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

不出意外地,《寄生蟲》引發了一場電影地震。不論是由此帶來的資源字幕討論,還是隨之而來的觀影熱潮,這種小範圍內的焦慮式狂歡讓自詡為影迷的我感到一種充實與滿足。同樣的感覺在去年的《燃燒》登場時也體驗到過,當然可能沒有這麼強烈。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寄生蟲》在今年戛納拿下了金棕櫚,大家難免又會提到去年口碑爆棚卻錯失金棕櫚的《燃燒》。兩部影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描繪底層人物,以貧富階層的碰撞為矛盾點展開故事。

"

不出意外地,《寄生蟲》引發了一場電影地震。不論是由此帶來的資源字幕討論,還是隨之而來的觀影熱潮,這種小範圍內的焦慮式狂歡讓自詡為影迷的我感到一種充實與滿足。同樣的感覺在去年的《燃燒》登場時也體驗到過,當然可能沒有這麼強烈。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寄生蟲》在今年戛納拿下了金棕櫚,大家難免又會提到去年口碑爆棚卻錯失金棕櫚的《燃燒》。兩部影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描繪底層人物,以貧富階層的碰撞為矛盾點展開故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作為近兩年來入選戛納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當整個故事塵埃落定,父親失蹤的謎團也隨著兒子解碼後的信件內容而解開,然後奉俊昊給觀眾設置了這樣一個結尾:兒子基宇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配合兒子的旁白,我們看到了若干年後衣冠楚楚的基宇買下了那個房子,和母親共同享受庭院裡的陽光,並和從地窖裡走上來的父親擁抱,緊接著鏡頭切給寒冬地下室裡的基宇,電影結束。

"

不出意外地,《寄生蟲》引發了一場電影地震。不論是由此帶來的資源字幕討論,還是隨之而來的觀影熱潮,這種小範圍內的焦慮式狂歡讓自詡為影迷的我感到一種充實與滿足。同樣的感覺在去年的《燃燒》登場時也體驗到過,當然可能沒有這麼強烈。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寄生蟲》在今年戛納拿下了金棕櫚,大家難免又會提到去年口碑爆棚卻錯失金棕櫚的《燃燒》。兩部影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描繪底層人物,以貧富階層的碰撞為矛盾點展開故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作為近兩年來入選戛納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當整個故事塵埃落定,父親失蹤的謎團也隨著兒子解碼後的信件內容而解開,然後奉俊昊給觀眾設置了這樣一個結尾:兒子基宇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配合兒子的旁白,我們看到了若干年後衣冠楚楚的基宇買下了那個房子,和母親共同享受庭院裡的陽光,並和從地窖裡走上來的父親擁抱,緊接著鏡頭切給寒冬地下室裡的基宇,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好像是一個商業片很慣常的設置,當主人公在現實中受到壓抑,他只能通過超現實的想象來對接下來的生活抱有希望,這也是導演讓觀眾能夠繼續抱有希望的一種方法。區別於一般的商業片導演,奉俊昊在這個很短的片段裡依然有獨到的設計,主要在兩點。

一個是搞定了那塊石頭的問題。超現實片段開始(也可以視作基宇的夢境開始)出現的是基宇的主觀鏡頭,他將影片中反覆出現的那塊石頭放到了溪流中。這塊石頭無疑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意象,理解可能有很多,考慮到那場暴雨淹沒地下室的戲裡基宇拿起水裡漂來的石頭,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基宇對自身階級屬性的顧慮。所以結尾一場戲裡想象中的基宇放下了這種顧慮,從而毫無顧忌地跨越階級。我覺得這放在超現實片段裡是很高明的。因為我們知道那塊石頭在傭人的老公砸基宇的那場戲以後就已經不知所蹤了,現實劇情裡面很難再把它寫回來。但作為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重要物件,給它設置一個最終的歸宿是有必要的。而超現實片段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這種抽象又和石頭本身象徵的東西相呼應。甚至更玄乎一點,我覺得在不同的段落裡這塊石頭的重量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和我現在討論的重點無關,大家有興趣可以思考一下。

"

