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青平

劉秀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縣和偃師市是邙山陵墓群的主要區域。邙山陵墓幾乎都在邙山之南,而劉秀墓卻在邙山之北,為什麼呢?這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邙山陵墓群始於東周,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大型封土墓有970多座。兩千多年來,邙山陵墓群盜挖嚴重,而劉秀墓許是因為薄葬,從未被盜挖過,2001年,漢光武帝陵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58棵唐柏掩映著劉秀墓,它是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1500多年的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是全國少有的古樹群。漢光武帝陵佔地100畝,始建於公元50年,近山傍水,肅穆威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墓冢佔地25畝,冢高5丈餘。墓冢斜坡上古柏森森,墓冢頂部,也有5畝大,柏樹成林。繞墓冢步量一圈,約150丈,摺合一華里。

"

文:楊青平

劉秀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縣和偃師市是邙山陵墓群的主要區域。邙山陵墓幾乎都在邙山之南,而劉秀墓卻在邙山之北,為什麼呢?這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邙山陵墓群始於東周,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大型封土墓有970多座。兩千多年來,邙山陵墓群盜挖嚴重,而劉秀墓許是因為薄葬,從未被盜挖過,2001年,漢光武帝陵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58棵唐柏掩映著劉秀墓,它是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1500多年的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是全國少有的古樹群。漢光武帝陵佔地100畝,始建於公元50年,近山傍水,肅穆威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墓冢佔地25畝,冢高5丈餘。墓冢斜坡上古柏森森,墓冢頂部,也有5畝大,柏樹成林。繞墓冢步量一圈,約150丈,摺合一華里。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劉秀墓

劉秀墓,我去看了,聽導遊講了,去之前讀了史書,到那裡讀了碑文,然後就剋制不住地浮想聯翩,琢磨劉秀一生的幾個細節。

《東觀漢記》記載,劉秀的出生地是陳留郡濟陽縣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固陽鎮)。“東觀”是東漢宮廷的一座宮殿,那兒是朝廷的檔案館,班固在此寫完《漢書》接著寫《東觀漢記》,記東漢歷史。范曄的《後漢書》比《東觀漢記》晚300多年。

劉秀的父親任濟陽縣令,任滿後轉任南頓縣令,南頓縣城在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觀漢記》說劉秀出生那年濟陽縣“大豐熟”,出現了“一莖九穗”的穀子,因此起名為“秀”。“大豐熟”或可信,而“一莖九穗”不可信。

劉秀9歲時,父親卒於南頓縣令任上,時任蕭縣縣令的叔父把劉秀一家接過去撫養。蕭縣今屬安徽省,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觀漢記》《後漢書》都記載了劉秀還鄉。劉秀的家鄉在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棗陽市與河南省的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毗鄰,在漢代同屬南陽郡。

劉秀這一枝皇室後裔,為什麼落戶湖北棗陽?這要從漢景帝說起。

據《史記》記載:漢景帝醉,夜召程姬,程姬來了月經,便讓侍女唐兒打扮成自己,去侍奉皇帝,竟懷孕,生一子。因母親地位卑微,這個皇子被封在偏僻荒涼的長沙為王,且封地狹小。這個長沙王就是劉秀的六世祖。漢景帝有14個兒子,長沙王是第六子。《史記集解》補充道:漢景帝晚年,諸王來朝,宴席上為漢景帝獻舞,唯長沙王跳舞縮手縮腳,身體不迴旋,漢景帝責怪他,他應對道,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這讓漢景帝產生憐憫之情,又給他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的幾十個縣,他的封地因此相當於西漢前期的王。

長沙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因為“推恩”,下一代舂陵侯的封地只有一個鄉,他卻嫌土地潮溼不打糧食,竟要求朝廷調換,朝廷就給他調換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因為舂陵侯的到來,白水鄉改名舂陵鄉,今為棗陽市吳店鎮。這個舂陵侯就是劉秀的曾祖父。

