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後灣村'

"

《來自靈山島》

後灣村,位於劉公島路南側,隔靈山島街與前灣村為鄰,西接鹽灘村,南隔大公島路與黃島發電廠生活區相鄰,面積4.5公頃。2006年,全村有433戶、1157人,有薛、歐、楊、陳、劉、王、趙、李等姓氏。居民除小部分為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外,其餘為漢族。2001年,後灣村改為大公島路社區居委會。2006年9月,更名為後灣社區居委會。

"

《來自靈山島》

後灣村,位於劉公島路南側,隔靈山島街與前灣村為鄰,西接鹽灘村,南隔大公島路與黃島發電廠生活區相鄰,面積4.5公頃。2006年,全村有433戶、1157人,有薛、歐、楊、陳、劉、王、趙、李等姓氏。居民除小部分為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外,其餘為漢族。2001年,後灣村改為大公島路社區居委會。2006年9月,更名為後灣社區居委會。

黃島後灣村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歐德公攜妻帶子由現膠南市靈山島鎮城口子村遷來黃島。歐德公一家5口初來時,暫住在前灣村孫姓朋友家中。不久,他們在朋友的幫助下,到海邊拾些亂石、採些海草(俗稱海帶葉),從黃山上砍來樹木,建起房屋居住。他們墾地耕種,後又製作漁筏,在膠州灣打魚。

歐德公一家遷來時,薛姓、孫姓人已在黃山前面建立前灣村20多年了。歐德公選擇在黃山後面立村,因初來時得到前灣村朋友的大力支持,為顯兄弟之情,便將自己的村莊取名為“後灣村”。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明代陽武侯薛祿之後裔薛整一家,由現長江路街道濠南頭村遷居後灣村。因懷念故土,薛整特地從薛家島西山上取來一棵松樹苗,栽在自已開墾的田地裡。這棵樹一年內增高近1米,樹幹挺直,樹冠如傘,枝葉繁盛,冬夏長青,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據說,有位文人由此路過時,嘆道:“這樹“靈氣”甚大,長在誰家地裡誰家必然人丁興旺!”果然,薛整年近花甲時,身邊就有6子18孫。如今,薛姓已成為後灣村的大姓。

《軍民融合》

1952年秋,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某部炮兵連進駐後灣村後,在石山子頂部建築高炮陣地,在山後側建造營房及生活區。

解放軍與村民建立了魚水般的關係。他們派專人到村裡開辦夜校,輔導青少年學文化;送醫上門,為群眾治病;指導民兵訓練,加強軍民聯防。農忙季節,他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特別是部隊發現村民祖祖輩輩飲用灣水(死水)後,便在營房區內打了一口甜水井,軍民合用。從此,後灣村結束了吃灣水的歷史。人們也倍加熱愛子弟兵,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部隊,定期組織婦女給士兵們拆洗被褥、縫補衣服,定期到部隊慰問、聯歡。該部隊,於1974年撤走。

《支持油港建設》

原後灣村,坐落在黃島最東端,三面環海,西南隔黃山與前灣村接壤,南與薛家島街道北莊村隔海相望,北與城陽區棘洪灘隔海相對,東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西南面有黃山,東南面有石山子,北面為土丘,中間為小平原。海岸線蜿蜒曲折,長約5公里。

1978年,因黃島油港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後灣村整體搬遷至現村址。當時,國家投資36萬元,村集體投資10萬元,建造了一批二層樓房,安置居民138戶;建造了部分磚瓦房,安置居民20戶;還建起了辦公樓一棟、倉庫一座。

由於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本村土地被全部徵用,村民由從事漁業生產轉向以經營工商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灣村經濟發展較快。村裡利用徵地資金,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先後辦起了地毯廠、經編廠、建築公司、織襪廠、飯店等企業。購置機動漁船12只,135馬力拖輪1只,185馬力拖輪2只,300-500噸駁船4只,從事漁業生產和海上運輸。養殖扇貝300多畝。到199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10多萬元,人均純收人1281元,一躍成為當時全區經濟收入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村之一。

目前,後灣村主要產業有工業、建築業、商業、餐飲業、漁業、養殖業等,村民基本上家家有店鋪,人人有工作。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億元,人均純收入10017元

隨著綜合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1998年,村裡為300多人辦理了社會保險;又出資20多萬元,為女50歲以上、男6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了退休養老保險;投資338萬元,進行舊村改造。

如今,村民全部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村內花木繁茂、錯落有致,街道也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村民們住進花園式小區後,無不感慨地說:“擺脫海草屋,住進新樓房。天天樂陶陶,日日喜洋洋。永遠跟黨走,幸福萬年長。”

《“黃山公”與“黃山婆”的傳說》

黃山,位於原後灣村西南側,人們習慣叫它“西南山”。因該山山頂遠看呈黃色,故名。黃山海拔53.5米,面積0.5平方公里,系黃島第二高山。昔日,黃山上樹木從生,藥材甚廣,山果頗多。

"

《來自靈山島》

後灣村,位於劉公島路南側,隔靈山島街與前灣村為鄰,西接鹽灘村,南隔大公島路與黃島發電廠生活區相鄰,面積4.5公頃。2006年,全村有433戶、1157人,有薛、歐、楊、陳、劉、王、趙、李等姓氏。居民除小部分為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外,其餘為漢族。2001年,後灣村改為大公島路社區居委會。2006年9月,更名為後灣社區居委會。