不出意外地,《寄生蟲》引發了一場電影地震。不論是由此帶來的資源字幕討論,還是隨之而來的觀影熱潮,這種小範圍內的焦慮式狂歡讓自詡為影迷的我感到一種充實與滿足。同樣的感覺在去年的《燃燒》登場時也體驗到過,當然可能沒有這麼強烈。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寄生蟲》在今年戛納拿下了金棕櫚,大家難免又會提到去年口碑爆棚卻錯失金棕櫚的《燃燒》。兩部影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描繪底層人物,以貧富階層的碰撞為矛盾點展開故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作為近兩年來入選戛納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當整個故事塵埃落定,父親失蹤的謎團也隨著兒子解碼後的信件內容而解開,然後奉俊昊給觀眾設置了這樣一個結尾:兒子基宇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配合兒子的旁白,我們看到了若干年後衣冠楚楚的基宇買下了那個房子,和母親共同享受庭院裡的陽光,並和從地窖裡走上來的父親擁抱,緊接著鏡頭切給寒冬地下室裡的基宇,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好像是一個商業片很慣常的設置,當主人公在現實中受到壓抑,他只能通過超現實的想象來對接下來的生活抱有希望,這也是導演讓觀眾能夠繼續抱有希望的一種方法。區別於一般的商業片導演,奉俊昊在這個很短的片段裡依然有獨到的設計,主要在兩點。

一個是搞定了那塊石頭的問題。超現實片段開始(也可以視作基宇的夢境開始)出現的是基宇的主觀鏡頭,他將影片中反覆出現的那塊石頭放到了溪流中。這塊石頭無疑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意象,理解可能有很多,考慮到那場暴雨淹沒地下室的戲裡基宇拿起水裡漂來的石頭,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基宇對自身階級屬性的顧慮。所以結尾一場戲裡想象中的基宇放下了這種顧慮,從而毫無顧忌地跨越階級。我覺得這放在超現實片段裡是很高明的。因為我們知道那塊石頭在傭人的老公砸基宇的那場戲以後就已經不知所蹤了,現實劇情裡面很難再把它寫回來。但作為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重要物件,給它設置一個最終的歸宿是有必要的。而超現實片段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這種抽象又和石頭本身象徵的東西相呼應。甚至更玄乎一點,我覺得在不同的段落裡這塊石頭的重量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和我現在討論的重點無關,大家有興趣可以思考一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另一個是對父親人物弧光的完成。這裡先要解釋下階級跨越的具象化。在這個超現實片段裡,兒子基宇(和母親)成功地實現了階級跨越,最終買下了那棟別墅,但這個跨越的過程是抽象的,是通過兒子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表現出來的。相比之下,父親的階級跨越是具象化的,即從地窖走上來。相似的設置在之前的情節中也出現過,那是傭人想從地窖上來向夫人報告真相,但在出口處被基宇的母親一腳踹了下去。也就是說傭人一家沒有實現的階級跨越,父親實現了。

"

不出意外地,《寄生蟲》引發了一場電影地震。不論是由此帶來的資源字幕討論,還是隨之而來的觀影熱潮,這種小範圍內的焦慮式狂歡讓自詡為影迷的我感到一種充實與滿足。同樣的感覺在去年的《燃燒》登場時也體驗到過,當然可能沒有這麼強烈。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寄生蟲》在今年戛納拿下了金棕櫚,大家難免又會提到去年口碑爆棚卻錯失金棕櫚的《燃燒》。兩部影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描繪底層人物,以貧富階層的碰撞為矛盾點展開故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作為近兩年來入選戛納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當整個故事塵埃落定,父親失蹤的謎團也隨著兒子解碼後的信件內容而解開,然後奉俊昊給觀眾設置了這樣一個結尾:兒子基宇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配合兒子的旁白,我們看到了若干年後衣冠楚楚的基宇買下了那個房子,和母親共同享受庭院裡的陽光,並和從地窖裡走上來的父親擁抱,緊接著鏡頭切給寒冬地下室裡的基宇,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好像是一個商業片很慣常的設置,當主人公在現實中受到壓抑,他只能通過超現實的想象來對接下來的生活抱有希望,這也是導演讓觀眾能夠繼續抱有希望的一種方法。區別於一般的商業片導演,奉俊昊在這個很短的片段裡依然有獨到的設計,主要在兩點。

