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飪”,一旦君主奪取了天下或解決了政治對手,為保證江山社稷穩定,一般都會對功臣勳舊下手,將其一一解決,甚至會以各種理由將其殺害。例如,劉邦軍政才幹一般,最終能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靠的是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等文臣武將。西漢建立後不久,蕭何入獄,張良歸隱,韓信被藉助呂雉之手殺掉,彭越則被烹飪,英布則是武力剷平。朱元璋白手起家,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傅友德、藍玉等文臣武將均為其效死力。明朝建立不久,隨著邊疆局勢穩定,國內政治平穩,朱元璋連續玩“四大案”,誅殺功臣幾萬人,搞得建文帝削藩時無良將可用。當然,也有所謂的不誅殺功臣之皇帝,如劉秀、李世民、趙匡胤等,這並不是說他們品德多高尚,而是局勢不允許,不能下手罷了。

天下未定,危機四伏——淺談洪秀全提前誅殺功臣之原因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洪秀全宣佈建號太平天國,掀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農民運動,曾一度將大清推向滅亡邊緣。1853年3月,太平軍殺進南京,並改名天京,作為太平天國首都,正式建立起與清王朝隔江對峙之政權。1856年9月,洪秀全發動“天京事變”,將頭號功臣東王楊秀清幹掉,而後並未第一時間出來公佈詔書,承認事變合法性,在諸侯王之間挑起衝突,讓其自相殘殺,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沒有天王“詔書”,韋昌輝處境被動,於是先下手為強,誅殺東王府上下以及東殿士兵一萬餘,從而激起了民憤,最終東殿、北殿、翼殿、燕殿等各大實力派相互攻殺,死傷近一萬。此次事變後,從廣西走出來的“開國功臣”死傷殆盡,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翻身之可能。

為維護江山社稷,封建帝王屠殺功臣是再正常不過了,勾踐、劉邦、朱元璋、雍正爺等都這麼幹,原因都差不多。但是,洪秀全則不一樣,當時天下未定,危機四伏,他居然提前誅殺功臣,原因何在呢?

天下未定,危機四伏——淺談洪秀全提前誅殺功臣之原因

01.“天京事變”前,太平天國之戰略處境

說洪秀全提前誅殺功臣,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下“天京事變”前,太平天國真實之戰略處境。1856年秋季之前,太平軍在各條戰線接連取得四次勝利,燕王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攻破“江北大營”,清江蘇巡撫吉爾杭阿自殺;翼王石達開在樟樹鎮擊敗湘軍陸師主力周鳳山部,江西八府四十七縣落入太平軍之手,曾國藩被圍困在南昌孤城;國宗韋俊在武昌東門外取得大勝,擊斃湘系二號人物羅澤南,湘軍停止進攻,轉而採取長圍之策;石達開、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合力摧毀“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向榮逃往鎮江時自縊而亡,長達三年之久的天京之圍宣告解除,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極盛時期。

從表面上看,太平天國軍事形勢一片大好,本就不行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兩支武裝被打殘,戰鬥力彪悍的湘軍被分割包圍在南昌、武昌兩處孤立據點,相互不能支援。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太平天國依然沒有擺脫東西“兩面作戰”之困境,部隊來回奔波,顧此失彼,疲於應對。例如,翼王東征後,湖北、江西停止軍事行動,清軍乘勢反撲;翼王西征後,東線清軍又反撲。總體而言,太平天國還沒打破清軍封鎖,還處在敵人包圍之中。正如李秀成所言:“全軍扯攻打金壇,亦然未克,連廿餘日,亦是與張國樑戰徵。每日見仗,俱未分高下,兩陣皆堅:攻城又未成效。殺東王,即此時之間。此是天意,若向帥未敗,仍扎孝陵衛,遇內亂之時,那時乘亂,京城久不能保矣。”說明清軍還是有反撲之可能。此時天下未定,危機四伏,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天下未定,危機四伏——淺談洪秀全提前誅殺功臣之原因

02.洪秀全之戰略眼光,及其對時局之誤判

說完“天京事變”前太平天國之戰略處境,再來說說洪秀全之戰略眼光,以及他對形勢之樂觀估計,從而對時局產生了誤判,自認為可以對功臣動手了。洪秀全其實並不是一個合格君主,他缺乏必要之戰略眼光,容易自我滿足,自我陶醉再所謂的“勝利”之中而不可自拔。每當局勢好轉,或者小有成就時,性格剛烈如火的洪秀全便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從而做出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之事,而付出之代價卻非常高。例如,馮雲山在紫荊山傳教進展順利,拿下第一桶金時,洪秀全從廣東趕來接盤。為了壯大聲勢,洪秀全以教主權力強迫馮雲山去搗毀象州甘王廟,結果馮被逮捕入獄;半路出家的楊秀清乘機玩“跳大神”,取得“代天父傳言”之權力,改變了太平天國權力格局,為天京事變埋下隱患。

