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獲實效

環境保護 三農 經濟 農業 西部看四川 2017-06-14

【成都行動】

在探索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道路上,成都前行的腳步邁得沉穩而快速。

建立健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落實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建立市、縣兩級“三條紅線”指標體系

推進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制度

推進落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推進落實水功能區限制納汙制度

推進水資源管理基礎能力建設

推進水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建設

有序推進節水防汙型社會建設——

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推進節水型社會載體建設

多渠道增加水資源量

加強汙水處理能力建設

推進綠色農村和生態農業建設

大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著力構建水資源調配體系

著力構建江河防洪減災體系

著力打造城區排澇體系

著力健全城鄉供水體系

著力完善全域灌溉體系

著力塑造城鄉水生態風貌——

大力推進環城生態區建設

編制完成《成都市水生態系統2025規劃綱要》

全市城鄉水環境治理三年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開展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

梯次推進河流生態廊道建設

加強湖泊溼地建設和河流生態保護

大力弘揚蜀水文化精髓——

開展成都水文化調查研究

切實保護水利遺產與水民俗文化

打造水文化產業示範區

廣泛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活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而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對於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成都而言,尤為重要。

成都自2013年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以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建立健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序推進節水防汙型社會建設,大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著力塑造城鄉水生態風貌,大力弘揚蜀水文化精髓,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之路越走越寬,在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大考”中交出了一份美麗答卷。

三年多來,成都市水務系統以堅定的決心,先進的理念,明晰的規劃,高效的舉措,力促成都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更加完備,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宜居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蜀水文化影響力得以弘揚,為成都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打下堅實基礎,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作出更多水務貢獻。

【成都實效】

29項目標任務 33項表徵指標

六大重點示範工程基本完成

2013年8月,成都市獲批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後,隨即委託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制《成都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2014年3月,《實施方案》通過水利部審查。

2014年12月,獲省政府批覆同意。

2014年,市政府成立了成都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設在市水務局,以下簡稱“市水生態辦”),建立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和辦公室例會制度,統籌推進建設試點工作。

那麼,三年來,成都市依據《實施方案》取得了哪些實效?

據成都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市依據《實施方案》,將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安全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健全工作機制、落實責任分工,積極開展生產、生活和生態“三水共治”,不斷完善水生態格局,全面推進試點建設各項工作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試點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實施方案》確定的29項目標任務、33項表徵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23個,預期性指標10個)以及“一核、兩帶、三廊、四灌區、五溼地、十示範村”六部分重點示範工程已基本完成,達到試點預期目標。

再生水利用量有效增加

打造安全可靠的城鄉供水體系

一次次實踐、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創新,成都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一路奮進,全市綠色發展的底色愈發亮麗——

成都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更加完備。以試點實施為契機,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充分利用成都城鄉一體化水務管理的堅實基礎,推進水資源管理方式轉型與能力升級,實現從供水管理向信息化、精細化的需水管理轉型。同時,成都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全市317個鄉鎮(街道)建立基層環保機構,成為全國範圍內在全域實現環境保護管理網格化、標準化、系統化、全覆蓋的首批地區。

成都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成都緊緊圍繞綠色生態發展,深入推進節水防汙型社會建設,大力開展非常規水利用,汙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與再生水利用、新建小區再生水利用配套設施建設等,再生水利用量有效增加;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核心,推進區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端產業,以節能式節水式經濟發展模式取代高耗能高耗水模式。

成都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堅持以河湖水網建設為重點,以環城生態區為框架,實施安靖湖—府河等一批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構建互聯互通、可調可控、共享共治的水網體系;加強城區的老舊管網改造,推進城區管網排水能力升級,擴大全域灌溉的覆蓋範圍,著力打造安全可靠的城鄉供水體系,有力地提高了全市水務管理的硬實力。在中心城區著力建設親水空間,大力建設低影響設施,切實提升了城市中心區的水生態環境質量和應對內澇的能力。

成都宜居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成都市堅持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融合,突出抓好水汙染防治、湖泊溼地建設,解決中心城區缺乏生態和景觀用水的問題,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適度打造一批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親水景觀和濱水空間,呈現出綠意盎然、水韻悠長、獨具特色的城鄉生態風貌,城市宜居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蜀水文化影響力得以弘揚。從水文化的調查和整理、水利遺產的保護和民俗文化的傳承、水文化示範區建設、水生態文明宣教基地建設等多個方面全方位提升全市水文化的層次,營造全民參與水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弘揚千年蜀水文化的歷史感召力。

【成都經驗】

堅持先行先試與頂層設計相結合

根據不同區域實際制定不同發展戰略

強化頂層設計、築牢生態本底、優化水網格局、引導社會參與……在繪就百水潤城、水清岸綠的水生態畫卷中,成都探索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新路子。

據瞭解,成都市堅持先行先試與頂層設計相結合,按照全域規劃、系統治理、分步實施的原則,樹立生產、生活、生態“三水共治”的理念,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城市空間、城市產業、城市生態、城市管理和城鄉形態轉型升級的總體進程,因地制宜地搞好全域規劃,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基礎、關鍵和龍頭。

同時,成都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緊扣塑造現代新型人水和諧關係中心思想,重點打造中心城區環城生態區建設、三條生態廊道建設、龍泉山“百湖工程”等,依山造景、傍河成湖、連通水系、植綠增綠、完善配套,構建綠意盎然、水韻悠長、規模宏大、獨具特色的大都市生態湖泊綠地系統,既大大改善提升生態環境,又為市民提供綠色生態休閒遊憩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堅持規劃先行、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以水生態系統2025規劃綱要為引領,加強河流、湖泊、溼地的管理保護規劃編制,在全市範圍內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其中,在江河上游著力增加大型水庫以加強蓄水功能,調節水量的時空分佈,緩解缺水矛盾;在中心城區著力增加景觀用水,改善水質,打造城市水環境;在天府新區充分考慮前瞻性,高標準規劃,合理增加湖泊和溼地數量。

【成都未來】

以“河長制”為抓手

持續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落實中央決策,貫徹省委部署,成都將以“河長制”為抓手,持續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將進一步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製為核心、以“三級黨政領導、四級河長管理”為關鍵的河長制管理體系,抓好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防洪能力提升、水網體系建設和行政執法監管六大重點任務,強化問題導向,編制“一河一策”管理保護方案,制定河長制管理考核細則;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創造性開展工作,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為確保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同時,成都將紮實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環城生態區建設,強化毗河、江安河等重點流域治理,推動東風渠綜合整治,優化調配中心城區枯水期生態環境用水,使中心城區枯水期河道內生態調配環境用水量達到10億立方米,加快建構百水潤城、水清岸綠的城市水環境。

此外,成都將持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構築完備可靠的防洪排澇體系,在創新管水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完善水生態文明長效建設機制,爭當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