黃島後灣村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歐德公攜妻帶子由現膠南市靈山島鎮城口子村遷來黃島。歐德公一家5口初來時,暫住在前灣村孫姓朋友家中。不久,他們在朋友的幫助下,到海邊拾些亂石、採些海草(俗稱海帶葉),從黃山上砍來樹木,建起房屋居住。他們墾地耕種,後又製作漁筏,在膠州灣打魚。

歐德公一家遷來時,薛姓、孫姓人已在黃山前面建立前灣村20多年了。歐德公選擇在黃山後面立村,因初來時得到前灣村朋友的大力支持,為顯兄弟之情,便將自己的村莊取名為“後灣村”。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明代陽武侯薛祿之後裔薛整一家,由現長江路街道濠南頭村遷居後灣村。因懷念故土,薛整特地從薛家島西山上取來一棵松樹苗,栽在自已開墾的田地裡。這棵樹一年內增高近1米,樹幹挺直,樹冠如傘,枝葉繁盛,冬夏長青,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據說,有位文人由此路過時,嘆道:“這樹“靈氣”甚大,長在誰家地裡誰家必然人丁興旺!”果然,薛整年近花甲時,身邊就有6子18孫。如今,薛姓已成為後灣村的大姓。

《軍民融合》

1952年秋,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某部炮兵連進駐後灣村後,在石山子頂部建築高炮陣地,在山後側建造營房及生活區。

解放軍與村民建立了魚水般的關係。他們派專人到村裡開辦夜校,輔導青少年學文化;送醫上門,為群眾治病;指導民兵訓練,加強軍民聯防。農忙季節,他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特別是部隊發現村民祖祖輩輩飲用灣水(死水)後,便在營房區內打了一口甜水井,軍民合用。從此,後灣村結束了吃灣水的歷史。人們也倍加熱愛子弟兵,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部隊,定期組織婦女給士兵們拆洗被褥、縫補衣服,定期到部隊慰問、聯歡。該部隊,於1974年撤走。

《支持油港建設》

原後灣村,坐落在黃島最東端,三面環海,西南隔黃山與前灣村接壤,南與薛家島街道北莊村隔海相望,北與城陽區棘洪灘隔海相對,東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西南面有黃山,東南面有石山子,北面為土丘,中間為小平原。海岸線蜿蜒曲折,長約5公里。

1978年,因黃島油港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後灣村整體搬遷至現村址。當時,國家投資36萬元,村集體投資10萬元,建造了一批二層樓房,安置居民138戶;建造了部分磚瓦房,安置居民20戶;還建起了辦公樓一棟、倉庫一座。

由於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本村土地被全部徵用,村民由從事漁業生產轉向以經營工商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灣村經濟發展較快。村裡利用徵地資金,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先後辦起了地毯廠、經編廠、建築公司、織襪廠、飯店等企業。購置機動漁船12只,135馬力拖輪1只,185馬力拖輪2只,300-500噸駁船4只,從事漁業生產和海上運輸。養殖扇貝300多畝。到199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10多萬元,人均純收人1281元,一躍成為當時全區經濟收入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村之一。

目前,後灣村主要產業有工業、建築業、商業、餐飲業、漁業、養殖業等,村民基本上家家有店鋪,人人有工作。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億元,人均純收入10017元

隨著綜合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1998年,村裡為300多人辦理了社會保險;又出資20多萬元,為女50歲以上、男6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了退休養老保險;投資338萬元,進行舊村改造。

如今,村民全部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村內花木繁茂、錯落有致,街道也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村民們住進花園式小區後,無不感慨地說:“擺脫海草屋,住進新樓房。天天樂陶陶,日日喜洋洋。永遠跟黨走,幸福萬年長。”

《“黃山公”與“黃山婆”的傳說》

黃山,位於原後灣村西南側,人們習慣叫它“西南山”。因該山山頂遠看呈黃色,故名。黃山海拔53.5米,面積0.5平方公里,系黃島第二高山。昔日,黃山上樹木從生,藥材甚廣,山果頗多。

黃島後灣村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鞏固邊防,抵防倭寇,朝廷在東南沿海一帶修建衛、所等軍事要塞及設施。當時,在黃山頂部建有一座烽火臺,系用黃土築造。

傳說,清咸豐年間,黃山東南側住著一戶人家,老兩口身邊無子女,人們稱他們為“黃山公”、“黃山婆”。黃山公系歐姓人之子,乳名青海;黃山婆乃薛姓人之女,乳名蘭花,都是後灣村人。兩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

當年,他們近於婚嫁年齡時,雙方父母各自為他們提親,兩人的回答是:青海非蘭花不娶,蘭花除青海不嫁。於是,父母們便各自為子女“算命”。結果,男為水命,女為火命。水火相剋,犯了大忌。二人的父母,堅決不同意他們這樁婚事。

數年後,二人已是三十出頭的年紀了,在各自的家族中受到冷遇,村裡一些人也對此事說三道四。青海憤而離家出走,到外地謀生去了。幾年後,蘭花也離家出走。二人下落不明。

後來,一年清明節前,青海回來了。半個月後,蘭花也回到家中。這時,他們已47歲了,父母早已去世多年,哥嫂對他們更是冷眼相待。二人的家族將他們開除族籍,不準進村。無奈,他們來到黃山東南側,築草屋居住。

