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皇位為何敗給多爾袞?

皇太極 多爾袞 濟爾哈朗 努爾哈赤 史說華夏 2017-06-09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但是,年輕的清廷沒有“立長”傳統。揭祕: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皇位為何敗給多爾袞?

皇太極生前並沒有“立嗣”,在他逝世之時,圍繞新一任皇位的爭奪便開始了。爭奪這個位置的主角主要是兩個人: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兒子之一、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一場蓄謀已久的鬥爭即將展開。

我們先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而且戰功累累,在滿族八旗中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支持。豪格身上繼承者父親皇太極的優秀品質,戰功累累。更為重要的是,皇太極在生前已經初步實現了君權至上的專制制度,在漢族帝王中“皇子繼承”的傳統觀念已經開始影響了滿族貴族們的思想。

睿親王多爾袞比豪格小三歲,也同樣是位高權重,戰功累累。他有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支持,而且深得皇太極的信任和倚重,他自己也是文武雙全。皇太極曾經對多爾袞說過:“朕愛爾過於諸子弟,賴爾獨厚,以爾勤勞國政,恪遵朕命故也”。可見,皇太極對多爾袞的評價極高,自己深信諸子弟中只有他能“成事”。多爾袞最重要的一張牌便是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體制仍然存在,皇太極死後,這些共議國政的貝勒們大多支持多爾袞。

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 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清世祖實錄》卷37)。揭祕: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皇位為何敗給多爾袞?

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極。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瀋陽狀啟》癸未年8月26日)。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有了這麼多重臣擁戴,豪格覺得勝券在握,自以為崇政殿的龍椅非他莫屬。

多爾袞(1612—1650年)比豪格小3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14歲時父母雙亡(父賓天,母生殉),努爾哈赤曾經有遺訓立他為儲君,但是帝位從他身邊擦肩而過。多爾袞16歲跟隨哥哥皇太極,披掛上陣,躍馬張弓。在敖穆楞(今大淩河上游)戰役中,多爾袞初露神武風采,以功獲“墨爾根岱青”(聰明戰將)賜號。清天聰、崇德年間,多爾袞參加了哥哥皇太極組織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軍功顯赫。

所以說,依照當時的形勢,豪格繼位是有很大勝算的,但是豪格為人性格軟弱、猶豫不決,居然說自己“德小福薄,難以承擔”。當然豪格的本意可能是想謙讓一下,但是他也不看看當時的形勢,他又不是穩操勝券、眾望所歸,居然還要謙讓,從中也可以看出豪格的性格缺陷:過於忍讓和軟弱。最終,多爾袞提議由皇太極年僅六歲的幼子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就這樣,過於忍讓的豪格錯失了登上皇位的好機會。

可以說,此時雙方勢均力敵,難分伯仲。都沒有壓倒對手的絕對優勢。雙方各自暗地裡在做著密謀和交易。豪格生性柔弱,從帝位之爭中就反映出來。數年以後,豫親王多鐸曾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得很直露,“性柔”(性格軟弱),是他錯失皇位的主要原因,正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性柔”,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後來,兩黃旗將領明確堅持“立帝之子”,不再專注於豪格;多爾袞口口聲聲他“無繼統之意”,都反映出當時形勢的細微變化。

不過,從豪格自身分析,當他自稱“德小福薄”時,確實也有難以啟齒的隱憂。試想,一個把愛妻一刀殺死的人,怎麼可能擁有道德的力量?又怎麼可能君臨天下,以德服人?他自稱“德小”,其實是很有一些自知之明的。再者,在皇太極有名位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尊顯的是崇德元年封的五宮(即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后妃,都是蒙古族,豪格的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不在其列。在皇太極的11個兒子中,豪格的出身不是最顯貴的,只是年齡居長,所以他自稱“福薄”,也並非無的放矢。

1643年10月8日,年方6歲的福臨在盛京皇宮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而在福臨即位的第二天,幾乎又要生變。有人依然想推出多爾袞登皇帝位,禮親王代善為鎮壓反逆者,殺了支持多爾袞登極的、自己的親孫子穎郡王阿達禮,用自己親人的鮮血穩住了局勢。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皇位的鬥爭終於落下了帷幕。揭祕: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皇位為何敗給多爾袞?

從表面上看,多爾袞又一次與皇帝寶座失之交臂,但他雖未得到皇位,卻當上了攝政王,掌握了統治實權,應算是勝利的一方。原本勝算很大的豪格,卻成了最大的輸家。優柔寡斷的豪格在爭奪皇權的大戰中缺乏豪氣和勇氣。他輸了,怪他缺乏統籌全局的“大德”,不懂鬥爭的多變性,缺少控制局勢的韜略。確切地說,當勝利的天平向豪格傾斜的時候,他沒有做好君臨天下的準備,他沒有抓住歷史給他提供的偉大瞬間,痛失一次永不復返的歷史機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