一個是搞定了那塊石頭的問題。超現實片段開始(也可以視作基宇的夢境開始)出現的是基宇的主觀鏡頭,他將影片中反覆出現的那塊石頭放到了溪流中。這塊石頭無疑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意象,理解可能有很多,考慮到那場暴雨淹沒地下室的戲裡基宇拿起水裡漂來的石頭,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基宇對自身階級屬性的顧慮。所以結尾一場戲裡想象中的基宇放下了這種顧慮,從而毫無顧忌地跨越階級。我覺得這放在超現實片段裡是很高明的。因為我們知道那塊石頭在傭人的老公砸基宇的那場戲以後就已經不知所蹤了,現實劇情裡面很難再把它寫回來。但作為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重要物件,給它設置一個最終的歸宿是有必要的。而超現實片段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這種抽象又和石頭本身象徵的東西相呼應。甚至更玄乎一點,我覺得在不同的段落裡這塊石頭的重量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和我現在討論的重點無關,大家有興趣可以思考一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另一個是對父親人物弧光的完成。這裡先要解釋下階級跨越的具象化。在這個超現實片段裡,兒子基宇(和母親)成功地實現了階級跨越,最終買下了那棟別墅,但這個跨越的過程是抽象的,是通過兒子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表現出來的。相比之下,父親的階級跨越是具象化的,即從地窖走上來。相似的設置在之前的情節中也出現過,那是傭人想從地窖上來向夫人報告真相,但在出口處被基宇的母親一腳踹了下去。也就是說傭人一家沒有實現的階級跨越,父親實現了。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那麼再讓我們來系統地看父親這個人物,他開始很窩囊,有人來家門口撒尿也無動於衷。後來在兒女的計劃下有了工作,並對樸社長一家充滿了respect(作為對比,傭人的老公直到死都處在這個階段)。接著因為氣味這個細節,父親的尊嚴逐步坍塌,並最終犯下罪行,為了不被審判而把自己關在了地窖裡。情節發展到這裡,父親好像被永久禁錮在了階級金字塔的底端,是最後這個超現實段落讓父親實現了階級跨越,完成了完整的人物弧光。然而超現實最巧妙的地方在於這一切都是假的,影片最後奉俊昊把鏡頭給了寒冬裡呆坐在地下室的兒子,前面的一切只不過是兒子基宇的幻想。現實給了那些企圖跨越階級的人們狠狠一耳光,這種絕望與基宇眼神中若隱若現的希望形成的強烈反差,通過影片留給觀眾的最後一個鏡頭表達出來。

電影以基宇迷茫的眼神作為最後的鏡頭,讓人聯想起奉俊昊在《殺人回憶》的結尾以宋康昊那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作結,《寄生蟲》裡餅叔仍舊奉獻了神級表演

總的來說,奉俊昊給《寄生蟲》結尾設置的這個超現實段落是很有功能性的,或者說是趨向於封閉的,不管是人物(父親)還是事物(石頭),都有了各自的結局。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優秀的商業片應當具備的,能符合觀眾的期待,也能給整個作品做結。那麼李滄東在《燃燒》裡是怎麼做的呢?

在《燃燒》的結尾,經歷那麼多事以後,劉亞仁飾演的李鍾秀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他把Ben直接約了出來,將他謀殺,並把屍體連同自己的衣服都放回Ben的豪車裡付之一炬,最後在寒冬的火焰映襯下開車離開,電影結束。

"

