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本文轉載自NOWNESS現在

撰文 林松

導演是個神聖的職業。

他說一不二,籠罩藝術光環,通過影像,向世界施加影響。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沒有人生來就是導演。盧米埃爾兄弟是這個行業的祖師爺,但他們首先是照相館老闆的兒子,是經營相機和攝影感官器件製造的企業家。他們創造了現實主義的電影風格,但很少人把他們看作導演,這不過是他們在探索興趣和拓展生意之餘獲得的一個身份。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來自法國里昂的盧米埃爾兄弟(Louis and Auguste Lumière)

許多人認為,就像其他藝術家一樣,導演是不可培養的。其他職業,如醫生、律師、會計師等,有一條清晰的職業成長路徑,按步就班地晉升。但導演呢?對普羅大眾來說,導演好像孫悟空,突然有一天從石頭蹦出,帶著作品,掛著導演的頭銜,出現在大眾面前。

| 導演的門檻很高,

可以說全才也不為過。

他不但要懂得表演、編劇、攝影、剪輯等電影基本技能,能夠指導美術、道具、燈光、特效和服裝等,還要具備一定的領導力。導演是片場的大腦,身邊總是圍繞一大幫人,聽他號令。

很多導演是獨裁者,希區柯克、黑澤明、周星馳和昆汀·塔倫蒂諾等人,享有片場暴君的“盛譽”。一向以儒雅聞名的李安,在片場也是說一不二。拍《臥虎藏龍》時,他動不動讓周潤發NG數十次。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臥虎藏龍》,2000

一方面,導演的門檻如此之高,令人望而卻步,普通人想當導演難如登天;另一方面,很多人輕易地跨越門檻,踏平這條畏途。看一組有趣的數據:

奧遜·威爾斯拍出《公民凱恩》時,25歲;庫布裡克拍出《恐懼與慾望》時,25歲;特呂弗拍出《四百擊》時,29歲,戈達爾拍出《筋疲力盡》時,30歲;斯皮爾伯格拍出《大白鯊》時,29歲;科波拉拍出《教父》、盧卡斯拍出《星球大戰》時,均是33歲。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公民凱恩》,1941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恐懼與慾望》,1953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四百擊》,1959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精疲力盡》,1960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大白鯊》,1975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教父》,1972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星球大戰》,1977

這些你知道的大導演,年紀輕輕就確立了自己的風格,甚至拍出了代表作。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相比膠片時代,今天影像創作的門檻降到極低,當導演,其實沒那麼神祕。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臺手機,隨手拿起,拍段抖音,稍微剪輯一下,發出去就是一部短片,運氣好的話能贏得一串兒贊。就像某視頻平臺的廣告語所說,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只不過,很少人能以導演為業,至於成為真正的電影作者,更是鳳毛麟角。

| 導演的成長路徑並非無跡可循。

但凡大導演,通常從小有一個電影夢,年紀輕輕就立志成為一名導演,並著手開始電影實踐。例如電影頑童斯皮爾伯格,12歲時從父親出獲得一部袖珍攝影機,激發了他創作電影的熱情。科恩兄弟小時候,用幫鄰居修剪草坪的錢買了一部超8毫米的攝影機,開始模仿B級片創作。這間接影響了他們的處女作《血迷宮》。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血迷宮》,1984

電影創作投資巨大,動輒成千上萬,商業鉅製的製作成本以億美金計,小成本電影也要幾十萬人民幣。年輕導演即使擁有才華和能力,假如得不到投資,也難以成名。那些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的導演,無不仰賴其背後成熟的電影工業。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克里斯托弗·諾蘭

《追隨》,1998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羅德里戈·科爾特斯

《活埋》,2010

電影工業早期盛行師徒制。電影新人要出頭,大多是從演員或者在片場打下手開始,在導演身邊耳濡目染,漸漸接過導筒,實現代際傳承。

以我們熟悉的香港電影圈為例,一代宗師胡金銓帶出了許鞍華、張艾嘉等名導,許鞍華又帶出關錦鵬;張徹弟子眾多,吳宇森、鮑德熹等人均是出其門下;還有王晶的父親王天林,這個滿臉笑嘻嘻的胖子年輕時是著名導演,帶出了杜琪峰、林嶺東、林德祿等多人。時至今天,以老帶新的傳統仍是香港電影傳承的重要力量。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左:許鞍華,《女人,四十》,1995

右:關錦鵬,《胭脂扣》 ,1987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杜琪峰,《槍火》,1999

日本電影黃金時代,數個製片廠寡頭競爭,也盛行片廠師徒制。眾所周知的有山本嘉次郎和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和今村昌平。今村開設橫濱放送映畫學校,培養了三池崇史、李相日、新藤風等導演。電影業的師徒不但傳承了電影的專業技能,也共享著編導、攝製、後期等創作資源,最後體現為一脈相承的影像風格。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黑澤明,《亂》 ,1985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左圖:三池崇史,《熱血高校2》,2009

右圖:新藤風,《鋼盔美眉的異想世界》,2006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1953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以黑澤明之死為劃分標誌,日本製片廠時代落幕,電影業的師徒制也逐漸走向沒落。

好萊塢以製片人為中心,像賽爾喬·萊翁內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之間的傳承鳳毛麟角。他們早早催生了以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和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為代表的學院教育,為電影產業培育大量人才,也逐漸成為全球電影教育的範本。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賽爾喬·萊昂內,《美國往事》,1984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換子疑雲》,2008

然而作為一門手藝,電影人口耳相承的教育方式對新導演的作用仍然不可取代。單憑學院教育和自我摸索,依舊不如在前輩導演身邊聆聽指教來得直接和深厚。

2017年青年導演胡波在世界影壇大師貝拉·塔爾的指導下拍出了《井裡的人》。貝拉·塔爾的作品晦澀,充滿意象,廣受專業影迷的追捧。胡波也成為了這種電影風格的傳承者。

《井裡的人》,2017

然而,胡波後來以爭議性的自殺結束生命。《大象席地而坐》是他的處女作長片,也是他的遺作,在各大電影節上頗受好評。而胡波之死引發的爭議,仍不時在許多電影新人心中泛起波瀾:這個時代,究竟怎樣做,才能成為心中想成為的導演?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2018

或許,這個答案並不存在,需要你自己摸索答案。

「往期回顧」

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成為一名導演,你怕了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