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縣又名瓦窯堡,原名叫望瑤堡,自古有天下名堡之稱,望瑤堡的意思是說站在堡上就能望見西天的瑤池。據《安定縣誌.雍正本》記載,“瓦窯堡,元初建,因山為堡”,歷經多年曆史沉澱,後經歷代修建逐漸成為陝北名堡。若為遊覽瓦窯堡,欣賞子長城的人指路有點容易,但要為這座城畫一張素描畫十分困難,要是為踏入這座城的遊客展示出她的品味和魅力,乃至這座城的精神和靈魂,卻是艱難無比。這一座城,印染上了黃土高原的深情厚韻,烙上了紅色的基因,又換上了山清水秀的盛裝,一首凱歌高奏,似乎在所難免。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一)黃土高原是她生命的搖籃

這是位於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的一座城,北依橫山,東接子洲、清澗,南連延川、延安,西鄰安塞、靖邊。這裡曾經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皇帝部落活動的陣地之一;這裡曾經是中原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交織而聚的古戰場;這裡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北線的必經之地;這裡曾經是自宋代以來中國西北傳播佛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而如今,這裡是民族英雄謝子長的故鄉,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征的出發地,是當代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之一,是“全國重點產煤縣,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縣,“中國綠色馬鈴薯示範縣”“陝西省優質蘋果基地縣”“陝西省生產出口蠶繭基地縣”“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而陝北黃土高原卻承載起了她生命的搖籃。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這是一塊多麼悠久的土地。不管黃沙如何肆意橫吹,不管黃河如何波濤洶湧,這是一塊多麼悠久的土地。不管黃沙如何肆意橫吹,不管黃河如何波濤洶湧,不管歷史如何滄桑鉅變,黃河母親的靈魂始終雕刻在了這塊土地上,儘管黃河母親臉上的皺紋猶如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她的偉岸卻是一座靈魂不倒的燈塔,照耀著我們在他滿臉皺紋的臉上豪情舞蹈。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這是一塊多麼神奇的土地。這裡的人們質樸善良、勤勞智慧、豪爽正直,一代又一代先民,在這滄桑鉅變的生命歷程裡,在滾滾的歷史長河裡,終究沒有低下那盎然奮鬥的頭顱,終究沒有停止砥礪前行的腳步,終究在滄桑歲月的旅程上留下了絲絲痕跡,哪怕在生命最後老去的瞬間化為一坡黃土或是一塊墓碑,這是黃河咆哮而過的土地,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戰場,將這快土地的精彩生命呈現的淋漓盡致,讓人愛的深入骨髓。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這是一塊無比艱難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儘管有惡劣環境下的人心險惡,有坎坷慘敗的悽慘故事,有肆意踐踏的悲慘命運,有戰爭橫行的滿目蒼夷,說不完的愛恨殘留,改天換地的精彩歷程,無不是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歷歷呈現,這塊土地上所呈現出的斑斕畫卷,承載了生命厚重的歷史土壤。

