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休官員為自己的父親盡孝心,為何乾隆卻判處他“絞立決”'

"

尹嘉銓是清乾隆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官至大理寺卿,在清朝歷史上也算小有名氣。他不但上書乾隆,希望在全國推廣學習《小學》,還編撰了《小學大全》,受到乾隆的嘉許。

"

尹嘉銓是清乾隆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官至大理寺卿,在清朝歷史上也算小有名氣。他不但上書乾隆,希望在全國推廣學習《小學》,還編撰了《小學大全》,受到乾隆的嘉許。

一退休官員為自己的父親盡孝心,為何乾隆卻判處他“絞立決”

(尹嘉銓劇照)

但就是這樣一位三品大員,居然在退休致仕後,還遭到了“絞立決”的懲罰,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是尹嘉銓貪贓枉法,又或是結黨謀反,才招致如此刑罰?

其實都不是,尹嘉銓之所以或有如此下場,都來源於他瞎折騰。

那麼,一個已經身處江湖之遠的閒雲野鶴,究竟是什麼原因惹得乾隆雷霆震怒呢?

事情還得從尹嘉銓的老子說起。

尹嘉銓的父親名叫尹會一,在清史上也同樣有點名氣,官至吏部侍郎。《清史稿》說他“立品端廉,持心忠正”,不但在任上“勸農桑,販窮黎,敦本務實”,十分重視農業,而且關心百姓疾苦。在雍正五年,荊州石首縣遭遇饑荒時,能“立賑其眾”,避免了上萬饑民流離失所。

同時,由於尹會一幼年喪父,對母親極有孝心,聽說母親在老家染病後,立即上書“回籍養親”,辭官回家奉養老母7年。直到老母離世,才又離家赴任,最終積勞成疾,累死在任上。乾隆曾被他的孝心打動,專門賜詩予以表彰。

和父親比起來,尹嘉銓的政績就有點相形見絀了。但他有一點比他老子強,那就是能折騰,會嘚瑟,以至於他的名氣大過其父很多。

話說乾隆46年,尹嘉銓已從高幹位置上退了下來,隱居在河北博野。本來該頤養天年了,但偏偏碰上乾隆朝拜五臺山,歸來途中駐蹕河北保定。

此時的尹嘉銓心中便又起了波瀾,尋思著既然皇上駕臨我的老家,我這個曾經的“名儒”,是不是也應該去湊個熱鬧,刷刷存在感,參與接駕呢?但左等右等,既不見地方官的邀請函,也不見皇帝召見的懿旨,真是心急如焚啊。

"

尹嘉銓是清乾隆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官至大理寺卿,在清朝歷史上也算小有名氣。他不但上書乾隆,希望在全國推廣學習《小學》,還編撰了《小學大全》,受到乾隆的嘉許。

一退休官員為自己的父親盡孝心,為何乾隆卻判處他“絞立決”

(尹嘉銓劇照)

但就是這樣一位三品大員,居然在退休致仕後,還遭到了“絞立決”的懲罰,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是尹嘉銓貪贓枉法,又或是結黨謀反,才招致如此刑罰?

其實都不是,尹嘉銓之所以或有如此下場,都來源於他瞎折騰。

那麼,一個已經身處江湖之遠的閒雲野鶴,究竟是什麼原因惹得乾隆雷霆震怒呢?

事情還得從尹嘉銓的老子說起。

尹嘉銓的父親名叫尹會一,在清史上也同樣有點名氣,官至吏部侍郎。《清史稿》說他“立品端廉,持心忠正”,不但在任上“勸農桑,販窮黎,敦本務實”,十分重視農業,而且關心百姓疾苦。在雍正五年,荊州石首縣遭遇饑荒時,能“立賑其眾”,避免了上萬饑民流離失所。

同時,由於尹會一幼年喪父,對母親極有孝心,聽說母親在老家染病後,立即上書“回籍養親”,辭官回家奉養老母7年。直到老母離世,才又離家赴任,最終積勞成疾,累死在任上。乾隆曾被他的孝心打動,專門賜詩予以表彰。

