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柯蒂斯·李梅和B-29轟炸機對日本的無情轟炸

小說:柯蒂斯·李梅和B-29轟炸機對日本的無情轟炸

在所有作戰飛機中,有一種特殊的傢伙,它們叫轟炸機。轟炸機的體積很大,大到它們沒法翻身,更無法做出戰鬥機的花哨動作。它們的任務是帶上很多炸彈、火箭、魚雷或者導彈,一股腦地扔到敵人的城市、工廠、戰艦和潛艇上,然後等待敵人最惡毒的咒罵。比如你辛辛苦苦用沙子堆了一個城堡,轟炸機吹著口哨走近你,然後一腳把城堡踢爆,它揹著雙手欣賞你的嚎啕大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強大的轟炸機非B-29莫屬,我們甚至不用為了語言的精確,謙虛地在“最強大的”後面加上“之一”這倆字。因為B-29確實是二戰中最強大的轟炸機,所以它的名字叫“超級空中堡壘”。我們來看看它的幾個屬性:

航程:B-29擁有4臺大功率發動機,能飛上10000米高空,航程將近6000千米,而日本南北全長只有4000多千米,也就是說B-29加滿一次油,能從日本南邊一直炸到北邊,還可以繼續飛行2000千米返回基地。

載彈量:B-29載彈量高達9噸,也就是說它能夠裝下兩頭成年非洲象,或者9輛小轎車。試想一下,把9輛小轎車從1萬米高空扔下去,能把地面砸成什麼樣?

武器:作為轟炸機,B-29的火力一點都不弱,它有4個炮塔,各裝有2挺機槍,飛機尾部還有1門20毫米的航炮。為了裝備這架轟炸機,至少讓4個步兵連變得手無寸鐵。因為按照美國陸軍編制,一個步兵連才配備兩挺機槍,B-29上有8挺重機槍。所以說,這世界上如果有誰不喜歡B-29,一定是日本軍隊,以及那些沒分到機槍的美軍步兵。

B-29是如此強大,遭到了美國陸軍航空兵的瘋搶。在轟炸機制造廠,每當一架B-29最後一顆螺絲被擰緊後,就會有飛行員衝進駕駛室,迫不及待地把它開回自己的基地。

除了在歐洲轟炸德國,B-29執行最多的任務就是轟炸日本。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組織過轟炸機空襲日本,想要炸燬東京、橫濱、名古屋的油庫、工廠和軍事設施,但美軍基地距離日本太遠,中型轟炸機不得不帶上額外油桶,隨時手動給飛機加油。因為飛機的載重是有限的,加了油桶之後,就只能減少載彈量。所以,以往對於日本的轟炸效果很差,達不到震懾敵人的目的。

當B-29“超級空中堡壘”出現後,美軍終於開始有能力對日本作出實質性的戰略轟炸了。不過幾輪戰鬥下來,轟炸成績還是很不理想,難道B-29名不副實,是個不可靠的假貨嗎?

這事兒跟B-29沒關係,是因為日本的天氣。

日本本土有一個奇怪的氣象特徵:在7000米以上的高空,總會出現強勁的高空氣流,看不見的強氣流會干擾自由下落的炸彈,使它們被吹離原預定目標區。

在諮詢了氣象學家,並得到“不可能改變氣流”的答覆後,美軍把柯蒂斯·李梅從歐洲戰場拽到了太平洋戰場,希望這個轟炸機大師能破解這個難題。

柯蒂斯·李梅,美國陸軍航空兵的明星人物。1944年,他只有37歲,就已經是一名少將了。他能當上少將,不是因為他跟某個高官沾親帶故,更不是因為他會說漂亮話,像愛吹牛的戈林一樣,靠嘴來給自己升職。與戈林相比,李梅就像一塊北冰洋漂來的冰,沒有表情、不愛說話、冷漠到絕情,在他周圍的人總會想要給自己加一件衣服。

讓李梅不斷升職的原因只有一個——他是指揮轟炸機的天才。

李梅是一個堅毅而強壯的勇士,他看作戰地圖的時候總是瞪著眼睛,如果眼神能殺人,地圖上的敵人已經躺在停屍房裡了。

每次執行轟炸任務,李梅都要親自帶隊,他要了解轟炸行動的每一步,以便分析戰術,估計可能出現的挑戰,從而做出最合適的決策。但其實,李梅並不喜歡飛行,當飛機起飛時,他的胃就開始翻江倒海,就像有人一胳膊肘打到他胸腔底下,讓他苦不堪言。但除了額頭的汗珠暴露他在忍耐之外,從他的表情中,你根本看不到一絲一毫的痛苦。所以當柯蒂斯·李梅被調往太平洋戰場之後,很多人都意識到日本人要吃苦頭了。