曾知否,漫天黃沙橫吹,狂風肆虐,悠悠風沙隨風南下,歷經千年日月,吹出了黃土高原上的一世蒼涼如煙;曾憶否,九曲滾滾黃河水,奔騰千里,大量泥沙隨之堆沉,幾萬年翻江倒海,沉出了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曾憶否,多少愛恨殘留,在歷史的隧道里逐幕上演,演出了黃土高原上的風捲殘雲。而瓦窯堡,何嘗不是在黃土高原上的搖籃裡跌宕起伏,摸滾打爬,豪情奮鬥,映染上了厚重滄桑的高原情韻。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隨著謝子長等革命先輩,在這塊土地上對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創建,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在這裡落腳,以及著名的瓦窯堡會議的召開,為這塊風水寶地雕刻上了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新時代的奮鬥征程上,陝北冬暖夏涼的土窯洞漸變為磚窯洞乃至高樓林立,千溝萬壑的縱橫山野逐漸變為錯落有致的梯田環帶,寸草不生的饅頭山逐漸披上層層的綠色外衣,悠長的羊腸小道逐漸變為漆黑髮亮的柏油馬路,渾濁的河水逐漸變為清澈蜿蜒的涓涓延水。這就是如今的子長城,每一座高山都是層巒疊嶂,鬱鬱蔥蔥;每一條小河,都是清澈蜿蜒,綠意濃濃;每一處土地,都在蒸蒸日上、高歌奮進;連同每一個人,都在輕裝待舞,意志昂揚。奏一首曲子--高原情韻瓦窯堡,唱一首凱歌---山清水秀子長城,正是陝北黃土高原的滄桑與厚重,為這一座城,為這塊土地、為這裡生活的百姓,撐起了生命的搖籃。

(二)高山神韻是她生命的脊樑

來到這塊土地上,欲想賞盡這裡的黃土情韻,首先不要怕累,去登幾座高山,或驅車、或騎車、或攀爬、或散心,這裡的黃土情韻已落在你的腦海中,不言自明,因為高山神韻是承載這一座城靈魂的脊樑。首先我們去登高柏山。他位於子長縣李家岔鎮石家灣便民服務中心,其海拔1527首先我們去登高柏山。他位於子長縣李家岔鎮石家灣便民服務中心,其海拔1527米。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漢書.地理志》載:“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上有黃帝冢也”。《水經注.卷三》雲:“奢延水(今無定河)……又東,走馬水(懷寧河)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故城南橋山。……王莽更名上陵疇,山有黃帝冢故也”。《關中聖蹟圖志》載:“橋山,在安定縣北八十里,一名高柏山”。清道光本《安定縣誌》載:“高柏山,在縣北八十里,即橋山, 山有古柏,故名”,1990年9月被子長縣人民政府於確定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不說高柏山豐富的歷史記載,只說他南至石嘴村,北至曹家窪村,縱貫十餘里,那種巍峨連綿,磅礴跌宕的氣勢,讓人心曠神怡。當年軒轅黃帝冢所在地就在子長高柏山,高柏山下是秦朝時上郡陽周縣城所在地,是秦將軍蒙恬被秦二世胡亥賜死之地。我寧願相信,這裡曾經是遊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的交接過渡之處,也是遊牧文明南侵和中原文明北上的古戰場,隨著遊牧文明的南下,中原農耕文明的一度失敗退縮,曾經的皇帝祭祀核心場所只能南移到黃陵,而子長高柏山只能成為“遙祭”的符號,戰爭的起伏不斷為這種可能埋下了厚重的伏筆。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那是十年前的盛夏和幾位同事騎著摩托車初登高柏山,上山的路是泥土路,走到崎嶇之處,由於雨後黃土坍塌,摩托車無法通過,便和幾位同事抬著摩托車過去。到了山頂之上,站在“高柏山--子長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的石牌前合影,留下了簡單的記憶。