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

清朝較為有名的爺孫三人當屬康熙、雍正、乾隆,他們三人合力創造了“康乾盛世”,可真正創造盛世的人其實是康熙和雍正,曾經日本學者稻葉君山說過,康熙開墾,雍正種植,乾隆只是收穫者而已。如此看來在這個盛世中,是雍正做出最多貢獻的,那他到底執政後後做了些什麼呢?讓學者對他的評價最高。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殫精竭慮,沒有沉溺於美色中,而是將國家和百姓放在首位,處理國家政事井井有條,有了這麼一位明君,國家自然是順利發展,越來越繁榮富強,等到乾隆繼位的時候,只需要順其自然地治理就行,無需進行大的改革。所以雍正在這場盛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他剛繼位的時候,就對朝中大臣說明自己對貪官極其厭惡,還整治了腐敗風氣,嚴肅處理,絲毫不留情面,正是剛上任雷厲風行的手段威懾了朝廷,他之後的治理順風順水,朝中大臣都認真完成他下達的任務。

"

清朝較為有名的爺孫三人當屬康熙、雍正、乾隆,他們三人合力創造了“康乾盛世”,可真正創造盛世的人其實是康熙和雍正,曾經日本學者稻葉君山說過,康熙開墾,雍正種植,乾隆只是收穫者而已。如此看來在這個盛世中,是雍正做出最多貢獻的,那他到底執政後後做了些什麼呢?讓學者對他的評價最高。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殫精竭慮,沒有沉溺於美色中,而是將國家和百姓放在首位,處理國家政事井井有條,有了這麼一位明君,國家自然是順利發展,越來越繁榮富強,等到乾隆繼位的時候,只需要順其自然地治理就行,無需進行大的改革。所以雍正在這場盛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他剛繼位的時候,就對朝中大臣說明自己對貪官極其厭惡,還整治了腐敗風氣,嚴肅處理,絲毫不留情面,正是剛上任雷厲風行的手段威懾了朝廷,他之後的治理順風順水,朝中大臣都認真完成他下達的任務。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雍正不僅對大臣嚴格,對自己要求也更為嚴格,根據史料記載,他每天都會親自批閱奏摺,奏摺多達上百張,每一張他都會細細批閱,給每張奏摺上寫批語,有時候批語比大臣的奏摺字數也多,如此一絲不苟,所以他需工作到凌晨才能處理完當日的奏摺。

大臣寫的奏章上面會彙報每天的事務,而有些投機取巧的大臣則會寫上奉承的話,不寫實情,只寫好話,以討得皇帝的歡心。但雍正是何人,聰明如他,這樣的奏章見多了,他能一眼看穿大臣的心思,所以他會在奏章寫批評的話,讓大臣看到後羞愧難當,同時他還會告訴所有人引以為戒。

"

清朝較為有名的爺孫三人當屬康熙、雍正、乾隆,他們三人合力創造了“康乾盛世”,可真正創造盛世的人其實是康熙和雍正,曾經日本學者稻葉君山說過,康熙開墾,雍正種植,乾隆只是收穫者而已。如此看來在這個盛世中,是雍正做出最多貢獻的,那他到底執政後後做了些什麼呢?讓學者對他的評價最高。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殫精竭慮,沒有沉溺於美色中,而是將國家和百姓放在首位,處理國家政事井井有條,有了這麼一位明君,國家自然是順利發展,越來越繁榮富強,等到乾隆繼位的時候,只需要順其自然地治理就行,無需進行大的改革。所以雍正在這場盛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他剛繼位的時候,就對朝中大臣說明自己對貪官極其厭惡,還整治了腐敗風氣,嚴肅處理,絲毫不留情面,正是剛上任雷厲風行的手段威懾了朝廷,他之後的治理順風順水,朝中大臣都認真完成他下達的任務。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雍正不僅對大臣嚴格,對自己要求也更為嚴格,根據史料記載,他每天都會親自批閱奏摺,奏摺多達上百張,每一張他都會細細批閱,給每張奏摺上寫批語,有時候批語比大臣的奏摺字數也多,如此一絲不苟,所以他需工作到凌晨才能處理完當日的奏摺。

