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

和珅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晚年被定罪抄家時,從和珅家查抄出的財產之多,使人瞠目結舌。甚至有人傳言,和珅還有許多埋藏起來未被發現的財產,加起來抵得上大清國十年的財政收入。

長期以來,和珅都是人們口中這則鉅貪故事裡的最大反派,利用了乾隆皇帝對他的信任,欺下瞞上,肆意斂財,貪腐被描述成和珅個人的行為。

然而,我們也不禁要問一個問題:和珅如此明目張膽地貪腐,難道乾隆真的一直被矇在鼓裡,無意中縱容了和珅?又或者換個角度說,假如上面沒有“保護傘”,和珅如何能夠如此順利地構建起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腐網絡?

所以事實的真相是,乾隆對和珅的行為不僅知情,而且還間接地參與了和珅集團的貪腐活動,是躲在和珅背後清朝的最大老虎。乾隆從老百姓手中貪汙的財產數額,相信並不亞於和珅,只是乾隆作為一國之主,可以利用皇權將自己的貪汙行為在程序上進行合法化,把貪墨的財產轉化為合法收入。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即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和珅提議創設的“議罪銀”制度。

"

和珅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晚年被定罪抄家時,從和珅家查抄出的財產之多,使人瞠目結舌。甚至有人傳言,和珅還有許多埋藏起來未被發現的財產,加起來抵得上大清國十年的財政收入。

長期以來,和珅都是人們口中這則鉅貪故事裡的最大反派,利用了乾隆皇帝對他的信任,欺下瞞上,肆意斂財,貪腐被描述成和珅個人的行為。

然而,我們也不禁要問一個問題:和珅如此明目張膽地貪腐,難道乾隆真的一直被矇在鼓裡,無意中縱容了和珅?又或者換個角度說,假如上面沒有“保護傘”,和珅如何能夠如此順利地構建起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腐網絡?

所以事實的真相是,乾隆對和珅的行為不僅知情,而且還間接地參與了和珅集團的貪腐活動,是躲在和珅背後清朝的最大老虎。乾隆從老百姓手中貪汙的財產數額,相信並不亞於和珅,只是乾隆作為一國之主,可以利用皇權將自己的貪汙行為在程序上進行合法化,把貪墨的財產轉化為合法收入。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即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和珅提議創設的“議罪銀”制度。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乾隆劇照

即便是對這段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也可以顧名思義地猜測,所謂議罪銀,是一種交錢好商量的制度。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項特別的制度。

首先是誰來交?乾隆雖然要收錢,但也要注意影響,因此範圍不能鋪得太大,最好是從最少的鵝身上拔最多的毛。另外對當時的官員而言,不要認為給皇帝上供是虧本買賣,花錢贖罪實際上是一種特權,這就決定了只有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才有給乾隆交議罪銀的資格。從實踐上看,至少是幹到地方督撫這一級別,而且與和珅關係比較好的官員,才有機會給乾隆上供。

其次是怎麼交?乾隆與和珅創設的議罪銀,一個非常具有“創新”思維的特點,在於其設定的預收款制度。很多人以為,議罪銀是官員犯了罪才要上繳,用來給自己贖罪,但乾隆為了收到更多的銀兩,准許大官們花今天的錢,贖明天的罪,提前繳納議罪銀,相當於給自己買個保險,以後如果犯了法,就可以根據提前繳納議罪銀的數額來抵罪。

最後是交給誰?由於議罪銀不屬於稅收,所以並非上繳國庫,而是打到內務府的賬戶上。而內務府是皇帝的管家,所以這些數額龐大的議罪銀,就相當於直接進了皇帝的腰包了。

"

和珅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晚年被定罪抄家時,從和珅家查抄出的財產之多,使人瞠目結舌。甚至有人傳言,和珅還有許多埋藏起來未被發現的財產,加起來抵得上大清國十年的財政收入。

長期以來,和珅都是人們口中這則鉅貪故事裡的最大反派,利用了乾隆皇帝對他的信任,欺下瞞上,肆意斂財,貪腐被描述成和珅個人的行為。

然而,我們也不禁要問一個問題:和珅如此明目張膽地貪腐,難道乾隆真的一直被矇在鼓裡,無意中縱容了和珅?又或者換個角度說,假如上面沒有“保護傘”,和珅如何能夠如此順利地構建起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腐網絡?