遠遠望去,太陽懸空高照,幾朵白雲在空中輕飄而過,山頂微風呼呼,連綿的高山緊密相依,幾處村落在高山溝壑之間安然而臥。“頭上的片片浮雲,腳下的道道山樑,一望無際的縱橫溝壑,這些蘊藏著多少無法言說的淚痕,也煥發著生命強勁的盎然,此刻只能高昂無語。”---當年曾經的話語,依然記憶猶新。2012年,子長按照“歷史資源挖掘、人文精神傳承、景觀展館建設、生態旅遊開發”的原則,對高柏山進行全方位生態治理,建設以尋根祭祖遊為主題的“子長縣高柏山文化生態風景區”,對景區進行了規劃,主要景觀有山門、主山門、軒轅廟、祭祀廣場、皇帝像及浮雕牆、神道、鳳凰嶺、觀景亭、東闕、西闕、扶蘇廟、蒙恬廟、歷史文物展館等。如今再登高柏山,路途通達,蔥綠滿山,這裡已經是陝北植物園的王國,花開的季節山丹丹花會依然盛開,高柏山逐漸承載起傳承中華文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領略黃土文化和子長文化底蘊的展示平臺。君到子長,若未登此山,猶如飲酒不知好酒味,飲茶不知茶香濃。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若說高柏山是子長西北部文化高山,那麼沿著子長縣城而來就會經過子長安定鎮,這裡的鐘山卻是承載中國西北佛教文化的聖地。鐘山不在於登,而在於品,品味鐘山腳下深藏的“鐘山石窟”所蘊含的佛教文化魅力。鐘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萬佛巖、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始建於晉太和年間(公元366-370),歷經唐、宋、金、元、明、清等千餘年鑿建而成,整個石窟依鐘山而建,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被譽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第二個敦煌”和“獨一無二的歷史存在”。別人說過的話繼續說好像有點“磕牙”,但是我只想說,鐘山的價值就在於他所呈現出的佛教藝術和思想的文化魅力。多少人在這裡資款捐助、多少人在這裡流血流汗、多少人在這裡呼風喚雨、多少人在這裡筆墨殘留、多少人在這裡奉獻智慧結晶。你若不來鐘山,不懂鐘山石窟的千姿百態和栩栩如生的佛教石窟藝術,那麼在佛教文化的殿堂裡,你也只能停留在佛教的門檻上,再也無法深耕半步。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幼年時,鐘山無人問津,喜戲的孩子們會在這裡“捉迷藏”,那一條源自高柏山的河自然會東流而去途徑鐘山,姑娘們會在河裡清洗衣服,留下“清香”的畫影。作為子長人,來到鐘山,最初只為上一柱香,俗話說“人敬佛一柱香,佛還你一心安”,抱著這樣的態度,去欣賞鐘山腳下的“石窟”,實在有點幼稚可笑,可在民間好像又有一定的市場,多半是在困境中求得佛祖一絲佑,安慰跌宕起伏的靈魂。若你來鐘山,有此心不算可笑。若你能帶著欣賞藝術和思考佛教文化魅力的閒心,讓你點燃起一番“善緣、善心、善行”的種子在內心世界生根發芽,讓愁眉不展的靈魂綻放片刻,此行便則足亦。如今再臨鐘山,鐘山腳下的安定鎮,已經成為“省級文化旅遊名鎮”建設重點鎮,鐘山石窟得到修繕和保護,安定古城得到開發保護。我無法把這裡作為一種“庇佑”,而是把鐘山的先輩智慧和所呈現出的藝術思想價值,作為思想缺乏的“美食”養料,作為在身心墮落之際繼續前行的生命焰火,作為在創造和欣賞美的過程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收先輩們智慧的啟迪和文化的洗禮。 君到子長,若能忙裡偷閒,來到鐘山,欣賞欣賞鐘山石窟的藝術大殿,或以安心、或以求知、或以賞美、或以休閒、或以啟迪,足可以告慰羈絆的人生。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來到繁華的子長城,若要登山,則去用心攀爬龍虎山吧。龍虎山位於縣城西部,東起青雲山,途徑寨則山,西至七愣山。“龍虎山”,這端莊的字眼,帶著靈氣,在歷史的隧道中游走,他走的是那麼的艱難,走的是那麼坎坷,曾經的荒蕪伴隨著這座城,在滄桑的歷史歲月中踏步走來。