大臣寫的奏章上面會彙報每天的事務,而有些投機取巧的大臣則會寫上奉承的話,不寫實情,只寫好話,以討得皇帝的歡心。但雍正是何人,聰明如他,這樣的奏章見多了,他能一眼看穿大臣的心思,所以他會在奏章寫批評的話,讓大臣看到後羞愧難當,同時他還會告訴所有人引以為戒。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1742年,河南發生蝗災,眾所周知,蝗蟲壓境,寸草不生,要想徹底解決蝗災問題,是很難的,可巡撫卻在奏章中寫著這次的蝗蟲災害未被消滅的只有十之一二了,這如何能讓人信服。雍正看見這個奏章後,思索有何辦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消滅了十之八九的蝗蟲,所以他召見了在河南任職的其他官員,詢問相關事情,一問這才知道原來巡撫是在謊報災情。

雍正大罵了巡撫一頓,這樣的重大事情,他竟然敢欺瞞實情,說他這是欺君之罪,若是再犯的話,那麼就不會從輕處罰了,這確實是讓巡撫害怕,他一直磕頭表示對皇上的不殺之恩,也表明自己不會再欺瞞聖上了。但這樣的毛病沒有徹底改掉,不久之後他又一次謊報實情。

兩年過後,甘肅又爆發了旱災,百姓天天求雨,總算才盼來了一場小雨,這讓他欣喜萬分,認為這裡的旱災馬上就會解決了,在上報的奏章中他寫著這裡馬上就要豐收了,又是討好皇帝。但雍正知道甘肅的旱災嚴重,怎麼可能這麼快就要豐收呢,這一看也就是假話。

"

清朝較為有名的爺孫三人當屬康熙、雍正、乾隆,他們三人合力創造了“康乾盛世”,可真正創造盛世的人其實是康熙和雍正,曾經日本學者稻葉君山說過,康熙開墾,雍正種植,乾隆只是收穫者而已。如此看來在這個盛世中,是雍正做出最多貢獻的,那他到底執政後後做了些什麼呢?讓學者對他的評價最高。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殫精竭慮,沒有沉溺於美色中,而是將國家和百姓放在首位,處理國家政事井井有條,有了這麼一位明君,國家自然是順利發展,越來越繁榮富強,等到乾隆繼位的時候,只需要順其自然地治理就行,無需進行大的改革。所以雍正在這場盛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他剛繼位的時候,就對朝中大臣說明自己對貪官極其厭惡,還整治了腐敗風氣,嚴肅處理,絲毫不留情面,正是剛上任雷厲風行的手段威懾了朝廷,他之後的治理順風順水,朝中大臣都認真完成他下達的任務。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雍正不僅對大臣嚴格,對自己要求也更為嚴格,根據史料記載,他每天都會親自批閱奏摺,奏摺多達上百張,每一張他都會細細批閱,給每張奏摺上寫批語,有時候批語比大臣的奏摺字數也多,如此一絲不苟,所以他需工作到凌晨才能處理完當日的奏摺。

大臣寫的奏章上面會彙報每天的事務,而有些投機取巧的大臣則會寫上奉承的話,不寫實情,只寫好話,以討得皇帝的歡心。但雍正是何人,聰明如他,這樣的奏章見多了,他能一眼看穿大臣的心思,所以他會在奏章寫批評的話,讓大臣看到後羞愧難當,同時他還會告訴所有人引以為戒。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1742年,河南發生蝗災,眾所周知,蝗蟲壓境,寸草不生,要想徹底解決蝗災問題,是很難的,可巡撫卻在奏章中寫著這次的蝗蟲災害未被消滅的只有十之一二了,這如何能讓人信服。雍正看見這個奏章後,思索有何辦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消滅了十之八九的蝗蟲,所以他召見了在河南任職的其他官員,詢問相關事情,一問這才知道原來巡撫是在謊報災情。

雍正大罵了巡撫一頓,這樣的重大事情,他竟然敢欺瞞實情,說他這是欺君之罪,若是再犯的話,那麼就不會從輕處罰了,這確實是讓巡撫害怕,他一直磕頭表示對皇上的不殺之恩,也表明自己不會再欺瞞聖上了。但這樣的毛病沒有徹底改掉,不久之後他又一次謊報實情。

