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風雲守望,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只有感嘆沒有遺憾'

"

華山地處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氣候分界線,作為陝西省唯一的高山氣象站,華山氣象站就建立在海拔超過2000米的華山西峰之巔。從步行爬山到乘索道上山;從點煤油燈到山上通電;從吃窖水到吃上純淨水;從氣象數據人工觀測到實現自動化採集;發報手段從電報到寬帶網絡傳輸……25年來,作為一位氣象人,於進江一直堅守在華山之巔,這25年他也見證了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

"

華山地處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氣候分界線,作為陝西省唯一的高山氣象站,華山氣象站就建立在海拔超過2000米的華山西峰之巔。從步行爬山到乘索道上山;從點煤油燈到山上通電;從吃窖水到吃上純淨水;從氣象數據人工觀測到實現自動化採集;發報手段從電報到寬帶網絡傳輸……25年來,作為一位氣象人,於進江一直堅守在華山之巔,這25年他也見證了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

華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風雲守望,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只有感嘆沒有遺憾

於進江沿著山路去氣象站

第一次上山用了近十個小時

對於這座五嶽之中以險著稱的山,於進江已經數不清自己用腳丈量了多少次它的高度。回憶起第一次來到華山氣象站,於進江說那是驚險中帶著興奮又有些遲疑的感覺。

上世紀90年代初,於進江從大荔氣象站調到了華山氣象站。春節剛過,他就滿懷著對華山的憧憬,第一次向山頂爬去,那時還沒有索道,只有號稱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艱險山道。於進江也第一次領略到了冬天裡的華山。 “千尺幢”高聳入雲,望不到頂的石階上全是厚厚的冰,身邊只有幾個臉凍得通紅的挑夫慢慢行進。

於進江每走一步幾乎用上了全身的力氣,完全顧不上欣賞周圍的風景,一路上手腳並用,用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到達了華山西峰的氣象站。走了一天山路,飢腸轆轆的於進江站在氣象站門口回頭望,禁不住問自己:“以後我就要無數次在這條崎嶇峻險的山路上攀爬,我能承受這艱難險阻嗎?”帶著疑問,於進江報到了。對於新人的顧慮,華山氣象站的領導非常清楚。“我報到的第一天,領導就把我領到了一個小房子裡,在那裡我看到了一面榮譽牆,整牆的獎狀、榮譽證書,都是前輩們堅守得來的榮譽。”

於進江深知華山氣象站的重要性。長期以來,華山氣象站主要業務是地面氣象觀測,是我國天氣預報的重要指標站,其氣象資料參加亞洲區域氣象情報交換。華山氣象站每天24小時觀測,為軍航、民航提供實時氣象資料。看到了前輩的堅守,想到了領導的期盼、家人的叮囑,不服輸的於進江決定再苦再難也要留下來。

"

華山地處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氣候分界線,作為陝西省唯一的高山氣象站,華山氣象站就建立在海拔超過2000米的華山西峰之巔。從步行爬山到乘索道上山;從點煤油燈到山上通電;從吃窖水到吃上純淨水;從氣象數據人工觀測到實現自動化採集;發報手段從電報到寬帶網絡傳輸……25年來,作為一位氣象人,於進江一直堅守在華山之巔,這25年他也見證了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

華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風雲守望,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只有感嘆沒有遺憾

於進江沿著山路去氣象站

第一次上山用了近十個小時

對於這座五嶽之中以險著稱的山,於進江已經數不清自己用腳丈量了多少次它的高度。回憶起第一次來到華山氣象站,於進江說那是驚險中帶著興奮又有些遲疑的感覺。

上世紀90年代初,於進江從大荔氣象站調到了華山氣象站。春節剛過,他就滿懷著對華山的憧憬,第一次向山頂爬去,那時還沒有索道,只有號稱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艱險山道。於進江也第一次領略到了冬天裡的華山。 “千尺幢”高聳入雲,望不到頂的石階上全是厚厚的冰,身邊只有幾個臉凍得通紅的挑夫慢慢行進。

於進江每走一步幾乎用上了全身的力氣,完全顧不上欣賞周圍的風景,一路上手腳並用,用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到達了華山西峰的氣象站。走了一天山路,飢腸轆轆的於進江站在氣象站門口回頭望,禁不住問自己:“以後我就要無數次在這條崎嶇峻險的山路上攀爬,我能承受這艱難險阻嗎?”帶著疑問,於進江報到了。對於新人的顧慮,華山氣象站的領導非常清楚。“我報到的第一天,領導就把我領到了一個小房子裡,在那裡我看到了一面榮譽牆,整牆的獎狀、榮譽證書,都是前輩們堅守得來的榮譽。”

