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沂州城。

乾符三年(876)七月,黃巢與老上司“草頭王”王仙芝的第一次大潰敗在這裡,在這裡被“草包”宋威(第一代草賊招討使)打的潰不成軍;

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後,第一個選擇的依然是這裡,不過不同於上次,這次他成功破城劫掠,取得軍餉,揚長而去;

時隔整整一年,乾符五年(878)二月,黃巢又一次來到了沂州城,破城劫掠梅開二度,然後轉向去了濮州。

濮州,是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老家,也是王仙芝的起義之地。

黃巢為何要率兵再度來到濮州,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羚羊推斷不單單是為了劫掠這麼簡單,或是為了安撫尚讓及所率草軍殘餘部眾,或是為了給起義之火再添一把乾柴,亦或是黃巢只是單純為了到這裡緬懷一下老上司王仙芝,黃巢這一舉動到底有何深意,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黃巢的這一舉動,在唐廷看來,卻是誅心之舉。乾符三年的時候,黃巢與王仙芝就是在沂州之戰敗北後,攻打東都洛陽,威脅大唐運河補給線,舊事不能重演,於是唐廷發起了緊急軍令。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取濮州,元裕軍荊、襄,援兵阻,更拜自勉東北面行營招討使,督諸軍急捕。”

黃巢的突襲北上,使駐守在荊襄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鞭長莫及,唐廷事急從權,臨時設置“東北面行營”,任“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為“東北面行營招討使”。

張自勉是黃巢的老對手,就在去年黃巢與張自勉兩次交鋒均告失敗:

乾符四年(877)七月,黃巢與王仙芝合圍當時的“草賊招討使”宋威於宋州城,差點成功之時,就是被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忠武軍擊潰;

同年十二月,黃巢劫掠匡城後,進攻濮州之時,被張自勉第二次擊潰,張自勉可以稱得上是“掃黃先鋒”,逢“黃”必勝。

果不其然,張自勉督忠武軍(其治所在許昌)前來濮州“掃黃”,黃巢再度敗北。唐朝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黃河流經濮州。濮州此時已勢孤,北面黃河水難渡,南有忠武軍攔路,黃巢成進退失據,沖天之路何在?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沂州城。

乾符三年(876)七月,黃巢與老上司“草頭王”王仙芝的第一次大潰敗在這裡,在這裡被“草包”宋威(第一代草賊招討使)打的潰不成軍;

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後,第一個選擇的依然是這裡,不過不同於上次,這次他成功破城劫掠,取得軍餉,揚長而去;

時隔整整一年,乾符五年(878)二月,黃巢又一次來到了沂州城,破城劫掠梅開二度,然後轉向去了濮州。

濮州,是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老家,也是王仙芝的起義之地。

黃巢為何要率兵再度來到濮州,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羚羊推斷不單單是為了劫掠這麼簡單,或是為了安撫尚讓及所率草軍殘餘部眾,或是為了給起義之火再添一把乾柴,亦或是黃巢只是單純為了到這裡緬懷一下老上司王仙芝,黃巢這一舉動到底有何深意,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黃巢的這一舉動,在唐廷看來,卻是誅心之舉。乾符三年的時候,黃巢與王仙芝就是在沂州之戰敗北後,攻打東都洛陽,威脅大唐運河補給線,舊事不能重演,於是唐廷發起了緊急軍令。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取濮州,元裕軍荊、襄,援兵阻,更拜自勉東北面行營招討使,督諸軍急捕。”

黃巢的突襲北上,使駐守在荊襄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鞭長莫及,唐廷事急從權,臨時設置“東北面行營”,任“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為“東北面行營招討使”。

張自勉是黃巢的老對手,就在去年黃巢與張自勉兩次交鋒均告失敗:

乾符四年(877)七月,黃巢與王仙芝合圍當時的“草賊招討使”宋威於宋州城,差點成功之時,就是被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忠武軍擊潰;

同年十二月,黃巢劫掠匡城後,進攻濮州之時,被張自勉第二次擊潰,張自勉可以稱得上是“掃黃先鋒”,逢“黃”必勝。

果不其然,張自勉督忠武軍(其治所在許昌)前來濮州“掃黃”,黃巢再度敗北。唐朝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黃河流經濮州。濮州此時已勢孤,北面黃河水難渡,南有忠武軍攔路,黃巢成進退失據,沖天之路何在?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的黃巢,在腦海中快速閃過晚唐四大起義的種種往事,靈機一動,王郢附體,向朝廷招安,將書信傳遞給天平節度使張裼,請他代自己上表給唐廷。唐廷大喜,詔命封黃巢為從三品右衛將軍,這是之前王仙芝與王郢都沒有過的招安條件,可見唐廷此時平亂急切的心情,但唐廷也不傻,授官有個條件,那就是黃巢必須得率部眾到鄆州城解散。

黃巢假意回信答應,佯裝北上鄆州,然後急轉南下,逃過忠武軍的圍堵,直接撲向衛南,轉而攻向滑州,一路向西的進攻路線,造成直指東都洛陽的假象。

黃巢再清楚不過,唐廷接下來的動向,當年黃巢與王仙芝打算攻東都洛陽之時就是如此,如今不過是依葫蘆畫瓢。最終果然不出黃巢所料,唐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佈防東都,一如兩年前的層層佈置(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扯下晚唐帝國僖宗朝的遮羞布:山河破碎誰做主?)。

“乾符五年,三月,詔發河陽兵千人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二千人共衛宮闕。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充東都應援防遏使,並將三鎮兵,仍聽於東都募兵二千人。景仁,昌之孫也。又詔曾元裕將兵徑還東都,發義成兵三千守轘轅、伊闕、河陰、武牢。”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沂州城。

乾符三年(876)七月,黃巢與老上司“草頭王”王仙芝的第一次大潰敗在這裡,在這裡被“草包”宋威(第一代草賊招討使)打的潰不成軍;

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後,第一個選擇的依然是這裡,不過不同於上次,這次他成功破城劫掠,取得軍餉,揚長而去;

時隔整整一年,乾符五年(878)二月,黃巢又一次來到了沂州城,破城劫掠梅開二度,然後轉向去了濮州。

濮州,是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老家,也是王仙芝的起義之地。

黃巢為何要率兵再度來到濮州,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羚羊推斷不單單是為了劫掠這麼簡單,或是為了安撫尚讓及所率草軍殘餘部眾,或是為了給起義之火再添一把乾柴,亦或是黃巢只是單純為了到這裡緬懷一下老上司王仙芝,黃巢這一舉動到底有何深意,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黃巢的這一舉動,在唐廷看來,卻是誅心之舉。乾符三年的時候,黃巢與王仙芝就是在沂州之戰敗北後,攻打東都洛陽,威脅大唐運河補給線,舊事不能重演,於是唐廷發起了緊急軍令。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取濮州,元裕軍荊、襄,援兵阻,更拜自勉東北面行營招討使,督諸軍急捕。”

黃巢的突襲北上,使駐守在荊襄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鞭長莫及,唐廷事急從權,臨時設置“東北面行營”,任“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為“東北面行營招討使”。

張自勉是黃巢的老對手,就在去年黃巢與張自勉兩次交鋒均告失敗:

乾符四年(877)七月,黃巢與王仙芝合圍當時的“草賊招討使”宋威於宋州城,差點成功之時,就是被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忠武軍擊潰;

同年十二月,黃巢劫掠匡城後,進攻濮州之時,被張自勉第二次擊潰,張自勉可以稱得上是“掃黃先鋒”,逢“黃”必勝。

果不其然,張自勉督忠武軍(其治所在許昌)前來濮州“掃黃”,黃巢再度敗北。唐朝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黃河流經濮州。濮州此時已勢孤,北面黃河水難渡,南有忠武軍攔路,黃巢成進退失據,沖天之路何在?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的黃巢,在腦海中快速閃過晚唐四大起義的種種往事,靈機一動,王郢附體,向朝廷招安,將書信傳遞給天平節度使張裼,請他代自己上表給唐廷。唐廷大喜,詔命封黃巢為從三品右衛將軍,這是之前王仙芝與王郢都沒有過的招安條件,可見唐廷此時平亂急切的心情,但唐廷也不傻,授官有個條件,那就是黃巢必須得率部眾到鄆州城解散。

黃巢假意回信答應,佯裝北上鄆州,然後急轉南下,逃過忠武軍的圍堵,直接撲向衛南,轉而攻向滑州,一路向西的進攻路線,造成直指東都洛陽的假象。

黃巢再清楚不過,唐廷接下來的動向,當年黃巢與王仙芝打算攻東都洛陽之時就是如此,如今不過是依葫蘆畫瓢。最終果然不出黃巢所料,唐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佈防東都,一如兩年前的層層佈置(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扯下晚唐帝國僖宗朝的遮羞布:山河破碎誰做主?)。