所以事實的真相是,乾隆對和珅的行為不僅知情,而且還間接地參與了和珅集團的貪腐活動,是躲在和珅背後清朝的最大老虎。乾隆從老百姓手中貪汙的財產數額,相信並不亞於和珅,只是乾隆作為一國之主,可以利用皇權將自己的貪汙行為在程序上進行合法化,把貪墨的財產轉化為合法收入。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即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和珅提議創設的“議罪銀”制度。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乾隆劇照

即便是對這段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也可以顧名思義地猜測,所謂議罪銀,是一種交錢好商量的制度。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項特別的制度。

首先是誰來交?乾隆雖然要收錢,但也要注意影響,因此範圍不能鋪得太大,最好是從最少的鵝身上拔最多的毛。另外對當時的官員而言,不要認為給皇帝上供是虧本買賣,花錢贖罪實際上是一種特權,這就決定了只有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才有給乾隆交議罪銀的資格。從實踐上看,至少是幹到地方督撫這一級別,而且與和珅關係比較好的官員,才有機會給乾隆上供。

其次是怎麼交?乾隆與和珅創設的議罪銀,一個非常具有“創新”思維的特點,在於其設定的預收款制度。很多人以為,議罪銀是官員犯了罪才要上繳,用來給自己贖罪,但乾隆為了收到更多的銀兩,准許大官們花今天的錢,贖明天的罪,提前繳納議罪銀,相當於給自己買個保險,以後如果犯了法,就可以根據提前繳納議罪銀的數額來抵罪。

最後是交給誰?由於議罪銀不屬於稅收,所以並非上繳國庫,而是打到內務府的賬戶上。而內務府是皇帝的管家,所以這些數額龐大的議罪銀,就相當於直接進了皇帝的腰包了。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和珅劇照

瞭解了上述議罪銀的特點之後,相信大家都能看清議罪銀的本質,乃地方大員直接向皇帝行賄。如此不合理的制度,為何能夠得到施行呢?原因在於乾隆與和珅一直在鼓吹議罪銀的兩項好處:

第一,當地方官員犯了法,情節不是很嚴重的話,如果降職革職則罰得太重,如果不處理則太過姑息,罰款作為一種折中的方法,能夠給到這些官員一些懲戒和警示作用。

第二,議罪銀上交到內務府,那麼皇帝的很多開銷就不用走財政渠道。比如乾隆後幾次下江南遊玩,一路上極盡奢靡,花錢如流水,但只靠內務府收的議罪銀便能支持這些花銷,不用動用國庫的資產。因此乾隆與和珅還鼓吹,議罪銀實際上是替國家財政省了錢。

上面這些自欺欺人的理由,只是乾隆與和珅為了推行議罪銀製度找出來的藉口,而這個口子一開,下邊的大臣都知道皇帝是什麼意思,於是紛紛掏腰包給乾隆交罰銀。先是二萬兩、三萬兩地往上報,後來漲價到五萬兩、十萬兩,報少了還擔心會得罪乾隆。這樣一來,乾隆的內務府是財源滾滾,富得流油了。

"

和珅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晚年被定罪抄家時,從和珅家查抄出的財產之多,使人瞠目結舌。甚至有人傳言,和珅還有許多埋藏起來未被發現的財產,加起來抵得上大清國十年的財政收入。

長期以來,和珅都是人們口中這則鉅貪故事裡的最大反派,利用了乾隆皇帝對他的信任,欺下瞞上,肆意斂財,貪腐被描述成和珅個人的行為。

然而,我們也不禁要問一個問題:和珅如此明目張膽地貪腐,難道乾隆真的一直被矇在鼓裡,無意中縱容了和珅?又或者換個角度說,假如上面沒有“保護傘”,和珅如何能夠如此順利地構建起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腐網絡?