兩年過後,甘肅又爆發了旱災,百姓天天求雨,總算才盼來了一場小雨,這讓他欣喜萬分,認為這裡的旱災馬上就會解決了,在上報的奏章中他寫著這裡馬上就要豐收了,又是討好皇帝。但雍正知道甘肅的旱災嚴重,怎麼可能這麼快就要豐收呢,這一看也就是假話。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奏章也不需要天天寫,也不需要寫些繁瑣小事,畢竟奏章從官員送到皇帝那裡,是要花費很多人力物力的,有可能奏章送到皇帝那裡的時候,當地的事情已經被解決了。所以雍正曾寫過批語:“如果發生大事,那麼短時間內可以頻繁上報奏章,跟蹤事情進度,但若是沒有大事發生的話,那麼長時間不寫也是可以的。”

可架不住大臣們心思活絡,他們遠在地方,想要讓皇帝注意,那就只能在奏章上多下功夫了,雍正要求他們寫奏章務實,但官員們總達不到要求,謊報實情,誇大功績,讓皇帝滿意,甚至是一些雞毛小事也會寫入奏章,這讓日理萬機的皇帝看了只會生厭,雍正多次強調製止。

歷史上的許多皇帝還是喜歡聽好話的,忠言逆耳,雖然是一番好意,但若沒有合適的說話技巧,皇帝聽了只會覺得煩心。所以大臣們會在奏章中寫些國泰民安的好事,讓皇帝高興,但這樣根本治理不好國家,君臣輔佐,但君臣各有各的小心思,如何能治理好國家?

"

清朝較為有名的爺孫三人當屬康熙、雍正、乾隆,他們三人合力創造了“康乾盛世”,可真正創造盛世的人其實是康熙和雍正,曾經日本學者稻葉君山說過,康熙開墾,雍正種植,乾隆只是收穫者而已。如此看來在這個盛世中,是雍正做出最多貢獻的,那他到底執政後後做了些什麼呢?讓學者對他的評價最高。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殫精竭慮,沒有沉溺於美色中,而是將國家和百姓放在首位,處理國家政事井井有條,有了這麼一位明君,國家自然是順利發展,越來越繁榮富強,等到乾隆繼位的時候,只需要順其自然地治理就行,無需進行大的改革。所以雍正在這場盛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他剛繼位的時候,就對朝中大臣說明自己對貪官極其厭惡,還整治了腐敗風氣,嚴肅處理,絲毫不留情面,正是剛上任雷厲風行的手段威懾了朝廷,他之後的治理順風順水,朝中大臣都認真完成他下達的任務。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雍正不僅對大臣嚴格,對自己要求也更為嚴格,根據史料記載,他每天都會親自批閱奏摺,奏摺多達上百張,每一張他都會細細批閱,給每張奏摺上寫批語,有時候批語比大臣的奏摺字數也多,如此一絲不苟,所以他需工作到凌晨才能處理完當日的奏摺。

大臣寫的奏章上面會彙報每天的事務,而有些投機取巧的大臣則會寫上奉承的話,不寫實情,只寫好話,以討得皇帝的歡心。但雍正是何人,聰明如他,這樣的奏章見多了,他能一眼看穿大臣的心思,所以他會在奏章寫批評的話,讓大臣看到後羞愧難當,同時他還會告訴所有人引以為戒。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1742年,河南發生蝗災,眾所周知,蝗蟲壓境,寸草不生,要想徹底解決蝗災問題,是很難的,可巡撫卻在奏章中寫著這次的蝗蟲災害未被消滅的只有十之一二了,這如何能讓人信服。雍正看見這個奏章後,思索有何辦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消滅了十之八九的蝗蟲,所以他召見了在河南任職的其他官員,詢問相關事情,一問這才知道原來巡撫是在謊報災情。

雍正大罵了巡撫一頓,這樣的重大事情,他竟然敢欺瞞實情,說他這是欺君之罪,若是再犯的話,那麼就不會從輕處罰了,這確實是讓巡撫害怕,他一直磕頭表示對皇上的不殺之恩,也表明自己不會再欺瞞聖上了。但這樣的毛病沒有徹底改掉,不久之後他又一次謊報實情。