經過幾代人的夢寐以求,幾代人的艱難開創,“龍虎山”這個被人遺忘的字眼,終於被牢牢的烙在了莊嚴的龍虎山南大門之上。“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有了“龍虎山”的點綴,龍虎山的生命在這裡得到盡情的展示,有山門、望川亭、將軍紀念園、條石大道、迎仙橋、題詞臺、仙女亭、凌雲閣、天池、寶閣瑤池、七級瀑布和民間興建的玉皇廟、祖師廟、奉雲寺、凌霄寶殿等20多處立足之處,這裡已經成為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紅色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加上名優花草樹木,整個龍虎山可謂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曾經多少次爬龍虎山,每次都有不同的體驗、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每一次都曾經多少次爬龍虎山,每次都有不同的體驗、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每一次都能夠感受到龍虎山上濃濃的綠意,欣賞到龍虎山上生命的精彩綻放。龍虎山腳下,抬頭仰望,蔚藍的天空中夾著朵朵的白雲在奔跑,太陽的影子隨著雲彩的飄動而處處遮眼。山頂上,亭臺在山上逶迤屹立,層層向上的階梯通山之路,像倒掛的巨型天梯立在山腰;山上的撞撞樓房在言說著城市建設的決心和發展的風貌;綠影成林的槐樹、杏樹、花草,用他們的綠色在裝點著龍虎山的靈氣。絡繹不絕的遊客在增添著龍虎山的威嚴氣勢,在遊人的爬攀之下,頓時顯得活靈活現。和幾位同伴一起去爬龍虎山,當然一個人悠閒自在的爬攀也可。盡情的和同伴言說著兒時爬攀高山的喜悅、回味著童話裡的生命樂趣、敘說著喜怒哀樂的寸斷衷腸、目視著成對的情侶在面前閃過、欣賞著路邊的花草在微風中搖曳,這種種的一切讓我們忘記了爬山的疲勞、忘記了生活中的沉悶,帶來的盡是歡笑顏開。身臨其境龍虎山,大門敞開,自通人間天堂;花香鳥語林,歌舞悅耳;孔雀展萍姿,賞心悅目;杏仁園亭落,休閒舒心;綠色纏腰間,呼吸酣暢;停車廣場上,駝影入畫;亭臺浮中雕,莊嚴四射;將軍紀念碑,紅色耀眼;天梯掛山腰,通途人間。站在龍虎山頂上,俯視子長城,這才是最精彩的興事。很喜歡踏著腳下厚實的土地,心中的豪情壯志頓時油然而生,與天比寬的胸襟自然生成。此時,子長城淨收眼底,一覽無餘。對面的安定塔巍巍聳立,塔上的鐘聲又在按時敲響,這是在演奏著一座城市的旋律;層層坐落的窯洞在裝點著陝北高原上的優雅;一座座高樓大廈在伴隨著現代都市的繁華;穿成而過的火車鳴笛聲把人們的目光帶向未來的遠方;車水馬龍的汽車在彰顯著城市的魅力;秀延河水的交織清流在展示著生命的盎然。身在龍虎山之中,沒有你、沒有我,有的只是濃濃的生命綠意,有的只是映襯都市的生機盎然,這山有了無數的靈氣。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若你欣賞罷龍虎山,還有點不稱心如意的話,那就到對面的文昌山走一走,可若你欣賞罷龍虎山,還有點不稱心如意的話,那就到對面的文昌山走一走,可能會給會你呈現另一番景象,他與龍虎山景區遙相呼應,是集紀念緬懷、休閒、旅遊、娛樂觀賞為一體,凝聚人文氣息的又一大盛景。文昌山,山不高,矗立在山頂上的安定塔卻在雲中。這是一座八角九層框架剪力牆結構的鋼筋砼寶塔,地上九層,地下一層。塔中心內設電梯一部,中間為施轉樓梯踏步;外轉每層為遊覽迴廊,塔體外用斗拱緣子懸桃飛簷上鋪灰色陶瓦,形成了古典樸素的宋代北方風格寶塔。身臨寶塔,遠眺龍虎山風景區和縣城四周景色,腳下縣城全景盡收眼底。這是為安定(今子長縣籍)的我國宋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胡瑗先生而設立,為緬懷曾為中華傳統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先賢,繼承和弘揚胡瑗治學精神與教育創新精神。不管是花開滿山、鬱鬱蔥蔥的春夏之傍晚,還是秋風蕭瑟、落雪銀裝的秋冬之季,隨著山體公園的建設,沿著山脊修建的“石頭小路”,這裡就成了駐足瓦窯堡的必去之地,是俯視子長的又一個清爽休閒之地。