“乾符五年,三月,詔發河陽兵千人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二千人共衛宮闕。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充東都應援防遏使,並將三鎮兵,仍聽於東都募兵二千人。景仁,昌之孫也。又詔曾元裕將兵徑還東都,發義成兵三千守轘轅、伊闕、河陰、武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黃巢摸著白鬚,微微一笑,帶著部眾南下長途奔襲劫掠葉縣(今河南平頂山葉縣),緊接著再度北上陽翟劫掠,其實這也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讓唐廷還是以為黃巢會進攻東都洛陽,穩住唐廷的戰略部署後,黃巢從陽翟迴轉,橫跨整個河南道、淮南道,歷經五個月,終於在八月的時候,渡過長江達到了江南西道的宣州城外。

這之後黃巢如開了掛一般,再打潤州,開山路七百里,途掠杭州、越州、衢州、建州,又花了四個月,終於在十二月攻佔福州。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被黃巢徹底攪亂,而黃巢山高皇帝遠,逍遙快活,逃出生天。

“八月,黃巢寇宣州,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敗於南陵。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東,開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諸州。”

“十二月,甲戌,黃巢陷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走。”

黃巢這一神操作,不僅攪亂了三大東南藩鎮,更為致命的是黃巢從此打破了唐朝與藩鎮平衡的格局,這是黃巢後來能攻入長安的基礎,這也是史學家認定黃巢起義是唐朝滅亡的導火索的重要原由。


唐代藩鎮的歷史,是從安史之亂後開始的,“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而黃巢的攪局,讓“天下分裂而無紀”,而後開啟五代十國的動亂年代,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稱:“唐亡於黃巢”。

唐代藩鎮,其實在黃巢攪局之前,已經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與大家普遍印象中藩鎮就是割據地方與朝廷對抗不同的是,唐代的藩鎮並不全是割據與唐廷抗爭的。唐代藩鎮,按照張國剛先生的理論,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除了河朔是割據,其他三大藩鎮並不割據。而且這四類藩鎮之間與唐廷是相互維繫,因此這個格局才可以相對穩定的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

故《宋史•尹源傳》說:“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久而不亡者,諸侯之維也”。

具體來說,唐代藩鎮與唐廷夠相互維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藩鎮割據的區域性與藩鎮割據的制約性兩方面。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沂州城。

乾符三年(876)七月,黃巢與老上司“草頭王”王仙芝的第一次大潰敗在這裡,在這裡被“草包”宋威(第一代草賊招討使)打的潰不成軍;

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後,第一個選擇的依然是這裡,不過不同於上次,這次他成功破城劫掠,取得軍餉,揚長而去;

時隔整整一年,乾符五年(878)二月,黃巢又一次來到了沂州城,破城劫掠梅開二度,然後轉向去了濮州。

濮州,是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老家,也是王仙芝的起義之地。

黃巢為何要率兵再度來到濮州,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羚羊推斷不單單是為了劫掠這麼簡單,或是為了安撫尚讓及所率草軍殘餘部眾,或是為了給起義之火再添一把乾柴,亦或是黃巢只是單純為了到這裡緬懷一下老上司王仙芝,黃巢這一舉動到底有何深意,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黃巢的這一舉動,在唐廷看來,卻是誅心之舉。乾符三年的時候,黃巢與王仙芝就是在沂州之戰敗北後,攻打東都洛陽,威脅大唐運河補給線,舊事不能重演,於是唐廷發起了緊急軍令。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取濮州,元裕軍荊、襄,援兵阻,更拜自勉東北面行營招討使,督諸軍急捕。”

黃巢的突襲北上,使駐守在荊襄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鞭長莫及,唐廷事急從權,臨時設置“東北面行營”,任“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為“東北面行營招討使”。

張自勉是黃巢的老對手,就在去年黃巢與張自勉兩次交鋒均告失敗:

乾符四年(877)七月,黃巢與王仙芝合圍當時的“草賊招討使”宋威於宋州城,差點成功之時,就是被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忠武軍擊潰;

同年十二月,黃巢劫掠匡城後,進攻濮州之時,被張自勉第二次擊潰,張自勉可以稱得上是“掃黃先鋒”,逢“黃”必勝。

果不其然,張自勉督忠武軍(其治所在許昌)前來濮州“掃黃”,黃巢再度敗北。唐朝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黃河流經濮州。濮州此時已勢孤,北面黃河水難渡,南有忠武軍攔路,黃巢成進退失據,沖天之路何在?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的黃巢,在腦海中快速閃過晚唐四大起義的種種往事,靈機一動,王郢附體,向朝廷招安,將書信傳遞給天平節度使張裼,請他代自己上表給唐廷。唐廷大喜,詔命封黃巢為從三品右衛將軍,這是之前王仙芝與王郢都沒有過的招安條件,可見唐廷此時平亂急切的心情,但唐廷也不傻,授官有個條件,那就是黃巢必須得率部眾到鄆州城解散。

黃巢假意回信答應,佯裝北上鄆州,然後急轉南下,逃過忠武軍的圍堵,直接撲向衛南,轉而攻向滑州,一路向西的進攻路線,造成直指東都洛陽的假象。

黃巢再清楚不過,唐廷接下來的動向,當年黃巢與王仙芝打算攻東都洛陽之時就是如此,如今不過是依葫蘆畫瓢。最終果然不出黃巢所料,唐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佈防東都,一如兩年前的層層佈置(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扯下晚唐帝國僖宗朝的遮羞布:山河破碎誰做主?)。

“乾符五年,三月,詔發河陽兵千人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二千人共衛宮闕。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充東都應援防遏使,並將三鎮兵,仍聽於東都募兵二千人。景仁,昌之孫也。又詔曾元裕將兵徑還東都,發義成兵三千守轘轅、伊闕、河陰、武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黃巢摸著白鬚,微微一笑,帶著部眾南下長途奔襲劫掠葉縣(今河南平頂山葉縣),緊接著再度北上陽翟劫掠,其實這也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讓唐廷還是以為黃巢會進攻東都洛陽,穩住唐廷的戰略部署後,黃巢從陽翟迴轉,橫跨整個河南道、淮南道,歷經五個月,終於在八月的時候,渡過長江達到了江南西道的宣州城外。

這之後黃巢如開了掛一般,再打潤州,開山路七百里,途掠杭州、越州、衢州、建州,又花了四個月,終於在十二月攻佔福州。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被黃巢徹底攪亂,而黃巢山高皇帝遠,逍遙快活,逃出生天。

“八月,黃巢寇宣州,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敗於南陵。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東,開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諸州。”

“十二月,甲戌,黃巢陷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走。”

黃巢這一神操作,不僅攪亂了三大東南藩鎮,更為致命的是黃巢從此打破了唐朝與藩鎮平衡的格局,這是黃巢後來能攻入長安的基礎,這也是史學家認定黃巢起義是唐朝滅亡的導火索的重要原由。


唐代藩鎮的歷史,是從安史之亂後開始的,“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而黃巢的攪局,讓“天下分裂而無紀”,而後開啟五代十國的動亂年代,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稱:“唐亡於黃巢”。

唐代藩鎮,其實在黃巢攪局之前,已經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與大家普遍印象中藩鎮就是割據地方與朝廷對抗不同的是,唐代的藩鎮並不全是割據與唐廷抗爭的。唐代藩鎮,按照張國剛先生的理論,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除了河朔是割據,其他三大藩鎮並不割據。而且這四類藩鎮之間與唐廷是相互維繫,因此這個格局才可以相對穩定的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

故《宋史•尹源傳》說:“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久而不亡者,諸侯之維也”。

具體來說,唐代藩鎮與唐廷夠相互維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藩鎮割據的區域性與藩鎮割據的制約性兩方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第一,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剛才我們說道,唐代四大類型藩鎮中只有河朔型藩鎮是割據型,其餘的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都不割據,雖然這三類藩鎮也有動亂,但總體上它們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權,其節度使調任與派遣基本上都由唐廷決定。所以藩鎮割據僅在河朔一地,未影響全國,這就是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第二,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雖然都不割據,但是他們本身以各自不同的地理特點與唐廷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深刻影響與制約著整個唐代藩鎮的形勢。

具體來說就是,在軍事和地理上,中原藩鎮一直遏制著割據的河朔藩鎮;邊疆藩鎮在西北與關中的穩定,同時穩定了唐廷在全國的政治與軍事基礎;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源源不斷的支撐朝廷,使唐廷始終保持著經濟優勢與政治優勢。

而河朔藩鎮雖然割據,但是河朔藩鎮的發展,不光取決於自身勢力,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三大藩鎮的動向,這是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而現在唐廷與藩鎮相互維繫的格局,被黃巢打破,黃巢攪亂了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加上王仙芝所率草軍各部之前肆虐的淮南、鄂嶽、江西、荊南、湖南,至此東南九大藩鎮無一倖免。

尤其最靠東南、最遠離起義軍的福建被黃巢打破,使東南藩鎮全部陷入戰火之中,唐廷這條主要貢獻賦稅的經濟大動脈被黃巢攔腰截斷,這次重擊,宣告了唐朝的滅亡的倒計時已經開始。

但是有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東南藩鎮如此重要,為什麼唐廷沒有加以防範,反而讓黃巢長驅直入?