1945年,德國、日本等侵略國已經意識到末日即將來臨,他們的侵略軍無法繼續打贏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軍仍舊不肯投降,繼續實施暴行,到處屠殺無辜的人。

為了徹底打垮日本,制止日軍的殘暴行為,李梅改變了轟炸戰術。既然炸彈會被氣流吹偏,導致轟炸失效,那麼把炸彈換成燃燒彈就能解決問題,理由是:炸彈只能摧毀一個點,而火焰可以摧毀一個面。尤其是日本的建築多是木製結構,遇到燃燒彈就會迅速起火。

1945年2月23日,李梅決定試驗一下燃燒彈的威力,174架B-29轟炸機在東京拋下大量燃燒彈,兩天的轟炸就把東京約2.56平方千米的地方焚燬。燃燒彈轟炸的效果不錯,李梅開始策劃新一輪的超級轟炸。

3月9日至10日,美軍開始了代號“火牛”的超級轟炸行動,李梅派出334架B-29轟炸機,每架戰機攜帶8噸燃燒彈(燃燒面積可達6500平方米),對東京進行持續2小時的地毯式轟炸。

轟炸行動分為兩部分,兩隊B-29轟炸機先行進入目標區,交叉投擲燃燒彈,在地面造出一個“十”字燃燒區,其他轟炸機對著這個標記進行投彈。

334架B-29共投下了超過2千噸燃燒彈,東京約有四分之一被夷為平地,計劃轟炸的22個軍事工業目標全部被摧毀。

3月9日的這場轟炸十分震撼,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常規空襲,破壞力堪比後來的原子彈爆炸。從此之後,“超級空中堡壘”在日本有了另一個名字——“超級空中麻煩”。

轟炸東京後不到30小時,317架B-29轟炸機又轟炸了名古屋,摧毀了那裡的飛機制造中心。13日,300架B-29轟炸了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16日,美軍又轟炸神戶,摧毀了那裡的造船中心。

在所有的轟炸行動前,李梅都會命令轟炸機先空投一遍傳單,事先通知日本市民下一步的轟炸目標,讓他們自行躲避。這種做法,不僅體現了人道主義,而且瓦解了日本的戰爭意志。即便轟炸結束,很多日本人也不敢返回軍工廠工作。這樣一來,在前線為非作歹的日本軍隊得不到子彈和武器,陷入了補給困難。

從轟炸日本這件事上,我們能得到一個結論:想讓敵人投降,就算其他方法都不管用,400架轟炸機總是會有效的。1945年的8月6日和9日,B-29攜帶著兩顆原子彈,投向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原子彈與以往任何武器都不太相同,它是第一種核武器,運用了最尖端的物理知識,所以當原子彈展現出驚天動地的威力後,日本繼續頑抗的信心被摧毀了。幾天後,他們就投降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人類的歷史而言,是一個分水嶺。對於戰鬥機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劃時代的分界線。自1903年,萊特兄弟手無寸鐵地飛上天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人類把飛機改造成一架全副武裝的戰鬥機器,這40年時間裡,飛機得到了驚人的發展。為了造出理想中的飛機,人類不僅增加了飛機上的武器,更是對速度不斷提出新要求。

要提高飛行速度,除了改變飛機的外形,減少在空氣中飛行時所受到的阻力外,最重要的方法是提高飛機發動機的效率,使飛機獲得更大的推力。

二戰之前,飛機基本都裝備著活塞式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結構相對簡單,技術要求不高,而且油耗也不高,滿足了當時低速飛行的要求。但隨著飛機速度的不斷升高,活塞式發動機暴露了致命的缺點──功率太低,無法為高速飛行提供足夠的推力,始終無法讓飛機突破聲音傳播的速度。

1945年,飛機設計師們普遍認為,必須放棄對活塞式發動機的幻想,它無法再提高飛機的極限速度。要想讓飛機飛得更快,只能指望全新的航空發動機——噴氣式發動機,自此之後,地球進入了噴氣超音速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