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黃瓜下江南——解碼蘭陵鄉村振興“四雁工程”

編者按:從蘭陵菜農的大棚,到上海市民的餐桌,一根翠綠的黃瓜留下一條清晰流暢的軌跡。這條縱橫千里看似樸素的軌跡,映射出“蘭陵雁陣”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掠過的一道道鴻影——以培養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為核心的“頭雁工程”,以吸引外出能人返鄉創新創業為核心的“歸雁工程”,以培養本土人才為核心的“鴻雁工程”,以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為核心的“雁陣工程”,正是鋪就這根黃瓜江南之旅的華麗背景。

一根黃瓜下江南——解碼蘭陵鄉村振興“四雁工程”

謝平成迎風振翅追魏麟

進入四五月份,素以“山東南菜園”享譽九州的蘭陵縣照例熱鬧非凡。2019年4月12日,第七屆蘭陵(蒼山)蔬菜產業博覽會在臨沂農展館(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開幕;14日,蘭陵縣鄉村振興鴻雁人才技藝技能大賽公開賽在菜博會主會場順利舉行。

4月17日凌晨4點,距菜博會主會場不足20公里的向城鎮謝村,一個看上去很普通的黃瓜大棚裡。謝平成,今年44歲已經種了26年菜的鄉村漢子,把內心的熱鬧與躁動按壓下去,頭戴探照燈,一雙大手熟練地在黃瓜秧裡來回探尋,將一根根綠油油的黃瓜摘進桶內。

謝平成的大棚長百米左右,一條用三角鐵建造的彎型軌道,上面搭載著一輛電瓶小推車,一直延伸到黃瓜秧前。小推車上裝滿了黃瓜,謝平成上前開動,一車四五百斤的黃瓜就輕鬆運出大棚。

最初摘黃瓜,要先把筐擺進大棚,摘完後再抬出去,100多米長的大棚,往返就是半里地,常常累得人直不起腰。謝平成就琢磨著像煤礦一樣把軌道車建進大棚中,沒料到連著幾年屢試屢敗,樸實的鄉親們就調侃他是“懶漢”,不想下苦力。

“最後總算弄成了,大夥兒都已使用五六年了。”如今,謝平成的蔬菜大棚內裡,自動化噴灑機、自動化放風機、電動軌道車,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上報紙,上電視,謝平成成了遠近聞名的小能人,入了蘭陵鄉村振興“四雁工程”的“鴻雁”隊列。

而謝平成真正引人注目的振翅之舉,是他賦予了一根黃瓜綠色無公害的高貴品質。

農活輕快了,日子寬裕了,謝平成開始琢磨提升菜的品質、生活的品質。只讀過初中的謝平成,開始買書、上網查資料,生吞硬啃有機質無土栽培技術,用秸稈、豆粕、EM菌等自己配製生物肥,用菌肥等配製生物農藥,由小規模試驗,到逐漸擴大面積,這套“生物種法”摸索多年最終獲得成功。有關部門來謝平成的大棚檢測黃瓜質量時發現,各項指標都趨優,符合生態有機農業發展的方向。

眼下,謝成平心裡還想做三件事:解決重茬難題,發展電商銷售,種植二次升級。謝平成覺得,就算是安心做一個菜農,那也要做一個有一點責任、有一點理想、也有一點作為的菜農。

就像魏麟一樣。

魏麟是謝村東南幾十裡外蘆柞鎮上的一個傳奇人物,比自己大三歲,謝平成是從報紙上知道的。

魏麟的 “傳奇”大致是:25歲南下種菜小有名堂,36歲回縣種糧小有名氣,42歲回村帶著鄉親們另闢蹊徑種菊花,47歲村支書掛職經濟副鎮長,成為一隻名副其實的領頭雁。

1997年,魏麟揣著800元錢南下寧波承包土地種豆角,10年後菜地從1畝擴到340畝。也憑著一股子鑽勁,他摸索出一整套蔬菜種植培育的經驗,解決了番茄種植中果實裂口的難題,種出的番茄表面完好、色澤光亮,芹菜、辣椒等蔬菜也品相上佳,以此贏得市場,收穫了他創業幹事的第一桶金。