黃巢從中原藩鎮的圍追堵截中突圍到宣歙,花了五個月,從宣歙到福建,進行了長途跋涉,又耗時四個月,這期間唐廷在做什麼?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沂州城。

乾符三年(876)七月,黃巢與老上司“草頭王”王仙芝的第一次大潰敗在這裡,在這裡被“草包”宋威(第一代草賊招討使)打的潰不成軍;

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後,第一個選擇的依然是這裡,不過不同於上次,這次他成功破城劫掠,取得軍餉,揚長而去;

時隔整整一年,乾符五年(878)二月,黃巢又一次來到了沂州城,破城劫掠梅開二度,然後轉向去了濮州。

濮州,是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老家,也是王仙芝的起義之地。

黃巢為何要率兵再度來到濮州,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羚羊推斷不單單是為了劫掠這麼簡單,或是為了安撫尚讓及所率草軍殘餘部眾,或是為了給起義之火再添一把乾柴,亦或是黃巢只是單純為了到這裡緬懷一下老上司王仙芝,黃巢這一舉動到底有何深意,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黃巢的這一舉動,在唐廷看來,卻是誅心之舉。乾符三年的時候,黃巢與王仙芝就是在沂州之戰敗北後,攻打東都洛陽,威脅大唐運河補給線,舊事不能重演,於是唐廷發起了緊急軍令。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取濮州,元裕軍荊、襄,援兵阻,更拜自勉東北面行營招討使,督諸軍急捕。”

黃巢的突襲北上,使駐守在荊襄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鞭長莫及,唐廷事急從權,臨時設置“東北面行營”,任“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為“東北面行營招討使”。

張自勉是黃巢的老對手,就在去年黃巢與張自勉兩次交鋒均告失敗:

乾符四年(877)七月,黃巢與王仙芝合圍當時的“草賊招討使”宋威於宋州城,差點成功之時,就是被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忠武軍擊潰;

同年十二月,黃巢劫掠匡城後,進攻濮州之時,被張自勉第二次擊潰,張自勉可以稱得上是“掃黃先鋒”,逢“黃”必勝。

果不其然,張自勉督忠武軍(其治所在許昌)前來濮州“掃黃”,黃巢再度敗北。唐朝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黃河流經濮州。濮州此時已勢孤,北面黃河水難渡,南有忠武軍攔路,黃巢成進退失據,沖天之路何在?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的黃巢,在腦海中快速閃過晚唐四大起義的種種往事,靈機一動,王郢附體,向朝廷招安,將書信傳遞給天平節度使張裼,請他代自己上表給唐廷。唐廷大喜,詔命封黃巢為從三品右衛將軍,這是之前王仙芝與王郢都沒有過的招安條件,可見唐廷此時平亂急切的心情,但唐廷也不傻,授官有個條件,那就是黃巢必須得率部眾到鄆州城解散。

黃巢假意回信答應,佯裝北上鄆州,然後急轉南下,逃過忠武軍的圍堵,直接撲向衛南,轉而攻向滑州,一路向西的進攻路線,造成直指東都洛陽的假象。

黃巢再清楚不過,唐廷接下來的動向,當年黃巢與王仙芝打算攻東都洛陽之時就是如此,如今不過是依葫蘆畫瓢。最終果然不出黃巢所料,唐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佈防東都,一如兩年前的層層佈置(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扯下晚唐帝國僖宗朝的遮羞布:山河破碎誰做主?)。

“乾符五年,三月,詔發河陽兵千人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二千人共衛宮闕。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充東都應援防遏使,並將三鎮兵,仍聽於東都募兵二千人。景仁,昌之孫也。又詔曾元裕將兵徑還東都,發義成兵三千守轘轅、伊闕、河陰、武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黃巢摸著白鬚,微微一笑,帶著部眾南下長途奔襲劫掠葉縣(今河南平頂山葉縣),緊接著再度北上陽翟劫掠,其實這也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讓唐廷還是以為黃巢會進攻東都洛陽,穩住唐廷的戰略部署後,黃巢從陽翟迴轉,橫跨整個河南道、淮南道,歷經五個月,終於在八月的時候,渡過長江達到了江南西道的宣州城外。

這之後黃巢如開了掛一般,再打潤州,開山路七百里,途掠杭州、越州、衢州、建州,又花了四個月,終於在十二月攻佔福州。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被黃巢徹底攪亂,而黃巢山高皇帝遠,逍遙快活,逃出生天。

“八月,黃巢寇宣州,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敗於南陵。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東,開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諸州。”

“十二月,甲戌,黃巢陷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走。”

黃巢這一神操作,不僅攪亂了三大東南藩鎮,更為致命的是黃巢從此打破了唐朝與藩鎮平衡的格局,這是黃巢後來能攻入長安的基礎,這也是史學家認定黃巢起義是唐朝滅亡的導火索的重要原由。


唐代藩鎮的歷史,是從安史之亂後開始的,“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而黃巢的攪局,讓“天下分裂而無紀”,而後開啟五代十國的動亂年代,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稱:“唐亡於黃巢”。

唐代藩鎮,其實在黃巢攪局之前,已經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與大家普遍印象中藩鎮就是割據地方與朝廷對抗不同的是,唐代的藩鎮並不全是割據與唐廷抗爭的。唐代藩鎮,按照張國剛先生的理論,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除了河朔是割據,其他三大藩鎮並不割據。而且這四類藩鎮之間與唐廷是相互維繫,因此這個格局才可以相對穩定的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

故《宋史•尹源傳》說:“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久而不亡者,諸侯之維也”。

具體來說,唐代藩鎮與唐廷夠相互維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藩鎮割據的區域性與藩鎮割據的制約性兩方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第一,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剛才我們說道,唐代四大類型藩鎮中只有河朔型藩鎮是割據型,其餘的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都不割據,雖然這三類藩鎮也有動亂,但總體上它們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權,其節度使調任與派遣基本上都由唐廷決定。所以藩鎮割據僅在河朔一地,未影響全國,這就是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第二,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雖然都不割據,但是他們本身以各自不同的地理特點與唐廷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深刻影響與制約著整個唐代藩鎮的形勢。

具體來說就是,在軍事和地理上,中原藩鎮一直遏制著割據的河朔藩鎮;邊疆藩鎮在西北與關中的穩定,同時穩定了唐廷在全國的政治與軍事基礎;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源源不斷的支撐朝廷,使唐廷始終保持著經濟優勢與政治優勢。

而河朔藩鎮雖然割據,但是河朔藩鎮的發展,不光取決於自身勢力,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三大藩鎮的動向,這是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而現在唐廷與藩鎮相互維繫的格局,被黃巢打破,黃巢攪亂了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加上王仙芝所率草軍各部之前肆虐的淮南、鄂嶽、江西、荊南、湖南,至此東南九大藩鎮無一倖免。

尤其最靠東南、最遠離起義軍的福建被黃巢打破,使東南藩鎮全部陷入戰火之中,唐廷這條主要貢獻賦稅的經濟大動脈被黃巢攔腰截斷,這次重擊,宣告了唐朝的滅亡的倒計時已經開始。

但是有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東南藩鎮如此重要,為什麼唐廷沒有加以防範,反而讓黃巢長驅直入?

