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

所謂“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繼茂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后由耿精忠承襲,他們於順治年間被派駐雲南,廣東,福建三地,在清軍南下期間他們對於擊敗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做出過重要貢獻。

"

所謂“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繼茂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后由耿精忠承襲,他們於順治年間被派駐雲南,廣東,福建三地,在清軍南下期間他們對於擊敗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做出過重要貢獻。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然而依靠三藩力量平定天下的清朝,卻打算“過河拆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這一下子觸到了三藩的痛處。平西王吳三桂一見撤藩令,立即起兵叛亂。另外兩藩耿精忠以及尚可喜兒子尚之信也先後起兵,聲勢浩大。

然而由於吳三桂在軍事策略上採用保守主義,沒有趁形勢大好迅速渡江北進;加之與另外兩藩以及臺灣鄭氏集團沒有形成統一的調度,各自為戰、缺少配合,甚至彼此間發生火併(耿精忠與鄭經之間為爭奪福建地盤,多次發生衝突,造成鄭、耿同盟最終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叛軍的一系列失誤,給了清軍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機會,最終在1681年,三藩被清軍徹底平定。

"

所謂“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繼茂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后由耿精忠承襲,他們於順治年間被派駐雲南,廣東,福建三地,在清軍南下期間他們對於擊敗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做出過重要貢獻。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然而依靠三藩力量平定天下的清朝,卻打算“過河拆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這一下子觸到了三藩的痛處。平西王吳三桂一見撤藩令,立即起兵叛亂。另外兩藩耿精忠以及尚可喜兒子尚之信也先後起兵,聲勢浩大。

然而由於吳三桂在軍事策略上採用保守主義,沒有趁形勢大好迅速渡江北進;加之與另外兩藩以及臺灣鄭氏集團沒有形成統一的調度,各自為戰、缺少配合,甚至彼此間發生火併(耿精忠與鄭經之間為爭奪福建地盤,多次發生衝突,造成鄭、耿同盟最終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叛軍的一系列失誤,給了清軍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機會,最終在1681年,三藩被清軍徹底平定。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吳三桂與陳圓圓

在三藩叛亂期間,野心勃勃的準噶爾汗噶爾丹吞併漠西蒙古四部後,正妄圖統治漠北喀爾喀蒙古,進而奪取“黃河為馬槽”。

1679年(康熙十八年)7月,噶爾丹領兵3萬,“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伸展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看到這裡,我就想,假如三藩叛亂時,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一起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我個人認為如果吳三桂與噶爾丹聯合,清朝可能會被推翻。為什麼我這麼認為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噶爾丹是位軍事奇才,周邊鄰國除清俄兩大國外,多為其所敗。而吳三桂同樣是久經沙場、足智多謀的優秀將領。如果這兩個人能聯合對清作戰,裝備有火繩槍的驍勇善戰的準噶爾騎兵與強悍無比、經歷無數戰鬥洗禮的關寧鐵騎強強聯合,一南一北向已開始腐化墮落的八旗軍隊展開猛攻,清軍必定遭架不住,大清結局可想而知就是——潰逃關外。

"

所謂“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繼茂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后由耿精忠承襲,他們於順治年間被派駐雲南,廣東,福建三地,在清軍南下期間他們對於擊敗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做出過重要貢獻。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然而依靠三藩力量平定天下的清朝,卻打算“過河拆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這一下子觸到了三藩的痛處。平西王吳三桂一見撤藩令,立即起兵叛亂。另外兩藩耿精忠以及尚可喜兒子尚之信也先後起兵,聲勢浩大。

然而由於吳三桂在軍事策略上採用保守主義,沒有趁形勢大好迅速渡江北進;加之與另外兩藩以及臺灣鄭氏集團沒有形成統一的調度,各自為戰、缺少配合,甚至彼此間發生火併(耿精忠與鄭經之間為爭奪福建地盤,多次發生衝突,造成鄭、耿同盟最終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叛軍的一系列失誤,給了清軍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機會,最終在1681年,三藩被清軍徹底平定。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吳三桂與陳圓圓

在三藩叛亂期間,野心勃勃的準噶爾汗噶爾丹吞併漠西蒙古四部後,正妄圖統治漠北喀爾喀蒙古,進而奪取“黃河為馬槽”。

1679年(康熙十八年)7月,噶爾丹領兵3萬,“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伸展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看到這裡,我就想,假如三藩叛亂時,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一起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我個人認為如果吳三桂與噶爾丹聯合,清朝可能會被推翻。為什麼我這麼認為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噶爾丹是位軍事奇才,周邊鄰國除清俄兩大國外,多為其所敗。而吳三桂同樣是久經沙場、足智多謀的優秀將領。如果這兩個人能聯合對清作戰,裝備有火繩槍的驍勇善戰的準噶爾騎兵與強悍無比、經歷無數戰鬥洗禮的關寧鐵騎強強聯合,一南一北向已開始腐化墮落的八旗軍隊展開猛攻,清軍必定遭架不住,大清結局可想而知就是——潰逃關外。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康熙皇帝劇照

噶爾丹的能力無須多說,從康熙三次親征,對其重視程度之高,就可以看出。

至於吳三桂,從遼東與滿清八旗作戰起,到後來在山海關與滿清聯合擊敗李自成大順軍,再到入陝消滅大順軍、入川消滅大西軍餘部,再到進軍雲南消滅南明永曆政權,經歷惡戰無數,作戰經驗豐富,拋卻人品問題,不可否認吳三桂是位非常能打的將領。

