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榮、安波:韓企在華髮展仍有新空間'

"

最近,一則LG公司擬出售北京總部雙子座大廈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這是繼LG手機業務退出中國市場又一重磅消息,出售北京雙子座大廈這樣優質的項目資產背後,呈現出的似乎是LG難以挽回中國市場的無奈。

提起LG,中國消費者一般會聯想到手機、白色家電,其實不然。LG在韓國也算是大財閥,觸角遍及諸多領域。經過70餘年發展,這家公司已經成為覆蓋化學能源、電子電器、通信與服務多個領域的跨國集團。根據韓國金融公司Fnguide公佈的數據,以2019年5月末為基準,LG市值約732.7億美元,是僅次於三星、SK、現代汽車的韓國第四大財閥企業。雖然LG方面澄清,此次擬出售雙子座並不意味著LG從中國撤出,但是韓國企業在中國手機、白色家電等傳統市場份額不斷下降,讓人們更關注一個問題:韓國企業在中國的核心競爭力還有多大?

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和韓國盧泰愚政府的“北方政策”,中韓在1992年衝破阻力實現建交。此後,中韓之間的經濟關係突飛猛進。2018年,中韓雙邊貿易總額達到3134.3億美元,韓方順差958.5億美元。關於中韓貿易逆差,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中間品貿易的存在。從2018年韓國對華出口情況來看,主要集中於中間品出口,其中的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光學醫療設備是韓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中間品貿易,受雙邊政治關係波動的影響較小。

當然,韓國企業在中國發展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曾經韓國企業在中國佔據技術資本優勢,但是隨著中國企業技術實力快速提高,韓國的優勢正在削弱。十年前筆者在韓國做調查,韓國人知道的中國企業不過是海爾、聯想。如今,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在韓國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就連小米,在韓國也有不少中老年粉絲。

韓國企業在中國發展趨勢放緩,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企沒有跟上中國消費升級。比如,以汽車產業為例,現代汽車在剛進入中國時,和中國的大城市汽車市場是匹配的,銷售狀況喜人。但是隨著中國大城市的消費升級,特別是有些城市搖號、拍賣號牌,人們對中高端汽車的青睞遠高於以往。同樣是買一輛車,可能現在會就高不就低。顯然,韓國現代汽車沒有提供豐富的中高端車輛,適應中國消費者消費心理的變化。

對於中韓經濟合作的快速發展,韓國方面的心態是複雜的。“薩德”風波之後,中韓關係開始恢復。文在寅政府提出新南方政策,韓企加大了對東南亞、南亞的投資。部分韓國資本撤離中國,有擔心過於依賴中國,分散風險的考慮,也有韓國企業競爭力下降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或許還是中國勞動力、土地、環保等各方面成本上升,韓企根據成本收益分析做出的決定。

未來中韓經濟關係的增長點在哪裡?眾所周知,在中韓經濟關係的發展史上,中韓FTA是一個里程碑。從2015年6月雙方正式簽署協定,到2019年3月29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第四輪談判結束,兩國都在努力推進通過自貿擴大兩國貿易往來。在今年G20大阪峰會之際,兩國領導人就中韓FTA第二階段談判進行了溝通。兩國領導人都期待中韓之間的持續合作,並加快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談判。

實際上,中韓在擴大貿易、科技、財經、環保等領域合作方面還有更大空間和機遇。由於中韓都反對保護主義,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而韓國的新北方、新南方政策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目標和方向上一脈相承,因此雙方也可以尋求共同開發第三國市場等合作方案。(作者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韓國成均館大學博士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