黃巢從中原藩鎮的圍追堵截中突圍到宣歙,花了五個月,從宣歙到福建,進行了長途跋涉,又耗時四個月,這期間唐廷在做什麼?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其實,唐廷一直在嚴加防範這一事態發生,但是因為三個大原因,導致戰略佈局產生了紕漏,最終使得黃巢破局。


1. 江西患

乾符四年,王郢起義失敗後,朝廷士氣高漲,發佈《討草賊檄文》,草軍陷入生存危機,王仙芝因此將草軍一分為三,尚讓率領一部,最後與黃巢合流;自己親率一部,被曾元裕擊殺在黃梅;還有一部,由柳彥璋為主將,王重隱、徐唐莒為副將(此三人均為“草軍二十四將”))率軍南下劫掠江西,柳彥璋在王仙芝之前就被唐廷擊殺,這之後,王重隱為主將、徐唐莒為副將,依然為禍江西。

不僅如此,草軍二十四將之一的曹師雄也依附王重隱,王重隱儼然成為了王仙芝的接班人,與曹師雄兵分兩路,將禍亂蔓延至湖南、江西與宣歙三大東南藩鎮。禍害東南,這就是要禍害唐廷的金庫,唐廷因此進行了一些系列重磅調動,但也因此給了黃巢從中原突圍的可趁之機。

“乾符五年,三月,王仙芝餘黨王重隱陷洪州,江西觀察使高湘奔湖口。賊轉掠湖南,別將曹師雄掠宣、潤。詔曾元裕、楊復光引兵救宣、潤。”
“賊引兵度江,攻陷虔、吉、饒、信等州。”

賊劫掠湖南,威脅荊南,尤其王仙芝在去年冬天的一把火將江陵城元氣大傷還沒有回覆過來,“江陵城下舊三十萬戶,至是死者什三四”(詳情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歷史有哪些細思極恐事件:晚唐四大農民起義,黃巢全部親眼目睹!),急需有重臣坐鎮。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沂州城。

乾符三年(876)七月,黃巢與老上司“草頭王”王仙芝的第一次大潰敗在這裡,在這裡被“草包”宋威(第一代草賊招討使)打的潰不成軍;

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後,第一個選擇的依然是這裡,不過不同於上次,這次他成功破城劫掠,取得軍餉,揚長而去;

時隔整整一年,乾符五年(878)二月,黃巢又一次來到了沂州城,破城劫掠梅開二度,然後轉向去了濮州。

濮州,是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老家,也是王仙芝的起義之地。

黃巢為何要率兵再度來到濮州,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羚羊推斷不單單是為了劫掠這麼簡單,或是為了安撫尚讓及所率草軍殘餘部眾,或是為了給起義之火再添一把乾柴,亦或是黃巢只是單純為了到這裡緬懷一下老上司王仙芝,黃巢這一舉動到底有何深意,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黃巢的這一舉動,在唐廷看來,卻是誅心之舉。乾符三年的時候,黃巢與王仙芝就是在沂州之戰敗北後,攻打東都洛陽,威脅大唐運河補給線,舊事不能重演,於是唐廷發起了緊急軍令。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取濮州,元裕軍荊、襄,援兵阻,更拜自勉東北面行營招討使,督諸軍急捕。”

黃巢的突襲北上,使駐守在荊襄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鞭長莫及,唐廷事急從權,臨時設置“東北面行營”,任“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為“東北面行營招討使”。

張自勉是黃巢的老對手,就在去年黃巢與張自勉兩次交鋒均告失敗:

乾符四年(877)七月,黃巢與王仙芝合圍當時的“草賊招討使”宋威於宋州城,差點成功之時,就是被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忠武軍擊潰;

同年十二月,黃巢劫掠匡城後,進攻濮州之時,被張自勉第二次擊潰,張自勉可以稱得上是“掃黃先鋒”,逢“黃”必勝。

果不其然,張自勉督忠武軍(其治所在許昌)前來濮州“掃黃”,黃巢再度敗北。唐朝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黃河流經濮州。濮州此時已勢孤,北面黃河水難渡,南有忠武軍攔路,黃巢成進退失據,沖天之路何在?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的黃巢,在腦海中快速閃過晚唐四大起義的種種往事,靈機一動,王郢附體,向朝廷招安,將書信傳遞給天平節度使張裼,請他代自己上表給唐廷。唐廷大喜,詔命封黃巢為從三品右衛將軍,這是之前王仙芝與王郢都沒有過的招安條件,可見唐廷此時平亂急切的心情,但唐廷也不傻,授官有個條件,那就是黃巢必須得率部眾到鄆州城解散。

黃巢假意回信答應,佯裝北上鄆州,然後急轉南下,逃過忠武軍的圍堵,直接撲向衛南,轉而攻向滑州,一路向西的進攻路線,造成直指東都洛陽的假象。

黃巢再清楚不過,唐廷接下來的動向,當年黃巢與王仙芝打算攻東都洛陽之時就是如此,如今不過是依葫蘆畫瓢。最終果然不出黃巢所料,唐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佈防東都,一如兩年前的層層佈置(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扯下晚唐帝國僖宗朝的遮羞布:山河破碎誰做主?)。

“乾符五年,三月,詔發河陽兵千人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二千人共衛宮闕。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充東都應援防遏使,並將三鎮兵,仍聽於東都募兵二千人。景仁,昌之孫也。又詔曾元裕將兵徑還東都,發義成兵三千守轘轅、伊闕、河陰、武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黃巢摸著白鬚,微微一笑,帶著部眾南下長途奔襲劫掠葉縣(今河南平頂山葉縣),緊接著再度北上陽翟劫掠,其實這也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讓唐廷還是以為黃巢會進攻東都洛陽,穩住唐廷的戰略部署後,黃巢從陽翟迴轉,橫跨整個河南道、淮南道,歷經五個月,終於在八月的時候,渡過長江達到了江南西道的宣州城外。

這之後黃巢如開了掛一般,再打潤州,開山路七百里,途掠杭州、越州、衢州、建州,又花了四個月,終於在十二月攻佔福州。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被黃巢徹底攪亂,而黃巢山高皇帝遠,逍遙快活,逃出生天。

“八月,黃巢寇宣州,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敗於南陵。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東,開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諸州。”

“十二月,甲戌,黃巢陷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走。”

黃巢這一神操作,不僅攪亂了三大東南藩鎮,更為致命的是黃巢從此打破了唐朝與藩鎮平衡的格局,這是黃巢後來能攻入長安的基礎,這也是史學家認定黃巢起義是唐朝滅亡的導火索的重要原由。


唐代藩鎮的歷史,是從安史之亂後開始的,“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而黃巢的攪局,讓“天下分裂而無紀”,而後開啟五代十國的動亂年代,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稱:“唐亡於黃巢”。

唐代藩鎮,其實在黃巢攪局之前,已經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與大家普遍印象中藩鎮就是割據地方與朝廷對抗不同的是,唐代的藩鎮並不全是割據與唐廷抗爭的。唐代藩鎮,按照張國剛先生的理論,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除了河朔是割據,其他三大藩鎮並不割據。而且這四類藩鎮之間與唐廷是相互維繫,因此這個格局才可以相對穩定的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

故《宋史•尹源傳》說:“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久而不亡者,諸侯之維也”。

具體來說,唐代藩鎮與唐廷夠相互維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藩鎮割據的區域性與藩鎮割據的制約性兩方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第一,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剛才我們說道,唐代四大類型藩鎮中只有河朔型藩鎮是割據型,其餘的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都不割據,雖然這三類藩鎮也有動亂,但總體上它們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權,其節度使調任與派遣基本上都由唐廷決定。所以藩鎮割據僅在河朔一地,未影響全國,這就是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第二,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雖然都不割據,但是他們本身以各自不同的地理特點與唐廷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深刻影響與制約著整個唐代藩鎮的形勢。

具體來說就是,在軍事和地理上,中原藩鎮一直遏制著割據的河朔藩鎮;邊疆藩鎮在西北與關中的穩定,同時穩定了唐廷在全國的政治與軍事基礎;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源源不斷的支撐朝廷,使唐廷始終保持著經濟優勢與政治優勢。

而河朔藩鎮雖然割據,但是河朔藩鎮的發展,不光取決於自身勢力,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三大藩鎮的動向,這是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而現在唐廷與藩鎮相互維繫的格局,被黃巢打破,黃巢攪亂了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加上王仙芝所率草軍各部之前肆虐的淮南、鄂嶽、江西、荊南、湖南,至此東南九大藩鎮無一倖免。

尤其最靠東南、最遠離起義軍的福建被黃巢打破,使東南藩鎮全部陷入戰火之中,唐廷這條主要貢獻賦稅的經濟大動脈被黃巢攔腰截斷,這次重擊,宣告了唐朝的滅亡的倒計時已經開始。

但是有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東南藩鎮如此重要,為什麼唐廷沒有加以防範,反而讓黃巢長驅直入?