2007年,在王傳喜帶領下初脫困境的卞莊代村,剛與毗鄰5個村2200多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流轉土地7000餘畝,同時聘請中國農科院的專家高標準規劃萬畝農業示範園,推動全縣蔬菜產業轉型升級。

這就是如今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建設的序曲。

魏麟看準了這個時機,2008年從寧波來到代村,承包整理了780畝土地。在這塊土地上,魏麟研發出“煙徽188”小麥品種,以顆粒飽滿、抗早熟、抗倒伏的品質贏得了安徽、江蘇多地種子公司的訂單。3年後的2011年11月,魏麟榮獲“全國種糧大戶”稱號。

王傳喜,帶出了一個富足和諧的美麗鄉村,也成就了來自鄰鎮這個小人物的大夢想。如同當初王傳喜毅然把代村挑到肩上,2014年,魏麟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蘆柞鎮圩子村,開啟了一個村集體收入為零的窮亂小村的振興之路。

修路、亮燈、掙錢、蓋樓,取經、摸索、轉型、做現代農業,圩子村的發展路徑也如代村。

魏麟種過菜、種過糧,最後帶領圩子村種植的,卻是菊花。種菜還是種花,魏麟有自己的一筆賬:“種大棚行情好的時候,一茬能賣10萬元多一點,我們這個菊花一年種植兩茬,能賣到20多萬。空窗期還能種植小瓜等作物,提高附加值。”

向城鎮的謝平成在黃瓜大棚裡忙碌的時候,蘆柞鎮圩子村現代農業產業園大棚裡,綠油油的日本幽香菊花正在茁壯生長。在蘆柞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計劃投資2億元的1200畝菊花基地,一期33個智能溫室大棚,引人遐想。

2019年4月12日,謝平成眼裡的傳奇人物,集鴻雁、歸雁、頭雁多種特質於一身的魏麟,與蘭陵縣另外三位村支書一起,被縣委選拔任命,正式掛職所在鄉鎮經濟副鄉鎮長。此前的3月18日,經臨沂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傳喜,已正式掛職任蘭陵縣委常委。

謝平成知道自己與魏麟的距離,魏麟也知道自己與王傳喜的距離。不過他倆都清楚:他們,以及更多的鄉親,都飛翔在一個空域一個族群裡,那個群,叫“雁陣”。

一根黃瓜下江南——解碼蘭陵鄉村振興“四雁工程”

好風憑藉力,送雁上青雲

晨曦微露,謝平成像往常一樣把黃瓜運到了位於向城鎮的蘭陵縣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他的黃瓜每斤會比其他菜農多賣三五毛,一年下來,每畝黃瓜能比別人多賣萬元左右。

此時,和謝平成一樣,來自四面八方的菜農們來回穿行在大棚和市場之間,組成了一個個的 “一”字或“人”字隊列。市場上,菜商們早已翹首以待,與那一個個隊列融為一體。

果然,謝平成的黃瓜一到市場就被菜商搶入囊中。

向城鎮是 “蒼山蔬菜”核心產區 ,是“山東南菜園”的主要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有“園中之園”的美譽。與此匹配,鎮駐地蔬菜、包裝、商貿等批發市場林立,其中魯南蔬菜批發市場擁有亞州第一大蔬菜保鮮庫,名列全國百強農貿市場第11位,是農業部定點市場。可隨著蘭陵縣鄉村振興的快速推進,現有的市場佈局越來越不能夠滿足發展的需要。

蘭陵縣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應運而生。

這是由蘭陵縣精心謀劃、國家商務部和財政部批准建設的山東省唯一一家公益性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規劃佔地面積308畝,投資2.05億元,交通區位便利,總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目前,市場已經完成合同簽約固定大商戶66家,設置流動商戶30家、次品收購商戶15家。