所以事實的真相是,乾隆對和珅的行為不僅知情,而且還間接地參與了和珅集團的貪腐活動,是躲在和珅背後清朝的最大老虎。乾隆從老百姓手中貪汙的財產數額,相信並不亞於和珅,只是乾隆作為一國之主,可以利用皇權將自己的貪汙行為在程序上進行合法化,把貪墨的財產轉化為合法收入。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即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和珅提議創設的“議罪銀”制度。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乾隆劇照

即便是對這段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也可以顧名思義地猜測,所謂議罪銀,是一種交錢好商量的制度。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項特別的制度。

首先是誰來交?乾隆雖然要收錢,但也要注意影響,因此範圍不能鋪得太大,最好是從最少的鵝身上拔最多的毛。另外對當時的官員而言,不要認為給皇帝上供是虧本買賣,花錢贖罪實際上是一種特權,這就決定了只有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才有給乾隆交議罪銀的資格。從實踐上看,至少是幹到地方督撫這一級別,而且與和珅關係比較好的官員,才有機會給乾隆上供。

其次是怎麼交?乾隆與和珅創設的議罪銀,一個非常具有“創新”思維的特點,在於其設定的預收款制度。很多人以為,議罪銀是官員犯了罪才要上繳,用來給自己贖罪,但乾隆為了收到更多的銀兩,准許大官們花今天的錢,贖明天的罪,提前繳納議罪銀,相當於給自己買個保險,以後如果犯了法,就可以根據提前繳納議罪銀的數額來抵罪。

最後是交給誰?由於議罪銀不屬於稅收,所以並非上繳國庫,而是打到內務府的賬戶上。而內務府是皇帝的管家,所以這些數額龐大的議罪銀,就相當於直接進了皇帝的腰包了。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和珅劇照

瞭解了上述議罪銀的特點之後,相信大家都能看清議罪銀的本質,乃地方大員直接向皇帝行賄。如此不合理的制度,為何能夠得到施行呢?原因在於乾隆與和珅一直在鼓吹議罪銀的兩項好處:

第一,當地方官員犯了法,情節不是很嚴重的話,如果降職革職則罰得太重,如果不處理則太過姑息,罰款作為一種折中的方法,能夠給到這些官員一些懲戒和警示作用。

第二,議罪銀上交到內務府,那麼皇帝的很多開銷就不用走財政渠道。比如乾隆後幾次下江南遊玩,一路上極盡奢靡,花錢如流水,但只靠內務府收的議罪銀便能支持這些花銷,不用動用國庫的資產。因此乾隆與和珅還鼓吹,議罪銀實際上是替國家財政省了錢。

上面這些自欺欺人的理由,只是乾隆與和珅為了推行議罪銀製度找出來的藉口,而這個口子一開,下邊的大臣都知道皇帝是什麼意思,於是紛紛掏腰包給乾隆交罰銀。先是二萬兩、三萬兩地往上報,後來漲價到五萬兩、十萬兩,報少了還擔心會得罪乾隆。這樣一來,乾隆的內務府是財源滾滾,富得流油了。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乾隆劇照

然而正如我們前面所講到,就算乾隆與和珅把議罪銀的好處吹得天花亂墜,但本質上來講,這就是給官員們貪汙受賄開方便之門,一經施行,必然百弊叢生。官員們交了議罪銀以後,相當於從皇帝手中買了個未來犯罪的保險,可以無後顧之憂,更加肆無忌憚,既不利於吏治,也不利於法治。至於乾隆說自己省了國庫的錢,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員上交的議罪銀,也是層層攤派從下級收取,說到底還是落在百姓身上買單。

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一個叫做尹壯圖的內閣學士給乾隆上奏,請求停止議罪銀製度的施行:

“督撫自蹈愆尤,聖恩不即罷斥,罰銀若干萬充公,亦有督撫自請認罰若干萬者。在桀驁者藉口以快其饕餮之私,即清廉者亦不得不望屬員之佽助。日後遇有虧空營私重案,不容不曲為庇護。是罰銀雖嚴,不惟無以動其愧懼之心,且潛生其玩易之念,請永停此例。”