舂陵鄉的土地稅不過幾萬斤糧食,僅夠大家族吃飯而已,所以他的子孫仍需另謀職業。劉秀的父親、叔父走上仕途,而劉秀年輕時農忙務農,農閒販糧。

"

文:楊青平

劉秀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縣和偃師市是邙山陵墓群的主要區域。邙山陵墓幾乎都在邙山之南,而劉秀墓卻在邙山之北,為什麼呢?這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邙山陵墓群始於東周,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大型封土墓有970多座。兩千多年來,邙山陵墓群盜挖嚴重,而劉秀墓許是因為薄葬,從未被盜挖過,2001年,漢光武帝陵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58棵唐柏掩映著劉秀墓,它是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1500多年的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是全國少有的古樹群。漢光武帝陵佔地100畝,始建於公元50年,近山傍水,肅穆威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墓冢佔地25畝,冢高5丈餘。墓冢斜坡上古柏森森,墓冢頂部,也有5畝大,柏樹成林。繞墓冢步量一圈,約150丈,摺合一華里。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劉秀墓

劉秀墓,我去看了,聽導遊講了,去之前讀了史書,到那裡讀了碑文,然後就剋制不住地浮想聯翩,琢磨劉秀一生的幾個細節。

《東觀漢記》記載,劉秀的出生地是陳留郡濟陽縣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固陽鎮)。“東觀”是東漢宮廷的一座宮殿,那兒是朝廷的檔案館,班固在此寫完《漢書》接著寫《東觀漢記》,記東漢歷史。范曄的《後漢書》比《東觀漢記》晚300多年。

劉秀的父親任濟陽縣令,任滿後轉任南頓縣令,南頓縣城在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觀漢記》說劉秀出生那年濟陽縣“大豐熟”,出現了“一莖九穗”的穀子,因此起名為“秀”。“大豐熟”或可信,而“一莖九穗”不可信。

劉秀9歲時,父親卒於南頓縣令任上,時任蕭縣縣令的叔父把劉秀一家接過去撫養。蕭縣今屬安徽省,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觀漢記》《後漢書》都記載了劉秀還鄉。劉秀的家鄉在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棗陽市與河南省的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毗鄰,在漢代同屬南陽郡。

劉秀這一枝皇室後裔,為什麼落戶湖北棗陽?這要從漢景帝說起。

據《史記》記載:漢景帝醉,夜召程姬,程姬來了月經,便讓侍女唐兒打扮成自己,去侍奉皇帝,竟懷孕,生一子。因母親地位卑微,這個皇子被封在偏僻荒涼的長沙為王,且封地狹小。這個長沙王就是劉秀的六世祖。漢景帝有14個兒子,長沙王是第六子。《史記集解》補充道:漢景帝晚年,諸王來朝,宴席上為漢景帝獻舞,唯長沙王跳舞縮手縮腳,身體不迴旋,漢景帝責怪他,他應對道,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這讓漢景帝產生憐憫之情,又給他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的幾十個縣,他的封地因此相當於西漢前期的王。

長沙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因為“推恩”,下一代舂陵侯的封地只有一個鄉,他卻嫌土地潮溼不打糧食,竟要求朝廷調換,朝廷就給他調換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因為舂陵侯的到來,白水鄉改名舂陵鄉,今為棗陽市吳店鎮。這個舂陵侯就是劉秀的曾祖父。

舂陵鄉的土地稅不過幾萬斤糧食,僅夠大家族吃飯而已,所以他的子孫仍需另謀職業。劉秀的父親、叔父走上仕途,而劉秀年輕時農忙務農,農閒販糧。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漢光武帝陵

《後漢書》記載,劉秀在王莽稱帝后“乃之長安,受《尚書》”。《東觀漢記》也記載劉秀“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後漢書》還記載劉秀稱帝前夕,他“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來投奔他,而彊華是太學生,那麼劉秀當然也是太學生。史書之所以不明言劉秀是太學生,是避諱劉秀曾受惠於王莽新政。王莽新政之一就是擴建太學,設立郡縣官學。