這個帶了“公益”字樣剛剛開業的市場,給菜農謝平成們帶來了便利,也給菜商高鵬帶來了更多的實惠,“所有服務都由市場提供,租金在全縣的市場中最低。”今年4月初市場剛開業,從事蔬菜批發十幾年的高鵬,第一時間簽了合同。

來自媒體的公開報道印證了高鵬的說法。

為進一步優化提升“蒼山蔬菜”的產銷流通,蘭陵堅持“興一個市場、帶一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農民”的原則,立足打造集蔬菜批發交易、倉儲預冷、淨菜加工、質量檢測、追溯系統、冷鏈配送、品牌創建、電子商務、信息發佈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產地市場。現有各類專業蔬菜批發市場50家,全縣蔬菜總產量450萬噸、蔬菜總產值90億元。

一根黃瓜下江南——解碼蘭陵鄉村振興“四雁工程”

位於市場內的蘭陵縣檢驗檢測中心,則為蘭陵蔬菜的質量安全保駕護航。“蘭陵縣檢驗檢測中心實驗室總面積2800餘平方米,設有氣相色譜質譜儀、氣相色譜室、液相色譜室、離子色譜室等40餘間安驗室。儀器設備180元臺套,設備總資產達到2000萬元。”中心主任劉震說,去年10月,中心順利通過新地址變更現場評審,獲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年檢驗樣品量可以達到1萬批次。如今,中心形成了對水、土壤、農業投入品、農產品和食品全方位的檢驗能力,檢驗種類和參數位於全市前列,中心實驗室還被評為山東省十佳規範化實驗室。中心雄厚的實力,為蔬菜質量提供了檢測保障。

蘭陵蔬菜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繼東透露,下一步,市場將充分發揮公益性功能,有效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價格、促進食品安全、推動綠色環保,建成全國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的新實踐、新範例。同時,進一步放大“蒼山蔬菜”品牌效應,打造蔬菜品牌,將市場打造成立足蘭陵、輻射全國的重要節點,集散臨沂、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主通道。此外,還要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生產、經營、消費無縫鏈接。建設農產品質量檢驗追溯平臺,通過大數據、物聯網,與銷地市場實現產銷信息實時監控。

無論是菜農謝平成,還是菜商高鵬,都離不開這樣的市場佈局。

時近正午,在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聲裡,陸續有蔬菜運輸車駛離。謝平成家的無公害黃瓜躺在貨車的蔬菜箱裡,靜靜地等待下一段旅程。

跑單幫的高大海致敬張玉慶

4月17日對33歲的貨車司機高大海而言,是一個尋常的日子。中午12點多一點,收完菜、封好車,檢查、上車、關門、打火,高大海精神抖擻地率領謝平成家的黃瓜及一眾“蒼山蔬菜”駛上京滬高速。

“去閔行區,七寶市場,上海市的最中間。”高大海的語調裡帶了幾分莫名的驕傲。

縣裡的“四雁工程”,高大海知道一些。自己算不算家鄉人說的“鴻雁”,高大海不很明瞭。他依稀覺得,“鴻雁”應該是有大能耐有大貢獻的人,而自己不過是一個家在蘭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貨車司機,10年間拉著他引以為傲的“蒼山蔬菜”,奔波於北方和南方。

在高大海的心裡,飛著一隻蘭陵最了不起的的雁。

一根黃瓜下江南——解碼蘭陵鄉村振興“四雁工程”

這隻雁,就是從向城鎮飛出來的,CJ榮慶物流創始人、董事長、總裁,山東省人大代表,蘭陵縣駐滬流動黨員黨委書記,張玉慶。

1982年張玉慶從部隊退伍後在自家的責任田裡種蔬菜並帶動全村蔬菜種植業發展的時候,高大海還沒有出生;1986年張玉慶買了第一輛汽車開始蔬菜運輸、進而催生“蒼山蔬菜”物流業的時候,高大海剛剛出生;1994年張玉慶首次將“蒼山蔬菜”運往上海並艱苦卓絕佔據了上海蔬菜市場半壁江山的時候,謝平成剛剛學會種菜,讀小學的高大海第一次從家人嘴裡聽到了父老鄉親對這個能人的崇拜,以及感激。

