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東黃梅有三寶,禪宗戲曲挑花妙。挑花即黃梅挑花,它與佛教禪宗、黃梅戲和岳家拳一起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馳名神州。

挑花兒是手工藝的一種,在棉布或麻布的經緯點上用線挑出許多很小的十字,構成各種圖案,一般挑在枕頭、桌布、童裝等上面,作為裝飾。在挑花領域,黃梅挑花的地位如同蘇繡、湘繡在刺繡領域領頭一樣神奇。

黃梅挑花神奇在於,它用一塊布幾支線一根針就能幻化出價值連城的手工藝術品,是為一針一線的藝術。作品被稱其為“富於幻想的楚辭”、“無聲的抒情詩,立體的中國畫”。1938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9年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其裝飾人民大會堂湖北廳,2009年又作為國禮贈送給泰國總理阿披實。

黃梅有女皆挑花

黃梅挑花起源於宋元,發展成熟於明末清初。1957年,在黃梅蔡山鎮寶山村發掘的一座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古墓中,女屍頭上搭的一條“福壽雙桃”方巾,就是黃梅挑花產品。

黃梅挑花的起因是農家婦女縫舊補破使然,而在千百年的傳承過程中,逐漸演變成藝術創造。這種創造的飛躍在兩個地方,一是用線的變化,不再是當初單一的黑白棉線,而替以五彩絲線。綵線使圖案變得更加亮麗;圖案也不是當初呆板的十字花,而是花鳥蟲魚、山水田林、器具乃至神話戲曲故事及少量的文字等複雜構圖。構圖的變化凝聚了黃梅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至近代,黃梅挑花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思、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矚目於世。

黃梅有女皆挑花

黃梅挑花的最初用線用布是自紡自織的棉線和棉布,這種布又叫大布,因需耐髒,故將其用土製染料染成青色,所以又稱元青布。

不難看出黃梅挑花的兩項重要原材料——線和布都出自棉花,也就是說,沒有棉花,黃梅挑花就沒有存在的物質基礎。

黃梅位於北緯30°線附近,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加之長江沖積來的泥土十分肥沃,極利農作物生長,有“收穫一年,人穿綢緞,狗穿衣裳”的說法。豐衣足食為文化教育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黃梅地處我國東西水路和南北陸路的交匯處,信息靈通,各地的優秀文化在此積聚沉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黃梅的文化繁榮,所以,黃梅人民以多發明創造著稱。一個彈丸小縣,居然產生了黃梅戲、黃梅禪、黃梅挑花、黃梅武術、黃梅詩詞、黃梅楹聯、黃梅廢名田園文學、黃梅神話故事、黃梅梅樹梅花(蔡山晉梅)、黃梅長江第一龍等名揚四海的十大文化,令人拍案稱奇。

言歸正傳,由於黃梅南部百里平原乃長江沖積而成,深厚的潮沙泥十分適合根鬚發達的棉花生長。自宋代棉花被引進黃梅種植起,其紡織業亦即一路跟進,尤其是中南部的孔壟、蔡山、新開、分路一帶紡織業最為盛行,孔分走廊上,幾乎家家紡紗、戶戶織布,到處是“唧唧復唧唧”的織布聲。

那時,他們將自織的土布販到雲貴出售,很有市場。這種原始鄉土織布機聲直延續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方才被現代先進的織布機所取代。今日孔分走廊上的現代紡織企業就是由此嬗變而來的。“百里機聲,流水新施設,急梭華練,孔呈新貌,欣逢稀世年月。”這段詞記錄了當時的盛景。

黃梅有女皆挑花

在黃梅,與土織布業相伴而生的挑花工藝,最盛之地當屬新(開)孔(壟)蔡(山)等鄉鎮,古代是,現代亦然。

行走新孔蔡,到處可見三五成群婦女圍在一起切磋挑花工藝。國家、省、市級黃梅挑花傳承人都出在這三個鄉鎮。國家級傳承人石九梅,新開鎮鄒橋村人,8歲起學挑花,如今從藝50多年,能挑制100多個花色品種,多次在全國民間工藝博覽會上展藝。她很自豪地告訴我們,1978年與2001年,她兩次去香港文化中心表演黃梅挑花,2006年還獲得第二屆第一批中華非遺傳承人薪傳獎。“作為傳承人,現在最大的責任就是傳幫帶,培養黃梅挑花後備人才。”她說。她收了六七十名徒弟,並在武漢開辦了黃梅挑花工作室,都是免費的。她堅守黃梅挑花,完全為了傳承藝術。她的一副挑花被面,有外商出三萬美金收購,她沒賣,她要把它留給生她養她的祖國。在蔡山黃錫墩,我們見到了挑花能手周桃榮,1995年9月,她去北京參加“四婦會”,會間,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表演黃梅挑花,一幅小方巾被一位外國人以800美元買去。作為名藝人,她的作品入選全國首屆民間工藝美術佳品展,之後,她被列為省級黃梅挑花傳承人。近幾年來,她教會了不少挑花手,縣級傳承人劉素芳就是其中一個。劉素芬成為挑花能手後,辦起了近200人的挑花公司。

