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紅芪

來源產地

《中國藥典》

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乾燥根。秋季挖根,堆起發熱,以使糖化,然後去掉莖基鬚根,晒至柔軟,手搓再晒,直至全乾。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性味功效

《中國藥典》

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與用量I

9〜30g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歸經

歸肺、脾經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別名

巖黃芪、黑芪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黃芪

來源產地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

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

第一齣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膚粗,新者,亦甘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貼用,消癰腫,世方多用,道家不須。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中藥大辭典》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根。春、秋季採挖,除去泥土、鬚根及根頭,晒至六七成幹,理直扎捆後晒乾。

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中藥學》凌一揆主編

黃芪 (《本經》)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睥、肺經。

【功效】補氣昇陽,益衛固表,託毒生肌,利水退腫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應用】

1. 用於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

脾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脾肺氣虛則能出現食少便溏、氣短乏力等證。如兼中氣下陷,則能導致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如氣虛不能攝血,則能引起便血、崩漏。黃芪能補脾肺之氣,為補氣要藥,且有升舉陽氣的作用,故可用於上述諸證,須隨不同的氣虛表現而作相應的配伍。如與人蔘同用,能增強補氣功效,可治病後氣虛體弱;配白朮能補氣健脾,可治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或洩瀉;配當歸能補氣生血可治氣虛血虧;配附子能補氣助陽,可治氣虛陽衰,畏寒多汗;與人蔘、白朮、升麻等同用,能補氣昇陽,可治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如補中益氣湯;與人蔘、龍眼肉、棗仁等同用,又可用治氣虛不能攝血的便血、崩漏,如歸脾湯。

2. 用於衛氣虛所致表虛自汗。

本品能益衛氣,故有固表止汗功效。如配伍牡蠣、小麥麻黃根,可止自汗,即牡蠣散。本品也可用治陰虛引起的盜汗,但須與生地、黃柏等滋陰降火藥同用,如當歸六黃湯。

3. 用於氣血不足所致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

本品補氣而有良好的託毒生肌功效。常與當歸、穿山甲、皁角剌同用,如透膿散,可治癰疽不潰;與當歸、人蔘、肉桂等配伍同用,可以生肌斂瘡,如十全大補湯。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4. 用於浮腫尿少。

本品有補氣利尿退腫功效,故適用於氣虛失運、水溼停聚引起的肢體面目浮腫、小便不利之證。多配伍防己、白朮等同用,如防己黃芪湯。

此外,還可用於氣虛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痺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氣虛津虧的消渴等證。如配伍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即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治肢體麻木;配伍羌活,防風、當歸、片薑黃等,可治肩臂風溼痺痛,如蠲痺湯;以本品為主藥,再配伍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即補陽還五湯,可治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至於消渴證,多與生地、麥冬、天 花粉等養陰生津藥同用,可起到益氣生津的功效。

【用量用法】

10〜15g,大劑量可用30〜60g。補氣昇陽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使用注意】

本品補氣昇陽,易於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用。

紅芪,黃芪,你見過嗎?皆為補氣要藥,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