從那個時候開始,蒼山,就慢慢成了上海的菜籃子;“蒼山蔬菜”的名聲,就一天天大了起來、響了起來。

再後來,張玉慶成為臨沂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臨沂市誠實守信類道德模範、中國經濟十大新聞人物、山東省物流與採購行業傑出貢獻十大人物、山東省勞動模範、全國物流行業勞動模範、中國物流行業的領軍者,高大海對張玉慶的崇拜,漸如沂河之水,繼而如長江之水。

這期間,高大海開車、買車,入了物流運輸這一行。開車跑運輸十來年,先是跟別人幹,兩年前自己買了一輛大貨車專門跑蔬菜運輸,蘭陵到上海。

2018年9月5日,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率領臨沂黨政考察團到蘭陵縣駐滬流動黨員黨委指導工作時,對流動黨員黨委發揮的作用、對CJ榮慶物流的快速發展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將這種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帶回臨沂,進一步支持家鄉物流業發展。

在高大海看來,自己恐怕一輩子都難有這樣的成就和榮耀。這麼想的時候,高大海並沒有絲毫沮喪。他記得張玉慶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走,永遠沒有路;走下去,一定能找到路。”所以高大海雖然辛苦,可心裡很亮堂。他知道,張榮慶當初跑單幫的時候比自己還辛苦,當然,心裡一定也跟他一樣亮堂。

高大海的駕駛室後側分為兩層,下層鋪好被褥放置枕頭,上層擱置生活用品,累的時候就可以睡一覺。此刻,高大海毫無倦意,一路向南、向南。

他知道,不僅家鄉的菜農在等他、南北兩地的菜商們在等他,上海的居民也在等他。一如當年很多人在等張玉慶。

一根黃瓜下江南——解碼蘭陵鄉村振興“四雁工程”

無名“魯Q”們的滬上風采

晚上8時30分,高大海的貨車準時駛進“上海市的最中間”,位於閔行區的七寶蔬菜農副產品綜合交易市場。

如晝的燈光下,卸貨工、轉運車已經如常等在那裡。

卸貨工都來自蘭陵,與高大海早已熟識。車剛停穩,卸貨工們就趕緊上前,一邊打著招呼,一邊動作麻利地解開封車的繩子,爬上幾米高的貨車,將蔬菜箱一隻只搬下。

都是蘭陵老鄉,都靠運菜謀生活,都不怕吃苦受累,都是一手連著家鄉菜農、一手連著上海居民,高大海叫不出每一個人的名字,可他知道,在上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魯Q”。

“無蒼不成市”,“一天不見魯Q,吃菜就犯愁”,這兩句在上海廣為流傳話,高大海耳熟能詳;“蒼山蔬菜”占上海市場的40%以上份額,上海60%以上的蔬菜由在滬15萬蘭陵人營銷,這幾個數字他也是知道的。

這一刻,高大海忽然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燈光下這群普通得連名字都會被人忽略的“魯Q”們,也都了不起。

謝平成家無公害黃瓜,最終隨著一隻只蔬菜箱,被搬上一輛輛小型三輪車,然後轉運到市場外面的小型汽車上,運往二級批發市場,然後經由更多或有名或無名的“魯Q”接力,轉運到農貿市場和超市,最後走到上海居民的餐桌,結束這場時間短暫的江南之旅。

一根黃瓜,我有,你要,貌似簡單的供需關係,在嘉定區的上海江橋批發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顧正斌眼裡,卻另有意味:一根黃瓜就是一條紐帶,一條上海與蘭陵聯繫的紐帶、情感的紐帶、經貿合作的紐帶,“蔬菜集團是上海的菜籃子,蘭陵是上海的菜園子。”

在顧正斌的記憶中,上海與蘭陵的密切關係,最初就是依託蔬菜架構而來,時間久了,簡單的供需關係早已演化成密不可分的魚水關係,進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關係。

