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十七年,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金庸稱他才幹不在朱元璋之下!

提起清朝的皇帝,估計很多人第一印象會想到康熙乾隆,即便是之前比較冷門的雍正皇帝,也在這幾年電視劇的烘托下,漸漸成了熱門ID人物。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開國皇帝的皇太極,反倒是比較沒那麼廣為人知了。

在位十七年,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金庸稱他才幹不在朱元璋之下!

皇太極

但是皇太極的才幹,卻是無數人蓋棺定論過的。 康熙帝說他“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謨真顯赫,武烈實飛揚。包並收群國,虛謙集眾長。網羅來俊彥,締造群洪荒。卜世周垂歷,開基漢啟疆。”洪承疇評價皇太極也是“真命世之主也!”

就連我們熟悉的金庸老爺子,也曾說過:

皇太極的智謀武略,實是中國曆代帝皇中不可多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國歷史家大概因他是滿清皇帝,由於種族偏見,向來沒 有給他以應得的極高評價。其實以他的知人善任、豁達大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自唐太宗以後,中國曆朝帝皇沒有幾個能及得上。皇太極的軍事天才雖不及父親,政治才能卻猶有過之。

才幹見識不輸李世民朱元璋,金庸老爺子給皇太極的這個評價,也算是非常之高了。事實上,若是沒有足夠的聰明才幹,當初皇太極也不可能順利登上王位。

在位十七年,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金庸稱他才幹不在朱元璋之下!

皇太極

那個時候,清朝還沒有建立,皇太極他們所擁有的是後金政權。當時的統治者是他們的父親努爾哈赤,但是在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突然離世,後金政權突然陷入真空,一時間群龍無首。首要之急,要想穩定國家政權,就得儘快確定汗王。

在汗王之下有一個八旗貝勒議政會議組織,由四大貝勒九小貝勒組成。四大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而當時,各大勢力並沒有擰成一條繩,人人都心懷鬼胎,各有各的打算。

當時,代善和皇太極,都是比較有可能繼承王位的人選,甚至可以說,代善的勝算還比皇太極高一些。代善年長資歷深,戰功赫赫,為人持重敦厚,他如果堅決要當汗王,也並非沒有希望。然而,代善很大的一個優點就是識時務。很快他就意識到,汗王的位置就是一塊美味的蛋糕,雖然好吃,但是太大了,自己吃不下。他不管是文韜武略還是治國安邦之能,都遠比不過皇太極。如果他自己繼承王位,先不說擺不擺的定其他部落,就連八旗貝勒的野心他都鎮壓不了,勉強繼承汗位,最終還是會落到有名無實的結局。

在位十七年,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金庸稱他才幹不在朱元璋之下!

皇太極

經過再三考慮,加上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薩哈廉的建議,最終代善決定,化被動為主動,放棄王位之爭,轉而全力支持皇太極,既不用承擔登上汗位帶來的各種風險,又可以在皇太極面前示好。代善的棄權加支持,讓皇太極的王位變得無可爭議,代善即召集大、小貝勒會議,宣佈皇太極成為汗王,眾貝勒一致表示,“天人允協,其誰不從”,議案遂通過。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面對這個天上砸來的餡餅,皇太極不僅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極力拒絕,還給出了三個理由:一是努爾哈赤在世時並沒有說讓自己當下一任汗王;二是越過兄長繼承汗位,心有不安;三是覺得自己能力不夠。一時間,彷彿汗王這個至尊位置不是香餑餑,反而是燙手山芋了。

在位十七年,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金庸稱他才幹不在朱元璋之下!

皇太極

那麼,皇太極極力拒絕汗王的位置,真的是他自己對這個位置沒有野心嗎?非也,如果皇太極不是那個有野心的皇太極,他也就不可能成為清朝的開國之君了。事實上,他這樣子說,只是以退為進,因為他早已看出,各個貝勒之間都另有算盤,比如二大貝勒阿敏,就私下找過皇太極,表示自己願意支持他做汗王,只是皇太極必須答應自己單獨自立,出居外藩。如果開了阿敏的先例,其他貝勒都有樣學樣,都要求自立,那麼自己做了這個汗王,又有什麼意思呢?都被架空了。皇太極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所以才“借高下驢”。

所以,不管眾貝勒如何勸說,皇太極就是違拗不從。無可奈何之下,代善父子率眾貝勒一擁而上將皇太極抬起,從大衙門一直抬到城內西北角太祖靈前。面對太祖靈位,大夥一邊舉哀嚎哭,一邊強迫皇太極表態。最終,皇太極佯做無奈狀接下了汗位,並且要求所有貝勒,每個人都要對天立誓,日後如有違背誓言者,讓天地明鑑,得到報應。眾貝勒照做,從此,皇太極登上後金國汗寶座。

在位十七年,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金庸稱他才幹不在朱元璋之下!

皇太極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代善的眼光很毒,他看到了皇太極卓越的治國能力,僅十年就把後金變成了大清,皇太極也從後金大汗成為大清的開國皇帝,奠定了一個王朝的基礎,而有從龍之功的代善一家,也有三人獲得了鐵帽子王的稱號,世襲罔替,尊貴無比。

然而,英雄難過美人關,即便是如皇太極一樣雄心勃勃的霸主,內心深處也有一片柔情。他獨愛宸妃海蘭珠,為了海蘭珠做了許多逾越之事,然而紅顏薄命,海蘭珠早早去世,失去摯愛的皇太極,也彷彿一下子失去了力量來源,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皇太極在位17年,一心想要統一天下政權,結果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同樣的突然去世,同樣的儲君未立,當初皇太極面臨的狀況,在他死後再一次重演,只不過這次爭皇位的變成了多爾袞和豪格。多爾袞是皇太極弟弟,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原本豪格有更大的勝算,豪格也確實被推舉為儲君人選,然而豪格一時想起皇太極當年的壯舉,也想要學習一番,於是也假惺惺的說“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在位十七年,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金庸稱他才幹不在朱元璋之下!

劇照

豪格的本意是學皇太極以退為進,他卻忘了多爾袞並不是代善。就因為豪格這一句話,多爾袞一派順勢而起,攪亂了議會,爭了半天也每個準主意。最後,多爾袞說:“既然要立先帝的兒子,而豪格大侄子又這麼謙虛,我們也不好陷他於不義,就立先帝的九兒子福臨吧!他還小,就由我和濟爾哈朗各負責一半軍隊,共同輔政……”

結果,就因為這麼一裝逼,豪格徹底失去了皇位,反倒讓六歲的福臨佔了整個大便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