二、準噶爾汗國在奉行擴張政策的噶爾丹統治時期,四處攻城掠地,使得準噶爾汗國疆域遼闊、實力強大、兵強馬壯,非同時期佔據一省的其他兩藩、臺灣鄭氏集團實力所能比。吳三桂若能與噶爾丹這樣強大的力量聯合,推翻大清的勝算將非常大。當然若聯合噶爾丹推翻了大清,吳三桂可能又面臨與噶爾丹衝突的可能,這不在本文討論之中。

"

所謂“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繼茂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后由耿精忠承襲,他們於順治年間被派駐雲南,廣東,福建三地,在清軍南下期間他們對於擊敗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做出過重要貢獻。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然而依靠三藩力量平定天下的清朝,卻打算“過河拆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這一下子觸到了三藩的痛處。平西王吳三桂一見撤藩令,立即起兵叛亂。另外兩藩耿精忠以及尚可喜兒子尚之信也先後起兵,聲勢浩大。

然而由於吳三桂在軍事策略上採用保守主義,沒有趁形勢大好迅速渡江北進;加之與另外兩藩以及臺灣鄭氏集團沒有形成統一的調度,各自為戰、缺少配合,甚至彼此間發生火併(耿精忠與鄭經之間為爭奪福建地盤,多次發生衝突,造成鄭、耿同盟最終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叛軍的一系列失誤,給了清軍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機會,最終在1681年,三藩被清軍徹底平定。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吳三桂與陳圓圓

在三藩叛亂期間,野心勃勃的準噶爾汗噶爾丹吞併漠西蒙古四部後,正妄圖統治漠北喀爾喀蒙古,進而奪取“黃河為馬槽”。

1679年(康熙十八年)7月,噶爾丹領兵3萬,“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伸展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看到這裡,我就想,假如三藩叛亂時,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一起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我個人認為如果吳三桂與噶爾丹聯合,清朝可能會被推翻。為什麼我這麼認為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噶爾丹是位軍事奇才,周邊鄰國除清俄兩大國外,多為其所敗。而吳三桂同樣是久經沙場、足智多謀的優秀將領。如果這兩個人能聯合對清作戰,裝備有火繩槍的驍勇善戰的準噶爾騎兵與強悍無比、經歷無數戰鬥洗禮的關寧鐵騎強強聯合,一南一北向已開始腐化墮落的八旗軍隊展開猛攻,清軍必定遭架不住,大清結局可想而知就是——潰逃關外。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康熙皇帝劇照

噶爾丹的能力無須多說,從康熙三次親征,對其重視程度之高,就可以看出。

至於吳三桂,從遼東與滿清八旗作戰起,到後來在山海關與滿清聯合擊敗李自成大順軍,再到入陝消滅大順軍、入川消滅大西軍餘部,再到進軍雲南消滅南明永曆政權,經歷惡戰無數,作戰經驗豐富,拋卻人品問題,不可否認吳三桂是位非常能打的將領。

二、準噶爾汗國在奉行擴張政策的噶爾丹統治時期,四處攻城掠地,使得準噶爾汗國疆域遼闊、實力強大、兵強馬壯,非同時期佔據一省的其他兩藩、臺灣鄭氏集團實力所能比。吳三桂若能與噶爾丹這樣強大的力量聯合,推翻大清的勝算將非常大。當然若聯合噶爾丹推翻了大清,吳三桂可能又面臨與噶爾丹衝突的可能,這不在本文討論之中。

三藩叛亂時如果吳三桂聯合準噶爾汗噶爾丹夾攻大清,結局會怎麼樣

噶爾丹劇照

從1690年清朝與準噶爾汗國正式發生軍事衝突開始至1760年被清朝滅亡。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有為賢明皇帝的苦心籌劃,歷時70年,最終趁準噶爾汗國內訌,出動大軍將其一舉蕩平。若不是準噶爾汗國發生內訌,清朝滅亡準噶爾汗國將遙遙無期。

另外發生在康熙時期的烏蘭布通之戰,史書上都說是清軍大勝,噶爾丹潰敗連連,實際上站不住腳。實際上面對孤軍深入的2萬噶爾丹軍隊,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10萬清軍,在家門口作戰不但沒有佔得什麼便宜,反倒是死傷慘重,連國舅佟國綱都在戰場上被擊斃。這場戰鬥,不少歷史學者都認為“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清軍的損失甚至比噶爾丹軍隊還要大些,其指揮失誤之處也很多,算不上一次大勝仗”。在此戰中,與清軍打的不相上下的噶爾丹,深知清軍整體實力雄厚並且援軍很快會趕到,繼續與清軍交戰,可能己方會被清軍全殲,最後巧施計謀全身而退。這樣就被清史吹成“大敗賊眾,斬殺甚多”。這樣的結局清軍根本算不上勝利。我們從打了勝仗的清軍班師回京後,大部分人都受到處分這點看,就可知道這場戰鬥清軍的勝利有水分。由此可見噶爾丹的狡猾以及準噶爾軍隊戰鬥力的強悍。

吳三桂與噶爾丹的悲劇就在於雖然作為軍事統帥他們都很優秀,但缺乏戰略眼光,他們所佔領的地盤雖然也算廣闊,但總體實力與清朝比還是遜色很多,他們僅憑自身的實力是很難打敗比他們強大得多的清朝的,只有找到一個強大可靠的盟友,才有最終取勝的可能。而他們都沒有這樣做,最後被滿清逐一擊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