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看問題的深度?精英們用的都是這些“一學百通”的知識

怎樣培養看問題的深度?精英們用的都是這些“一學百通”的知識

鏡子物語:對一個問題理解的深度不同,這就是我與高手的根本差距。

如果你是一個愛讀書、愛學習的人,可能會有跟我一樣的經歷。走進一個偌大的圖書館,面對一排排滿滿的書架,感覺很興奮,“啊,有這麼多書,真好!”但馬上,你就會有些焦慮,“我該從哪一本讀起?”

你抽出一本書,翻幾頁,放下,再抽出另一本看看,好長時間都拿不定主意。最後憑直覺選出了一本,但一邊看腦子裡還在不住自問:另一本會不會更好一些?

這種心態很好理解,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跟不上我們對知識的渴求,所以首先該選擇什麼,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面前,都有一片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汪洋大海,而我們卻似乎變得更加茫然失措。花了很多時間,學了很多東西,最後也沒怎麼用,過段時間就都忘了。究竟哪些東西,能真正提升自己,哪些知識是最有學習價值的?

成甲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指出:這世上,確實存在一種“含金量”最高的知識,能起到“四兩撥千金”的效果。這種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你就能變得更智慧、更深刻,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中,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難題,獲得這個時代的超級競爭力。

怎樣培養看問題的深度?精英們用的都是這些“一學百通”的知識

01 知識海洋中的“鑽石”原來是它

什麼是知識?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點頭稱是,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篇文章對你而言就只是一個信息,而不是知識。

知識和知識又是不同的。有一些知識要比另一類知識能夠更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比如,你知道從山頂上滾下的石頭速度會越來越快,所以當遇到泥石流的時候就會往山體兩側跑,而不是試圖順著山谷與石頭比賽。

石頭會越滾越快,這對你便是一個有用的知識。不過,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定律F=ma,你就不僅僅能夠解釋為什麼下落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快,甚至有可能想辦法造出火箭。

像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就是知識裡的“鑽石”。

我們上學時,學數學、物理、化學,老師要求我們,重點要學習基本概念、背公式。因為只要弄懂了公式,不管題型再怎麼千變萬化,我們都能解出來。公式,就是底層規律,就是帶你走出知識迷宮的“金鑰匙”。

後來我們步入社會,渴望快速地提升自己,急切地學習大量的知識,卻丟掉了這把金鑰匙。我們學得太快、大雜,卻從不去思考其背後的本質和底層規律,以致於無法舉一反三,學一樣丟一樣,收穫和付出完全不成比例。

查理·芒格說:“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這裡所說的模型,就是底層規律。有了底層規律,你才能把學到的各種知識,按某種框架組織起來,使知識之間形成彼此的聯繫,最終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做到了這一點,你的知識水平,肯定會比一般人高出一個層次。

怎樣培養看問題的深度?精英們用的都是這些“一學百通”的知識

02 會說出“好答案”的人,很厲害

為什麼學習底層規律如此重要?因為它能大大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和認知效率。

什麼是認知深度?簡單地說,就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比如,有人問:為什麼北京房價那麼高?第一種回答:都是炒房團搞的!第二種回答:北京的土地供應稀缺,而高購買力人群又過度集中,所以推高了價格。

再比如,有人問:怎麼增加團隊的認同感?第一種回答:領導要經常開會強調!第二種回答:人的認同感來自全力以赴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參與的儀式感都很重要。

很顯然,第二個回答比第一個回答更有深度。因為第一個回答僅僅是對事情本身,或是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做出的;而第二個回答卻是在分析具體現象之後找出抽象規律而做出的。前者只能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後者能夠啟發我們由此及彼,更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總能作出第二種回答的人,都是很厲害、很有“功力”的人。

而我們所說的認知效率,與技術效率相對應。我們通常的學習方式是:閱讀專業著作,報名參加培訓,參加行業沙龍,向經理學習業務知識,我們努力學會了越來越多的業務套路,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新問題湧入,所以需要繼續看新書、學習新軟件、新套路……

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為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怪圈: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瞭解問題本質和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知識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學習就變成了一個生長和創造的過程。而只有讓自己的學習達到這個層面,你才能真正在學海無涯中找到一葉扁舟,開啟“四兩撥千斤”模式,極大地提升認知效率。

怎樣培養看問題的深度?精英們用的都是這些“一學百通”的知識

03 想突破,先改變思維方式

通過上面的分析,你可能明白了,想讓自己通過學習變得很厲害,學習最底層規律,才是王道。那麼,我們要怎樣學習底層規律呢?

