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領域科技創新亟待達成共識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能源 經濟 中國經濟時報 2017-06-02

政策微評

陳婧

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開展汙染治理離不開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近日,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氣象局印發了《“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下稱《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創新的專項規劃,是實現生態環境“綠水青山”的科技行動指南。

《規劃》提出了十二項具體發展目標,圍繞大氣、水、土壤汙染治理、生態系統修復,以及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環境基準與標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化學品管理與國際履約、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關鍵環境問題重點開展工作,以持續加大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力度。

筆者認為,儘管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但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仍然不足,還未達成共識。

此次《規劃》的下發,有利於切實提高各級幹部和群眾對科技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的認識。並且,有利於推動全社會從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清潔生產、汙染治理以及管理效率提高等方面尋找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創新的源泉和手段。

《規劃》指出,目前,我國整體研究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原創性技術不多,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特有技術缺乏,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研究與應用脫節,產業化水平低。

在筆者看來,針對以上薄弱環節,應當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一是研究開發和推廣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創新技術。要爭取在國家科技計劃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安排一批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力爭在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的“高深尖”關鍵和共性技術上取得突破。主要涉及清潔能源與再生能源、綠色產業、生態城鎮、資源循環利用、汙染治理與環境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關鍵技術。

二是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綠色技術標準體系、環境質量標準和汙染排放標準等生態文明標準體系;完善科研院校研究體系和以企業為主體、基於市場的技術研發推廣和示範體系,形成完備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態文明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科技創新投入,加大重點工業企業綠色和清潔技術研發資金和政策支持等科技投入體系。

三是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充分發揮各科研院所、高校在科學研究和人才教育方面的能力,鼓勵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建立開放型的海內外高層次生態環保科技人才引進機制和吸引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努力構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科技人才保障體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