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林環保拖延一年半才上會,IPO招股書還是硬傷明顯

環境保護 首次公開募股 中國證監會 青島 金色光goldenshine 2019-06-14

青島國林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林環保)是一家專業從事臭氧產生機理研究、臭氧設備設計與製造、臭氧應用工程方案設計與臭氧系統設備安裝、調試及維護等主營業務的擬上市公司。公司於2017年3月9日向證監會報送了IPO申請材料,並且於2018年1月5日在證監會官網上更新預披露。終於,在經歷了漫長的拖延等待之後,據證監會第十八屆發審委2019年第56次工作會議公告披露,國林環保即將於2019年6月13日上會,從更新預披露到上會已經是近一年半的時間,比一般擬上市公司足足多了一年的時間。


國林環保拖延一年半才上會,IPO招股書還是硬傷明顯


可是,漫長的等待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經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國林環保招股書還是質量不高,硬傷明顯,存在諸多的矛盾陳述,比如:2016年末的庫存商品金額變動與產量、銷量不匹配;生產模式與庫存商品變動的陳述存在自相矛盾之處;而在銷售人員的薪酬方面,提供的財務數據和相應的描述也是嚴重衝突。

產銷率未超100%,庫存商品為何下滑?

從2014年到2016年,國林環保的產量持續高於銷量,產銷率從未超過100%,可是2016年度,公司的庫存商品金額竟然出現了同比下滑,這就不太好理解了。

據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可比前三年內,國林環保的臭氧發生器產量分別為2,879.80kg/h、3,555.04kg/h和3,742.79kg/h,其中的kg/h,即千克/小時,代表每小時產生的臭氧量,是臭氧發生器的計量單位,我們以下簡單用“單位”代替。

同樣在報告期可比前三年內,國林環保的臭氧發生器銷量分別為2,767.82單位、2,874.82單位和3,692.33單位,與產量的變動趨勢相似,雙雙持續顯著上漲。相應的,可比前三年內的產銷率分別為96.11%、80.87%和98.65%,但是各期的銷量都低於產量,因此產銷率全部低於100%。

由於各期的產銷率都低於100%,產量多於銷量的差異應該結轉為當期末臭氧發生器的庫存量。通過簡單計算可得,報告期可比前三年內,各期新增臭氧發生器庫存量分別為111.98單位、680.22單位和50.46單位。也就是說,2016年度,期末公司的臭氧發生器庫存量上漲了50.46單位。

可是,據招股書披露,在所有產成品存貨都計入庫存商品項目的情況下,2015年末和2016年末,國林環保的庫存商品金額分別為1,903.16萬元和1,868.85萬元,2016年末庫存商品金額同比下降了34.31萬元,竟然出現了負增長!在庫存商品數量同比上漲的情況下,以成本計價的庫存商品金額反而同比下滑,真令人匪夷所思。

這是否是由於2016年度國林環保對庫存商品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的原因呢?

據招股書披露,從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的整個三年一期報告期內,國林環保並未計提任何的存貨跌價準備。

2016年度,到底為何新增入庫的臭氧發生器會在財務報表上呈現出“負增長”的特徵?這就需要國林環保好好解釋一下了。

庫存商品均有訂單支持明顯是虛假陳述

國林環保的生產模式是以“以銷定產”來主導,按理說,報告期各期末庫存商品都應有相應的訂單支持,可是招股書對此卻有兩種自相矛盾的說法,真叫人莫衷一是。

據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國林環保存貨中的庫存商品金額分別為1,112.51萬元、1,903.16萬元、1,868.85萬元和3,176.15萬元。

其中2017年6月末,國林環保的庫存商品金額上漲比較明顯。在2017年6月末的3,176.15萬元庫存商品餘額中,招股書稱:“有對應訂單的庫存商品2,332.05萬元,佔期末庫存商品餘額的73.24%,無訂單對應的庫存商品844.10萬元,佔期末庫存商品餘額的26.58%。”雖然與公司“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不一致,但是招股書以無訂單庫存商品包括展覽展示用設備和淡季預先生產備貨等理由來解釋,勉強能算作自圓其說。

再來看報告期可比前三年各期末的庫存商品情況,據招股書披露,從2014年末到2016年末,按庫齡分析,國林環保一年以上高庫齡的庫存商品佔各期末庫存商品餘額之比分別為18.91%、10.84%和11.61%,佔比全部超過10%,都不算低。在上述高庫齡的庫存商品中,除了因原合同變更,在期後已經實現銷售併發貨的庫存商品,算是曾經有訂單支持之外,還包括公司展廳展覽展示用樣機,常用放電體庫備和臭氧發生室等庫存商品,這可能就沒有訂單支持了。

那麼在報告期各期末的1年以上高庫齡庫存商品中,有訂單支持和無訂單支持的庫存商品比例大約是多少呢?

據招股書披露,以2016年末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國林環保1年以上庫齡的庫存商品為217.00萬元,其中曾經有訂單支持的庫存商品為107.14萬元,而其餘的庫存商品金額為109.86萬元,則應屬於沒有訂單支持的庫存,兩者差別不大,近乎一半對一半。由此可見,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庫存商品中都包含著以展廳展覽展示用樣機為主的無訂單支持庫存。

可是,如上所述,在整個報告期內,國林環保都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為了解釋為何沒有計提,招股書又搬出了“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據招股書披露,“由於公司‘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公司報告期內每期期末的在產品和庫存商品均有對應的訂單。期末在產品和庫存商品未出現可變現淨值低於賬面金額的跡象,因此無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庫存商品均有對應的訂單”的意思就是全部庫存商品都是有對應的訂單的,那麼2016年末的國林環保1年以上庫齡的庫存商品中又為什麼只有一半左右的庫存商品曾經有訂單支持了?這不是互相矛盾嗎?

關於銷售員工薪酬的陳述也是前後衝突

2016年度,國林環保的銷售人員人數變動,銷售費用中職工薪酬的變動,以及銷售員工人均薪酬的數據,與招股書中的相關陳述背道而馳,閱讀招股書的投資者真不知道到底該信哪個?

據招股書披露,2015年和2016年,國林環保的銷售人員人數分別為30人和25人,同比下降5人,降幅為16.67%。同期,銷售費用中的職工薪酬分別為522.28萬元和584.75萬元,同比上漲了11.96%。

員工人數下滑,總薪酬增長,勢必帶動人均薪酬同比顯著上漲。經簡單計算,2015年和2016年,國林環保的銷售人員人均薪酬分別為17.41萬元和23.39萬元,同比增長了34.35%,漲幅相當明顯。

可是,對於上述2016年的銷售員工人數及其平均工資的變動,在國林環保的同一本招股書上是這樣描述的:“2016年較2015年銷售人員人數增加而平均工資降低的原因為提高售後服務質量及加強銷售管理,增加銷售內勤人員,相對普通銷售業務人員,這部分人員工資較低,整體拉低了銷售人員平均工資水平。”這樣的描述直接有兩處矛盾:第一是銷售人員人數沒有增加,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反而是下降了5人;第二是銷售人員平均工資水平沒有拉低,反倒提高了3成以上。看到這樣自相矛盾的描述,我們真的比較懷疑這招股書不是保代寫的,而是實習生乾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