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周代姬姓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溫縣

邢,周代姬姓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富辰之言:“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所謂“周公之胤”,意指上列六國受封之君皆為周公的子嗣。樑玉繩《古今人表考》說邢侯的排行為“周公第四子”。他於西周初年被周成王封為邢國之君。

邢:周代姬姓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溫縣

《左傳》

邢國始封之地在今河南省溫縣東部。邢作為地名,起源甚古,可能與太行八陘中的“太行陘”有關。據《爾雅》稱,連山中斷為陘。太行首始河內,其“太行陘”在今河南省沁陽市北偏西15公里的關帝廟西側,南距溫縣“邢丘”不遠,古代陘亦音邢,邢丘因地近“太行陘”而得名。

邢:周代姬姓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溫縣

《爾雅》

《韓詩外傳》卷三載:“武王伐紂,至於邢丘,軛折為三,天雨三日不休。……乃修武勒兵於寧,更名邢丘日懷,寧日修武。行克紂於牧之野。”可知“邢丘”早在武王伐紂時就已存在。不過邢丘與懷並非同一地的更名,直到春秋戰國時代,仍是同時並行的兩地。

邢:周代姬姓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溫縣

溫縣慈勝寺

邢丘在今溫縣城東10公里的北平皋村,東近於懷,南有黃河,地勢高平。東漢許慎《說文》雲:“邢,周公子所封,地近河內懷。”“河內”為東漢時的河內郡,下轄十八縣,“懷”為其中之一。所謂“地近懷”,意即“邢國受封之地在東漢河內郡懷縣附近”,但具體方位未加說明,直到西晉司馬彪撰《續漢書·郡國志》時,才第一次指出:“平皋有邢丘,故邢國,周公子所封。”“平皋”為西晉時河內郡的另一個轄縣,其地與懷縣毗鄰。

金文記載邢國受封的資料,為1921年在洛陽出土的邢侯簋,該簋為成王時器,其銘提到:“舍井侯服;錫臣三品:州人、重人、酈人。”“井”是“邢”字的初文,所賜三族中的重在今輝縣市境,鄘在今新鄉縣西南,州在今溫縣武德鎮鄉西張計村,三地皆在平皋附近。此銘中成王所命賜臣三族,實即將邢國附近的土著居民賜與邢侯為臣屬。

邢:周代姬姓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溫縣

《括地誌》

唐蘭通過對邢侯簋的研究,深刻指出:“邢國本封在溫縣東。……古代對過去曾建國的地方常稱丘,如商丘。邢丘正是由於是邢國而得名。……邢國始封應在今溫縣無疑。”根據西周初年的形勢所作出的規劃佈局,周公六子的受封之地,基本上集中在河、濟二水交接地帶的南北兩岸。比如,凡在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南,茅在今山東省金鄉西北,胙在今河南省延津北,祭在今河南省鄭州東北,加上溫縣東的邢,從而形成一條西接成周東連魯齊的控制線。“邢之封地在邢丘亦即今之河南溫縣東,正可說明邢國與它的兄弟諸國一樣,其封地方位彼此相鄰,都分佈在這條控制線的範圍之內”。

周成王封邢侯於邢丘不久,北線戰事緊張,北戎在太行山以東地區進行了瘋狂活動,位於河北省北部的燕國和在河南省北部的衛國無力相接共御,因而在今河北省中部乃至.南部便出現了一個無以相輔的大空檔。

邢:周代姬姓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溫縣

溫縣慈勝寺壁畫(局部)

在這種情況下,成王將塞居邢丘而無用武之地的邢國遷封至襄國以抵禦北戎的侵擾。《漢書·地理志》襄國縣下,班固自注:“故邢國。”《括地誌》邢州龍崗縣雲:“邢州城本漢襄國縣。……邢國故城在邢州外城內西南角。《十三州志》雲:殷時邢國,周封(周公旦子]為邢侯,都此。”“襄國”作為縣名早已廢棄,其地今為河北省邢臺市。1979年河北省元氏縣西張村西周墓中出土了臣諫簋,該器雖為成王時器,但略晚於邢侯簋。臣諫簋銘雲:“唯戎大出[於]車氐,井(邢)侯博戎。”證明邢國確曾遷封至元氏以南的邢臺。

《春秋·僖公元年》載:“夏六月,邢遷於夷儀。”夷儀城本為邢國的別都,《元和郡縣誌》雲:“故夷儀城,龍[崗]縣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謂之隨宜城,蓋語訛也。”即今邢臺縣西部的漿水鎮。《春秋·僖公二十五年》載:“衛侯煅滅邢。”邢國於公元前635年被衛滅亡。

邢:周代姬姓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溫縣

《漢書-地理志》

邢封溫縣時的都城,史稱“邢丘故城”,該城址位於溫縣城東的北平皋村。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城垣各長約1000米,城牆系夯築而成,殘高6米,夯層厚約10釐米,南垣保存較好,西、北兩垣尚存局部城牆。城內中部偏北地勢較高,並發現古井一眼,可能是宮室建築所在。城內出土許多銅鏃及陶豆、罐、甕、鬲等殘片,多屬春秋遺物,在許多陶器上,發現有“邢”和“邢公”的陶文。該城址的時代為春秋,應該是在西周邢國故城的基礎建築的。出土陶文中的“邢”,係指邢國或邢丘,“邢公”亦見於周代金文,“彝銘中又有邢伯、邢叔、邢公、邢季之名,此周代之邢國也。其字皆作井。……其他見於彝銘者:邢伯、邢叔、邢公、邢季,則邢氏族屬之服事於王者也”。“邢”與“邢公”陶文的出土,可與金文互相印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