黃巢從中原藩鎮的圍追堵截中突圍到宣歙,花了五個月,從宣歙到福建,進行了長途跋涉,又耗時四個月,這期間唐廷在做什麼?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其實,唐廷一直在嚴加防範這一事態發生,但是因為三個大原因,導致戰略佈局產生了紕漏,最終使得黃巢破局。


1. 江西患

乾符四年,王郢起義失敗後,朝廷士氣高漲,發佈《討草賊檄文》,草軍陷入生存危機,王仙芝因此將草軍一分為三,尚讓率領一部,最後與黃巢合流;自己親率一部,被曾元裕擊殺在黃梅;還有一部,由柳彥璋為主將,王重隱、徐唐莒為副將(此三人均為“草軍二十四將”))率軍南下劫掠江西,柳彥璋在王仙芝之前就被唐廷擊殺,這之後,王重隱為主將、徐唐莒為副將,依然為禍江西。

不僅如此,草軍二十四將之一的曹師雄也依附王重隱,王重隱儼然成為了王仙芝的接班人,與曹師雄兵分兩路,將禍亂蔓延至湖南、江西與宣歙三大東南藩鎮。禍害東南,這就是要禍害唐廷的金庫,唐廷因此進行了一些系列重磅調動,但也因此給了黃巢從中原突圍的可趁之機。

“乾符五年,三月,王仙芝餘黨王重隱陷洪州,江西觀察使高湘奔湖口。賊轉掠湖南,別將曹師雄掠宣、潤。詔曾元裕、楊復光引兵救宣、潤。”
“賊引兵度江,攻陷虔、吉、饒、信等州。”

賊劫掠湖南,威脅荊南,尤其王仙芝在去年冬天的一把火將江陵城元氣大傷還沒有回覆過來,“江陵城下舊三十萬戶,至是死者什三四”(詳情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歷史有哪些細思極恐事件:晚唐四大農民起義,黃巢全部親眼目睹!),急需有重臣坐鎮。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政事堂首相——守司徒、同平章事王鐸自告奮勇,要求出鎮,擔任荊南節度使,坐鎮江陵。唐僖宗大喜,王鐸因此被任命為守司徒、侍中、江陵尹、荊南節度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又封晉國公。王鐸到江陵後,也沒有消極怠工,綏納流亡百姓,招募士卒,修繕兵甲,使得江陵武備嚴整。

王鐸出鎮,長安的政事堂又迎來了一波調動。盧攜之前因保舉曾元裕誅殺王仙芝有功,升任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而原兼任兵部尚書的鄭畋,改兼任禮部尚書,升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出身於隴西李氏的吏部尚書李蔚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盧攜、鄭畋一同輔政。

王鐸的分量,可謂之重,前首相、晉國公坐鎮荊南,但這唐廷覺得還不夠,於是在不久之後,罷免王鐸荊南節度使之職,其餘官職保留依然鎮守江陵,詔命屢破南詔的名將高駢(此時的大唐王朝第一名將)任職荊南節度使,這相當於唐廷把最後的殺手鐗都用上了。


2. 長安變

河東沙陀人振武節度使李國昌及李克用父子,趁唐王朝忙於應付草軍和黃巢的間隙,起兵作亂,李克用殺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在代北作亂,這影響了唐廷的注意力,也使長安政事堂裡的分歧加大。

西南邊,也不消停,屢次範邊的南詔遣使節趙宗政來和親,只稱南詔為弟之國,但不稱臣,其無禮舉動,讓政事堂在一次陷入分歧中。

乾符五年,五月,盧攜同意和親,但是鄭畋堅決不許,於是兩位宰相像往常一樣再度爭執了起來,但這次盧攜含怒拂袖,卻把桌上的硯臺打碎在地,這使得唐僖宗大怒,將盧攜與鄭畋雙雙罷相,鄭畋貶為太子賓客,盧攜貶為太子賓客分司,還在鄭畋之下。不僅如此,還遷怒於李蔚,將他也罷相,改任東都留守,派往洛陽。可憐的李蔚,相位還沒捂熱,就被打發走了。

唐僖宗按照自己的意思,一下提拔了三位聽話的宰相。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豆盧瑑加同平章事,兼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崔沆加同平章事,兼任戶部侍郎;吏部尚書鄭從讜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五月,丙申朔,鄭畋、盧攜議蠻事,攜欲與之和親,畋固爭以為不可。攜怒,拂衣起,袂罥硯墮地,破之。上聞之,曰:“大臣相詬,何以儀刑四海!”丁酉,畋、攜皆罷為主子賓客、分司。以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豆盧瑑,吏部侍郎崔沆為戶部侍郎,並同平章事。”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蔚罷為東都留守。以吏部尚書鄭從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沂州城。

乾符三年(876)七月,黃巢與老上司“草頭王”王仙芝的第一次大潰敗在這裡,在這裡被“草包”宋威(第一代草賊招討使)打的潰不成軍;

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後,第一個選擇的依然是這裡,不過不同於上次,這次他成功破城劫掠,取得軍餉,揚長而去;

時隔整整一年,乾符五年(878)二月,黃巢又一次來到了沂州城,破城劫掠梅開二度,然後轉向去了濮州。

濮州,是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老家,也是王仙芝的起義之地。

黃巢為何要率兵再度來到濮州,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羚羊推斷不單單是為了劫掠這麼簡單,或是為了安撫尚讓及所率草軍殘餘部眾,或是為了給起義之火再添一把乾柴,亦或是黃巢只是單純為了到這裡緬懷一下老上司王仙芝,黃巢這一舉動到底有何深意,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黃巢的這一舉動,在唐廷看來,卻是誅心之舉。乾符三年的時候,黃巢與王仙芝就是在沂州之戰敗北後,攻打東都洛陽,威脅大唐運河補給線,舊事不能重演,於是唐廷發起了緊急軍令。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取濮州,元裕軍荊、襄,援兵阻,更拜自勉東北面行營招討使,督諸軍急捕。”

黃巢的突襲北上,使駐守在荊襄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鞭長莫及,唐廷事急從權,臨時設置“東北面行營”,任“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為“東北面行營招討使”。

張自勉是黃巢的老對手,就在去年黃巢與張自勉兩次交鋒均告失敗:

乾符四年(877)七月,黃巢與王仙芝合圍當時的“草賊招討使”宋威於宋州城,差點成功之時,就是被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忠武軍擊潰;

同年十二月,黃巢劫掠匡城後,進攻濮州之時,被張自勉第二次擊潰,張自勉可以稱得上是“掃黃先鋒”,逢“黃”必勝。

果不其然,張自勉督忠武軍(其治所在許昌)前來濮州“掃黃”,黃巢再度敗北。唐朝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黃河流經濮州。濮州此時已勢孤,北面黃河水難渡,南有忠武軍攔路,黃巢成進退失據,沖天之路何在?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的黃巢,在腦海中快速閃過晚唐四大起義的種種往事,靈機一動,王郢附體,向朝廷招安,將書信傳遞給天平節度使張裼,請他代自己上表給唐廷。唐廷大喜,詔命封黃巢為從三品右衛將軍,這是之前王仙芝與王郢都沒有過的招安條件,可見唐廷此時平亂急切的心情,但唐廷也不傻,授官有個條件,那就是黃巢必須得率部眾到鄆州城解散。

黃巢假意回信答應,佯裝北上鄆州,然後急轉南下,逃過忠武軍的圍堵,直接撲向衛南,轉而攻向滑州,一路向西的進攻路線,造成直指東都洛陽的假象。

黃巢再清楚不過,唐廷接下來的動向,當年黃巢與王仙芝打算攻東都洛陽之時就是如此,如今不過是依葫蘆畫瓢。最終果然不出黃巢所料,唐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佈防東都,一如兩年前的層層佈置(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扯下晚唐帝國僖宗朝的遮羞布:山河破碎誰做主?)。

“乾符五年,三月,詔發河陽兵千人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二千人共衛宮闕。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充東都應援防遏使,並將三鎮兵,仍聽於東都募兵二千人。景仁,昌之孫也。又詔曾元裕將兵徑還東都,發義成兵三千守轘轅、伊闕、河陰、武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黃巢摸著白鬚,微微一笑,帶著部眾南下長途奔襲劫掠葉縣(今河南平頂山葉縣),緊接著再度北上陽翟劫掠,其實這也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讓唐廷還是以為黃巢會進攻東都洛陽,穩住唐廷的戰略部署後,黃巢從陽翟迴轉,橫跨整個河南道、淮南道,歷經五個月,終於在八月的時候,渡過長江達到了江南西道的宣州城外。

這之後黃巢如開了掛一般,再打潤州,開山路七百里,途掠杭州、越州、衢州、建州,又花了四個月,終於在十二月攻佔福州。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被黃巢徹底攪亂,而黃巢山高皇帝遠,逍遙快活,逃出生天。

“八月,黃巢寇宣州,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敗於南陵。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東,開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諸州。”

“十二月,甲戌,黃巢陷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走。”

