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漢朝 劉邦 項羽 楚義帝 中國歷史 山川文社 2018-11-28

楚漢戰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戰爭後期,至東城時,項羽僅剩下28騎,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之後,項羽兵敗自刎,劉邦乘勝攻入魯城。

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此地對於劉邦來說,並不陌生,項羽曾在此地封其為魯公,轉眼間二人便已經勢同水火。如今,項羽更是飲恨而死,雖然令人惋惜,但戰爭就是如此,一山難容二虎,他與劉邦,終要分出勝者。項羽死後,劉邦於魯城為其舉行葬禮,並以魯公之禮進行厚葬。

下葬期間,劉邦一度失聲痛哭。

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劉邦痛哭之事,令人有些難以理解,兩人本為仇敵,如今項羽已死,劉邦本應內心歡喜,又怎會徒增傷悲?哪怕是為了道義下葬項羽,也沒必要如此不顧形象哭泣,莫非僅是為了做給外人看?但轉念一想,劉邦奸詐之名早已傳遍世間,他已經沒有再惺惺作態的必要。再者,作為甚少哭泣的劉邦,眼淚怎麼可能說來就來。平時連流下一兩滴來,都甚是困難,又如何能演到痛哭流涕呢?

正是以上的種種緣由,使得人們對於“劉邦墳前痛哭”一事,深信不疑,民間更是對其讚賞有加,稱其仁義真誠,不失為帝王風範。然而,劉邦果真如此嗎?

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其實不是,劉邦小人之名早已臭名遠揚,不過,這也怪不得誰,楚漢相爭,本就各施手段,成王敗寇,不管劉邦名聲如何,他總歸統一了全國,結束了戰亂。正如項羽死前所說:“如若那劉邦勝利後,能成為一代明君,使百姓安居、天下安定,他就算自刎亦當瞑目。”

其實,劉邦是否作秀,從下面這個故事便能看出來。

《史記》曾載:漢朝有一位性格耿直的大臣,名為鄭君,此人身份比較敏感,曾在項羽軍中任職將軍,項羽兵敗後,鄭君便投入劉邦麾下。在楚漢戰爭結束後,大量楚軍投奔劉邦,後被其收編軍中。在建立江山後,劉邦便要求原來楚國軍隊的將士,在提到項羽的時候,一定要稱呼“項籍”,而不能再叫“項羽”,更禁止稱其“項王”,否則,一律嚴懲。

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在漢朝時期,直接稱呼原名是極其失禮的行為,哪怕是稱“項羽”也更妥當些,然而,劉邦對此是態度堅決。此舉顯然是為了在原來的楚軍面前,狠狠羞辱項羽。如此看來,他之前所謂的“墳前痛哭”也不過是裝神弄鬼,糊弄旁人,為自己留個重情重義的美名罷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終止,劉邦詔令已下,但朝內大臣鄭君,並不願執行此令,他始終恪守作為西楚臣子的禮節,堅持稱項羽為“項王”,用生命捍衛君臣之禮。劉邦為此再次下令,凡是稱呼“項籍”者,所有人升官加爵,項羽原本的部下遵從此令,皆升為大夫。而沒有稱呼“項籍”的人,則一律趕出朝廷。

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結果,滿朝只有鄭君一人被趕了出去,可見其人性格之剛直。鄭君因為此事斷了官路,沒多久便病死家中。但是,直到臨死,他依舊不悔自己的決定,始終不願將侮辱項羽作為自己的升官之法,如此忠義,當真令人欽佩。通過此事,也可以看出劉邦虛偽的一面。

之前為項羽舉辦葬禮並俯身痛哭之事,顯然是做給魯城的百姓看得,這樣方能快速降服人心,防止當地百姓起事。其實,項羽並不是劉邦唯一哭過的人,在漢二年時,劉邦也曾哭過一次。當時劉邦出了函谷關,進入新城。有一個當地官員向其建議:“為被項羽所殺的義帝舉行葬禮”,劉邦應允。接下來在新城為這位義帝哭墳三天,可謂是感人至深。

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然而,劉邦真的是為義帝而哭嗎?當然不是,先來看下他哭完之後,接下來的行動。

第一:向其他諸侯勢力發文書,告知項羽殺死義帝一事,稱此舉為謀反之罪。

第二:號召各路諸侯與自己一起,共同征討項羽,為義帝報仇,還天下公道。

可以看得出來,劉邦之所以為義帝痛哭守墳,是為了在道義上獲取支持,畢竟,古代凡事講究個出師有名。另一方面,他可以藉此號召諸侯與他共同征討項羽,可以最大限度壯大自己勢力。事實上,劉邦也確實就是這樣做的,無論率軍到哪裡,都會打著“為義帝復仇”的旗號,以尋求百姓和各方勢力支持,同時,這也是東征伐楚的理由。

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因此,劉邦此哭,政治目的非常明確:為自己消滅項羽撈取政治資本。劉邦不是個軍事家,但是,絕對是一個政治家。劉邦深諳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這一真理,他需要一面正義的旗幟,就是為了在未來的“楚漢戰爭”中搶佔一個道義上的制高點,以便利用這個制高點打贏這場戰爭。

正統書上自然是要大讚劉邦的仁義,但是,劉邦一市井出身,估計與“仁義”不會靠的太近。所以,最終只能有一個原因,《禮記·檀弓》中說:“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我想,劉邦是屬於後者。

參考資料:

『《史記·汲鄭列傳》、《楚漢春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