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效仿檀淵之盟,答應皇太極的議和,會怎麼樣?

在明朝末年,後金漸漸強大起來,不斷騷擾明朝邊境,明朝內部還有農民起義,可謂是內憂外患不斷,而當時皇太極也確實想跟崇禎帝議和,但是被崇禎拒絕了,如果崇禎帝同意了議和條件,能否效仿檀淵之盟與後金息戰呢?答案顯然是不能。

首先明朝與後金的關係與檀淵之盟中宋遼的關係不同。遼國雖然也是遊牧民族政權,但遼國文化比較開明,對漢人也沒有歧視,不像後來的清朝漢人天生比滿人低一等。宋遼兩國之間的戰爭都是為了統一中國,奈何誰也吃不掉誰,於是有了檀淵之盟。在這個盟約裡宋與遼是平等的,是兄弟國家,大家實力差不多,於是休戰各自發展自己。宋遼和平百年,如若不是宋徽宗撕毀盟約,恐怕宋朝能更加發達。

如果崇禎效仿檀淵之盟,答應皇太極的議和,會怎麼樣?

而在明末時期明朝和後金的關係是宗主與反叛者的關係,後金是從明朝分裂出去的,兩者本來就不平等,明朝人看不起後金,不願與他們平起平坐,而後金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文明很落後,只知道燒殺搶掠,哪怕這個時候簽訂和約,日後後金還是會來騷擾明朝邊境搶奪物資,所以議和不是長久之策。

如果崇禎效仿檀淵之盟,答應皇太極的議和,會怎麼樣?

在當時崇禎有三種選擇,聯合闖王滅後金,這是上策;聯合後金滅闖王,這是中策;獨自面對後金和闖王,這是下策。可是當時的崇禎選擇了下策。如果選上策,聯合闖王滅了後金,關外穩定,內部無非再封一個藩王,畢竟李自成目光短淺,能被封王他就很滿足了。如果選中策,聯合後金滅了闖王,那麼關內穩定,後金也沒有實力入關,但保留了中華文化,也算是不錯。

如果崇禎效仿檀淵之盟,答應皇太極的議和,會怎麼樣?

那麼崇禎為什麼選擇下策呢?說白了還是放不下面子,不想大明跟後金平起平坐也不想對闖王低頭,硬著頭皮兩線作戰,怎麼可能不失敗。當然,如果當初崇禎肯南遷穩定南明局勢,憑藉大明半壁江山,南明也完全有實力與清朝劃江而治,可惜崇禎帝不想那麼懦弱,於是吊死在了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導致南明群龍無首,冒出好幾個皇帝,誰也不服誰。南明內部矛盾不斷,又怎麼能抵擋清軍南下。

都說崇禎帝勤政,但他也確實做了一個最錯誤的決定,可惜了漢人江山。

如果崇禎效仿檀淵之盟,答應皇太極的議和,會怎麼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