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悲劇原因有很多,他的老師和身邊的太監說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撰文:趙立波

題記:如果不是在四歲那年被慈禧強硬從他母親懷抱中抱進宮中放在冰冷的帝國椅子上,那麼光緒的一生可能在平靜、快樂中當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中度過。他的青春、愛情都被帝國所改變,成了精神殉國的一位可憐的男人。這個從外表來看清秀、文弱的光緒帝,在陰森的宮廷長大後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面:暴躁、偏執、驕縱,厚厚的紫禁城的宮牆妨礙了他的正常發育,只不過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對其進行性格上的分析。

沒有父愛、母愛,在宮廷教育下,青春期的他成了品學兼優的男孩

進入青春期後的光緒,沒有懵懵懂懂的愛情,卻開始惦記其天下的萬民,在一篇文章中,他深情地寫到:“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心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故一民飢,曰我飢之;一民寒,曰我寒之……。”【1】

光緒悲劇原因有很多,他的老師和身邊的太監說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光緒照片

這種文字的風格並非多麼出奇,甚至清代宮廷長大的皇子皇孫都能寫得出來。重要的是,這種宮廷思維、宮廷教育的文風已經生長進他的思維和血液。而他的老師翁同龢這是這一思維的生產者。

6歲開始,在慈禧的親自安排下,小光緒就開始了讀書啟蒙,“皇帝尚在沖齡,養正之功,端宜講求。”【2】對於再度成為帝師的翁同龢,當接到慈禧的任命後竟然“涕泣失聲”,【3】此前他悉心教導的同治帝在19歲時就因病離世,除了天資聰明外,學業並不算太過突出,再次成為帝師,讓他多少感到意外和壓力,同時翁同龢認為慈禧“性極無恆,今日愛是人,翼日則恨之如毒。存心深,而衡人輒不得其當。”【4】這樣的主子非常難伺候。

光緒悲劇原因有很多,他的老師和身邊的太監說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皇室小孩照片

三歲看到老,這個孩子雖然聰明,做事卻不見許多耐心,甚至很不聽話。翁同龢每天給小光緒的學習內容就是認字、聽講書、讀生書、背熟書。久了這個孩子便很不耐煩,有時乾脆閉口不讀,無論翁同龢如何勸,就是不予應答,甚至離開座位表示抗議。“嬉戲啼呼”,把翁同龢急的非常緊張,“如何如何”,“竭力斡旋”、“勉強對付”、“勉強遷就”、“無之如何”、“真惱人哉!”與其說翁同龢是他的帝師,不如說是他最早的“幼教”。在翁同龢悉心呵護下,小光緒逐漸長大起來。到了光緒八年(1882)以後,這種宮廷教育逐漸走上正軌,光緒開始迷戀上了讀書,每當宮中舉行節日、慶典時,都會按照慈禧愛好舉辦一些戲臺活動,而光緒卻對這些不感興趣,他經常是一個人在書房裡安靜的讀書寫字,並說:“鐘鼓雅音,此等皆鄭聲”,“隨從人皆願聽戲,餘不願也。”【5】

光緒悲劇原因有很多,他的老師和身邊的太監說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帝師翁同龢

老師翁同龢不光是教她讀書寫字,在小光緒眼裡,還是宮中唯一的親人。在老師的影響下,早在光緒三年(1877)時,就常常說出讓周圍人感到一驚的言論。七歲那年,天氣久未落雪,一天看到宮外雪花漫天的時候,這個孩子興奮異常,跑到門口默默向上蒼表示感謝。太監害怕冷到,勸他回屋,小光緒氣憤地說:“你們真不懂我的心思,就像長沮、桀溺不理解孔子一樣!”也是這年,老師要回常熟掃墓,小光緒很捨不得離開老師,甚至低落到讀書不再出聲的地步。當翁同龢回來後,小光緒深情地說:“吾思汝久矣”,然後朗朗讀書,連太監都感嘆說:“久不聞此聲也。”【6】與此同時,慈禧對這個孩子少有暖意,處處以極端嚴厲,動輒訓斥罰跪。一段時間裡,這個孩子被慈禧訓斥得“抑鬱”、“精神殊遜”,小皇帝“每日必至太后請安,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罰令長跪”這個孩子雖然小,卻自尊特別強,他多麼希望能夠得到眼前這個“親爸爸”愛憐之情和讚美,宮廷巨大的柵欄,把他變得越來越沒安全感,甚至發展到說話結結巴巴。

光緒悲劇原因有很多,他的老師和身邊的太監說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翁同龢日記

厚厚的宮牆阻擋了時光的進入,卻未能停止小光緒的成長,一轉眼他已經度過了青春期,所學的帝王教材如同身高一般緊隨,僅翁同龢給光緒講過的書就不下數十種,大致包括政治理論,帝王之學、歷史、地裡、經文和詩詞曲賦等等。傳統文化如同學業一般流進了光緒的所有思維,在慈禧看來,這個光緒除了性格內向靦腆、膽小外,她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尤其學業良好,能寫一筆非常漂亮的正楷和文章,許多晦澀的典籍也能倒背如流,可以說翁同龢的教育是合格的,甚至光緒的學業成就不在當年的乾隆之下。“除了口吃這一先天不足外,無論在哪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同治帝。”【7】