當然,不管是高柏山、鐘山、龍虎山、還是文昌山,他們都隱藏在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之間,不管是那一座山,只要在子長說起山來,“青山”二字離不開嘴角。自從國家“退耕還林、封山禁牧”政策開始實施以來,可以說黃沙不見了蹤影,洪水停在了山中,溼潤的空氣留在了空中,微風呼呼留在了山頂。這就是子長的山,雕刻著高深文化、深藏著獨特藝術、富含生命綠意的高山神韻,只要你願意落足,踏足高山,山上的風景定會留在你生命的畫影之中,激勵你繼續攀爬人生每一座疊峰。

(三)碧波盪漾是她生命的血液

說起青山定會想起綠水,子長的高山神韻和綠水盪漾是那麼的交輝相應。子長境內屬於黃河水系,有清澗河、無定河和延河三大水系。主要有秀延河(清澗河)、澗峪岔河(淮寧河)、大理河與永坪河四條河流。秀延河發源於西部與安塞交界山麓,東西走向,先向東南,到李家岔鎮楊橋折向東流,依次流經李家岔、安定、瓦窯堡、楊家園則和馬家砭鎮,最後匯入清澗縣境。澗峪岔河發源於澗峪岔鎮高臺便民服務中心南部,屬淮寧河上游,無定河的支流,流經高臺便民服務中心、澗峪岔、南溝岔3鄉入子洲縣境。大理河發源於石家灣便民服務中心新莊墕村,屬無定河支流,流經子長高臺便民服務中心、石家灣便民服務中心和李家岔鎮,永坪河發源於餘家坪鎮曹家河村,屬清澗河的支流。秀延河在境內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水域,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三大水系,加上著名的中山川水庫、紅石峁水庫、魏家岔水庫,共同構成了養育27萬子長人的生命之水。每一條河,每一處水庫,都是那麼的碧波盪漾,是書寫子長繁榮昌盛的生命血液。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澗峪岔河是一條說不完道不盡的文化之河。 重耳,春秋中前期晉國國君,史稱澗峪岔河是一條說不完道不盡的文化之河。 重耳,春秋中前期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生於公元前697年,卒於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為晉獻公所娶白狄狐突之女所生。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締造了春秋時代第一強國,開創了晉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原霸權。然而,在做國君之前,由於受繼母驪姬迫害,被迫流亡列國19年。前655年第一站投奔的便是白狄即今子長縣澗峪岔鎮。當時,澗峪岔鎮南家峁村的李家塌自然促村為白狄首府。重耳在這裡娶白狄首領俘獲赤狄部落之女季隗為妻,兩人一起在澗峪岔生活達12年之久,生伯倏、叔劉二子。前643年,重耳與季隗分別,流亡其它列國,直至歸國復位。重耳離開子長後,當地百姓數千年來一直把他流亡過的澗峪岔、南溝岔境內的淮寧河流域稱為重耳川,以紀念這位春秋五霸之一。為紀念重耳而此修建的重耳川公園有西門臺階、十二生肖、穿廊、 小亭子、文化牆、浮雕、盟誓臺、聚賢亭、轉運門、記事牆、池中石等,成列了重耳的非凡歷程,呈現出了濃濃的文化氣息。

無法具體敘說這條河翻起的每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但是這條河卻是生我養我的生命之河。站在澗峪岔河岸,望著這一片綠色層巒的桑梓之地,這裡依然印染著農耕文明翻起的片片歷史浪花,是這一灣河水在滋潤著他的源遠流長。我在不停的思考著,這一片桑梓之地,在新時代絲綢之路的潮流推動之下,能否承載起重耳河兩岸百姓的桑梓之夢,始終無法回答。但是看著這裡盡然有序的桑田、枝肥葉茂的桑林、黑裡透紅的桑葚,汗流浹背的老農,我突然發現,那種“遇逆不沉、雖苦而樂、終登巔峰”的重耳精神,在這裡得到繼承與發揚,或許我多年思索的答案就在這涓涓而流的重耳河裡。重耳河提邊上,情歌對唱,信天游又在敘述衷腸,肝腸寸斷,是那麼的眷戀。