不出意外地,《寄生蟲》引發了一場電影地震。不論是由此帶來的資源字幕討論,還是隨之而來的觀影熱潮,這種小範圍內的焦慮式狂歡讓自詡為影迷的我感到一種充實與滿足。同樣的感覺在去年的《燃燒》登場時也體驗到過,當然可能沒有這麼強烈。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寄生蟲》在今年戛納拿下了金棕櫚,大家難免又會提到去年口碑爆棚卻錯失金棕櫚的《燃燒》。兩部影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描繪底層人物,以貧富階層的碰撞為矛盾點展開故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作為近兩年來入選戛納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當整個故事塵埃落定,父親失蹤的謎團也隨著兒子解碼後的信件內容而解開,然後奉俊昊給觀眾設置了這樣一個結尾:兒子基宇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配合兒子的旁白,我們看到了若干年後衣冠楚楚的基宇買下了那個房子,和母親共同享受庭院裡的陽光,並和從地窖裡走上來的父親擁抱,緊接著鏡頭切給寒冬地下室裡的基宇,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好像是一個商業片很慣常的設置,當主人公在現實中受到壓抑,他只能通過超現實的想象來對接下來的生活抱有希望,這也是導演讓觀眾能夠繼續抱有希望的一種方法。區別於一般的商業片導演,奉俊昊在這個很短的片段裡依然有獨到的設計,主要在兩點。

一個是搞定了那塊石頭的問題。超現實片段開始(也可以視作基宇的夢境開始)出現的是基宇的主觀鏡頭,他將影片中反覆出現的那塊石頭放到了溪流中。這塊石頭無疑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意象,理解可能有很多,考慮到那場暴雨淹沒地下室的戲裡基宇拿起水裡漂來的石頭,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基宇對自身階級屬性的顧慮。所以結尾一場戲裡想象中的基宇放下了這種顧慮,從而毫無顧忌地跨越階級。我覺得這放在超現實片段裡是很高明的。因為我們知道那塊石頭在傭人的老公砸基宇的那場戲以後就已經不知所蹤了,現實劇情裡面很難再把它寫回來。但作為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重要物件,給它設置一個最終的歸宿是有必要的。而超現實片段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這種抽象又和石頭本身象徵的東西相呼應。甚至更玄乎一點,我覺得在不同的段落裡這塊石頭的重量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和我現在討論的重點無關,大家有興趣可以思考一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另一個是對父親人物弧光的完成。這裡先要解釋下階級跨越的具象化。在這個超現實片段裡,兒子基宇(和母親)成功地實現了階級跨越,最終買下了那棟別墅,但這個跨越的過程是抽象的,是通過兒子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表現出來的。相比之下,父親的階級跨越是具象化的,即從地窖走上來。相似的設置在之前的情節中也出現過,那是傭人想從地窖上來向夫人報告真相,但在出口處被基宇的母親一腳踹了下去。也就是說傭人一家沒有實現的階級跨越,父親實現了。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那麼再讓我們來系統地看父親這個人物,他開始很窩囊,有人來家門口撒尿也無動於衷。後來在兒女的計劃下有了工作,並對樸社長一家充滿了respect(作為對比,傭人的老公直到死都處在這個階段)。接著因為氣味這個細節,父親的尊嚴逐步坍塌,並最終犯下罪行,為了不被審判而把自己關在了地窖裡。情節發展到這裡,父親好像被永久禁錮在了階級金字塔的底端,是最後這個超現實段落讓父親實現了階級跨越,完成了完整的人物弧光。然而超現實最巧妙的地方在於這一切都是假的,影片最後奉俊昊把鏡頭給了寒冬裡呆坐在地下室的兒子,前面的一切只不過是兒子基宇的幻想。現實給了那些企圖跨越階級的人們狠狠一耳光,這種絕望與基宇眼神中若隱若現的希望形成的強烈反差,通過影片留給觀眾的最後一個鏡頭表達出來。

電影以基宇迷茫的眼神作為最後的鏡頭,讓人聯想起奉俊昊在《殺人回憶》的結尾以宋康昊那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作結,《寄生蟲》裡餅叔仍舊奉獻了神級表演

總的來說,奉俊昊給《寄生蟲》結尾設置的這個超現實段落是很有功能性的,或者說是趨向於封閉的,不管是人物(父親)還是事物(石頭),都有了各自的結局。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優秀的商業片應當具備的,能符合觀眾的期待,也能給整個作品做結。那麼李滄東在《燃燒》裡是怎麼做的呢?