原來,蘭花外出期間,在一家藥店當製藥工,常跟大夫學些治病技術。在黃山住下後,蘭花常進山採藥,回家炮製中草藥,為周邊的人們治病。有一年,辛安、薛家島、紅石崖、靈山衛等地,瘟疫大發,幸有蘭花送醫、送藥,才使人們得以康復。

青海在外地時,在一家條編鋪幹活,學了一手精湛的編條技藝。回來後,他從山上割來條子,編制筐、籃等用品去鄉間零賣。二人的生活,自給有餘。

青海有早起的習慣。一天,他照樣起得很早,在黃山半山腰轉了一圖。正想往家中走時,梧桐樹上的喜鵲喳喳地朝他啼叫,他一時只顧看喜鵲,不料被東西絆了個跟頭。他低頭一看,原來是隻木箱子。

他把箱子搬回家後,一打開,見最上層是一幅白綾,上有血書:參(星座名)正晌,月在西,明天正逢辛安集。爹十九,娘二十,送她個名字叫路稀。誰家拾去歸誰有,哪家收養哪家的。放上銅錢若干吊,是給孩子買命的。

他們再揭開下面的棉被,發現裡面有個剛出生的女嬰。老兩口意識到,這是個私生女,其父母不便撫養,才送到這裡。老兩口身邊無子女,如今花甲得女,不禁喜出望外,便收養了這個叫路稀的女嬰。

路稀10歲那年,一天夜裡做了個夢,夢中有個長老教她學功夫、練武藝,並囑咐說:“你要按我指教的招數、套路常練不懈,日後為國效力;要孝敬父母……”

小路稀醒來後,自知是夢,但卻又覺得全身有力、強壯若干。她以為,自己一定是得到了“仙師”的傳教。於是,她按師傅的教導,白天幫助父母幹活,夜裡在自家房前練功。

路稀16歲那年秋天,黃山上逢廟會。這天,趕會的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在廟會上,路稀忽然聽到西北角傳來女子的啼哭聲。湊前一看,方知是一幫無賴在欺凌良家少女。她上前勸阻,反被凌辱。小路稀憤而略施拳腳,打得這幫無賴有的抱頭鼠竄,有的跪地求饒。

這時,在場的一個女扮男裝的人看清了事情的經過。她便遠遠地跟在路稀後面,到日落西山時,來到了路稀的家中。

原來,此人是太平軍的女將領,太平軍專派她來山東一帶招募賢人良才。

次日清晨,路稀一家三口便隨女將領投奔太平軍去了。

"

《來自靈山島》

後灣村,位於劉公島路南側,隔靈山島街與前灣村為鄰,西接鹽灘村,南隔大公島路與黃島發電廠生活區相鄰,面積4.5公頃。2006年,全村有433戶、1157人,有薛、歐、楊、陳、劉、王、趙、李等姓氏。居民除小部分為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外,其餘為漢族。2001年,後灣村改為大公島路社區居委會。2006年9月,更名為後灣社區居委會。

黃島後灣村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歐德公攜妻帶子由現膠南市靈山島鎮城口子村遷來黃島。歐德公一家5口初來時,暫住在前灣村孫姓朋友家中。不久,他們在朋友的幫助下,到海邊拾些亂石、採些海草(俗稱海帶葉),從黃山上砍來樹木,建起房屋居住。他們墾地耕種,後又製作漁筏,在膠州灣打魚。

歐德公一家遷來時,薛姓、孫姓人已在黃山前面建立前灣村20多年了。歐德公選擇在黃山後面立村,因初來時得到前灣村朋友的大力支持,為顯兄弟之情,便將自己的村莊取名為“後灣村”。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明代陽武侯薛祿之後裔薛整一家,由現長江路街道濠南頭村遷居後灣村。因懷念故土,薛整特地從薛家島西山上取來一棵松樹苗,栽在自已開墾的田地裡。這棵樹一年內增高近1米,樹幹挺直,樹冠如傘,枝葉繁盛,冬夏長青,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據說,有位文人由此路過時,嘆道:“這樹“靈氣”甚大,長在誰家地裡誰家必然人丁興旺!”果然,薛整年近花甲時,身邊就有6子18孫。如今,薛姓已成為後灣村的大姓。

《軍民融合》

1952年秋,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某部炮兵連進駐後灣村後,在石山子頂部建築高炮陣地,在山後側建造營房及生活區。

解放軍與村民建立了魚水般的關係。他們派專人到村裡開辦夜校,輔導青少年學文化;送醫上門,為群眾治病;指導民兵訓練,加強軍民聯防。農忙季節,他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特別是部隊發現村民祖祖輩輩飲用灣水(死水)後,便在營房區內打了一口甜水井,軍民合用。從此,後灣村結束了吃灣水的歷史。人們也倍加熱愛子弟兵,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部隊,定期組織婦女給士兵們拆洗被褥、縫補衣服,定期到部隊慰問、聯歡。該部隊,於1974年撤走。

《支持油港建設》

原後灣村,坐落在黃島最東端,三面環海,西南隔黃山與前灣村接壤,南與薛家島街道北莊村隔海相望,北與城陽區棘洪灘隔海相對,東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西南面有黃山,東南面有石山子,北面為土丘,中間為小平原。海岸線蜿蜒曲折,長約5公里。

