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可能被劉啟注了四分之一水,那麼康乾盛世的水分有多大?

“漢高祖有道坐江山,有君正臣賢萬民安。”這是《韓信算卦》裡的唱詞兒,而要是按照君正臣賢萬民安的標準來衡量,有很多“治世”和“盛世”都禁不住推敲。咱們今天就來挑兩個比較有名的治世和盛世,看看他們的美名之下注了多少水。這兩個被廣泛讚譽的時期,分別叫做“文景之治”和“康乾盛世”,細算下來,文景之治被注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水,而康乾盛世有多少水分,那就有請讀者諸君來品評了。

說起漢朝的皇帝,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堪稱四大天王,可是偏偏只有漢文帝恆開創了文景之治。關於漢文帝劉恆,前幾天筆者曾經寫過,堪稱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仁君,而且在各朝代帝王和史官都找不到他的糟點。但是一提起文景之治,卻有很多人表示質疑:漢文帝時期當之無愧是個治世盛世,可是漢景帝劉啟,呵呵……

文景之治可能被劉啟注了四分之一水,那麼康乾盛世的水分有多大?

為什麼有那麼麼多人對漢景帝劉啟表示“呵呵”呢?咱們還是來從“君正”“臣賢”“萬民安”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吧。

漢景帝劉啟其實是個問題兒童,當太子的時候就有人命官司在身,而且他打死的還不是普通人,而是吳王劉濞的世子(《史記》和很多資料都記載是太子,王也有太子嗎?)劉賢。這堂兄弟二人就是因為下棋琪樂針織,劉啟拎起棋盤,就把劉賢削死了。死了的劉賢還被《史記》寫成了“罪有應得”:“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殺了一個王世子或者叫王太子,皇太子劉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這在當時也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漢文帝劉恆心裡很愧疚,就對吳王劉濞採用懷柔政策,而吳王劉濞也沒好意思起兵造反。直到劉啟成了大漢天子,劉濞才在削藩的壓力下挑起了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可能被劉啟注了四分之一水,那麼康乾盛世的水分有多大?

一提七國之亂,我們又要說“君正臣賢”的問題了:晁錯是不是賢臣?袁盎是不是賢臣?賢臣袁盎進讒言讓漢景帝殺了晁錯,而且是“朝服腰斬於市”。漢景帝知道自己掉進了袁盎挖的坑裡,但也沒有處罰袁盎。袁盎挖坑埋了晁錯,後來也被漢景帝的親弟弟樑王劉武派人刺殺,殺了還是白殺,劉武連棺材錢都沒出。被漢景帝幹掉的,還有那個被漢文帝劉恆十分器重甚至敬重的周亞夫。漢景帝處理周亞夫,那罪名比莫須有還莫須有:“想在陰間造反。”

至於漢朝百姓在劉啟治下安與不安,就需要客觀分析了:七國之亂聲勢浩大,幾乎席捲了漢朝一半疆域,兵火之災那自然是免不了的。但是要就此說漢景帝劉啟一點好事都沒幹,老百姓一點好處都沒撈著,也是不客觀的,因為他繼位之初,就減輕了全國農民一半的負擔:“除田半租。”

文景之治可能被劉啟注了四分之一水,那麼康乾盛世的水分有多大?

綜合看起來,漢文帝劉恆時期的“治世”一點水分都沒有,而漢景帝劉啟似乎是沾了老爹的光,只能算“半個治世”,所以司馬遷和蔡東藩先生都對此表示遺憾:“提局(指拿棋盤削死劉賢)成釁,拒輪致惑。晁錯雖誅,樑城未克。如何太尉(周亞夫),後卒下獄。惜哉明君,斯功不錄!”“景帝所為,遠遜乃父,史家以文景並稱,未免失實。”

文景之治雖然有些水分,但史學界對漢文帝的評價是近乎完美,漢景帝也是功大於過,至少能能混個五五開,所以“文景之治”要說注水,頂多也就是被劉啟注進去了四分之一或者更少。而另一個盛世,則有人開玩笑說:“把撒哈拉和卡拉哈里兩大沙漠摞起來,把康乾盛世夾在中間,吸上百八十年,那所謂的盛世還是有水分。”這話當然是玩笑,因為康熙乾隆兩朝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起碼比所謂的“同治中興”和晚清要強上百倍——起碼打仗據說都打贏了。

文景之治可能被劉啟注了四分之一水,那麼康乾盛世的水分有多大?

康熙這輩子不容易,即位之初鰲拜專權,特別是“圈地”“捕逃人”,鬧得百姓流離失所;好不容易幹掉了鰲拜,又遇到了漢景帝劉啟的麻煩——吳三桂又起來鬧事,那一仗真是被清朝國庫打得河干海落,耗子進去都得含著眼淚跑出來。康熙能打得動的時候,就一直在打仗,而打仗是要花錢的,康熙不會點金術,要想花錢,就只能從百姓身上搜刮,於是“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至於乾隆,很多人都在寫,但是卻跟電視劇演的完全不同,因為電視劇看的就是一個熱鬧,而白紙黑字寫出來,那是要有正史作為依據的。以正史為依據,乾隆就成了一個好大喜功故步自封的井底之蛙,而且這個井底之蛙很能喝水,把他爹雍正揹負萬千罵名攢下來的家底都喝光了,乾隆治下百姓的生活,馬戛爾尼有過具體描述,這些話當然是清朝地方官不敢上報,史官也不敢記錄的:“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運河而上去京城的日子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至於如何貧困落後,馬戛爾尼和老小兩個斯當東都有過詳細描寫,這裡不能摘錄,因為看了那些文字,會影響我們過年的心情。

文景之治可能被劉啟注了四分之一水,那麼康乾盛世的水分有多大?

但是有一點我們不能不承認,康熙乾隆兩朝,人口是大幅度增長了,如果生產力沒有提高,在耕地面積沒有增長的情況下,養活這麼多人是不可思議的。事實上,所謂“康乾盛世”最大的功臣,不是康熙也不是乾隆,而是那個捱罵的雍正。細看史料我們就會發現:要不是雍正勵精圖治勤政節儉,康熙留下的那個爛攤子根本就無法收拾,後來的乾隆也沒有銀子游山玩水六下江南並建立什麼“十全武功”。所以要論清朝盛世,應該把“康強盛世”掐頭去尾:去掉半個康熙和整個乾隆,加上一個雍正。

拋開一些不該有的偏見,筆者還是認為“康乾盛世”無法與“文景之治”相提並論,文景之治尚且被漢景帝劉啟注了水,那麼康乾盛世有多少水分,就要由讀者諸君來品評了。按照君正臣賢萬民安的標準來衡量,似乎只有雍正朝比較靠譜,康熙朝或許君正臣賢,但是年年打仗一直到雍正接班還沒打完,萬民安似乎談不到。至於乾隆朝,君正臣賢萬民安好像一樣都不佔,老百姓能活得下去,那也是在吃雍正留下來的老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