在《燃燒》的結尾,經歷那麼多事以後,劉亞仁飾演的李鍾秀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他把Ben直接約了出來,將他謀殺,並把屍體連同自己的衣服都放回Ben的豪車裡付之一炬,最後在寒冬的火焰映襯下開車離開,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裡要插一句,因為就我個人而言,《燃燒》的這個片段是極其震撼的,這種暢快的觀影體驗甚至超過了電影前面那個備受推崇的夕陽之舞。對比之下《寄生蟲》最震撼我的不是結尾的超現實,而是前面父親謀殺樸社長的片段。所以直接相比兩個超現實片段對我而言其實高下立判,我只能盡力保持著所謂的客觀理性來討論。

回到《燃燒》的這個片段,我觀影過程中最感興趣的是它的真實性。在前面的情節裡我們明顯感受到李鍾秀對Ben的懷疑,在他看來Ben可能是個變態殺人犯,而惠美很可能就是他殺害的。這麼看來,最後鍾秀用這樣的方式為惠美報仇好像是情理之中。但再多想一下,這麼做和鍾秀的人設是有出入的。不僅因為他作為一個loser作家對Ben這種富豪的畏懼(《寄生蟲》就告訴我們瞬間的情緒爆發不會受階級差異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鍾秀是一個為了確認倉房被燒掉而找遍方圓好幾公里的人,這樣的人會因為帶著幾分想象的懷疑就對Ben下殺手嗎?基於這兩點我判斷這個結局就是超現實的,而這種帶著思考的觀影體驗可以說極其暢快。

"

不出意外地,《寄生蟲》引發了一場電影地震。不論是由此帶來的資源字幕討論,還是隨之而來的觀影熱潮,這種小範圍內的焦慮式狂歡讓自詡為影迷的我感到一種充實與滿足。同樣的感覺在去年的《燃燒》登場時也體驗到過,當然可能沒有這麼強烈。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寄生蟲》在今年戛納拿下了金棕櫚,大家難免又會提到去年口碑爆棚卻錯失金棕櫚的《燃燒》。兩部影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描繪底層人物,以貧富階層的碰撞為矛盾點展開故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作為近兩年來入選戛納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當整個故事塵埃落定,父親失蹤的謎團也隨著兒子解碼後的信件內容而解開,然後奉俊昊給觀眾設置了這樣一個結尾:兒子基宇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配合兒子的旁白,我們看到了若干年後衣冠楚楚的基宇買下了那個房子,和母親共同享受庭院裡的陽光,並和從地窖裡走上來的父親擁抱,緊接著鏡頭切給寒冬地下室裡的基宇,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好像是一個商業片很慣常的設置,當主人公在現實中受到壓抑,他只能通過超現實的想象來對接下來的生活抱有希望,這也是導演讓觀眾能夠繼續抱有希望的一種方法。區別於一般的商業片導演,奉俊昊在這個很短的片段裡依然有獨到的設計,主要在兩點。

一個是搞定了那塊石頭的問題。超現實片段開始(也可以視作基宇的夢境開始)出現的是基宇的主觀鏡頭,他將影片中反覆出現的那塊石頭放到了溪流中。這塊石頭無疑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意象,理解可能有很多,考慮到那場暴雨淹沒地下室的戲裡基宇拿起水裡漂來的石頭,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基宇對自身階級屬性的顧慮。所以結尾一場戲裡想象中的基宇放下了這種顧慮,從而毫無顧忌地跨越階級。我覺得這放在超現實片段裡是很高明的。因為我們知道那塊石頭在傭人的老公砸基宇的那場戲以後就已經不知所蹤了,現實劇情裡面很難再把它寫回來。但作為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重要物件,給它設置一個最終的歸宿是有必要的。而超現實片段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這種抽象又和石頭本身象徵的東西相呼應。甚至更玄乎一點,我覺得在不同的段落裡這塊石頭的重量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和我現在討論的重點無關,大家有興趣可以思考一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另一個是對父親人物弧光的完成。這裡先要解釋下階級跨越的具象化。在這個超現實片段裡,兒子基宇(和母親)成功地實現了階級跨越,最終買下了那棟別墅,但這個跨越的過程是抽象的,是通過兒子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表現出來的。相比之下,父親的階級跨越是具象化的,即從地窖走上來。相似的設置在之前的情節中也出現過,那是傭人想從地窖上來向夫人報告真相,但在出口處被基宇的母親一腳踹了下去。也就是說傭人一家沒有實現的階級跨越,父親實現了。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那麼再讓我們來系統地看父親這個人物,他開始很窩囊,有人來家門口撒尿也無動於衷。後來在兒女的計劃下有了工作,並對樸社長一家充滿了respect(作為對比,傭人的老公直到死都處在這個階段)。接著因為氣味這個細節,父親的尊嚴逐步坍塌,並最終犯下罪行,為了不被審判而把自己關在了地窖裡。情節發展到這裡,父親好像被永久禁錮在了階級金字塔的底端,是最後這個超現實段落讓父親實現了階級跨越,完成了完整的人物弧光。然而超現實最巧妙的地方在於這一切都是假的,影片最後奉俊昊把鏡頭給了寒冬裡呆坐在地下室的兒子,前面的一切只不過是兒子基宇的幻想。現實給了那些企圖跨越階級的人們狠狠一耳光,這種絕望與基宇眼神中若隱若現的希望形成的強烈反差,通過影片留給觀眾的最後一個鏡頭表達出來。