黃巢這一神操作,不僅攪亂了三大東南藩鎮,更為致命的是黃巢從此打破了唐朝與藩鎮平衡的格局,這是黃巢後來能攻入長安的基礎,這也是史學家認定黃巢起義是唐朝滅亡的導火索的重要原由。


唐代藩鎮的歷史,是從安史之亂後開始的,“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而黃巢的攪局,讓“天下分裂而無紀”,而後開啟五代十國的動亂年代,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稱:“唐亡於黃巢”。

唐代藩鎮,其實在黃巢攪局之前,已經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與大家普遍印象中藩鎮就是割據地方與朝廷對抗不同的是,唐代的藩鎮並不全是割據與唐廷抗爭的。唐代藩鎮,按照張國剛先生的理論,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除了河朔是割據,其他三大藩鎮並不割據。而且這四類藩鎮之間與唐廷是相互維繫,因此這個格局才可以相對穩定的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

故《宋史•尹源傳》說:“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久而不亡者,諸侯之維也”。

具體來說,唐代藩鎮與唐廷夠相互維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藩鎮割據的區域性與藩鎮割據的制約性兩方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第一,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剛才我們說道,唐代四大類型藩鎮中只有河朔型藩鎮是割據型,其餘的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都不割據,雖然這三類藩鎮也有動亂,但總體上它們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權,其節度使調任與派遣基本上都由唐廷決定。所以藩鎮割據僅在河朔一地,未影響全國,這就是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第二,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雖然都不割據,但是他們本身以各自不同的地理特點與唐廷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深刻影響與制約著整個唐代藩鎮的形勢。

具體來說就是,在軍事和地理上,中原藩鎮一直遏制著割據的河朔藩鎮;邊疆藩鎮在西北與關中的穩定,同時穩定了唐廷在全國的政治與軍事基礎;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源源不斷的支撐朝廷,使唐廷始終保持著經濟優勢與政治優勢。

而河朔藩鎮雖然割據,但是河朔藩鎮的發展,不光取決於自身勢力,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三大藩鎮的動向,這是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而現在唐廷與藩鎮相互維繫的格局,被黃巢打破,黃巢攪亂了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加上王仙芝所率草軍各部之前肆虐的淮南、鄂嶽、江西、荊南、湖南,至此東南九大藩鎮無一倖免。

尤其最靠東南、最遠離起義軍的福建被黃巢打破,使東南藩鎮全部陷入戰火之中,唐廷這條主要貢獻賦稅的經濟大動脈被黃巢攔腰截斷,這次重擊,宣告了唐朝的滅亡的倒計時已經開始。

但是有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東南藩鎮如此重要,為什麼唐廷沒有加以防範,反而讓黃巢長驅直入?

黃巢從中原藩鎮的圍追堵截中突圍到宣歙,花了五個月,從宣歙到福建,進行了長途跋涉,又耗時四個月,這期間唐廷在做什麼?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其實,唐廷一直在嚴加防範這一事態發生,但是因為三個大原因,導致戰略佈局產生了紕漏,最終使得黃巢破局。


1. 江西患

乾符四年,王郢起義失敗後,朝廷士氣高漲,發佈《討草賊檄文》,草軍陷入生存危機,王仙芝因此將草軍一分為三,尚讓率領一部,最後與黃巢合流;自己親率一部,被曾元裕擊殺在黃梅;還有一部,由柳彥璋為主將,王重隱、徐唐莒為副將(此三人均為“草軍二十四將”))率軍南下劫掠江西,柳彥璋在王仙芝之前就被唐廷擊殺,這之後,王重隱為主將、徐唐莒為副將,依然為禍江西。

不僅如此,草軍二十四將之一的曹師雄也依附王重隱,王重隱儼然成為了王仙芝的接班人,與曹師雄兵分兩路,將禍亂蔓延至湖南、江西與宣歙三大東南藩鎮。禍害東南,這就是要禍害唐廷的金庫,唐廷因此進行了一些系列重磅調動,但也因此給了黃巢從中原突圍的可趁之機。

“乾符五年,三月,王仙芝餘黨王重隱陷洪州,江西觀察使高湘奔湖口。賊轉掠湖南,別將曹師雄掠宣、潤。詔曾元裕、楊復光引兵救宣、潤。”
“賊引兵度江,攻陷虔、吉、饒、信等州。”

賊劫掠湖南,威脅荊南,尤其王仙芝在去年冬天的一把火將江陵城元氣大傷還沒有回覆過來,“江陵城下舊三十萬戶,至是死者什三四”(詳情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歷史有哪些細思極恐事件:晚唐四大農民起義,黃巢全部親眼目睹!),急需有重臣坐鎮。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政事堂首相——守司徒、同平章事王鐸自告奮勇,要求出鎮,擔任荊南節度使,坐鎮江陵。唐僖宗大喜,王鐸因此被任命為守司徒、侍中、江陵尹、荊南節度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又封晉國公。王鐸到江陵後,也沒有消極怠工,綏納流亡百姓,招募士卒,修繕兵甲,使得江陵武備嚴整。

王鐸出鎮,長安的政事堂又迎來了一波調動。盧攜之前因保舉曾元裕誅殺王仙芝有功,升任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而原兼任兵部尚書的鄭畋,改兼任禮部尚書,升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出身於隴西李氏的吏部尚書李蔚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盧攜、鄭畋一同輔政。

王鐸的分量,可謂之重,前首相、晉國公坐鎮荊南,但這唐廷覺得還不夠,於是在不久之後,罷免王鐸荊南節度使之職,其餘官職保留依然鎮守江陵,詔命屢破南詔的名將高駢(此時的大唐王朝第一名將)任職荊南節度使,這相當於唐廷把最後的殺手鐗都用上了。


2. 長安變

河東沙陀人振武節度使李國昌及李克用父子,趁唐王朝忙於應付草軍和黃巢的間隙,起兵作亂,李克用殺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在代北作亂,這影響了唐廷的注意力,也使長安政事堂裡的分歧加大。

西南邊,也不消停,屢次範邊的南詔遣使節趙宗政來和親,只稱南詔為弟之國,但不稱臣,其無禮舉動,讓政事堂在一次陷入分歧中。

乾符五年,五月,盧攜同意和親,但是鄭畋堅決不許,於是兩位宰相像往常一樣再度爭執了起來,但這次盧攜含怒拂袖,卻把桌上的硯臺打碎在地,這使得唐僖宗大怒,將盧攜與鄭畋雙雙罷相,鄭畋貶為太子賓客,盧攜貶為太子賓客分司,還在鄭畋之下。不僅如此,還遷怒於李蔚,將他也罷相,改任東都留守,派往洛陽。可憐的李蔚,相位還沒捂熱,就被打發走了。

唐僖宗按照自己的意思,一下提拔了三位聽話的宰相。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豆盧瑑加同平章事,兼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崔沆加同平章事,兼任戶部侍郎;吏部尚書鄭從讜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五月,丙申朔,鄭畋、盧攜議蠻事,攜欲與之和親,畋固爭以為不可。攜怒,拂衣起,袂罥硯墮地,破之。上聞之,曰:“大臣相詬,何以儀刑四海!”丁酉,畋、攜皆罷為主子賓客、分司。以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豆盧瑑,吏部侍郎崔沆為戶部侍郎,並同平章事。”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蔚罷為東都留守。以吏部尚書鄭從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盧攜雖然工於心計,但宋威、曾元裕、高駢等諸多大唐將領都與盧攜有私交關係,有盧攜在政事堂中,可以保持前線將領與唐廷的緊密聯繫;鄭畋更不用說,是唐廷中少有的真正知兵的宰相,最主要從王仙芝、黃巢起義開始之初,鄭畋與盧攜先後擔任兵部尚書,對黃巢知根知底,也對前線藩鎮部署知根知底。

而此時16歲的少年天子唐僖宗,將盧、鄭二人全部罷相,改為提拔豆盧瑑為相,並讓他兼兵部尚書,豆盧瑑之前沒有與軍事有關的任何履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唐廷在之後的剿匪平亂中指揮相當混亂。

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盧攜保舉的將領)、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鄭畋保舉的將領)在五月之後,毫無建樹,這跟盧攜與鄭畋罷相有明顯的關聯,失去了朝中的支持,臨時設置的“討草賊諸道行營”調動其他中原藩鎮兵馬的指揮權受到了明顯的阻礙,這無疑給了黃巢從中原突圍的可趁之機。


3. 高駢到

由於王仙芝草軍餘黨以曹師雄為首肆虐浙西,新上任的宰相們把剛到荊南沒有多久的晚唐名將高駢從荊南調往浙西,改任鎮海節度使。因為高駢早年當過天平節度使,在鄆州很有名望,想以此震懾住起義軍。