我的夢卻堆積在“重耳河”的對岸,踏過這條河,你的夢就不遠,這是幼年時的歌聲,我只能為這一條河在縱情高歌。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內心深處欲想誇耀的當屬秀延河,她屬清澗河上游段,在縣內稱秀延河,發源於李家岔鎮西邊的周家焉村、經安定鎮、馬家砭鎮苗家溝村,流入清澗縣境內。秀延河穿城而過,子長城守住了這一灣清波,碧波盪漾成了她的靚麗衣裝,她那婀娜多姿的風姿,展示在了大家面前,任人欣賞。秀延河,她很清,猶如一面面鏡子,把秀延河兩岸的風景如數映襯在河水之上;她很秀,猶如姑娘的皮膚,把秀延河兩岸的目光凝聚在秀延河上。這是一幅斑斕多彩的畫卷

我只能用生命來欣賞你的風韻、感受你的多姿,品味你的靈魂。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秀延河水可以作為生命的畫布。我和妻子、帶著孩子來到秀延河畔上,這裡的人很多,人山人海。賣氣球阿姨手中五顏六色的氣球吸引了無數小孩、我的孩子同樣如此,妻子就給買了一隻可愛的小兔子,他愛不釋手。我知道,顏色就是裝點他夢境的材料。地攤上吆喝著新鮮的玩具,孩子自然走到眾多玩具前,用小手指著玩具,我只好給他買了。我知道,玩耍是孩童自然的天性,看著他可愛的模樣,我和妻子相視一笑。廣場上有不少的照相機在閃爍,我知道那是對瞬間精彩生活的存留。我抱著孩子,和妻子,同樣用照相機的存留,將一家人的溫馨定格在了秀延河畔上,你看那一灣清澈的秀延河,就是最美的生命背景。秀延河水可以化為舞姿的音符。開始下起了小雨,廣場上花花綠綠的雨傘漸漸秀延河水可以化為舞姿的音符。開始下起了小雨,廣場上花花綠綠的雨傘漸漸多了起來,給廣場上增添了不少靚麗的顏色。廣場上的眾人不但沒有離去,而是越聚越多,他們是在欣賞即將開始的群眾健身舞蹈。隨著音樂的響起,有老人、有婦女、也有小孩,一起開始了他們的舞姿,妻子也特別喜歡,加入了眾人跳舞的行列。這個時候,沒有人會太在乎誰跳的好,沒有人太在意誰跳的不好,他們就是隨著音樂的興致,舞動的身姿,身體的疲勞就在這裡得到釋放。我沒有音樂和舞蹈的藝術細胞,只能霧裡看花。這時候,我才感覺到,他們才是進入自由世界的自由人。隨著音樂噴泉的上演,那是人間的傑作。歌聲響起,水珠滾落,歌聲響起,水柱舞蹈。在岸上人們的舞蹈與嬉戲之中,這座城,留下了不知多少精彩與夢幻,這一河水,成了舞姿的音符。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秀延河水可以展示倩影的心跳。我和妻子給孩子加了點衣服,打著雨傘,繼續漫步在夜雨籠罩下的秀延河畔上。文化長廊,那是子長文化的最佳闡釋,“瓦窯堡”的傳說給人留下太多浪漫的回味;歷史名人墨客在書寫著子長的悠久;一代偉人的豐功偉業在展望著子長的江山如畫。這時,我的視線中有一對絲絲竊語的情侶在秀延河畔走過,不經意間,水中的倒影也在漸漸遠去。當我回過頭來,看著一位老人也在指點著--看,那一家人是多麼幸福,這時我才明白,一不小心,自己成了裝點他人夢境的素材,成了點綴一座城市幸福之夢的顏料。小雨不停的落在秀延河湖面上,波光微微,連同秀延河兩岸的“歌舞昇平”景象,點綴起了這一座城,好似那“飯滿酒足出門走,曲中舞停街中游。落雨傘下倩入影,可堪回首一夢留。”這秀延的河,清秀多姿,有你的倒影,也有我。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秀延河水可以容納燈光的籠罩。街上的燈光在夜色溫柔的籠罩下顯得那麼輝煌;對面山上的星燈猶如天上的星星在閃爍開懷;居民家中的節能燈下,肯定有人在溫馨默默;秀延河兩岸的彩燈在秀延河畔上來回穿梭,這是一座城市的精彩呈現。這些燈光映襯在濛濛細雨的秀延河面上,欣賞著碧波盪漾的秀延河水微微東去,我如醉如痴。望著龍虎山上的夜色之景,柔弱的燈光在這座城市的上空來回旋轉,那是夢者在舞蹈。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經寫過的一首詩:“今夜子長雨打燈,朦朧瓦城畫境呈。街頭巷尾歌舞音,鬧市郊區歡樂升。登上這城望那城,留得一夢還入夢。強說未醉心已醉,賞畫已成畫里人。”我想,有此之境,足以。這時,我才感受到了,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風景,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味,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靈魂,這一灣秀延河水,用她碧波盪漾旋律,映襯著這一座清秀的城,成了她生命的血液。

