為AAU 帶來了革命性的提升,實現基站尺寸縮小超55%,重量減輕23%,功耗節省達21%,安裝時間比標準的4G基站,節省一半時間,有效解決站點獲取難、成本高等挑戰。同時天罡芯片可以讓市場上存在的大多數基站直接升級到5G,這就意味著4G升5G可以在不更改供電或者是斷電的情況下直接升級,極大的方便了更新5G。

如果單純從手機來說,華為推出了自己的“麒麟芯”,這是值得驕傲的。但麒麟芯核心技術是華為的,其中還有一些需要美國公司授權。而信息與通信技術方面,很多基礎專利都是美國公司提供的,因為他們起步早,有先發優勢。但在先進技術方面,華為的研發是全球聞名的,其專利授權也是全球性的。

禁令影響有限,對長期前景有信心

任正非表示,美國禁止華為業務的影響將是有限的,並表達了對長期前景的信心。“預計華為的增長可能會放緩,但只是小幅的放緩,”任正非補充道。他表示年度收入增長可能略低於20%。

4月22日,華為發佈2019年一季度經營業績。一季度公司銷售收入17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淨利潤率約為8%,同比略有增長。華為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5%,淨利潤5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1%。

同時,他表示華為公司不會任由華盛頓擺佈。

華為技術在美國地域覆蓋也許是最廣的

由於美國地廣人稀,而農村和郊外佔據美國大多數領土,很多農村地區都沒有大運營商的網絡信號,美國農村地區主要依賴一些規模比較小的獨立運營商建設和維護網絡信號。如農村無線協會就是一家小型無線運營商的聯盟組織,該組織主要為美國農村地區的網絡信號建設服務。而聯盟的設備中大約有75%是來自華為。

農村無線協會表示,該協會四分之一成員即60家成員公司使用中國技術,也就是華為的設備和技術。農村無線協會目前表示,並沒有接到任何部門的通知說華為技術和設備不安全,也沒有任何部門提議來幫助更換華為的設備。

業內人士稱,目前華為的設備和技術比其他設備的價格便宜了40%,如果想要將目前所有使用的華為設備更換掉可能需要多達10億美元。

中國亟需芯片人才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芯片商生產的半導體數量與中國本身消費的半導體數量之間,仍存在巨大缺口。中國的原油進口為6078億元人民幣,僅僅是中國在半導體芯片進口上的花費的一半。

中國必須降低對半導體芯片進口的依賴。十三五規劃期間,相關部門通過以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直接入股的方式,對國內半導體企業給予財政支持或協助併購國際大廠。但是近年來,由於我國在半導體方面海外併購受阻,加大國內自主半導體的建設也箭在弦上。

據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將新建62座晶圓廠,其中26座將落戶中國。據傳一條年產5萬片的12寸晶圓生產線,就需要投資450億元,這麼算下來,總投資金額將高達萬億元量級。

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祕書長徐偉在2019世界半導體會議期間指出,由於產業迅速發展人才缺口巨大,國內企業特別是製造業想方設法吸引人才,惡意競爭使企業用人成本急劇攀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指出,到2020年前後,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左右,而我國現有人才存量40萬人,人才缺口將達32萬人。地平線芯片一位負責人曾表示,做芯片等硬件太苦,收益不高,不少優秀學生畢業後選擇去從事金融和互聯網,“即使是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畢業的學生都會轉金融或從事互聯網。我覺得其實國內最近十幾年,掙錢的機會太多了,做芯片很辛苦,但是來錢沒那麼容易。”

中國芯片雖說是現在不及別的國家,但是隨著國家近年來的研究投入,總體水平有所上升,但是國內半導體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的確存在部分無法掌握在自己手裡的限制。半導體行業不是一朝一日能夠打造成型的,其牽扯的的技術、生產、商業模式等等方面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過來的,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技術了,掌握核心技術才有資格對其商業模式進行控制。

去年的中興事件,再次喚醒了東方巨龍,今年,美國又把目標對準華為,可喜的是,華為卻與中興剛好相反,體現出超強的骨氣和情懷,那麼接下來華為是否能夠不負眾望,真正在脫離美國的環境下,主要依靠自主滿足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供應,並保證產品質量不滑坡、前有力的支撐主導5G的全球佈局?我們拭目以待。(撰文/楊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