1978年,因黃島油港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後灣村整體搬遷至現村址。當時,國家投資36萬元,村集體投資10萬元,建造了一批二層樓房,安置居民138戶;建造了部分磚瓦房,安置居民20戶;還建起了辦公樓一棟、倉庫一座。

由於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本村土地被全部徵用,村民由從事漁業生產轉向以經營工商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灣村經濟發展較快。村裡利用徵地資金,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先後辦起了地毯廠、經編廠、建築公司、織襪廠、飯店等企業。購置機動漁船12只,135馬力拖輪1只,185馬力拖輪2只,300-500噸駁船4只,從事漁業生產和海上運輸。養殖扇貝300多畝。到199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10多萬元,人均純收人1281元,一躍成為當時全區經濟收入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村之一。

目前,後灣村主要產業有工業、建築業、商業、餐飲業、漁業、養殖業等,村民基本上家家有店鋪,人人有工作。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億元,人均純收入10017元

隨著綜合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1998年,村裡為300多人辦理了社會保險;又出資20多萬元,為女50歲以上、男6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了退休養老保險;投資338萬元,進行舊村改造。

如今,村民全部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村內花木繁茂、錯落有致,街道也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村民們住進花園式小區後,無不感慨地說:“擺脫海草屋,住進新樓房。天天樂陶陶,日日喜洋洋。永遠跟黨走,幸福萬年長。”

《“黃山公”與“黃山婆”的傳說》

黃山,位於原後灣村西南側,人們習慣叫它“西南山”。因該山山頂遠看呈黃色,故名。黃山海拔53.5米,面積0.5平方公里,系黃島第二高山。昔日,黃山上樹木從生,藥材甚廣,山果頗多。

黃島後灣村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鞏固邊防,抵防倭寇,朝廷在東南沿海一帶修建衛、所等軍事要塞及設施。當時,在黃山頂部建有一座烽火臺,系用黃土築造。

傳說,清咸豐年間,黃山東南側住著一戶人家,老兩口身邊無子女,人們稱他們為“黃山公”、“黃山婆”。黃山公系歐姓人之子,乳名青海;黃山婆乃薛姓人之女,乳名蘭花,都是後灣村人。兩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

當年,他們近於婚嫁年齡時,雙方父母各自為他們提親,兩人的回答是:青海非蘭花不娶,蘭花除青海不嫁。於是,父母們便各自為子女“算命”。結果,男為水命,女為火命。水火相剋,犯了大忌。二人的父母,堅決不同意他們這樁婚事。

數年後,二人已是三十出頭的年紀了,在各自的家族中受到冷遇,村裡一些人也對此事說三道四。青海憤而離家出走,到外地謀生去了。幾年後,蘭花也離家出走。二人下落不明。

後來,一年清明節前,青海回來了。半個月後,蘭花也回到家中。這時,他們已47歲了,父母早已去世多年,哥嫂對他們更是冷眼相待。二人的家族將他們開除族籍,不準進村。無奈,他們來到黃山東南側,築草屋居住。

原來,蘭花外出期間,在一家藥店當製藥工,常跟大夫學些治病技術。在黃山住下後,蘭花常進山採藥,回家炮製中草藥,為周邊的人們治病。有一年,辛安、薛家島、紅石崖、靈山衛等地,瘟疫大發,幸有蘭花送醫、送藥,才使人們得以康復。

青海在外地時,在一家條編鋪幹活,學了一手精湛的編條技藝。回來後,他從山上割來條子,編制筐、籃等用品去鄉間零賣。二人的生活,自給有餘。

青海有早起的習慣。一天,他照樣起得很早,在黃山半山腰轉了一圖。正想往家中走時,梧桐樹上的喜鵲喳喳地朝他啼叫,他一時只顧看喜鵲,不料被東西絆了個跟頭。他低頭一看,原來是隻木箱子。

他把箱子搬回家後,一打開,見最上層是一幅白綾,上有血書:參(星座名)正晌,月在西,明天正逢辛安集。爹十九,娘二十,送她個名字叫路稀。誰家拾去歸誰有,哪家收養哪家的。放上銅錢若干吊,是給孩子買命的。

他們再揭開下面的棉被,發現裡面有個剛出生的女嬰。老兩口意識到,這是個私生女,其父母不便撫養,才送到這裡。老兩口身邊無子女,如今花甲得女,不禁喜出望外,便收養了這個叫路稀的女嬰。

路稀10歲那年,一天夜裡做了個夢,夢中有個長老教她學功夫、練武藝,並囑咐說:“你要按我指教的招數、套路常練不懈,日後為國效力;要孝敬父母……”

小路稀醒來後,自知是夢,但卻又覺得全身有力、強壯若干。她以為,自己一定是得到了“仙師”的傳教。於是,她按師傅的教導,白天幫助父母幹活,夜裡在自家房前練功。

路稀16歲那年秋天,黃山上逢廟會。這天,趕會的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在廟會上,路稀忽然聽到西北角傳來女子的啼哭聲。湊前一看,方知是一幫無賴在欺凌良家少女。她上前勸阻,反被凌辱。小路稀憤而略施拳腳,打得這幫無賴有的抱頭鼠竄,有的跪地求饒。