電影以基宇迷茫的眼神作為最後的鏡頭,讓人聯想起奉俊昊在《殺人回憶》的結尾以宋康昊那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作結,《寄生蟲》裡餅叔仍舊奉獻了神級表演

總的來說,奉俊昊給《寄生蟲》結尾設置的這個超現實段落是很有功能性的,或者說是趨向於封閉的,不管是人物(父親)還是事物(石頭),都有了各自的結局。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優秀的商業片應當具備的,能符合觀眾的期待,也能給整個作品做結。那麼李滄東在《燃燒》裡是怎麼做的呢?

在《燃燒》的結尾,經歷那麼多事以後,劉亞仁飾演的李鍾秀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他把Ben直接約了出來,將他謀殺,並把屍體連同自己的衣服都放回Ben的豪車裡付之一炬,最後在寒冬的火焰映襯下開車離開,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裡要插一句,因為就我個人而言,《燃燒》的這個片段是極其震撼的,這種暢快的觀影體驗甚至超過了電影前面那個備受推崇的夕陽之舞。對比之下《寄生蟲》最震撼我的不是結尾的超現實,而是前面父親謀殺樸社長的片段。所以直接相比兩個超現實片段對我而言其實高下立判,我只能盡力保持著所謂的客觀理性來討論。

回到《燃燒》的這個片段,我觀影過程中最感興趣的是它的真實性。在前面的情節裡我們明顯感受到李鍾秀對Ben的懷疑,在他看來Ben可能是個變態殺人犯,而惠美很可能就是他殺害的。這麼看來,最後鍾秀用這樣的方式為惠美報仇好像是情理之中。但再多想一下,這麼做和鍾秀的人設是有出入的。不僅因為他作為一個loser作家對Ben這種富豪的畏懼(《寄生蟲》就告訴我們瞬間的情緒爆發不會受階級差異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鍾秀是一個為了確認倉房被燒掉而找遍方圓好幾公里的人,這樣的人會因為帶著幾分想象的懷疑就對Ben下殺手嗎?基於這兩點我判斷這個結局就是超現實的,而這種帶著思考的觀影體驗可以說極其暢快。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然而我不知道是不是李滄東擔心作品太晦澀,他還是在電影裡設置了線索。前面所述的結局開始前有個李鍾秀坐在窗前打字的鏡頭。這個鏡頭是有指向性的,暗示後面的情節是鍾秀小說裡的內容。換言之,這也做實了後面發生的事是超現實的。我一直覺得打字的鏡頭值得商榷,如果去掉,讓觀眾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看待這個結局的真實性會更有意義。