對顧正斌“紐帶”的說法,江橋批發市場的菜商周振東十分認同。

年屆不惑的周振東是上世紀90年代末來上海的,先是跟父親在真如市場打拼,後來真如市場拆遷,父子倆就轉戰江橋。最初,周振東銷售的蔬菜品種較為有限,主要以萵筍、黃瓜為主;現在註冊成立了上海東億農產品有限公司,一天銷量在20噸左右,幾乎涵蓋了蘭陵所有的蔬菜品類。

在上海做菜商近20年,周振東父子倆不止一次得到家鄉政府、江橋市場、滬上同鄉以及商會的扶持,這一些,周振東都記在心裡。他平時出拼命三郎的力、賣質量過硬的菜,報父老鄉親的恩、報上海市民的恩。

2018年周振東與盒馬鮮生合作,為客戶提供萵苣、大白菜等蔬菜配貨,後來又藉助“叮咚買菜”進行線上拓展,線上銷量佔比超過30%;他還與永輝超市等大型商超合作,長期供貨。“菜好,咱腰桿子就硬!客戶來到市場,經常一眼就看中了我們的菜,20噸蔬菜,很快就一銷而空!”

江橋市場70%做蔬菜生意的人來自蘭陵,上海人信任蘭陵人、喜歡“蒼山菜”,蘭陵人和“蒼山菜”成為保障上海菜籃子供應的主力軍,絕非偶然。

作為國企,上海蔬菜集團不僅要實現上海蔬菜的日常供應,更要保障上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作為蔬菜集團旗下的一家公司,江橋批發市場投資建起高水平的檢驗檢測中心,實行嚴格的先檢後售制度,蔬菜質量不合格將會直接銷燬。這些年,蒼山蔬菜逐漸向規模化、市場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能在江橋市場嚴格的檢測下確保達標,從側面反映出蘭陵從源頭上提升蔬菜品質的成效。顧正斌認為,在這一點上,蘭陵縣委縣政府功不可沒。

今年蘭陵菜博會期間,上海蔬菜集團主要負責人帶領集團旗下所有市場負責人專程前往蘭陵考察,“蒼山蔬菜”生產源頭的無土栽培、滴灌種植、有機管理,市場準入環節的管控機制和檢測體系,物流運輸環節的高效優質服務,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夜漸深,高大海車上的蔬菜終於卸完了。卸貨工們陸續數著工錢散,高大海的運輸費要等到天亮後才能結算。他簡單收拾了一下,躺在駕駛室後側的“床鋪”上,盤算著返程時配點普貨,增加一點收入。

這一刻,高大海再次想起了那隻最了不起的雁。張玉慶最初作為一個不起眼的“魯Q”運菜來上海的時候,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

左大江隔江比翼鄧廷才

4月18日下午,當謝平成那根翠綠的黃瓜基本結束江南之旅、高大海還在閔行區盤算著配貨增收的時候,在一江之隔的浦東新區佔地8000多平米的靈楊市場,同樣來自蘭陵的左大江,正立足蔬菜走上市民餐桌的最後一個環節,開始謀劃升級市場、打造上海超市與農貿市場融合的標杆。

37歲的左大江十七八歲到上海,最初在菜市場賣菜。幾年前,上海一家老牌連鎖超市呈現疲態,早已事業有成的左大江瞅準時機,實施“蔬菜超市”計劃,投資4000多萬元,在上海好地段收購30家超市,經營面積新增3萬餘平米。2018年,左大江加快了收購超市的步伐,連續5周以每週一家的頻率快速開業,完成了事業擴張的重要一步。

接下來,左大江和他的鼎俊公司開始嘗試超市與農貿市場融合的運營模式。升級後的靈楊市場,不僅能滿足購物體驗需求,更能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生產基地和超市的可視化對接。