這時,在場的一個女扮男裝的人看清了事情的經過。她便遠遠地跟在路稀後面,到日落西山時,來到了路稀的家中。

原來,此人是太平軍的女將領,太平軍專派她來山東一帶招募賢人良才。

次日清晨,路稀一家三口便隨女將領投奔太平軍去了。

黃島後灣村

《黃山鬆的傳說》

在黃山腳下、薛氏祖墳地裡,有一棵軍見的古老松樹。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後灣村薛氏第十四世祖薛整,由今長江路街道濠南頭村移居本村時,在自家地裡種下了這棵樹,以做紀念。

該樹冬夏長青,樹幹筆直挺拔,高20多米,直徑0.6米左右,樹冠近10平方米,像一頂傘蓋。凡出人膠州灣的船隻,以及青島市區、紅石崖、薛家島、海北崖的人們跳望黃島時,首先會看到它,為當時黃島的一大景觀。這棵樹在船舶航行、作業或引水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定位作用。

據說,這棵樹有些“靈氣”。它常年蔥綠,好似把巨傘撐在那裡;如果它的枝葉出現枯黃,必有不幸之事來臨。相傳,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因連年大旱,農作物幾乎顆粒不收,百姓大飢。這年,該樹的枝葉出現過黃色,顯示了老樹“為民體憂”的情感。在德、日佔據青島期間,此樹亦先後出現過類似情景,顯示了它的“憂國憂民”之情。

解放前,該樹被砍伐。

《“黃鬼”殺樹》

德佔青島時期,德國人在前灣村南面開設窯場,場裡有個德國人叫“大零”。因其頭髮為黃色,人們叫他“黃鬼”。

一日,“黃鬼”去黃山狩獵。當看到那棵有名的“黃山鬆”時,他脫口讚道:“好一塊風水寶地!”“黃鬼”回去後,陰謀伺機破壞這塊風水寶地。

月餘之後的一天,“黃鬼”領數人前往殺(即砍)“黃山鬆”。當他們來到黃山前面時,晴天烈日間,突然出現一片黑雲。頓時,巨雷震耳,大雨傾盆。無奈之下,“黃鬼”只好領人返回。回來後,“黃鬼”身感不舒,躺在床上不覺睡著了。在夢中,有個白髮老人用手指著他說:“黃鬼黃鬼,滿腹壞水。妄傷神樹,破人風水。大逆不道,勸爾莫為。”“黃鬼”醒後,自知是夢。

洋鬼子心底壞,他不聽夢中老人的勸告,執意要殺掉松樹,破壞風水。他讓人做好準備,次日上午一定要殺樹。

這天夜裡,他身感異常,不能入睡。子夜時,他獨自走出房間,在窯場四周逛了一圈。當他回到房間,推開自己臥室的門時,看到有株巨大的松樹“坐”在他的床上,向他微微作笑。“黃鬼”突然受驚,“撲通”一聲仰躺在地,頓時口鼻出血,不省人事。其同事發現後,才用船將他送往青島救治。

“黃鬼”殺樹一事,從此作罷。

《海龍王廟》

海龍王廟,位於原後灣村東海邊上(東灣崖)、今二期油碼頭北側廠區內,建於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該廟系磚石結構,面東背西,長2米,寬1.5米,高4米,略呈正方型,設有院牆,佔地50平方米。廟內供有海龍王、海夜叉塑像。1950年被拆除。

以前,漁民們出海前、歸來後,均要進廟焚香燒紙,祈求龍王保佑。過往船隻上的船民,亦不例外。

傳說,龍王廟頗有“靈氣”。建廟以來,後灣村從未發生過海上事故。因此,人們對該廟非常敬仰。

據說,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由五艘大船組成的江蘇南通民間商船隊,滿載棉花、大米等物資,來膠州碼頭做貿易。當船隊行至膠州灣入口處,夜幕已降臨。突然間,大霧漫天,海面上能見度不足5米,商船之間不能相望。這給夜間的海上航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正當船老大(即船長)發愁時,只聽船員們齊聲喊道:“前方海面上有兩盞燈光!”船老大認為,那一定是其他船上的桅燈。於是,他下令船隊跟隨燈光航行。航行一段時間後,燈光消失了。他下令停船拋錨,船員們才逐漸人睡。

次日,霧散天晴,商船相聚。原來,5條船均在兩盞燈的導航下,在此停泊。他們發現岸上有座龍王廟後,就進廟祭拜。當他們看到廟堂前有兩柱巨燭在熊熊燃燒時,不約而同地意識到:當船迷航時,是龍王廟的兩柱蠟燭在給咱們送光導航啊……

該船隊去膠州碼頭卸完貨物,返航至此時,又專程來廟上祭奠。

此故事,傳至魯、蘇、浙沿海一帶。由此,該廟名聲大震。

《楊正義的傳說》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後灣村楊氏家族中,有個叫楊正義的人。此人大個頭,黑麵孔,剛正不阿,正如他的名字,講求正義。

當年,他家裡人口多,土地少,生活十分艱難,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他與朋友一起出外謀生。東走西闖後,他們來到河北滄州,在一家鹽場千活。那時,清廷腐敗,官匪似虎,民不聊生。他看在眼裡,憤在心頭。