(四)紅色文化是她生命的符號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受了百年屈辱,而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經歷著血與火的煎熬,自從印染上了紅色的文化符號,這裡的苦難才得以結束。“紅都瓦窯堡,魅力將軍縣”,又是從何而來,“紅都”為何如此“別樣紅”,傾聽一一道來。子長縣是一塊歷史悠久的紅色熱土。中華民族經受百年屈辱,許多仁人志士為了反抗而奉獻了滿腔熱血和生命。歷史的鏡頭輾轉在子長的這塊土地上,同樣湧現出了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革命紅都”離不開謝子長在這塊土地上的濃墨重彩。謝子長於1897年出生子長縣李家岔鎮棗樹坪村。青年少時,先後就讀於安定縣立高等小學、西安陝西省立第一中學和榆林中學,以後逐漸走向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25年冬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根據黨組織安排,回道安定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領導安定縣農民協會開展對土豪劣紳和高利貸者的鬥爭,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謝青天”。謝子長為創建人民革命武裝,先後組織和參加過兵運輸工作、清澗起義、渭華起義、陝甘游擊隊、靖遠兵變,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鬥爭,和劉志丹一道,成功創建了西北革命根據地,最終成為我黨領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紅色心臟。不幸的是1934年謝子長在清澗河口戰鬥中身負重傷,1935年2月因傷勢惡化,不幸在安定燈盞灣逝世,享年38歲。毛澤東先後三次為謝子長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並親筆撰寫了碑文。1942年5月,為紀念謝子長,陝甘寧邊區政府命令將安定縣改為子長縣。1946年2月,謝子長遺骨由棗樹坪遷至齊家灣子長陵。中共中央西北局敬輓“一生為人民創造紅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政軍領導紛紛為謝子長長題詞。謝子長的一生是馳騁疆場、身先士卒、艱苦鬥爭的一生,更是對中國革命忠貞不渝、敢於犧牲、功勳卓著的一生。在他的影響下,兩千多人的有名烈士永久雕刻在了英雄紀念碑上;我的祖父薛巨才於1935年10月在定邊南灘41城鋪戰鬥中壯烈犧牲,和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他們的紅色基因一起保留在了瓦窯堡人民的血脈之中,始終雕刻在了中國革命征程的歷史記憶之中。195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重修子長陵,並改名為“子長烈士紀念館”,位於子195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重修子長陵,並改名為“子長烈士紀念館”,位於子長縣城東北齊家灣坪,是為紀念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謝子長將軍興建。諸位到子長,不妨在這裡停留片刻,感受一下激情澎湃的紅色基因,感受一下歷歷在目英雄們的戰鬥場景,感受一下子長人民的犧牲精神。