這個超現實片段裡講的東西信息量極大,有鍾秀和Ben的情感表達(謀殺時的相擁),有鍾秀整個行為邏輯引起的思考,尤其是燒倉房和燒豪車的對應,讓片子的立意超越了簡單的嫉妒和復仇,也超越了貧富階級的差異和對立。那一刻Ben對於道德與生活的價值體系已經被鍾秀所傳承,他甚至放棄尋找倉房,而自己創造了一個“倉房”。當然這只是我有限的理解,對於《燃燒》的探討已經有太多,不缺我這麼膚淺的一個。我只是想說《燃燒》這個超現實片段的結局超越了簡單的功能性範疇,是趨向於開放的,人們可以對它展開無窮的想象(不僅限於真實性)。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和村上春樹的原著裡表達的那種多義性是統一的,而一部可以表達文學上的神祕性和多義性的電影實在稱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不出意外地,《寄生蟲》引發了一場電影地震。不論是由此帶來的資源字幕討論,還是隨之而來的觀影熱潮,這種小範圍內的焦慮式狂歡讓自詡為影迷的我感到一種充實與滿足。同樣的感覺在去年的《燃燒》登場時也體驗到過,當然可能沒有這麼強烈。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寄生蟲》在今年戛納拿下了金棕櫚,大家難免又會提到去年口碑爆棚卻錯失金棕櫚的《燃燒》。兩部影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描繪底層人物,以貧富階層的碰撞為矛盾點展開故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作為近兩年來入選戛納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當整個故事塵埃落定,父親失蹤的謎團也隨著兒子解碼後的信件內容而解開,然後奉俊昊給觀眾設置了這樣一個結尾:兒子基宇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配合兒子的旁白,我們看到了若干年後衣冠楚楚的基宇買下了那個房子,和母親共同享受庭院裡的陽光,並和從地窖裡走上來的父親擁抱,緊接著鏡頭切給寒冬地下室裡的基宇,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好像是一個商業片很慣常的設置,當主人公在現實中受到壓抑,他只能通過超現實的想象來對接下來的生活抱有希望,這也是導演讓觀眾能夠繼續抱有希望的一種方法。區別於一般的商業片導演,奉俊昊在這個很短的片段裡依然有獨到的設計,主要在兩點。

一個是搞定了那塊石頭的問題。超現實片段開始(也可以視作基宇的夢境開始)出現的是基宇的主觀鏡頭,他將影片中反覆出現的那塊石頭放到了溪流中。這塊石頭無疑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意象,理解可能有很多,考慮到那場暴雨淹沒地下室的戲裡基宇拿起水裡漂來的石頭,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基宇對自身階級屬性的顧慮。所以結尾一場戲裡想象中的基宇放下了這種顧慮,從而毫無顧忌地跨越階級。我覺得這放在超現實片段裡是很高明的。因為我們知道那塊石頭在傭人的老公砸基宇的那場戲以後就已經不知所蹤了,現實劇情裡面很難再把它寫回來。但作為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重要物件,給它設置一個最終的歸宿是有必要的。而超現實片段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這種抽象又和石頭本身象徵的東西相呼應。甚至更玄乎一點,我覺得在不同的段落裡這塊石頭的重量都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和我現在討論的重點無關,大家有興趣可以思考一下。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另一個是對父親人物弧光的完成。這裡先要解釋下階級跨越的具象化。在這個超現實片段裡,兒子基宇(和母親)成功地實現了階級跨越,最終買下了那棟別墅,但這個跨越的過程是抽象的,是通過兒子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表現出來的。相比之下,父親的階級跨越是具象化的,即從地窖走上來。相似的設置在之前的情節中也出現過,那是傭人想從地窖上來向夫人報告真相,但在出口處被基宇的母親一腳踹了下去。也就是說傭人一家沒有實現的階級跨越,父親實現了。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那麼再讓我們來系統地看父親這個人物,他開始很窩囊,有人來家門口撒尿也無動於衷。後來在兒女的計劃下有了工作,並對樸社長一家充滿了respect(作為對比,傭人的老公直到死都處在這個階段)。接著因為氣味這個細節,父親的尊嚴逐步坍塌,並最終犯下罪行,為了不被審判而把自己關在了地窖裡。情節發展到這裡,父親好像被永久禁錮在了階級金字塔的底端,是最後這個超現實段落讓父親實現了階級跨越,完成了完整的人物弧光。然而超現實最巧妙的地方在於這一切都是假的,影片最後奉俊昊把鏡頭給了寒冬裡呆坐在地下室的兒子,前面的一切只不過是兒子基宇的幻想。現實給了那些企圖跨越階級的人們狠狠一耳光,這種絕望與基宇眼神中若隱若現的希望形成的強烈反差,通過影片留給觀眾的最後一個鏡頭表達出來。

電影以基宇迷茫的眼神作為最後的鏡頭,讓人聯想起奉俊昊在《殺人回憶》的結尾以宋康昊那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作結,《寄生蟲》裡餅叔仍舊奉獻了神級表演

總的來說,奉俊昊給《寄生蟲》結尾設置的這個超現實段落是很有功能性的,或者說是趨向於封閉的,不管是人物(父親)還是事物(石頭),都有了各自的結局。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優秀的商業片應當具備的,能符合觀眾的期待,也能給整個作品做結。那麼李滄東在《燃燒》裡是怎麼做的呢?