此時,在山東德州、濱州、河北滄州一帶,“義和團”組織日益壯大。在工友的介紹下,楊正義參加了“義和團”組織。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一天,他因事來到滄州城裡。在大街上,他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雙手捧著一塊銀元和一紙處方,放聲大哭,祈求老天爺救命。他來到跟前,詢問原委,方知老太太的兒媳婦難產,數日不能分娩,生命垂危。老大大將準備給兒媳坐月子吃的雞蛋和一件首飾賣掉,換了一塊銀元去買藥。但藥店的夥計說那是假錢,拒不接收。因此,老人家才急得在街頭痛哭。

"

《來自靈山島》

後灣村,位於劉公島路南側,隔靈山島街與前灣村為鄰,西接鹽灘村,南隔大公島路與黃島發電廠生活區相鄰,面積4.5公頃。2006年,全村有433戶、1157人,有薛、歐、楊、陳、劉、王、趙、李等姓氏。居民除小部分為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外,其餘為漢族。2001年,後灣村改為大公島路社區居委會。2006年9月,更名為後灣社區居委會。

黃島後灣村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歐德公攜妻帶子由現膠南市靈山島鎮城口子村遷來黃島。歐德公一家5口初來時,暫住在前灣村孫姓朋友家中。不久,他們在朋友的幫助下,到海邊拾些亂石、採些海草(俗稱海帶葉),從黃山上砍來樹木,建起房屋居住。他們墾地耕種,後又製作漁筏,在膠州灣打魚。

歐德公一家遷來時,薛姓、孫姓人已在黃山前面建立前灣村20多年了。歐德公選擇在黃山後面立村,因初來時得到前灣村朋友的大力支持,為顯兄弟之情,便將自己的村莊取名為“後灣村”。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明代陽武侯薛祿之後裔薛整一家,由現長江路街道濠南頭村遷居後灣村。因懷念故土,薛整特地從薛家島西山上取來一棵松樹苗,栽在自已開墾的田地裡。這棵樹一年內增高近1米,樹幹挺直,樹冠如傘,枝葉繁盛,冬夏長青,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據說,有位文人由此路過時,嘆道:“這樹“靈氣”甚大,長在誰家地裡誰家必然人丁興旺!”果然,薛整年近花甲時,身邊就有6子18孫。如今,薛姓已成為後灣村的大姓。

《軍民融合》

1952年秋,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某部炮兵連進駐後灣村後,在石山子頂部建築高炮陣地,在山後側建造營房及生活區。

解放軍與村民建立了魚水般的關係。他們派專人到村裡開辦夜校,輔導青少年學文化;送醫上門,為群眾治病;指導民兵訓練,加強軍民聯防。農忙季節,他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特別是部隊發現村民祖祖輩輩飲用灣水(死水)後,便在營房區內打了一口甜水井,軍民合用。從此,後灣村結束了吃灣水的歷史。人們也倍加熱愛子弟兵,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部隊,定期組織婦女給士兵們拆洗被褥、縫補衣服,定期到部隊慰問、聯歡。該部隊,於1974年撤走。

《支持油港建設》

原後灣村,坐落在黃島最東端,三面環海,西南隔黃山與前灣村接壤,南與薛家島街道北莊村隔海相望,北與城陽區棘洪灘隔海相對,東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西南面有黃山,東南面有石山子,北面為土丘,中間為小平原。海岸線蜿蜒曲折,長約5公里。

1978年,因黃島油港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後灣村整體搬遷至現村址。當時,國家投資36萬元,村集體投資10萬元,建造了一批二層樓房,安置居民138戶;建造了部分磚瓦房,安置居民20戶;還建起了辦公樓一棟、倉庫一座。

由於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本村土地被全部徵用,村民由從事漁業生產轉向以經營工商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灣村經濟發展較快。村裡利用徵地資金,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先後辦起了地毯廠、經編廠、建築公司、織襪廠、飯店等企業。購置機動漁船12只,135馬力拖輪1只,185馬力拖輪2只,300-500噸駁船4只,從事漁業生產和海上運輸。養殖扇貝300多畝。到199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10多萬元,人均純收人1281元,一躍成為當時全區經濟收入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村之一。

目前,後灣村主要產業有工業、建築業、商業、餐飲業、漁業、養殖業等,村民基本上家家有店鋪,人人有工作。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億元,人均純收入10017元

隨著綜合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1998年,村裡為300多人辦理了社會保險;又出資20多萬元,為女50歲以上、男6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了退休養老保險;投資338萬元,進行舊村改造。

如今,村民全部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村內花木繁茂、錯落有致,街道也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村民們住進花園式小區後,無不感慨地說:“擺脫海草屋,住進新樓房。天天樂陶陶,日日喜洋洋。永遠跟黨走,幸福萬年長。”

《“黃山公”與“黃山婆”的傳說》

黃山,位於原後灣村西南側,人們習慣叫它“西南山”。因該山山頂遠看呈黃色,故名。黃山海拔53.5米,面積0.5平方公里,系黃島第二高山。昔日,黃山上樹木從生,藥材甚廣,山果頗多。

黃島後灣村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鞏固邊防,抵防倭寇,朝廷在東南沿海一帶修建衛、所等軍事要塞及設施。當時,在黃山頂部建有一座烽火臺,系用黃土築造。