於進江深知華山氣象站的重要性。長期以來,華山氣象站主要業務是地面氣象觀測,是我國天氣預報的重要指標站,其氣象資料參加亞洲區域氣象情報交換。華山氣象站每天24小時觀測,為軍航、民航提供實時氣象資料。看到了前輩的堅守,想到了領導的期盼、家人的叮囑,不服輸的於進江決定再苦再難也要留下來。

華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風雲守望,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只有感嘆沒有遺憾

坐落在華山西峰的華山氣象站

人工觀測危險重重

華山之巔條件艱苦、天氣多變,要把氣象預報工作幹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觀測手段,所有觀測都是人工完成。”於進江說,“山頂天天大風呼嘯,冰雪不化不說,單就天空中雲的變化之快,就讓我目瞪口呆,不知如何記錄。”他告訴記者,華山站不同尋常,天氣多變,雷電、大風天氣多發,那時又是人工觀測,遇到雷電天氣時,觀測十分困難。為了儘快熟悉業務,他每天勤觀測、堅持查資料,很快就熟悉了工作環境。

“那時山上還沒有通電,我們用的是手搖發電機,發送預報消息通過電報,腦子裡要記住一連串的代碼。而雷電擊壞設備的情況經常發生,球形閃電常常會順著電線進到室內,引發爆炸,非常危險。”

剛上山不久,於進江就遇到了雷電入室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天晚上雷聲大作,震得耳膜都疼,瓢潑大雨不時往值班室灌,電線接頭處讓雷擊得直冒火花。” 於進江回憶,當時他迅速關掉電源,抓起掃把撲滅正在燃燒的電線。為了保證按時取準取全第一手氣象資料, 儘管頭頂電閃雷鳴,他還是衝向觀測場,嚴格按照程序進行觀測。當記錄完各項氣象數據,編好電報要發出時,突然發現發報機被雷擊壞了,同時其他多個儀器受損。為了儘快將報文發出,他決定連夜下山發報。剛下過雨的山路又溼又滑,加上夜晚漆黑,一不小心摔倒了,爬起來繼續走,在溼滑中連跑帶走,僅用三小時就走完了一般人白天要用七八小時才能走完的山路。發完報,已經是早晨5點鐘,他不敢停留,急急忙忙拿了兩個涼饅頭、背起十幾斤重的新儀器又踏上了上山的路。等到晚上睡覺時,他才感覺腳指頭有些疼,脫下襪子發現一個腳指甲已經脫落了。

華山上,冬天大雪封山,室外的氣溫常常跌破零下20℃,最大風力超過12級。室外天寒地凍,於進江他們仍要堅持每一小時的室外觀測。“晚上根本不敢脫衣服睡,室內室外都要穿一件軍大衣再裹一件羊皮大衣,站在室外臉被風颳得很疼。”為了保證觀測儀器的正常運轉,獲取準確的氣象資料,於進江要爬上十幾米高的風向杆,將儀器上的冰層一點一點摳掉,有時為了工作方便不戴手套,手指碰到鐵桿就會粘掉一層皮。於進江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預報的準確性,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大家經過業務訓練,對於預報準確是有把握的。

"

華山地處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氣候分界線,作為陝西省唯一的高山氣象站,華山氣象站就建立在海拔超過2000米的華山西峰之巔。從步行爬山到乘索道上山;從點煤油燈到山上通電;從吃窖水到吃上純淨水;從氣象數據人工觀測到實現自動化採集;發報手段從電報到寬帶網絡傳輸……25年來,作為一位氣象人,於進江一直堅守在華山之巔,這25年他也見證了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

華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風雲守望,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只有感嘆沒有遺憾

於進江沿著山路去氣象站

第一次上山用了近十個小時

對於這座五嶽之中以險著稱的山,於進江已經數不清自己用腳丈量了多少次它的高度。回憶起第一次來到華山氣象站,於進江說那是驚險中帶著興奮又有些遲疑的感覺。

上世紀90年代初,於進江從大荔氣象站調到了華山氣象站。春節剛過,他就滿懷著對華山的憧憬,第一次向山頂爬去,那時還沒有索道,只有號稱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艱險山道。於進江也第一次領略到了冬天裡的華山。 “千尺幢”高聳入雲,望不到頂的石階上全是厚厚的冰,身邊只有幾個臉凍得通紅的挑夫慢慢行進。