左大江認定,在物聯網技術背景下,通過大數據分析應用可實現產售兩端互聯互通,實現訂單種植。 “基地的種植戶可實時看到農產品銷售情況,而另一端的消費者可通過物聯網,實時查看所購買農產品的種植情況。比如說,客戶通過APP預養小雞,客戶可隨時查看小雞的生長動態,等小雞達到客戶需求時再下單。”左大江認為,物聯網基因可在消費和生產需求之間進行實時有效匹配。

如果說敢於創新、能夠創新、善於創新是左大江異於高大海的秉性,那麼在不怕吃苦、樂於奉獻上,兩人並無二致。

作為臨沂人,左大江從祖輩父輩身上承襲了足量的紅色基因。2018年,左大江陪上海朋友回臨沂,在孟良崮聽講解員講述沂蒙精神,再次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決定在靈楊市場升級完成後,在市場建設紅色沂蒙展館,主要展示革命戰爭時期“最後一粒米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無私奉獻精神,為綠色“蒼山蔬菜”注入紅色“沂蒙基因”。“待展館建成後,不僅實現黨建、商會和沂蒙精神的完美聯合,還能讓上海市民零距離感受沂蒙精神,讓沂蒙精神在上海發揚光大。”

“鴻雁,向蒼天,天空有多遙遠。”左大江喜歡這句歌詞。他品味到的,不是疲憊與憂傷,而是不停探索、不斷創新的興奮和快樂。

他知道,黃浦江北還有一隻這樣的鴻雁與他比翼同飛。

江北的楊浦區長白街道,有個全而廉菜市場;楊浦區的大街小巷,不時有“全而廉”的門店招牌闖入眼簾。全而廉的締造者鄧廷才,就是與左大江隔江比翼的那隻鴻雁。

鄧廷才一手託舉菜市場,一手託舉直營門店,堅持品種齊全而且物美價廉,成功找準了自己的發展定位。如今,隨著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上海全而廉商貿有限公司在蔬菜、水果和商業街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業績。其中水果銷售驚豔上海灘,一年近3億元的銷售額,讓“全而廉”由引導消費變成引領消費的先鋒。

回望來路,鄧廷才深知旅途艱辛。1998年,上海開始“引攤入市”,企業獲准進入市場。那一年,鄧廷才建起第一家市場。如今,全而廉已擁有一個批發市場和兩個菜市場,其中長白街道佔地面積僅1100多平方米的全而廉菜市場,90%的商戶是蘭陵人。菜品高、菜價低、服務好,市民口耳相傳,名氣逐漸打響,市場每天人流量近萬人次。

順境求變,全而廉開始謀劃進軍商圈,按照1.5公里生活圈佈局,先後在上海建成20多家直營門店,與全國20多家大型綠色生態果園基地建立合作關係,保品質、降價格、重體驗,迅速贏得消費者青睞,其中僅全而廉殷行路店年銷售額就達800多萬元。

幾年的發展讓鄧廷才逐漸意識到,必須走多元化經營之路,既要社區直營接地氣,也要將視野聚焦在高端市場,追求產品附加值。全而廉逐步向商場和商業綜合體拓展業務,並於2015年成功註冊“純汁味”商標。如今,商場門店的銷售額,已佔公司營業額的三分之一。

全而廉在公司簡介中這樣定義自己:集水果連鎖銷售、農副產品批發、蔬果網絡銷售、物流配送於一體的綜合性商貿公司。因菜結緣,繼而深耕水果行業,蔬協同果,是全而廉產業發展的重要兩極。

跟左大江一樣,鄧廷才不想停下開拓與創新的腳步。當左大江正雄心勃勃謀劃打造上海超市與農貿市場融合標杆標杆的時候,鄧廷才已成功獲得在寶山區投資打造6000平米社區型特色商業街的機會。

跟左大江一樣,鄧廷才有一顆回報家鄉的赤子之心。泰國正大集團是最早進入中國農業領域的世界500強企業,今年蘭陵菜博會期間,鄧廷才專門陪同客商回家鄉考察,助力家鄉鄉村振興。