和父親比起來,尹嘉銓的政績就有點相形見絀了。但他有一點比他老子強,那就是能折騰,會嘚瑟,以至於他的名氣大過其父很多。

話說乾隆46年,尹嘉銓已從高幹位置上退了下來,隱居在河北博野。本來該頤養天年了,但偏偏碰上乾隆朝拜五臺山,歸來途中駐蹕河北保定。

此時的尹嘉銓心中便又起了波瀾,尋思著既然皇上駕臨我的老家,我這個曾經的“名儒”,是不是也應該去湊個熱鬧,刷刷存在感,參與接駕呢?但左等右等,既不見地方官的邀請函,也不見皇帝召見的懿旨,真是心急如焚啊。

一退休官員為自己的父親盡孝心,為何乾隆卻判處他“絞立決”

(乾隆劇照)

要不,就親自去迎接皇上,盡一盡老臣的忠君之心吧。尹嘉銓心裡尋思,但一來人走茶涼,沒人會搭理他,二來未奉詔私自前往,必定獲罪,說不定腦袋不保,該如何是好呢?

尹嘉銓不愧是“名儒”,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急忙喚來兒子尹紹淳,交給他兩份奏摺,如此這般的交代一番,重點是務必親自將這兩份關鍵的奏摺交到乾隆的手上。尹紹淳不敢違抗父命,騎上一匹快馬,風馳電掣地趕往保定。

也就是這兩份奏摺,要了尹嘉銓的老命,也讓他“名垂清史”。

這乾隆皇帝正在保定行宮休整,聞報尹嘉銓的兒子覲見,心想好歹是為大清做過些許貢獻的老幹部,尊老愛幼是大清的優良傳統,反正閒來無事,那就見一見吧。

尹紹淳在山呼“萬歲”後,急忙從懷裡摸出了父親的第一份奏摺呈上,乾隆打開一看就臉色微變,原來尹嘉銓是想奏請皇帝為已故父親尹會一賜諡號。

這尹嘉銓的小算盤倒是打得挺好,皇帝不是曾表彰父親有孝心嗎,我作為兒子替父請諡,不也是盡孝嗎?順便也讓尹家揚名立萬,一舉兩得。

可是,這帝王之心素來不可捉摸,不是有“伴君如伴虎”的警語嗎?乾隆面露慍色:“諡乃國家定典,豈可亂求?此奏本當交部治罪,念汝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逭矣!”

這意思再明確不過了,尹會一有何資格配享諡號?何況你尹嘉銓倚老賣老,不親自前來見駕,打發一個黃口小兒來,也太不把朕放在眼裡了。

"

尹嘉銓是清乾隆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官至大理寺卿,在清朝歷史上也算小有名氣。他不但上書乾隆,希望在全國推廣學習《小學》,還編撰了《小學大全》,受到乾隆的嘉許。

一退休官員為自己的父親盡孝心,為何乾隆卻判處他“絞立決”

(尹嘉銓劇照)

但就是這樣一位三品大員,居然在退休致仕後,還遭到了“絞立決”的懲罰,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是尹嘉銓貪贓枉法,又或是結黨謀反,才招致如此刑罰?

其實都不是,尹嘉銓之所以或有如此下場,都來源於他瞎折騰。

那麼,一個已經身處江湖之遠的閒雲野鶴,究竟是什麼原因惹得乾隆雷霆震怒呢?

事情還得從尹嘉銓的老子說起。

尹嘉銓的父親名叫尹會一,在清史上也同樣有點名氣,官至吏部侍郎。《清史稿》說他“立品端廉,持心忠正”,不但在任上“勸農桑,販窮黎,敦本務實”,十分重視農業,而且關心百姓疾苦。在雍正五年,荊州石首縣遭遇饑荒時,能“立賑其眾”,避免了上萬饑民流離失所。

同時,由於尹會一幼年喪父,對母親極有孝心,聽說母親在老家染病後,立即上書“回籍養親”,辭官回家奉養老母7年。直到老母離世,才又離家赴任,最終積勞成疾,累死在任上。乾隆曾被他的孝心打動,專門賜詩予以表彰。