在《燃燒》的結尾,經歷那麼多事以後,劉亞仁飾演的李鍾秀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他把Ben直接約了出來,將他謀殺,並把屍體連同自己的衣服都放回Ben的豪車裡付之一炬,最後在寒冬的火焰映襯下開車離開,電影結束。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這裡要插一句,因為就我個人而言,《燃燒》的這個片段是極其震撼的,這種暢快的觀影體驗甚至超過了電影前面那個備受推崇的夕陽之舞。對比之下《寄生蟲》最震撼我的不是結尾的超現實,而是前面父親謀殺樸社長的片段。所以直接相比兩個超現實片段對我而言其實高下立判,我只能盡力保持著所謂的客觀理性來討論。

回到《燃燒》的這個片段,我觀影過程中最感興趣的是它的真實性。在前面的情節裡我們明顯感受到李鍾秀對Ben的懷疑,在他看來Ben可能是個變態殺人犯,而惠美很可能就是他殺害的。這麼看來,最後鍾秀用這樣的方式為惠美報仇好像是情理之中。但再多想一下,這麼做和鍾秀的人設是有出入的。不僅因為他作為一個loser作家對Ben這種富豪的畏懼(《寄生蟲》就告訴我們瞬間的情緒爆發不會受階級差異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鍾秀是一個為了確認倉房被燒掉而找遍方圓好幾公里的人,這樣的人會因為帶著幾分想象的懷疑就對Ben下殺手嗎?基於這兩點我判斷這個結局就是超現實的,而這種帶著思考的觀影體驗可以說極其暢快。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然而我不知道是不是李滄東擔心作品太晦澀,他還是在電影裡設置了線索。前面所述的結局開始前有個李鍾秀坐在窗前打字的鏡頭。這個鏡頭是有指向性的,暗示後面的情節是鍾秀小說裡的內容。換言之,這也做實了後面發生的事是超現實的。我一直覺得打字的鏡頭值得商榷,如果去掉,讓觀眾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看待這個結局的真實性會更有意義。

這個超現實片段裡講的東西信息量極大,有鍾秀和Ben的情感表達(謀殺時的相擁),有鍾秀整個行為邏輯引起的思考,尤其是燒倉房和燒豪車的對應,讓片子的立意超越了簡單的嫉妒和復仇,也超越了貧富階級的差異和對立。那一刻Ben對於道德與生活的價值體系已經被鍾秀所傳承,他甚至放棄尋找倉房,而自己創造了一個“倉房”。當然這只是我有限的理解,對於《燃燒》的探討已經有太多,不缺我這麼膚淺的一個。我只是想說《燃燒》這個超現實片段的結局超越了簡單的功能性範疇,是趨向於開放的,人們可以對它展開無窮的想象(不僅限於真實性)。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和村上春樹的原著裡表達的那種多義性是統一的,而一部可以表達文學上的神祕性和多義性的電影實在稱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韓國電影《寄生蟲》又出爆款,超越“國民電影”的巔峰之作

做個總結吧,我覺得拿這兩個超現實片段進行對比可以一定程度地看出《寄生蟲》與《燃燒》的區別,奉俊昊與李滄東的區別以及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區別。個人而言,這兩部電影我都喜歡(都給了五星)。《燃燒》是那種看完以後會不斷回想與思考的片子:那隻貓的意象究竟有什麼作用?倉房到底意味著什麼?而《寄生蟲》的故事結構與場面調度讓我整個觀影過程享受其中,看不到大銀幕實在是可惜,這是韓國電影的幸事,也是我們飽受技術原因困擾的影迷的幸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