“新蘇州人”遷徙的故事

追隨一根蘭陵黃瓜的上海之旅,錯步蘇州,就邂逅了兩位出自蘭陵也心繫蘭陵的“新蘇州人”。

4月21日上午,蘇州南環橋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向雲在辦公室來回踱著,偶爾與 “小師傅” 於明發對視一下。南環橋市場即將再次搬遷,蘭陵人在蘇州的“根據地”將面臨第四次搬家。

他倆心裡都不太平靜。在蘇州,南環橋市場幾乎是“蒼山蔬菜”的代名詞,承載了蘭陵人太多太多的記憶。

1989年,不到20歲的蔡向雲跟著鄉鄰來到蘇州,騎一輛破自行車,穿梭在各農貿市場之間,賣老薑、賣大蒜。此時,來自蘭陵向城16歲的小老鄉於明發,已經在蘇州南門市場租攤賣了兩年老薑。

苦掙苦熬了兩年後,1991年蔡向雲轉戰副食品領域,掘得第一桶金。又過了兩年,蒼山菜逐漸興起,蔡向雲重回市場,成為蘇州南門市場投資人。此時,老鄉們抱團發展,市場里長達一公里的“蒼山一條街”逐漸興旺起來,蘭陵菜商佔到了一半,“蒼山蔬菜”佔據了市場的65%以上。

這期間,於明發開始從“坐攤”嘗試“販運”,成為南門市場第一個蒼山菜壽光菜一起倒騰“多種經營”的蘭陵人。

1996年,南門市場拆遷,適逢蘇州蔬菜集團也在吳中區新建南環橋蔬菜市場,蔡向雲忍痛賣掉了自己的菜車,湊了22萬元的入股承包費,把遠離市區的南環橋市場變為蘭陵人經營蒼山菜的“地盤”。

90年代末,原屬國有的南環橋蔬菜市場面臨改制。蔡向雲,投資70萬元入股,成為股東並擔任市場副總經理。家鄉人陸續前來投奔,短短几個月,運銷戶猛增至200家,原本冷冷清清的市場一下子熱鬧起來。

南門市場拆遷後,蔡向雲那邊忙於攻城掠地,於明發這邊卻開始改弦更張。新市場人流量大,對副食品需求旺盛,於明發第一個在市場中賣魚賣肉。1997年,於明發的超市和飯店同時開張,飯店名字就叫“蒼山飯店”。 同時,於明發與鹽業公司合作,成為全國最早獲許私人賣鹽的商人之一。

同一年,於明發註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專門代理調料品。時至今日,蘇州市場上所有的調味品,仍由於明發總代理。

2006年,南環橋市場再次搬遷,在吳中區東方大橋附近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一個佔地300多畝的新市場,有2000多個商戶攤位,一天交易額達到1億多元。

這一年,於明發負責南環橋市場配送有限公司,到2018年,配送公司已在蘇州64個社區開設直營店;2009年發起成立蘇州市農產品小微企業合作社,如今又成立蘇州市山東商會農貿委員會,幫助在蘇州蘭陵人發展事業。

2006年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蔡向雲會就此滿足,蔡向雲卻又把目光轉向吳江。吳江缺少蔬菜批發市場。

機緣巧合,蔡向雲發現了一個基本廢棄的池塘,經過多次論證,他決定就把新市場建在這裡。可預算資金2000萬,他自己的資金顯然不夠。此時蘭陵人再次聚攏、抱團,運銷大戶紛紛找上門預訂攤位,市場還沒建成,八成以上攤位就了主。一年後,400多家攤位開張,市場日成交量達到500噸。吳江市場,也被蔡向雲註冊成“吳江市江興路批發市場有限公司”。江興路農產品批發市場,也是真正意義上蘭陵人自己的市場。

2015年,江興路市場面臨拆遷,蔡向雲和蘭陵老鄉們大膽決定:到無錫宜興建市場!佔地90餘畝的宜興好宜家農貿市場預計今年年底開張營業。至此,蔡向雲多了個職務:無錫市好宜家蔬菜有限公司董事長。“批發市場建成後,可入住商戶600多家,商品交易輻射整個宜興市,加工配送覆蓋整個宜興市,將成為宜興最大的二級市場,為擴大我們蒼山菜的銷售、帶動菜農致富起到積極作用!”