兩年過後,甘肅又爆發了旱災,百姓天天求雨,總算才盼來了一場小雨,這讓他欣喜萬分,認為這裡的旱災馬上就會解決了,在上報的奏章中他寫著這裡馬上就要豐收了,又是討好皇帝。但雍正知道甘肅的旱災嚴重,怎麼可能這麼快就要豐收呢,這一看也就是假話。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奏章也不需要天天寫,也不需要寫些繁瑣小事,畢竟奏章從官員送到皇帝那裡,是要花費很多人力物力的,有可能奏章送到皇帝那裡的時候,當地的事情已經被解決了。所以雍正曾寫過批語:“如果發生大事,那麼短時間內可以頻繁上報奏章,跟蹤事情進度,但若是沒有大事發生的話,那麼長時間不寫也是可以的。”

可架不住大臣們心思活絡,他們遠在地方,想要讓皇帝注意,那就只能在奏章上多下功夫了,雍正要求他們寫奏章務實,但官員們總達不到要求,謊報實情,誇大功績,讓皇帝滿意,甚至是一些雞毛小事也會寫入奏章,這讓日理萬機的皇帝看了只會生厭,雍正多次強調製止。

歷史上的許多皇帝還是喜歡聽好話的,忠言逆耳,雖然是一番好意,但若沒有合適的說話技巧,皇帝聽了只會覺得煩心。所以大臣們會在奏章中寫些國泰民安的好事,讓皇帝高興,但這樣根本治理不好國家,君臣輔佐,但君臣各有各的小心思,如何能治理好國家?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而雍正通讀史書,自然是知道這樣做的弊端,所以他要做一個喜歡聽忠言的皇帝,經常跟官員說,他想聽的是事實,即使是壞的,也願意聽,這樣他才能知道國家的情況,更好地治理國家,雍正還對說忠言的人進行獎勵,以鼓勵朝中大臣都敢於說忠言。

曾經就有這麼一位官員,敢於說忠言,說實情,得到了雍正的多次褒獎,他是掌管地方軍務的嶽鍾琪,每次上報奏章的時候,都會毫不隱瞞地說明情況。有一次地方出現叛亂之時,他將叛亂之人的名字全都寫在了奏章上,雍正看到後,沒有為叛亂而煩憂,很是高興,因為嶽鍾琪已經將叛亂之人全都揪了出來,所以雍正立馬派兵去清查名單的人。

"

清朝較為有名的爺孫三人當屬康熙、雍正、乾隆,他們三人合力創造了“康乾盛世”,可真正創造盛世的人其實是康熙和雍正,曾經日本學者稻葉君山說過,康熙開墾,雍正種植,乾隆只是收穫者而已。如此看來在這個盛世中,是雍正做出最多貢獻的,那他到底執政後後做了些什麼呢?讓學者對他的評價最高。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殫精竭慮,沒有沉溺於美色中,而是將國家和百姓放在首位,處理國家政事井井有條,有了這麼一位明君,國家自然是順利發展,越來越繁榮富強,等到乾隆繼位的時候,只需要順其自然地治理就行,無需進行大的改革。所以雍正在這場盛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他剛繼位的時候,就對朝中大臣說明自己對貪官極其厭惡,還整治了腐敗風氣,嚴肅處理,絲毫不留情面,正是剛上任雷厲風行的手段威懾了朝廷,他之後的治理順風順水,朝中大臣都認真完成他下達的任務。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雍正不僅對大臣嚴格,對自己要求也更為嚴格,根據史料記載,他每天都會親自批閱奏摺,奏摺多達上百張,每一張他都會細細批閱,給每張奏摺上寫批語,有時候批語比大臣的奏摺字數也多,如此一絲不苟,所以他需工作到凌晨才能處理完當日的奏摺。

大臣寫的奏章上面會彙報每天的事務,而有些投機取巧的大臣則會寫上奉承的話,不寫實情,只寫好話,以討得皇帝的歡心。但雍正是何人,聰明如他,這樣的奏章見多了,他能一眼看穿大臣的心思,所以他會在奏章寫批評的話,讓大臣看到後羞愧難當,同時他還會告訴所有人引以為戒。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1742年,河南發生蝗災,眾所周知,蝗蟲壓境,寸草不生,要想徹底解決蝗災問題,是很難的,可巡撫卻在奏章中寫著這次的蝗蟲災害未被消滅的只有十之一二了,這如何能讓人信服。雍正看見這個奏章後,思索有何辦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消滅了十之八九的蝗蟲,所以他召見了在河南任職的其他官員,詢問相關事情,一問這才知道原來巡撫是在謊報災情。