傳說,清咸豐年間,黃山東南側住著一戶人家,老兩口身邊無子女,人們稱他們為“黃山公”、“黃山婆”。黃山公系歐姓人之子,乳名青海;黃山婆乃薛姓人之女,乳名蘭花,都是後灣村人。兩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

當年,他們近於婚嫁年齡時,雙方父母各自為他們提親,兩人的回答是:青海非蘭花不娶,蘭花除青海不嫁。於是,父母們便各自為子女“算命”。結果,男為水命,女為火命。水火相剋,犯了大忌。二人的父母,堅決不同意他們這樁婚事。

數年後,二人已是三十出頭的年紀了,在各自的家族中受到冷遇,村裡一些人也對此事說三道四。青海憤而離家出走,到外地謀生去了。幾年後,蘭花也離家出走。二人下落不明。

後來,一年清明節前,青海回來了。半個月後,蘭花也回到家中。這時,他們已47歲了,父母早已去世多年,哥嫂對他們更是冷眼相待。二人的家族將他們開除族籍,不準進村。無奈,他們來到黃山東南側,築草屋居住。

原來,蘭花外出期間,在一家藥店當製藥工,常跟大夫學些治病技術。在黃山住下後,蘭花常進山採藥,回家炮製中草藥,為周邊的人們治病。有一年,辛安、薛家島、紅石崖、靈山衛等地,瘟疫大發,幸有蘭花送醫、送藥,才使人們得以康復。

青海在外地時,在一家條編鋪幹活,學了一手精湛的編條技藝。回來後,他從山上割來條子,編制筐、籃等用品去鄉間零賣。二人的生活,自給有餘。

青海有早起的習慣。一天,他照樣起得很早,在黃山半山腰轉了一圖。正想往家中走時,梧桐樹上的喜鵲喳喳地朝他啼叫,他一時只顧看喜鵲,不料被東西絆了個跟頭。他低頭一看,原來是隻木箱子。

他把箱子搬回家後,一打開,見最上層是一幅白綾,上有血書:參(星座名)正晌,月在西,明天正逢辛安集。爹十九,娘二十,送她個名字叫路稀。誰家拾去歸誰有,哪家收養哪家的。放上銅錢若干吊,是給孩子買命的。

他們再揭開下面的棉被,發現裡面有個剛出生的女嬰。老兩口意識到,這是個私生女,其父母不便撫養,才送到這裡。老兩口身邊無子女,如今花甲得女,不禁喜出望外,便收養了這個叫路稀的女嬰。

路稀10歲那年,一天夜裡做了個夢,夢中有個長老教她學功夫、練武藝,並囑咐說:“你要按我指教的招數、套路常練不懈,日後為國效力;要孝敬父母……”

小路稀醒來後,自知是夢,但卻又覺得全身有力、強壯若干。她以為,自己一定是得到了“仙師”的傳教。於是,她按師傅的教導,白天幫助父母幹活,夜裡在自家房前練功。

路稀16歲那年秋天,黃山上逢廟會。這天,趕會的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在廟會上,路稀忽然聽到西北角傳來女子的啼哭聲。湊前一看,方知是一幫無賴在欺凌良家少女。她上前勸阻,反被凌辱。小路稀憤而略施拳腳,打得這幫無賴有的抱頭鼠竄,有的跪地求饒。

這時,在場的一個女扮男裝的人看清了事情的經過。她便遠遠地跟在路稀後面,到日落西山時,來到了路稀的家中。

原來,此人是太平軍的女將領,太平軍專派她來山東一帶招募賢人良才。

次日清晨,路稀一家三口便隨女將領投奔太平軍去了。

黃島後灣村

《黃山鬆的傳說》

在黃山腳下、薛氏祖墳地裡,有一棵軍見的古老松樹。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後灣村薛氏第十四世祖薛整,由今長江路街道濠南頭村移居本村時,在自家地裡種下了這棵樹,以做紀念。

該樹冬夏長青,樹幹筆直挺拔,高20多米,直徑0.6米左右,樹冠近10平方米,像一頂傘蓋。凡出人膠州灣的船隻,以及青島市區、紅石崖、薛家島、海北崖的人們跳望黃島時,首先會看到它,為當時黃島的一大景觀。這棵樹在船舶航行、作業或引水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定位作用。

據說,這棵樹有些“靈氣”。它常年蔥綠,好似把巨傘撐在那裡;如果它的枝葉出現枯黃,必有不幸之事來臨。相傳,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因連年大旱,農作物幾乎顆粒不收,百姓大飢。這年,該樹的枝葉出現過黃色,顯示了老樹“為民體憂”的情感。在德、日佔據青島期間,此樹亦先後出現過類似情景,顯示了它的“憂國憂民”之情。

解放前,該樹被砍伐。

《“黃鬼”殺樹》

德佔青島時期,德國人在前灣村南面開設窯場,場裡有個德國人叫“大零”。因其頭髮為黃色,人們叫他“黃鬼”。

一日,“黃鬼”去黃山狩獵。當看到那棵有名的“黃山鬆”時,他脫口讚道:“好一塊風水寶地!”“黃鬼”回去後,陰謀伺機破壞這塊風水寶地。

月餘之後的一天,“黃鬼”領數人前往殺(即砍)“黃山鬆”。當他們來到黃山前面時,晴天烈日間,突然出現一片黑雲。頓時,巨雷震耳,大雨傾盆。無奈之下,“黃鬼”只好領人返回。回來後,“黃鬼”身感不舒,躺在床上不覺睡著了。在夢中,有個白髮老人用手指著他說:“黃鬼黃鬼,滿腹壞水。妄傷神樹,破人風水。大逆不道,勸爾莫為。”“黃鬼”醒後,自知是夢。