傳教靠南王馮雲山,帶兵打仗、治理國政靠東王楊秀清,而洪秀全自己則只會享樂,躲在天王府深宮之中不問世事,一心一意和妃子們尋歡作樂。如此之人,怎會有眼光呢?怎會成就大事業呢?正如李秀成在自述中所說:“主不問國中軍民之事,深居宮內,永不出宮門,欲啟奏國中情節保邦之意,凡具奏言,天王言天說地”,可謂是一語中的,沒有故意貶低,算是說出實情。1856年以來,接連不斷的軍事勝利,讓洪秀全覺得“清妖”已經不堪一擊,只要再努力一把就可以將其徹底消滅,建設人人平等之“人間天國”即將實現。可以說,洪秀全戰略眼光短淺,使其對時局估計過於樂觀,從而產生了誤判,認為誅殺功臣之時機已到。

天下未定,危機四伏——淺談洪秀全提前誅殺功臣之原因

03.洪秀全與楊秀清之關係,讓他缺乏足夠安全感

“天京事變”誅殺功臣,首先要幹掉的便是東王楊秀清,這就不得不說洪秀全與楊秀清之間的關係,以及為何1856年時兩者會走向對立面,矛盾公開化。洪楊之間關係不一般,表面上洪秀全是君,楊秀清是臣,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奴才”,等級分明,楊絕對服從與洪,不可僭越,不可造次。事實上,楊秀清才是真正領導人,洪秀全只是一個“擺設”,必要時候,楊秀清地位最高,是實際領導人。楊有“代天父傳言”之特權,偶爾“口吐白沫”、“倒地不起”,包括洪秀全在內的所有高層都要向其下跪,其宗教地位很高。此外,東王楊秀清可以節制諸王,掌握軍權;楊又是“左輔正軍師”,掌握行政大權。可以說,楊秀清是“權臣”,洪秀全只是“虛君”,太平天國“君弱臣強”,令出東王。

若楊秀清只是掌握大權,認真辦事,估計洪楊關係也不會惡化到釀成一場血光之災程度。但是,楊秀清權力慾望非常強,與洪秀全在治國理念以及控制朝政上均出現很大矛盾,而其解決方式則是玩“天父下凡”,強迫洪秀全讓步。例如,洪秀全刪改四書五經,教育上全盤基督化,楊秀清不允許,於是玩“天父下凡”,逼其讓步。洪秀全大興土木,利用女兵修建王府並時常毆打之,楊秀清表示強烈不滿,又玩“天父下凡”,直接逼洪秀全下跪,並揚言杖責,公然當著文武百官之面羞辱天王,讓其下不了臺面。楊秀清如此咄咄逼人,洪秀全既無尊嚴,又沒安全感,自然想辦法除掉他了。李秀成言:“原是北與翼王二人密議獨殺東王一人,因東王,天王實信權託太重,過度要逼天王封其萬歲。那時權柄皆在東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北翼兩王不服,君臣不別,東欲專尊,後北與翼計殺東王。”因此,天王便與北王、翼王結成戰略同盟,利用他倆兵馬,剷除東王楊秀清。

天下未定,危機四伏——淺談洪秀全提前誅殺功臣之原因

04.洪秀全對權力之訴求,“軍師負責制”下,天王之壓抑

“天京事變”,誅殺功臣,說到底是個權力爭奪問題,洪秀全為大權獨攬,只好將各大實力派一一剷除。與明清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不同,南王馮雲山為避免權力高度集中於一人之手從而導致弊政百出,決定實行“軍師負責制”,天王作為國家虛位元首,臨朝不理政,只是作為象徵性存在;國家權力掌握在軍師之手,這裡的軍師類似於秦漢時期的丞相,權力相當大。太平天國軍師,總共有四位,楊秀清正軍師、蕭朝貴又正軍師、馮雲山副軍師、韋昌輝又副軍師,這是掌握行政大權的“四駕馬車”。可以說,作為天王的洪秀全並沒啥權力,他只是個擺設,這令他十分不滿,誰又堪願做“傀儡”呢?例如,進軍湖南時,所頒佈的檄文均是打著東王、西王名號;進入南京後,政令都打著東王名號,這讓洪秀全情何以堪呢?

在專制主義思想濃厚的古代中國,君主對權力之訴求非常強烈,洪秀全不可能甘願做“虛君”,任由“軍師”擺佈。此外,沒有權力的君主,下場一般很慘,甚至連自己和家人的性命都保不住。洪秀全對權力之渴望與訴求,只能通過削弱乃至剷除諸侯王勢力來實現,將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三大集團悉數消滅,從而廢除“軍師負責制”,實現大權獨攬,做真正的專制君主。正如洪本人在後來所說的:“天王是朕做,軍師亦是朕做”,公開表明對最高權力之追求。所以,他必定利用此次機會,讓東殿、北殿、翼殿自相殘殺,然後自己出來收拾殘局,坐收漁翁之利,成為最終勝利者。

天下未定,危機四伏——淺談洪秀全提前誅殺功臣之原因

綜上所述,天下未定,危機四伏,洪秀全卻提前對功臣動手,將其誅殺殆盡。究其原因,洪秀全權力慾望強烈、戰略眼光短淺、對時局誤判,又因楊秀清平時欺壓太甚,所以他想借此機會除掉東殿及其他各實力派,從而實現大權獨攬,做真正的專制君主。但是,洪秀全錯了。“天京事變”後,原有權力格局被打破,沒了東王約束,地方將帥擁兵自重,對中央號令陽奉陰違;洪秀全不但未能控制軍隊,還讓太平天國處境更加危險,最終走向滅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