耳濡目染,黃梅女性從小就向母親或祖母、嬸母、姑母等學習挑花工藝。所以黃梅“有女皆挑花”,不會挑花的姑娘被人瞧不起,戲稱為“整巴掌”(意即手指不靈活)。她們從待字閨中直到為人婦為人母,練得一雙巧手,在挑花中度過勤勞和歡樂的一生。

黃梅婦女一生挑花有三大高潮,分別與人生的誕生禮、婚禮、葬禮三大習俗對應。第一次是做姑娘期間,為自己的嫁妝準備。這是一次挑花手藝大比武。姑娘出嫁的第三天,婆家要請所有女眷親戚喝酒,並對新媳婦挑制的嫁妝,一件件地欣賞,一件件地品評。不出一個時辰,其“成績單”便被傳揚出去。優勝者,走村過戶滿面春風;平庸者,人前人後難以抬頭,甚至影響夫妻關係。第二大高潮是身懷六甲期間,為即將出世的寶寶挑“毛蟲”,作品為涎圍、抱裙、荷包、虎頭鞋帽之類。這是新媳婦挑花手藝的第二次大展示。“毛蟲”挑好後,待新生兒“洗九朝”的那天,由孃家的大母舅用籮擔一擔挑著,招搖過市送過去,謂之“送祝米”。沿路讓人看讓人評,不能避諱。這次張揚的力度更大,手藝精巧者名聲會立馬在四里八鄉大振。第三次高潮則是在暮年,為自己和老伴精心挑制壽衣壽鞋壽帽,這些陪葬品將隨逝者一齊下葬。正是這三大高潮或曰三大賽事,促使黃梅婦女一生精進挑花手藝,因而黃梅的挑花工藝便呈無止境的態勢發展。

黃梅有女皆挑花

黃梅挑花是一種文化現象。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考察,一是表現手法。黃梅挑花的花紋形狀一般由團花、邊花、角花、填心花等幾個方面組成。表現的手法簡練,概括,高度誇張變形,高度程式化和幾何化。強調神似,而不在乎形似,通俗地說,就是在像與非像中表現主題。二是圖案都深含寓意,用以揭示心中的意願。《黃梅挑花經典圖案集成》裡蒐集的100多種古典圖案,無一例外以寓意表現主題。例如,“魚”是“餘”的諧音,意謂富足有餘。鯉魚是“利餘”的諧音,意謂“吉利有餘”。中華民族圖騰“龍”,和楚地圖騰“鳳”,在挑花中大量地變化著各種紋樣,以表達人們對愛情、婚姻、家庭、社會嚴肅性的張揚心態。

隨著時代的進步,黃梅挑花圖案也與時俱進,融入了大量現代元素,深深烙下了時代印記,如“文革”中“極左”的形象符號在黃梅挑花圖案中也不鮮見。

黃梅有女皆挑花

時至今日,黃梅挑花工藝又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進入新世紀後,其產品整體設計更加精巧,圖案色澤更加亮麗,外觀修飾更加考究,既蘊含古樸神韻,又洋溢時代風采,已成為城鄉居民裝潢居室、饋贈親友、增值收藏的高檔藝術品。

擔當這一演變的主要角色是黃梅挑花工藝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的該公司,是縣文化產業方面的一家龍頭民營企業,主要從事黃梅挑花工藝品的成品製作和半成品配製以及黃梅挑花專用布紡織。在該公司,我們見到董事長陳敏策。這是個有開拓精神的人。他帶領員工繼承傳統,與時俱進,精心設計、精心製作,使其窗簾、壁掛、地毯、畫匾、靠墊等系列黃梅挑花工藝品,暢銷全國各地以及歐美日韓俄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最大貢獻就在於將黃梅挑花由農家女自產自用的非商品(只具使用價值),轉化為有價值供市場交易的商品。

在黃梅挑花工藝有限公司這一歷史性轉變帶動下,黃梅縣各類挑花公司和工作室如雨後春筍,方興未艾。黃梅挑花已形成一大文化支柱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黃梅有女皆挑花

鄉野黃梅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鄉野黃梅》由鄉野黃梅文化傳媒承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