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重治“散亂汙”引地方經濟綠色發展

環境保護 經濟 空氣汙染 環境汙染 中國經濟網 2017-06-10

很多“散亂汙”企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屬於落後產能,多集中在低端產業,不僅汙染嚴重,而且消耗大量資源能源

“散亂汙”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實際上對地方經濟貢獻並不大,相反卻破壞了環境,損害了長遠發展的利益

進入6月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仍在實施中,並取得了一定成果。6月4日,28個督查組共檢查500家企業(單位),發現353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包括“散亂汙”問題企業97個。此前,針對“散亂汙”企業問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6”城市已作了排查並列出清單,共排查出約5.6萬家,其中包含“散亂汙”集群398個。

但是,隨著環保督查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卻出現了一種觀點,認為環保督查工作過密過勤,一味關停存在“散亂汙”問題的企業,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職工飯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這次督查中,《經濟日報》記者發現,很多“散亂汙”企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屬於落後產能,多集中在低端產業,以小型製造加工企業為主,不僅汙染嚴重,而且消耗大量的資源能源,實際上其經濟效益並不高,治理“散亂汙”企業對經濟發展有益無害。

“散亂汙”企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不大,但對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貢獻”卻不小。特別是一些“散亂汙”企業集中的地區,烏煙瘴氣,濁水橫流,環境形勢十分嚴峻。這些企業排出的各種汙染物,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給地方留下了生態汙染的爛攤子。對其環境實行整治和恢復的費用很可能是“天文數字”,遠遠超過“散亂汙”企業所創造的那點經濟效益。這樣的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負能量”,並不是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主流企業。認為環保督查工作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職工飯碗的人,可謂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事實上,根據環保督查公開的數據,關停整改的多是有嚴重違法排汙行為的“散亂汙”企業。這些企業大量存在違法生產、無環評手續、未安裝治汙設施、治汙設施不正常運行以及監測數據造假等行為。被查處的很多企業大多長期存在,違法排汙時間也非一時半會兒,環境問題存在多年,成了“老大難”。可想而知,單靠這些企業自覺守法是不現實的,必須藉助環保督查的持續高壓,並壓實責任,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業內專家指出,“散亂汙”企業看起來數量不少,但實際上對地方經濟貢獻並不大,相反卻破壞了環境,損害了長遠發展的利益。可以說,繁榮只在表面,危害卻在深處。地方政府應痛下決心,對“散亂汙”企業實行分類施策,關停取締一批、治理改造一批、加強監管一批。藉助整治“散亂汙”企業之機,優化產業佈局,提高准入門檻,鼓勵發展低消耗、低汙染的先進產能,培育一批科技型、創新型、帶動作用大的企業,為未來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6月6日,環保部向媒體通報了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的經驗。截至目前,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對其所轄292家“散亂汙”企業實現了全部關停整治,長期以來困擾環境質量的“頑疾”正逐步消除。有著廢舊塑料顆粒加工近30年曆史的無棣縣,針對分佈面廣、加工戶眾多的縣情,引導從業人員二次創業,從政策上給予支持。該縣規劃建設了100畝“再生資源”產業園,吸引企業入駐,形成行業集聚。產業園統一規劃設計,建設汙染治理設施,提高入園標準,徹底解決“散亂汙”環境汙染難題。目前,12家加工廠已申請搬遷,1家規模經營公司已搬遷完畢。過去的“散亂汙”行業正在逐步進入標準化、規範化發展軌道。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如果環境問題解決不好,發展既快不了,也好不了。整治“散亂汙”企業,短期內會帶來陣痛,但從長遠來看,將使企業走上綠色發展之路。(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紅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