首先,你得改變以前的一些學習習慣,培養三種新的思維方式,即:以少為多、以慢為快、充分聯繫。

一、以少為多。作為一個知識愛好者和寫作者,我一直信奉要大量讀書,以為只要書讀得多了,自然會變得博學,看問題有深度。但這麼多年過去,我與真正的高手之間,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讀書多當然是好的,但讀什麼才是關鍵。不加選擇地學知識,你的成長速度會很慢。其實世界上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做的,就是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這20%,就是底層規律。

現在流行“斜槓青年”,就是一個人身兼多職,什麼都會一點。比如,一個人既是會計,又是歌手、插畫師……你會說,嘗試多種職業,既能學到各種知識,又能鍛鍊自己的能力,還能增加收入,有什麼不好呢?

不好之處,就是這些互不相干的職業會分散你的精力,影響你的認知深度。而在今天這個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你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對它的認識足夠深刻,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話語權。所以與其盲目追求多元學習,不如圍繞某一個領域,從“吃透”它的底層規律做起。

二、以慢為快。面對知識的極速更新和他人的迅速崛起,我們內心充滿焦慮,希望迅速獲得更多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口號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各種速成班、短期訓練營層出不窮,也正是迎合了受眾這種“求快”心理。

對此,成甲說得特別好,他說快只是結果,不是原因。越是想快速提升能力,越是要下慢功夫。我們應該花最大的力氣,去打通那些“知識阻塞”,才能一通百通,成就真正的”快“。

成甲說,他有一次看書時,碰到了一個概念,叫“結構圖譜”。四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是啥意思就不知道了。於是他就翻開書,仔細研究關於這個概念的解釋,光是第一部分“結構”是什麼,短短300字,他就看了兩個多小時,做了幾千字的筆記。而最終研究明白“結構圖譜”這個概念,他連續用了五六天。

你可能會說,這也太慢了吧!但在這期間,他打通了很多阻礙,想明白了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一些詩歌很短而有衝擊力?我下次的演講可以如何優化節奏?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構思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現在你看出來了吧,他花的這些“慢功夫”,有多值!

三、充分聯繫。我以前的讀書方法是:一本書從頭讀到尾,看到好的句子或知識點,就摘抄下來。時間長了,知識點越來越多,筆記本越來越厚,但真到要用時,卻什麼也想不起來。

腦科學專家指出,提升記憶力的方法,是把你想記住的東西,與其他事物進行充分聯繫。所以,我們學知識時,一定不要孤立地看待一個問題,而是要隨時停下來想一想,這個知識點,我曾在哪本書、哪篇文章裡看到過類似的?那裡面說的有什麼不同?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尋找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我們就能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而將新知識與你以前接觸到的一些底層規律相聯繫,你更能“頓悟”一些可以直接改進工作的解決方案。這樣學習,你不用讀完一本書,就比讀完10遍書的人理解得更深入。

怎樣培養看問題的深度?精英們用的都是這些“一學百通”的知識

04 做精英,有章可循

改變了學習的思維方式,我們具體怎麼尋找和應用底層規律呢?

第一,從自己感興趣或正在從事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最重要的基礎知識。比如你是做營銷的,就要閱讀營銷領域的經典書籍,從中尋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把最基本的營銷概念、市場概念先徹底“吃透”。

第二、理論聯繫實際。學到了某個領域的概念和規律後,你要在實際工作中隨時留心,看看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是否應用了某些規律,或者,是否能運用某些規律,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我寫自媒體文章,就可以思考,是不是可以運用心理學上一些構建和增進認同的方法,來提升文章的吸引力?

第三,找到最重要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這一點對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非常重要。比如你可能知道1萬小時天才定律,大多數人的學習方法就是記住這個結論。但你要深入研究這個知識的出處是哪裡。仔細找一找,就會發現它其實來自心理學家對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這時,你對這個結論的可能適用範圍和可能的侷限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第四,拓展能力單元,構建認知框架。在事物底層規律這個層面,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是相通的。當你把某一領域的核心知識徹底吃透後,就可以擴展到相關領域,組成更大的能力單元,構建起自己的認知框架。比如,在商業分析中,你可以將複利、邊際效益、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組合成一個認知框架,用來判斷一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

怎樣培養看問題的深度?精英們用的都是這些“一學百通”的知識

綜上,當你瞭解了,底層規律是最有價值的知識,以及掌握這種知識所需要的思維方式和具體方法後,你就具備了成為一個知識大咖、商界精英的理論基礎。然而紙上談來終覺淺,如果你真的特別想提升自己的層次,那就和我一起,從現在開始,去實踐。


七稜鏡,資深媒體人,用碎片時間堅持寫原創的上班族,熱愛深度閱讀,崇尚自我管理的文字控。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領域的有用乾貨文,幫你少走彎路,越變越好,實現人生幸福加速度。微信公號:七稜鏡;頭條號:七稜鏡2010

歡迎關注、留言、轉發。期待遇見愛生活、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更多幹貨好文,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