和父親比起來,尹嘉銓的政績就有點相形見絀了。但他有一點比他老子強,那就是能折騰,會嘚瑟,以至於他的名氣大過其父很多。

話說乾隆46年,尹嘉銓已從高幹位置上退了下來,隱居在河北博野。本來該頤養天年了,但偏偏碰上乾隆朝拜五臺山,歸來途中駐蹕河北保定。

此時的尹嘉銓心中便又起了波瀾,尋思著既然皇上駕臨我的老家,我這個曾經的“名儒”,是不是也應該去湊個熱鬧,刷刷存在感,參與接駕呢?但左等右等,既不見地方官的邀請函,也不見皇帝召見的懿旨,真是心急如焚啊。

一退休官員為自己的父親盡孝心,為何乾隆卻判處他“絞立決”

(乾隆劇照)

要不,就親自去迎接皇上,盡一盡老臣的忠君之心吧。尹嘉銓心裡尋思,但一來人走茶涼,沒人會搭理他,二來未奉詔私自前往,必定獲罪,說不定腦袋不保,該如何是好呢?

尹嘉銓不愧是“名儒”,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急忙喚來兒子尹紹淳,交給他兩份奏摺,如此這般的交代一番,重點是務必親自將這兩份關鍵的奏摺交到乾隆的手上。尹紹淳不敢違抗父命,騎上一匹快馬,風馳電掣地趕往保定。

也就是這兩份奏摺,要了尹嘉銓的老命,也讓他“名垂清史”。

這乾隆皇帝正在保定行宮休整,聞報尹嘉銓的兒子覲見,心想好歹是為大清做過些許貢獻的老幹部,尊老愛幼是大清的優良傳統,反正閒來無事,那就見一見吧。

尹紹淳在山呼“萬歲”後,急忙從懷裡摸出了父親的第一份奏摺呈上,乾隆打開一看就臉色微變,原來尹嘉銓是想奏請皇帝為已故父親尹會一賜諡號。

這尹嘉銓的小算盤倒是打得挺好,皇帝不是曾表彰父親有孝心嗎,我作為兒子替父請諡,不也是盡孝嗎?順便也讓尹家揚名立萬,一舉兩得。

可是,這帝王之心素來不可捉摸,不是有“伴君如伴虎”的警語嗎?乾隆面露慍色:“諡乃國家定典,豈可亂求?此奏本當交部治罪,念汝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逭矣!”

這意思再明確不過了,尹會一有何資格配享諡號?何況你尹嘉銓倚老賣老,不親自前來見駕,打發一個黃口小兒來,也太不把朕放在眼裡了。

一退休官員為自己的父親盡孝心,為何乾隆卻判處他“絞立決”

(尹紹淳劇照)

​如果尹紹淳就此打住,興許還能救他爹一命,但偏偏尹紹淳是一個榆木腦袋,不善察言觀色,只是一味地記住了父親的要求,無論如何都得把兩份奏摺交給皇上。於是,他又掏出了第二封要命的奏摺再次呈上。

乾隆耐著性子匆匆御覽了一下,發現尹嘉銓竟請求皇上恩准他父親從祀文廟。乾隆立即龍顏大怒,將奏摺一把扔回給了尹紹淳,破口大罵:“竟大肆狂吠, 不可恕矣!”

就這樣,尹嘉銓自作聰明地用兩份奏摺將自己送進了大牢。在皇帝的親自過問下,刑部對尹嘉銓進行了刨根問底式的細緻審查。

尹嘉銓是讀書人,要找出他的罪狀,當然得從他讀過的書、寫過的文章中仔細搜尋,終於,主審官員找到了他“狂悖、僭越、大不敬”等諸多罪狀,直審的尹嘉銓在刑部大堂上狂扇自己的耳光,大罵自己是假道學、偽君子,是欺世盜名、寡廉鮮恥之徒。

審訊結束後,主審官員據實呈報乾隆,“相應請旨,將尹嘉銓照大逆律凌遲處死”。乾隆憐憫尹嘉銓,將凌遲改為了“絞立決”,罪不及家人。

尹嘉銓的真正死因,表面上看是因為他瞎折騰,為老不尊。實際上還是封建帝王的皇權思想作祟。在乾隆眼裡,太平盛世是不會有名臣的,國富民強全是帝王的功勞,哪有臣子的份兒?尹嘉銓為臣數十年,這個道理都沒能悟透,偏要出風頭,為父索要名臣諡號,這不是找死嗎?

(參考資料:《清史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