於進江每走一步幾乎用上了全身的力氣,完全顧不上欣賞周圍的風景,一路上手腳並用,用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到達了華山西峰的氣象站。走了一天山路,飢腸轆轆的於進江站在氣象站門口回頭望,禁不住問自己:“以後我就要無數次在這條崎嶇峻險的山路上攀爬,我能承受這艱難險阻嗎?”帶著疑問,於進江報到了。對於新人的顧慮,華山氣象站的領導非常清楚。“我報到的第一天,領導就把我領到了一個小房子裡,在那裡我看到了一面榮譽牆,整牆的獎狀、榮譽證書,都是前輩們堅守得來的榮譽。”

於進江深知華山氣象站的重要性。長期以來,華山氣象站主要業務是地面氣象觀測,是我國天氣預報的重要指標站,其氣象資料參加亞洲區域氣象情報交換。華山氣象站每天24小時觀測,為軍航、民航提供實時氣象資料。看到了前輩的堅守,想到了領導的期盼、家人的叮囑,不服輸的於進江決定再苦再難也要留下來。

華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風雲守望,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只有感嘆沒有遺憾

坐落在華山西峰的華山氣象站

人工觀測危險重重

華山之巔條件艱苦、天氣多變,要把氣象預報工作幹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觀測手段,所有觀測都是人工完成。”於進江說,“山頂天天大風呼嘯,冰雪不化不說,單就天空中雲的變化之快,就讓我目瞪口呆,不知如何記錄。”他告訴記者,華山站不同尋常,天氣多變,雷電、大風天氣多發,那時又是人工觀測,遇到雷電天氣時,觀測十分困難。為了儘快熟悉業務,他每天勤觀測、堅持查資料,很快就熟悉了工作環境。

“那時山上還沒有通電,我們用的是手搖發電機,發送預報消息通過電報,腦子裡要記住一連串的代碼。而雷電擊壞設備的情況經常發生,球形閃電常常會順著電線進到室內,引發爆炸,非常危險。”

剛上山不久,於進江就遇到了雷電入室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天晚上雷聲大作,震得耳膜都疼,瓢潑大雨不時往值班室灌,電線接頭處讓雷擊得直冒火花。” 於進江回憶,當時他迅速關掉電源,抓起掃把撲滅正在燃燒的電線。為了保證按時取準取全第一手氣象資料, 儘管頭頂電閃雷鳴,他還是衝向觀測場,嚴格按照程序進行觀測。當記錄完各項氣象數據,編好電報要發出時,突然發現發報機被雷擊壞了,同時其他多個儀器受損。為了儘快將報文發出,他決定連夜下山發報。剛下過雨的山路又溼又滑,加上夜晚漆黑,一不小心摔倒了,爬起來繼續走,在溼滑中連跑帶走,僅用三小時就走完了一般人白天要用七八小時才能走完的山路。發完報,已經是早晨5點鐘,他不敢停留,急急忙忙拿了兩個涼饅頭、背起十幾斤重的新儀器又踏上了上山的路。等到晚上睡覺時,他才感覺腳指頭有些疼,脫下襪子發現一個腳指甲已經脫落了。

華山上,冬天大雪封山,室外的氣溫常常跌破零下20℃,最大風力超過12級。室外天寒地凍,於進江他們仍要堅持每一小時的室外觀測。“晚上根本不敢脫衣服睡,室內室外都要穿一件軍大衣再裹一件羊皮大衣,站在室外臉被風颳得很疼。”為了保證觀測儀器的正常運轉,獲取準確的氣象資料,於進江要爬上十幾米高的風向杆,將儀器上的冰層一點一點摳掉,有時為了工作方便不戴手套,手指碰到鐵桿就會粘掉一層皮。於進江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預報的準確性,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大家經過業務訓練,對於預報準確是有把握的。

華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風雲守望,華山氣象站站長於進江:只有感嘆沒有遺憾

於進江在觀測氣象

當時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不僅觀測條件惡劣,那時在華山頂上的生活條件也是極其艱苦。“我們上山的時候一般都揹著自己的生活用品,而食品或者取暖用的煤都是挑山工幫著運上來的。”於進江說,上一次山不容易,尤其是冬天,常常三五個月要住在山上,用電、吃水、取暖都有困難。