高駢的威名,黃巢黃老爺子再也熟悉不過了,正是因為高駢的到來,歷經五個月才從中原突圍到宣州的黃巢,在攻打宣州不力後沒有留念,果斷放棄,避開浙西,前往浙東,然後一路南下長途跋涉,去往福建。

如果威名赫赫的高駢沒有被唐廷派到浙西,黃巢不可能一反常態,再度進行長途跋涉,歷經四個月,最終在乾符五年的十二月到達偏遠的福州。而且此前黃巢在河南道、淮南道、東都府肆虐的時候,雖也有長途奔襲,但時間從未超過兩個月以上。

可以說唐廷這次的威懾非常有效果,但是效果卻是負面的,黃巢為避開高駢的鋒芒,反而使出了去往福建的神操作,致使東南九大藩鎮全部陷入戰火之中。

"

乾符五年(公元878),王仙芝的餘部在尚讓的帶領下與黃巢在亳州城外匯合。尚讓是尚君長的弟弟,身負殺兄之仇,與朝廷不共戴天,而且如今草軍首領王仙芝已死,他率領眾人推舉黃巢為王。

黃巢答應了,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並設置官僚體系,開始了向腐朽的晚唐朝廷宣告“我,黃巢來了!”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一年,黃巢已經58歲。

黃巢40歲那年,他見證了裘甫起義的失敗。

黃巢49歲那年,他見證了龐勳起義的失敗。

黃巢57歲那年,他見證了王郢起義的失敗。

今年的他58歲,見證了王仙芝起義的失敗。

近二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晚唐四大起義的失敗,這個藩鎮割據動亂不止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這條路有多難,但也比任何人都堅定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條“沖天之路”只有一個人能夠完成,他的名字叫——黃巢!

但是“沖天之路”並不是口嗨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晚唐起義軍的火種,如今只剩下了黃巢這一支獨苗。這意味著黃巢要獨自面對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王朝,不僅如此,他的高齡也為這條“沖天之路”增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何況眼下,剛誅殺完王仙芝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率領著士氣如虹的諸道行營兵馬,磨刀霍霍向自己而來,形勢危矣。

危機也是轉機,但如何在生死存亡之時,轉危為安,這需要大毅力與大智慧,58歲的老人,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讓我們回到夢想的起點,也許那裡會有想要的答案。

《資治通鑑》記載:“乾符五年戊戌,春,二月,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眾歸之,推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沂州城。

乾符三年(876)七月,黃巢與老上司“草頭王”王仙芝的第一次大潰敗在這裡,在這裡被“草包”宋威(第一代草賊招討使)打的潰不成軍;

乾符四年(877)二月,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後,第一個選擇的依然是這裡,不過不同於上次,這次他成功破城劫掠,取得軍餉,揚長而去;

時隔整整一年,乾符五年(878)二月,黃巢又一次來到了沂州城,破城劫掠梅開二度,然後轉向去了濮州。

濮州,是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老家,也是王仙芝的起義之地。

黃巢為何要率兵再度來到濮州,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羚羊推斷不單單是為了劫掠這麼簡單,或是為了安撫尚讓及所率草軍殘餘部眾,或是為了給起義之火再添一把乾柴,亦或是黃巢只是單純為了到這裡緬懷一下老上司王仙芝,黃巢這一舉動到底有何深意,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黃巢的這一舉動,在唐廷看來,卻是誅心之舉。乾符三年的時候,黃巢與王仙芝就是在沂州之戰敗北後,攻打東都洛陽,威脅大唐運河補給線,舊事不能重演,於是唐廷發起了緊急軍令。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取濮州,元裕軍荊、襄,援兵阻,更拜自勉東北面行營招討使,督諸軍急捕。”

黃巢的突襲北上,使駐守在荊襄的“草賊招討使”曾元裕鞭長莫及,唐廷事急從權,臨時設置“東北面行營”,任“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為“東北面行營招討使”。

張自勉是黃巢的老對手,就在去年黃巢與張自勉兩次交鋒均告失敗:

乾符四年(877)七月,黃巢與王仙芝合圍當時的“草賊招討使”宋威於宋州城,差點成功之時,就是被張自勉帶領的七千忠武軍擊潰;

同年十二月,黃巢劫掠匡城後,進攻濮州之時,被張自勉第二次擊潰,張自勉可以稱得上是“掃黃先鋒”,逢“黃”必勝。

果不其然,張自勉督忠武軍(其治所在許昌)前來濮州“掃黃”,黃巢再度敗北。唐朝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黃河流經濮州。濮州此時已勢孤,北面黃河水難渡,南有忠武軍攔路,黃巢成進退失據,沖天之路何在?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的黃巢,在腦海中快速閃過晚唐四大起義的種種往事,靈機一動,王郢附體,向朝廷招安,將書信傳遞給天平節度使張裼,請他代自己上表給唐廷。唐廷大喜,詔命封黃巢為從三品右衛將軍,這是之前王仙芝與王郢都沒有過的招安條件,可見唐廷此時平亂急切的心情,但唐廷也不傻,授官有個條件,那就是黃巢必須得率部眾到鄆州城解散。

黃巢假意回信答應,佯裝北上鄆州,然後急轉南下,逃過忠武軍的圍堵,直接撲向衛南,轉而攻向滑州,一路向西的進攻路線,造成直指東都洛陽的假象。

黃巢再清楚不過,唐廷接下來的動向,當年黃巢與王仙芝打算攻東都洛陽之時就是如此,如今不過是依葫蘆畫瓢。最終果然不出黃巢所料,唐廷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佈防東都,一如兩年前的層層佈置(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扯下晚唐帝國僖宗朝的遮羞布:山河破碎誰做主?)。

“乾符五年,三月,詔發河陽兵千人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二千人共衛宮闕。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充東都應援防遏使,並將三鎮兵,仍聽於東都募兵二千人。景仁,昌之孫也。又詔曾元裕將兵徑還東都,發義成兵三千守轘轅、伊闕、河陰、武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黃巢摸著白鬚,微微一笑,帶著部眾南下長途奔襲劫掠葉縣(今河南平頂山葉縣),緊接著再度北上陽翟劫掠,其實這也是虛晃一槍,為的是讓唐廷還是以為黃巢會進攻東都洛陽,穩住唐廷的戰略部署後,黃巢從陽翟迴轉,橫跨整個河南道、淮南道,歷經五個月,終於在八月的時候,渡過長江達到了江南西道的宣州城外。

這之後黃巢如開了掛一般,再打潤州,開山路七百里,途掠杭州、越州、衢州、建州,又花了四個月,終於在十二月攻佔福州。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被黃巢徹底攪亂,而黃巢山高皇帝遠,逍遙快活,逃出生天。

“八月,黃巢寇宣州,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敗於南陵。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東,開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諸州。”

“十二月,甲戌,黃巢陷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走。”

黃巢這一神操作,不僅攪亂了三大東南藩鎮,更為致命的是黃巢從此打破了唐朝與藩鎮平衡的格局,這是黃巢後來能攻入長安的基礎,這也是史學家認定黃巢起義是唐朝滅亡的導火索的重要原由。


唐代藩鎮的歷史,是從安史之亂後開始的,“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而黃巢的攪局,讓“天下分裂而無紀”,而後開啟五代十國的動亂年代,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稱:“唐亡於黃巢”。

唐代藩鎮,其實在黃巢攪局之前,已經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與大家普遍印象中藩鎮就是割據地方與朝廷對抗不同的是,唐代的藩鎮並不全是割據與唐廷抗爭的。唐代藩鎮,按照張國剛先生的理論,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除了河朔是割據,其他三大藩鎮並不割據。而且這四類藩鎮之間與唐廷是相互維繫,因此這個格局才可以相對穩定的存在了一百一十多年。

故《宋史•尹源傳》說:“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久而不亡者,諸侯之維也”。

具體來說,唐代藩鎮與唐廷夠相互維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藩鎮割據的區域性與藩鎮割據的制約性兩方面。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第一,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剛才我們說道,唐代四大類型藩鎮中只有河朔型藩鎮是割據型,其餘的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都不割據,雖然這三類藩鎮也有動亂,但總體上它們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權,其節度使調任與派遣基本上都由唐廷決定。所以藩鎮割據僅在河朔一地,未影響全國,這就是藩鎮割據的區域性。


第二,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中原藩鎮、邊疆藩鎮與東南藩鎮雖然都不割據,但是他們本身以各自不同的地理特點與唐廷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深刻影響與制約著整個唐代藩鎮的形勢。

具體來說就是,在軍事和地理上,中原藩鎮一直遏制著割據的河朔藩鎮;邊疆藩鎮在西北與關中的穩定,同時穩定了唐廷在全國的政治與軍事基礎;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源源不斷的支撐朝廷,使唐廷始終保持著經濟優勢與政治優勢。

而河朔藩鎮雖然割據,但是河朔藩鎮的發展,不光取決於自身勢力,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他三大藩鎮的動向,這是藩鎮割據的制約性。

而現在唐廷與藩鎮相互維繫的格局,被黃巢打破,黃巢攪亂了宣歙、浙東、福建三大東南藩鎮,加上王仙芝所率草軍各部之前肆虐的淮南、鄂嶽、江西、荊南、湖南,至此東南九大藩鎮無一倖免。

尤其最靠東南、最遠離起義軍的福建被黃巢打破,使東南藩鎮全部陷入戰火之中,唐廷這條主要貢獻賦稅的經濟大動脈被黃巢攔腰截斷,這次重擊,宣告了唐朝的滅亡的倒計時已經開始。

但是有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東南藩鎮如此重要,為什麼唐廷沒有加以防範,反而讓黃巢長驅直入?