為何議罪銀製度施行了整整十年,才有人上奏提議取消呢?第一,和珅一派的眾多貪官汙吏,身在局中者,自然不會提出什麼異議。第二,一部分雖不與和珅結黨,但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官員,也不願趟這趟渾水。第三,即便有少數敢言直諫的官員,因為在京中不瞭解地方情況,也並未意識到議罪銀製度的弊端。

而這位尹壯圖,因前年父親去世,回雲南丁憂,在回鄉與返京這一來一去,走遍大半個中國,看到了許多地方官員貪汙挪用,魚肉百姓的現象。尹壯圖出於內心的正義感,即便已經不在御史的職位上,仍然將地方的實情上奏給乾隆,希望乾隆能夠派人和他一起到地方祕密查探官員貪腐現象,並早日取消這一惡政。

"

和珅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晚年被定罪抄家時,從和珅家查抄出的財產之多,使人瞠目結舌。甚至有人傳言,和珅還有許多埋藏起來未被發現的財產,加起來抵得上大清國十年的財政收入。

長期以來,和珅都是人們口中這則鉅貪故事裡的最大反派,利用了乾隆皇帝對他的信任,欺下瞞上,肆意斂財,貪腐被描述成和珅個人的行為。

然而,我們也不禁要問一個問題:和珅如此明目張膽地貪腐,難道乾隆真的一直被矇在鼓裡,無意中縱容了和珅?又或者換個角度說,假如上面沒有“保護傘”,和珅如何能夠如此順利地構建起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腐網絡?

所以事實的真相是,乾隆對和珅的行為不僅知情,而且還間接地參與了和珅集團的貪腐活動,是躲在和珅背後清朝的最大老虎。乾隆從老百姓手中貪汙的財產數額,相信並不亞於和珅,只是乾隆作為一國之主,可以利用皇權將自己的貪汙行為在程序上進行合法化,把貪墨的財產轉化為合法收入。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即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和珅提議創設的“議罪銀”制度。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乾隆劇照

即便是對這段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也可以顧名思義地猜測,所謂議罪銀,是一種交錢好商量的制度。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項特別的制度。

首先是誰來交?乾隆雖然要收錢,但也要注意影響,因此範圍不能鋪得太大,最好是從最少的鵝身上拔最多的毛。另外對當時的官員而言,不要認為給皇帝上供是虧本買賣,花錢贖罪實際上是一種特權,這就決定了只有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才有給乾隆交議罪銀的資格。從實踐上看,至少是幹到地方督撫這一級別,而且與和珅關係比較好的官員,才有機會給乾隆上供。

其次是怎麼交?乾隆與和珅創設的議罪銀,一個非常具有“創新”思維的特點,在於其設定的預收款制度。很多人以為,議罪銀是官員犯了罪才要上繳,用來給自己贖罪,但乾隆為了收到更多的銀兩,准許大官們花今天的錢,贖明天的罪,提前繳納議罪銀,相當於給自己買個保險,以後如果犯了法,就可以根據提前繳納議罪銀的數額來抵罪。

最後是交給誰?由於議罪銀不屬於稅收,所以並非上繳國庫,而是打到內務府的賬戶上。而內務府是皇帝的管家,所以這些數額龐大的議罪銀,就相當於直接進了皇帝的腰包了。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和珅劇照

瞭解了上述議罪銀的特點之後,相信大家都能看清議罪銀的本質,乃地方大員直接向皇帝行賄。如此不合理的制度,為何能夠得到施行呢?原因在於乾隆與和珅一直在鼓吹議罪銀的兩項好處:

第一,當地方官員犯了法,情節不是很嚴重的話,如果降職革職則罰得太重,如果不處理則太過姑息,罰款作為一種折中的方法,能夠給到這些官員一些懲戒和警示作用。

第二,議罪銀上交到內務府,那麼皇帝的很多開銷就不用走財政渠道。比如乾隆後幾次下江南遊玩,一路上極盡奢靡,花錢如流水,但只靠內務府收的議罪銀便能支持這些花銷,不用動用國庫的資產。因此乾隆與和珅還鼓吹,議罪銀實際上是替國家財政省了錢。