光緒鮮為人知的性格弱點,讓他既偏執又暴躁,由此導致悲劇命運

如果以為光緒的性格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斯斯文文的白面書生就大錯特錯了,作為近距離觀察他成長的老師翁同龢在其大篇幅日記中,把光緒所有的性格都記錄了下來,甚至光緒的性格的複雜讓他都琢磨不透。這個青年光緒與清秀、文弱相對的另一面是暴躁、驕縱、偏激。

光緒悲劇原因有很多,他的老師和身邊的太監說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清朝皇室子弟

早在光緒九年(1883年)半年的一段時間裡,十二歲的小皇帝發了六次脾氣,不知道為什麼在後殿大發脾氣,“拍表上玻璃”,被碎片扎得“手盡血也”。一段時間後又與“中官鬧氣”,並把太監的臉打破了。動不動就摔東西,翁同龢在日記中擔憂地寫道“聖性如此,令人恐懼”。又過了一個月“與中官鬧氣”,“撲而破其面”,一次上課時,不知什麼原因,竟然摔破墨盒。此後“踢破玻璃窗”,動輒大怒的記載比比皆是。“他性情急躁,喜怒無常,他手下的太監都不敢親近他。他常常夜間不睡,半夜三更起來批閱奏摺,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罵混賬。”【8】甚至在光緒的世界裡,唯一能夠讓他感到害怕的只有他的姨媽慈禧太后,大臣們經常因為害怕光緒,而去慈禧那裡尋求庇護“皇上天性,無人敢攔”。

這種性格到了被囚禁的時候也未能改變,1904年,光緒要給自己安裝電話,太監說目前沒有貨。光緒大怒,要求太監一日辦完,否則長嘴。“藉此事可知老太太之嚴待並非無因也,藉此可知當今之難以有為。實可憂也。且聞當今性情急躁,雷霆雨露均無一定,總之太君無論如何高壽,亦有年所,一旦不測,後是不堪設想。”【9】

光緒悲劇原因有很多,他的老師和身邊的太監說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慈禧揮手照片

從教育和培養來講,光緒的性格畸形,完全也是因為宮廷之中缺乏基本正常倫理原因所致,在無父無母,只有一位年邁固態保守的老師培養下,剩下的要麼就是周圍一大群人的“過度服務”,要麼就是慈禧的“雷霆之威”,讓光緒的性格多了兩個極端。後來做過溥儀的教師談到對溥儀的教育時,說出了能夠解釋光緒性格的一些話:“我認為,如果有必要的話,任何東西都可以犧牲,而不應讓他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10】

在他徹變法失敗後,自尊極強的光緒帝不得不這樣說明:“是固自己糊塗,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國脈,通融試用西法,並不敢聽信康有為之法也。”【11】

這樣的時候,光緒依舊堅持學習“朝夕研求”其中“於西學書尤留意”德齡在《清宮禁二年記》這樣描述:“每早見皇帝,當餘有暇時,光緒帝必問英文,所知甚多。餘見皇帝,極有趣味。在太后面前,面容肅默,或有時如一呆子。若離開時,全然又是一人。”幽禁的高牆折射了光緒帝唯一向往世界的渴望目光。

光緒悲劇原因有很多,他的老師和身邊的太監說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慈禧太后

光緒和德齡要分別時,像朋友依依分別時,真誠道別。然而就這次談話,卻很能全面表達光緒囚禁時的真正心態:“我沒有機會把我的意思宣佈於外,或有所作為,所以外間都不大知道我。我不過是替人做樣子的,後來再有外人問你,你只告訴他我現在所處地位實在的情形。我有意振興中國,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12】

光緒朝的吳永,生動地記錄下光緒的精神狀態:“見臣下尤不能發語”,每次朝見,“先相對數分鐘,均不發一言,太后徐徐開口曰:‘皇帝,你可問話。’乃問:‘外間安靜否,年歲豐熟否?’凡歷數百次,只此兩語,即一日數見亦如之。”光緒終於徹底在這種氛圍下走下了精神崩潰的終結。對此在《宮女回憶錄》中也有清晰記載:“好像他下定狠心,不管外界如何,他只是裝聾作啞。一個血氣方剛的人,收斂到這個程度,也是非常痛苦了。”

中國有句哲理名言:“性格決定命運”,以光緒的畸形性格,間接形成了這種悽慘命運,似乎也並非意外,然而,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受害者,而一手掌控他的悲劇命運的人既是慈禧,更是整個愛新覺羅家族。

註釋:

【1】《已酉年御文》,《清代皇帝傳略》第372頁。

【2】《光緒朝華東錄》第一卷,第12頁。

【3】《翁同龢日記》,乙亥十二月十二日

【4】《清宮禁二年記》,《清代野史》,第二輯,第218頁。

【5】《翁同龢日記》,乙卯年五月二十九日。

【6】《翁同龢日記》乙卯十一月初八日。

【7】《紫禁城的黃昏》莊士敦著。

【8】《宮女談往錄》第34頁。

【9】《辛亥革命前後,盛宣懷檔案資料選編之一》

【10】《莊世敦回憶錄》第108頁。

【11】《清廷戊戌朝變記》

【12】《清宮禁二年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