雍正大罵了巡撫一頓,這樣的重大事情,他竟然敢欺瞞實情,說他這是欺君之罪,若是再犯的話,那麼就不會從輕處罰了,這確實是讓巡撫害怕,他一直磕頭表示對皇上的不殺之恩,也表明自己不會再欺瞞聖上了。但這樣的毛病沒有徹底改掉,不久之後他又一次謊報實情。

兩年過後,甘肅又爆發了旱災,百姓天天求雨,總算才盼來了一場小雨,這讓他欣喜萬分,認為這裡的旱災馬上就會解決了,在上報的奏章中他寫著這裡馬上就要豐收了,又是討好皇帝。但雍正知道甘肅的旱災嚴重,怎麼可能這麼快就要豐收呢,這一看也就是假話。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奏章也不需要天天寫,也不需要寫些繁瑣小事,畢竟奏章從官員送到皇帝那裡,是要花費很多人力物力的,有可能奏章送到皇帝那裡的時候,當地的事情已經被解決了。所以雍正曾寫過批語:“如果發生大事,那麼短時間內可以頻繁上報奏章,跟蹤事情進度,但若是沒有大事發生的話,那麼長時間不寫也是可以的。”

可架不住大臣們心思活絡,他們遠在地方,想要讓皇帝注意,那就只能在奏章上多下功夫了,雍正要求他們寫奏章務實,但官員們總達不到要求,謊報實情,誇大功績,讓皇帝滿意,甚至是一些雞毛小事也會寫入奏章,這讓日理萬機的皇帝看了只會生厭,雍正多次強調製止。

歷史上的許多皇帝還是喜歡聽好話的,忠言逆耳,雖然是一番好意,但若沒有合適的說話技巧,皇帝聽了只會覺得煩心。所以大臣們會在奏章中寫些國泰民安的好事,讓皇帝高興,但這樣根本治理不好國家,君臣輔佐,但君臣各有各的小心思,如何能治理好國家?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而雍正通讀史書,自然是知道這樣做的弊端,所以他要做一個喜歡聽忠言的皇帝,經常跟官員說,他想聽的是事實,即使是壞的,也願意聽,這樣他才能知道國家的情況,更好地治理國家,雍正還對說忠言的人進行獎勵,以鼓勵朝中大臣都敢於說忠言。

曾經就有這麼一位官員,敢於說忠言,說實情,得到了雍正的多次褒獎,他是掌管地方軍務的嶽鍾琪,每次上報奏章的時候,都會毫不隱瞞地說明情況。有一次地方出現叛亂之時,他將叛亂之人的名字全都寫在了奏章上,雍正看到後,沒有為叛亂而煩憂,很是高興,因為嶽鍾琪已經將叛亂之人全都揪了出來,所以雍正立馬派兵去清查名單的人。

人們只知康乾盛世,卻忽略了所有成績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千古一帝

雍正並非是完美之人,他也不可能將全國事情處理地妥當,但他遇到難題的時候,他會認真解決,即使是能力不夠,他也會想方設法地尋找方法,比如在處理臺灣事件的時候,他對當地情況並不瞭解,無法決策,所以他讓管理臺灣事情的大臣處理此事。

有一次他選出了一個叫周英的人去西藏擔任統帥,但當地官員觀察周英之後,認為他性格莽撞,不適合當統帥,雍正知道此事後,又派了另一個人去擔任統帥,還跟大臣們說是他犯了錯誤,選人不當。這樣看來雍正身為一國皇帝,卻知錯就改,絲毫不怕丟了面子。

雍正繼位之後,解決了康熙遺留下來的許多問題,可乾隆繼位後,只是在最開始十年裡,他有些作為,這也維持了盛世局面,但後期的乾隆卻沒有如此上心,清朝也從此開始走向了衰敗,他也被後人稱為“清朝最大的敗家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