上面這些自欺欺人的理由,只是乾隆與和珅為了推行議罪銀製度找出來的藉口,而這個口子一開,下邊的大臣都知道皇帝是什麼意思,於是紛紛掏腰包給乾隆交罰銀。先是二萬兩、三萬兩地往上報,後來漲價到五萬兩、十萬兩,報少了還擔心會得罪乾隆。這樣一來,乾隆的內務府是財源滾滾,富得流油了。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乾隆劇照

然而正如我們前面所講到,就算乾隆與和珅把議罪銀的好處吹得天花亂墜,但本質上來講,這就是給官員們貪汙受賄開方便之門,一經施行,必然百弊叢生。官員們交了議罪銀以後,相當於從皇帝手中買了個未來犯罪的保險,可以無後顧之憂,更加肆無忌憚,既不利於吏治,也不利於法治。至於乾隆說自己省了國庫的錢,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員上交的議罪銀,也是層層攤派從下級收取,說到底還是落在百姓身上買單。

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一個叫做尹壯圖的內閣學士給乾隆上奏,請求停止議罪銀製度的施行:

“督撫自蹈愆尤,聖恩不即罷斥,罰銀若干萬充公,亦有督撫自請認罰若干萬者。在桀驁者藉口以快其饕餮之私,即清廉者亦不得不望屬員之佽助。日後遇有虧空營私重案,不容不曲為庇護。是罰銀雖嚴,不惟無以動其愧懼之心,且潛生其玩易之念,請永停此例。”

為何議罪銀製度施行了整整十年,才有人上奏提議取消呢?第一,和珅一派的眾多貪官汙吏,身在局中者,自然不會提出什麼異議。第二,一部分雖不與和珅結黨,但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官員,也不願趟這趟渾水。第三,即便有少數敢言直諫的官員,因為在京中不瞭解地方情況,也並未意識到議罪銀製度的弊端。

而這位尹壯圖,因前年父親去世,回雲南丁憂,在回鄉與返京這一來一去,走遍大半個中國,看到了許多地方官員貪汙挪用,魚肉百姓的現象。尹壯圖出於內心的正義感,即便已經不在御史的職位上,仍然將地方的實情上奏給乾隆,希望乾隆能夠派人和他一起到地方祕密查探官員貪腐現象,並早日取消這一惡政。

官員舉報貪汙 和珅向乾隆獻一計策:讓他絕對查不出證據

乾隆老年畫像

尹壯圖的天真之處,在於以為乾隆被和珅等人矇蔽,不知道地方的實際情形,才會搞出議罪銀這項制度。但實際上,乾隆一開始的初衷就是撈錢,議罪銀製度的種種弊端他不是不知道,只是假裝不存在而已。不過既然尹壯圖提出了這件事,乾隆也不便再不聞不問,而且正好利用此事立一個典型,通過打擊尹壯圖,堵上其他人的嘴。

按照尹壯圖的請求,乾隆派了一個人與他去地方查探虧空。而乾隆之所以這樣做,是聽取了和珅給他獻的一個計策——即將計就計,派出和珅的一位親信陪同尹壯圖到地方調查,同時提出一個條件,就是為了防止擾民,每到一個地方調查,要提前給當地官員發通知。

尹壯圖一聽這個條件,自知中了皇帝的陷阱——如果提前公開行程,各地官員早有準備,自然什麼都查不出來——於是連忙上奏,說自己前面措辭過當,請皇上收回成命。

但事到如今,乾隆已經不會給尹壯圖機會反悔了,一定要他到地方去實地調查。尹壯圖只好走過場般地到山西、直隸、山東、江南等各省查探,每到一處,和珅的心腹就先安排自己遊宴數日,等地方官員做好了充分準備,才開始清點倉庫,根本不給尹壯圖任何查到虧空證據的機會。

這樣一來,尹壯圖白白落得個欺君的罪名,被刑部議罪為斬立決,最後還是乾隆“格外開恩”,免了尹壯圖死罪,改為降職。尹壯圖的遭遇實為乾隆對其他官員的一記敲打,自此之後也沒人敢輕易上奏提議取消議罪銀製度了。

參考資料:《清實錄乾隆朝實錄》《清史稿·列傳一百九》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