黃巢從中原藩鎮的圍追堵截中突圍到宣歙,花了五個月,從宣歙到福建,進行了長途跋涉,又耗時四個月,這期間唐廷在做什麼?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其實,唐廷一直在嚴加防範這一事態發生,但是因為三個大原因,導致戰略佈局產生了紕漏,最終使得黃巢破局。


1. 江西患

乾符四年,王郢起義失敗後,朝廷士氣高漲,發佈《討草賊檄文》,草軍陷入生存危機,王仙芝因此將草軍一分為三,尚讓率領一部,最後與黃巢合流;自己親率一部,被曾元裕擊殺在黃梅;還有一部,由柳彥璋為主將,王重隱、徐唐莒為副將(此三人均為“草軍二十四將”))率軍南下劫掠江西,柳彥璋在王仙芝之前就被唐廷擊殺,這之後,王重隱為主將、徐唐莒為副將,依然為禍江西。

不僅如此,草軍二十四將之一的曹師雄也依附王重隱,王重隱儼然成為了王仙芝的接班人,與曹師雄兵分兩路,將禍亂蔓延至湖南、江西與宣歙三大東南藩鎮。禍害東南,這就是要禍害唐廷的金庫,唐廷因此進行了一些系列重磅調動,但也因此給了黃巢從中原突圍的可趁之機。

“乾符五年,三月,王仙芝餘黨王重隱陷洪州,江西觀察使高湘奔湖口。賊轉掠湖南,別將曹師雄掠宣、潤。詔曾元裕、楊復光引兵救宣、潤。”
“賊引兵度江,攻陷虔、吉、饒、信等州。”

賊劫掠湖南,威脅荊南,尤其王仙芝在去年冬天的一把火將江陵城元氣大傷還沒有回覆過來,“江陵城下舊三十萬戶,至是死者什三四”(詳情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歷史有哪些細思極恐事件:晚唐四大農民起義,黃巢全部親眼目睹!),急需有重臣坐鎮。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這時政事堂首相——守司徒、同平章事王鐸自告奮勇,要求出鎮,擔任荊南節度使,坐鎮江陵。唐僖宗大喜,王鐸因此被任命為守司徒、侍中、江陵尹、荊南節度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又封晉國公。王鐸到江陵後,也沒有消極怠工,綏納流亡百姓,招募士卒,修繕兵甲,使得江陵武備嚴整。

王鐸出鎮,長安的政事堂又迎來了一波調動。盧攜之前因保舉曾元裕誅殺王仙芝有功,升任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而原兼任兵部尚書的鄭畋,改兼任禮部尚書,升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出身於隴西李氏的吏部尚書李蔚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盧攜、鄭畋一同輔政。

王鐸的分量,可謂之重,前首相、晉國公坐鎮荊南,但這唐廷覺得還不夠,於是在不久之後,罷免王鐸荊南節度使之職,其餘官職保留依然鎮守江陵,詔命屢破南詔的名將高駢(此時的大唐王朝第一名將)任職荊南節度使,這相當於唐廷把最後的殺手鐗都用上了。


2. 長安變

河東沙陀人振武節度使李國昌及李克用父子,趁唐王朝忙於應付草軍和黃巢的間隙,起兵作亂,李克用殺大同防禦使段文楚,在代北作亂,這影響了唐廷的注意力,也使長安政事堂裡的分歧加大。

西南邊,也不消停,屢次範邊的南詔遣使節趙宗政來和親,只稱南詔為弟之國,但不稱臣,其無禮舉動,讓政事堂在一次陷入分歧中。

乾符五年,五月,盧攜同意和親,但是鄭畋堅決不許,於是兩位宰相像往常一樣再度爭執了起來,但這次盧攜含怒拂袖,卻把桌上的硯臺打碎在地,這使得唐僖宗大怒,將盧攜與鄭畋雙雙罷相,鄭畋貶為太子賓客,盧攜貶為太子賓客分司,還在鄭畋之下。不僅如此,還遷怒於李蔚,將他也罷相,改任東都留守,派往洛陽。可憐的李蔚,相位還沒捂熱,就被打發走了。

唐僖宗按照自己的意思,一下提拔了三位聽話的宰相。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豆盧瑑加同平章事,兼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崔沆加同平章事,兼任戶部侍郎;吏部尚書鄭從讜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五月,丙申朔,鄭畋、盧攜議蠻事,攜欲與之和親,畋固爭以為不可。攜怒,拂衣起,袂罥硯墮地,破之。上聞之,曰:“大臣相詬,何以儀刑四海!”丁酉,畋、攜皆罷為主子賓客、分司。以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豆盧瑑,吏部侍郎崔沆為戶部侍郎,並同平章事。”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蔚罷為東都留守。以吏部尚書鄭從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盧攜雖然工於心計,但宋威、曾元裕、高駢等諸多大唐將領都與盧攜有私交關係,有盧攜在政事堂中,可以保持前線將領與唐廷的緊密聯繫;鄭畋更不用說,是唐廷中少有的真正知兵的宰相,最主要從王仙芝、黃巢起義開始之初,鄭畋與盧攜先後擔任兵部尚書,對黃巢知根知底,也對前線藩鎮部署知根知底。

而此時16歲的少年天子唐僖宗,將盧、鄭二人全部罷相,改為提拔豆盧瑑為相,並讓他兼兵部尚書,豆盧瑑之前沒有與軍事有關的任何履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唐廷在之後的剿匪平亂中指揮相當混亂。

草賊招討使曾元裕(盧攜保舉的將領)、草賊招討副使張自勉(鄭畋保舉的將領)在五月之後,毫無建樹,這跟盧攜與鄭畋罷相有明顯的關聯,失去了朝中的支持,臨時設置的“討草賊諸道行營”調動其他中原藩鎮兵馬的指揮權受到了明顯的阻礙,這無疑給了黃巢從中原突圍的可趁之機。


3. 高駢到

由於王仙芝草軍餘黨以曹師雄為首肆虐浙西,新上任的宰相們把剛到荊南沒有多久的晚唐名將高駢從荊南調往浙西,改任鎮海節度使。因為高駢早年當過天平節度使,在鄆州很有名望,想以此震懾住起義軍。

高駢的威名,黃巢黃老爺子再也熟悉不過了,正是因為高駢的到來,歷經五個月才從中原突圍到宣州的黃巢,在攻打宣州不力後沒有留念,果斷放棄,避開浙西,前往浙東,然後一路南下長途跋涉,去往福建。

如果威名赫赫的高駢沒有被唐廷派到浙西,黃巢不可能一反常態,再度進行長途跋涉,歷經四個月,最終在乾符五年的十二月到達偏遠的福州。而且此前黃巢在河南道、淮南道、東都府肆虐的時候,雖也有長途奔襲,但時間從未超過兩個月以上。

可以說唐廷這次的威懾非常有效果,但是效果卻是負面的,黃巢為避開高駢的鋒芒,反而使出了去往福建的神操作,致使東南九大藩鎮全部陷入戰火之中。

黃巢在戰場上的這一神操作:將大唐王朝徹底拉進深淵


大唐王朝的賦稅重地——東南九大藩鎮全部遭受重創,這是安史之亂之後110多年來的第一次。就在黃巢進入福州的這一刻起,黃巢不僅徹底地扭轉了自己被唐廷絞殺的命運,也將大唐王朝徹底地拉進了滅亡的深淵。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擅長隋唐五代史與網文小說創作。中正簡素,立志弘揚歷史文化,羚羊掛角,多元角度解讀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