望著人民英雄紀念塔上密密麻麻的人民英烈,何嘗不會熱淚盈眶,何嘗不會為感恩英雄們的艱難付出,何嘗不會激發自己處盛世而向幸福進發的信念。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子長縣是一塊將軍輩出的紅色熱土。位於龍虎山景區的將軍紀念園,佔地面積4000㎡,由將軍亭、將軍塑像、浮雕牆、紀念廣場和陳列室五部分組成。紀念園廣場入口處豎立石刻“將軍紀念園”,為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同志的親筆題詞,兩邊10根盤龍石柱像徵子長10位將軍剛毅正直、威武不屈的高尚品格和堅定革命信念。登上將軍紀念亭平臺,周圍塑有謝子長和閻紅彥、賀晉年、李赤然、賀吉祥、高維嵩、吳習智、陳克功、賀毅、姜聚華9位子長籍將軍的雕像,將軍亭中央,豎有石刻“將軍亭”三個大字”,是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的親筆題詞。這是物華天寶、人傑輩出的見證,更是先烈們的豐功偉績與日月同輝的見證。這一方寶地,正是有了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今日的陝西“將軍縣”之美譽,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光輝一筆,也為子長人民留下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高原情韻瓦窯堡 山清水秀子長城

子長縣是誕生“瓦窯堡會議”的紅色寶地。1935年11月-1936年7月,中共中央在這裡安家8個月,成了人民共和國一代開國領袖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劉少奇等一輩偉人在這裡運籌帷幄、叱吒風雲、指揮全國革命鬥爭的“紅都”。在瓦窯堡鎮二道街田家院,面對全國不斷高漲的抗日形勢,中共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策略和方針、政策,史稱“瓦窯堡會議”,會上討論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並分別通過了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和由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這次會議被稱為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瓦窯堡成為兩萬五千裡紅軍長征的落腳地, 抗日統一戰線的誕生地和紅軍北上抗日的出發地。就是在這瓦窯堡簡陋的窯洞裡,英雄和偉人書寫了這一幕幕紅色的印記,當偉人們離開這塊土地,開啟新的戰場,這一輪紅色的太陽,早已照耀了整個中國,紅色文化就成了她生命的符號。

我是一位年輕的小夥子,曾經多少次為夢想惆悵,徘徊在美麗的秀延河畔;多我是一位年輕的小夥子,曾經多少次為夢想惆悵,徘徊在美麗的秀延河畔;多少次為人生畫彩,迷茫於文化長廊,多少次為命運沉思,獨坐在龍虎山頂上,多少次為薰陶靈魂,踏足在安定塔上;多少次為尋傳承革命精神,踏入紅色革命足跡;多少次為欣賞古人智慧,邁入鐘山佛教殿堂;多少次為追根問祖尋找民族之魂,登上高柏山,可是終究未能為這一座城塗抹上半點顏料,心中的痛苦與遺憾可能無人知曉。歷經半生坎坷,盡將人生幾件憾事,彌補於秀延河畔,胸中困頓終於酣暢,可以說是春秋幾夢終入境,生逢盛世精神爽。今夜,觸景生情,靈感湧動,難得瓦窯堡再次生機煥發、難得子長城盡顯絢麗多彩,難得子長情懷在腦海中澎湃萬千--盎然回首,這一座城在黃土高原上搖籃裡,曾經的荒蕪與蒼涼漸漸遠去;猛然回頭,這一座城在陝北黃土高原上的睡夢中,正在撥開發展的雲霧,成為一座耀眼的高原名堡;展望未來,這一座城在絲綢之路的新起點上,正在展開騰飛的翅膀,迎接著民族盛世的到來。

(2019年4月28日寫於子長秀延河畔,5月15日定稿於西安錦業一路研翔城市廣場B座262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