“在山上想吃到新鮮蔬菜是很難的,我們常常是把土豆、白菜、粉條、掛麵等這些好儲藏的食物多備一些。”於進江告訴記者,那時能在山上吃一碗方便麵都感覺很奢侈。那時,每個觀測員還有一個身份——大廚,大家輪流做飯,吃的最多的就是掛麵,以至於他現在一見到掛麵就害怕。山上吃水也不方便,靠著剛剛建站時挖的一口窖,他們吃得就是窖中的雨水、雪水。“那時窖口沒有蓋子,經常會有一些小動物掉進去。”於進江告訴記者,吃水都是問題,更別說洗澡了,在山上三五個月不洗澡是常有的事,下一趟山不容易,於進江在山上還練就了自己剪頭髮的本領,他笑著說:“那時也沒人看,長了就自己剪剪,不擋眼睛就行。”

山頂上的生活枯燥單一,工作之餘,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就成了大家的“開心寶”,不過山上僅有的一臺發電機只在發電報的時候才捨得用一用,看電視都是用電瓶來供電的。到了冬天,室內的取暖也是個難題,雖然生了爐子能夠燒煤取暖,但是煤氣中毒的事情也發生了好幾次。

前輩能堅守 我們也可以

生活如此艱苦,環境如此惡劣,為什麼還要堅守在這裡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於進江說:“前輩們不僅能在這裡堅守,還得到了這麼多的榮譽,我們也一樣可以,要將華山氣象站艱苦奮鬥的精神發揚下去。”

環境的艱苦,並不能阻擋華山氣象人的腳步。華山氣象站從誕生之日就傳承了不怕苦、不怕難的紅色基因。1952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蘭州軍區氣象科一個班的解放軍戰士來到華山西峰,他們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克服交通不便、物質缺乏、天氣多變、氣候惡劣,以及吃水、吃菜、取暖和就醫等諸多困難,平整山地、開闢觀測場,靠人背肩扛把儀器、土壤扛上山,開闢觀測場、架起風向標,硬是在石頭山頂上建起了氣象站。也就從這個時候,世界天氣圖中有了“華山”的名字。

建站初期,華山氣象站沒有自己的辦公場所,一直住在西峰的道觀裡,房間全部為古廟式的石木結構。1986年由國家氣象局投資修建了觀測值班室和職工宿舍,改善了職工的辦公和生活條件。1995年華山通電,結束了華山站業務用電靠太陽能電池和手搖發電機、照明用煤油燈的歷史。

如今的變化翻天覆地

如今,華山氣象站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生活條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華山太華索道的開通,華山氣象站工作人員不再像以前需要步行數小時的山路爬行。生活用水也喝上了從山下運到單位的純淨水,取暖用上了中央空調,飲食上也有了應季的蔬菜和水果。

業務上也不再像以前每小時都需要到室外(觀測場)觀測一次,夜間值班也不像以前那麼辛苦和勞累,自動化探測、數據傳輸系統實現了氣象數據的自動化採集,把業務人員從繁重和重複的人工觀測中徹底解放出來,實現了由地面氣象觀測向綜合氣象觀測和服務的轉型。

1953年1月1日,華山氣象站通過“八一”電臺,以莫爾斯碼發報來傳輸地面氣象觀測數據。1987年7月,開通甚高頻無線對話通訊電話,實現了與省、地氣象局直接通訊。2000年開始使用微機打印氣象報表,通過網絡向省市局上報電子檔氣象報表。2003年自動氣象站建成後,每天24小時氣象資料通過寬帶向省市局傳輸氣象資料,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升,預報的準確性也越來越高。

從1993年開始,華山氣象站開展了華山景區內的天氣預報服務。2010年開始為華山景區進行氣象災害監測和預報預警。2013年,隨著華山太華索道的開通,先後在華山索道沿線建設自動氣象站5套。華山西峰氣象站建設的雷達,能夠有效監測暴雨、雷電雲團的移動速度、移動方向及對流強度等指標。2003年1月建成自動氣象站,並開展為期兩年的平行觀測。2005年自動氣象站成為正式觀測資料,人工儀器作為備份儀器予以保留。

如今,於進江已成了華山氣象站站長。他說:“25年匆匆而過,我在華山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已成為歷史。對我來說,只有感嘆沒有遺憾。25年來,我本人見證了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隨著國家的富強,氣象觀測技術和設備越來越先進,越來越自動化、智能化,我們也將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更精細的預報服務,我很驕傲。”

來源:文/ 記者 關穎 圖/ 記者 王健

編輯:芥末花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