似乎是不甘落後,於明發現在也多了一重身份:蘇州優品鮮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在他的名片上,智稞管理、南環橋配送中心、以便以謝、中國薯網、鴻海食品、蛙農場六大板塊,業務範圍幾乎涵蓋了產品從生產到加工的全鏈條。

雖身在江南,卻情繫家鄉。前不久,於明發和幾位在外蘭陵籍創業成功人士,決定在老家向城鎮於村投資,通過土地流轉搞大棚合作社經營。目前,第一批300畝流轉土地已完成過半。

按照於明發的設想,合作社建成後,可以放置部分資金,如果百姓補貼不能按時兌現,可先用這部分資金墊付;同時,積極聯繫銀行授信放款;村民歲數大了,大棚可以出租;此外,如果百姓有種植需求,保證其按照流轉土地的畝數種大棚。他建議與綠港集團等大公司合作,多餘的土地交給大公司去經營。

“關鍵環節是銷售。”於明發決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銷售上。此前,於明發的優品鮮依託線下物流、市場、生產基地,通過自己的線上平臺,省去了多個環節直接進行社區配送,他的“新零售”模式,已做得風生水起。

肯吃苦、能報團、爭上游、不畏難,敢想敢幹敢創新,這就是包括“新蘇州人” 在內9萬蘇州蘭陵人共有的品質。

解讀一根黃瓜劃出的道道鴻影:“四雁工程”暗蓄強勁新動能

6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6月1日至2日,省委、省政府在臨沂舉行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現場會,再度把蘭陵縣的“四雁工程”送入公眾視野。

2018年,臨沂發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總體目標,加快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努力打造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三生三美”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為臨沂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16大專項工程之一的蘭陵縣人才振興“四雁工程”隨後啟動。

“頭雁工程”是結合縣域實際,本著“重選拔、嚴管理,重實績、嚴考核,重激勵、嚴約束”的原則,培養造就一支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歸雁工程”是推動和引導蘭陵在外能人回鄉創新創業,帶動更多先進生產要素向蘭陵集聚,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

“鴻雁工程”是在全縣農業種植、養殖等領域培養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打造一支技能出眾、示範突出的“鴻雁”隊伍。

“雁陣工程”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在發展全縣優質特色產業、推進規模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對接工商資本、導入先進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和作用,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和村集體收入,助力全縣鄉村振興。

臨沂市委常委、蘭陵縣委書記任剛認為,“四雁工程”是系統工程,四項內容各有側重又彼此關聯、渾然一體。“頭雁工程”是從組織建設角度,加強黨對鄉村振興的領導,具體落實到農村黨支部書記身上;“歸雁工程”是從開放角度,打開大門,把熱愛三農、熟悉三農、願意從事三農的人才引進來;“鴻雁工程” 是從生產力角度,培養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雁陣工程”是從生產關係角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抱團闖市場,更好地維護農民的利益。

任剛說,“四雁工程”是蘭陵縣按照中央、省委、市委關於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立足蘭陵實際作出的探索。蘭陵人身上表現出的吃苦耐勞、重情重義、敢想敢試、敢為人先等優秀品質,既是一種精神氣質,又有其文化屬性,與蘭陵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密切相關。歷史上,蘭陵不僅歸屬過魯、齊,還歸屬過吳、越、楚,兼有南北文化基因,尤其是具有沂蒙文化紅色基因。新時代新蘭陵新發展,特別需要這種基因的內在支持。

任剛坦言,建設“三生三美”的美麗鄉村,需要頭雁、鴻雁、歸雁,也需要聚集更多的無名雁,組成一個目標一致、無私無畏、協同高效、全力向前的雁陣。新時代的新蘭陵,一定會藉助“雁陣效應”釋放出來的新活力,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取得更快、更大、更好的發展。

臨報融媒記者 田學富 通訊員 賈傳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