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項目環評當戒“鴕鳥心態”

近日,廣東肇慶“四會將建垃圾場”的消息在四會市廣泛傳播。3月16日,四會市政府辦公室發佈《關於工業廢棄處置中心項目有關情況的說明》中指出,該項目屬於本地項目,已通過專家環評,且得到廣東省環保廳批覆。3月17日,四會市發改局再次發佈有關情況說明,強調該項目的環保工藝和處置設備有保障。當晚,市政府官員在街頭回應群眾時明確表示,該項目的立項已經被終止,常務副市長李劍也通過電視講話,聲明項目已終止。(3月19日 澎湃新聞網)

近幾年來,各地不時有一些化工或環保項目,在選址、立項過程中,未能贏得所在地群眾的理解支持,推進不順,甚至引發群眾聚集事件,地方政府為了社會穩定,被迫選擇終止項目。這是下下之策,也是無奈之舉。這次四會市環保項目幾天內“夭折”,是最新案例。

雖然不同建設項目的“引爆點”有差別,但錯判群眾關切、低估民意決心,無疑是關鍵因素。從制度設計看,重大項目立項必須通過環評,環評又必設公眾參與的問卷調查。從多年來的失敗案例看,項目立項環評報告中,公眾參與的問卷調查結果,與項目被公眾廣泛關注後的民意看,差別太大,讓人不得不懷疑此前報批的是否是“假報告”。四會項目的問題也出現在這裡。

據記者瞭解,一年前,廣東環保廳對這個項目環評報告的審查文件顯示,該項目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存在不足,環境防護距離論證不符合要求。而在公眾參與情況一欄中,累計發放單位及個人共195份調查問卷中結果顯示,100%的團體受訪者表示支持該項目建設,沒有單位表示反對;81.8%的個人受訪者表示支持本項目建設,18.2%的個人受訪者表示無所謂,沒有受訪者表示反對。

從項目最初民意調查看,沒有任何單位和個人表示反對。但是,一年後的今天,四天內就收到了大量反對項目建設的意見,反對群眾顯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其實,當初只有195份的調查問卷,對一個涉及近30萬人口的地區來說,範圍明顯過於狹窄,即使調查全部公平有效,也無法反映真實民意。主辦機構或許心知肚明,像這些多多少少涉及環境影響的項目,更大範圍、更真實的民意,不是不想去收集,而是不敢去收集,生怕還未立項就被民意“攪黃”了。只好採取“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抱著僥倖心理,期待屆時做做“不明真相”群眾的思想工作,“見證奇蹟的時刻”就會到來。

這是典型的“鴕鳥心態”。決策者理應知道項目選址有可能遭遇民意反彈,偏偏從一開始就想對此暫且迴避,敷衍了事,廣大群眾“後知後覺”時,難免有被愚弄感,帶來更大被動。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環保、化工類的項目不可能不建設。但是,隨著國家對項目環保越來越重視,公眾的環保和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對環評提出了越來越苛刻的要求。有關部門當戒“鴕鳥心態”,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關係,爭取社會發展和群眾滿意度的最大公約數。否則,不僅可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將損害政府公信力。

文/徐林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