洋鬼子心底壞,他不聽夢中老人的勸告,執意要殺掉松樹,破壞風水。他讓人做好準備,次日上午一定要殺樹。

這天夜裡,他身感異常,不能入睡。子夜時,他獨自走出房間,在窯場四周逛了一圈。當他回到房間,推開自己臥室的門時,看到有株巨大的松樹“坐”在他的床上,向他微微作笑。“黃鬼”突然受驚,“撲通”一聲仰躺在地,頓時口鼻出血,不省人事。其同事發現後,才用船將他送往青島救治。

“黃鬼”殺樹一事,從此作罷。

《海龍王廟》

海龍王廟,位於原後灣村東海邊上(東灣崖)、今二期油碼頭北側廠區內,建於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該廟系磚石結構,面東背西,長2米,寬1.5米,高4米,略呈正方型,設有院牆,佔地50平方米。廟內供有海龍王、海夜叉塑像。1950年被拆除。

以前,漁民們出海前、歸來後,均要進廟焚香燒紙,祈求龍王保佑。過往船隻上的船民,亦不例外。

傳說,龍王廟頗有“靈氣”。建廟以來,後灣村從未發生過海上事故。因此,人們對該廟非常敬仰。

據說,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由五艘大船組成的江蘇南通民間商船隊,滿載棉花、大米等物資,來膠州碼頭做貿易。當船隊行至膠州灣入口處,夜幕已降臨。突然間,大霧漫天,海面上能見度不足5米,商船之間不能相望。這給夜間的海上航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正當船老大(即船長)發愁時,只聽船員們齊聲喊道:“前方海面上有兩盞燈光!”船老大認為,那一定是其他船上的桅燈。於是,他下令船隊跟隨燈光航行。航行一段時間後,燈光消失了。他下令停船拋錨,船員們才逐漸人睡。

次日,霧散天晴,商船相聚。原來,5條船均在兩盞燈的導航下,在此停泊。他們發現岸上有座龍王廟後,就進廟祭拜。當他們看到廟堂前有兩柱巨燭在熊熊燃燒時,不約而同地意識到:當船迷航時,是龍王廟的兩柱蠟燭在給咱們送光導航啊……

該船隊去膠州碼頭卸完貨物,返航至此時,又專程來廟上祭奠。

此故事,傳至魯、蘇、浙沿海一帶。由此,該廟名聲大震。

《楊正義的傳說》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後灣村楊氏家族中,有個叫楊正義的人。此人大個頭,黑麵孔,剛正不阿,正如他的名字,講求正義。

當年,他家裡人口多,土地少,生活十分艱難,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他與朋友一起出外謀生。東走西闖後,他們來到河北滄州,在一家鹽場千活。那時,清廷腐敗,官匪似虎,民不聊生。他看在眼裡,憤在心頭。

此時,在山東德州、濱州、河北滄州一帶,“義和團”組織日益壯大。在工友的介紹下,楊正義參加了“義和團”組織。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一天,他因事來到滄州城裡。在大街上,他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雙手捧著一塊銀元和一紙處方,放聲大哭,祈求老天爺救命。他來到跟前,詢問原委,方知老太太的兒媳婦難產,數日不能分娩,生命垂危。老大大將準備給兒媳坐月子吃的雞蛋和一件首飾賣掉,換了一塊銀元去買藥。但藥店的夥計說那是假錢,拒不接收。因此,老人家才急得在街頭痛哭。

黃島後灣村

楊正義從老太大手中接過處方,去藥店為她買回了藥。老人家萬分感激,將那塊假銀元放入楊的上衣口袋。楊則贈給老人家3塊銀元。

1900年,“義和團”在廊坊一帶與八國聯軍交戰。洋鬼子使用洋槍,而“義和團”用的是大刀、長矛。在一次戰鬥中,“義和團”傷亡較重。正激戰時,楊正義自覺左胸中彈,因殺敵之情激烈,無暇顧及。

戰鬥結束後,眾人集結在一起時,有位戰友發現楊正義左胸部上衣口袋處有一彈洞。楊用手一摸、覺得裡面有個什麼東西,取出一看,正是那塊銀元。銀元幾乎被槍彈穿透,但卻救了他一命。

楊正義便將路遇老太太之事,如此這般地說給大家聽。大家聽後,異口同聲地嘆道:“人做好事,必有好報!”

《強抓壯丁》

1949年5月24日下午6時,駐薛家島的國民黨軍隊約一個營兵力,由薛家島辛島村后海灣乘大帆船,竄入黃島,在鹽灘村和前灣村前海岸登陸。敵人妄圖消滅我辛安區中隊駐黃島的武裝力量,強抓壯丁補充兵員,搶掠民眾財物。敵軍在我膠南獨力團及民兵的打擊下,於第三日潰 逃。但本村有三名村民不幸被其抓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