劉秀專攻《尚書》,可是《東觀漢記》說他“大義略舉”,《後漢書》說他“略通大義”。《東觀漢記》接著說他“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之,具與同舍解說”,可見劉秀並不專心治學,卻對世事、朝政更關心,搶先閱讀朝廷公文,再與同學解說。

在劉秀墓園,刻著漢代五銖錢的水泥磚星羅棋佈。“口”代表錢孔,右為“五”,左為“銖”,均為篆字。銖是漢代重量單位,6銖為1錙,4錙為1兩,故有“錙銖必較”這個成語。五銖錢就是五銖重的錢,始於漢武帝,在民間有很高信譽。王莽廢止五銖錢,7年間4次改幣制,改了廢,廢了改,導致物價階梯式飛漲,這是王莽滅亡的重要原因。劉秀統一全國後,廢止王莽幣,恢復五銖錢。

《後漢書》記載,劉秀到長安上太學的時間在“王莽天鳳中”,“天鳳”是王莽的年號之一,由此推算,劉秀是在22歲到的長安。看到執金吾(長安警備司令)威風凜凜,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比陰麗華大10歲,此時陰麗華才12歲,而劉秀認識她應當更早,可謂青梅竹馬。

在劉秀墓園,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被附會為柏樹與楝樹之戀。擁抱在一起的兩棵樹,粗的是柏樹,細的是楝樹。楝樹的諧音是戀樹。楝樹苦,又叫苦楝,諧音苦戀。楝樹與柏樹擁抱,則是擬人化了的愛情,所以樹下掛滿了遊客的連心鎖。

楝樹的果實,喜鵲愛吃,喜鵲吃下果實,排出果核,為楝樹傳宗接代。柏樹長壽,幾百年上千年的柏樹難免出現樹身空洞,喜鵲或把楝樹果核排在樹洞裡,於是楝樹就長在柏樹上,這叫“苦楝(戀)柏”。

劉秀墓園的“苦楝柏”,楝樹像鉛筆芯一般被柏樹環抱,一同紮根於土壤,真是自然奇觀啊!

"

文:楊青平

劉秀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縣和偃師市是邙山陵墓群的主要區域。邙山陵墓幾乎都在邙山之南,而劉秀墓卻在邙山之北,為什麼呢?這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邙山陵墓群始於東周,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大型封土墓有970多座。兩千多年來,邙山陵墓群盜挖嚴重,而劉秀墓許是因為薄葬,從未被盜挖過,2001年,漢光武帝陵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58棵唐柏掩映著劉秀墓,它是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1500多年的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是全國少有的古樹群。漢光武帝陵佔地100畝,始建於公元50年,近山傍水,肅穆威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墓冢佔地25畝,冢高5丈餘。墓冢斜坡上古柏森森,墓冢頂部,也有5畝大,柏樹成林。繞墓冢步量一圈,約150丈,摺合一華里。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劉秀墓

劉秀墓,我去看了,聽導遊講了,去之前讀了史書,到那裡讀了碑文,然後就剋制不住地浮想聯翩,琢磨劉秀一生的幾個細節。

《東觀漢記》記載,劉秀的出生地是陳留郡濟陽縣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固陽鎮)。“東觀”是東漢宮廷的一座宮殿,那兒是朝廷的檔案館,班固在此寫完《漢書》接著寫《東觀漢記》,記東漢歷史。范曄的《後漢書》比《東觀漢記》晚300多年。

劉秀的父親任濟陽縣令,任滿後轉任南頓縣令,南頓縣城在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觀漢記》說劉秀出生那年濟陽縣“大豐熟”,出現了“一莖九穗”的穀子,因此起名為“秀”。“大豐熟”或可信,而“一莖九穗”不可信。

劉秀9歲時,父親卒於南頓縣令任上,時任蕭縣縣令的叔父把劉秀一家接過去撫養。蕭縣今屬安徽省,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觀漢記》《後漢書》都記載了劉秀還鄉。劉秀的家鄉在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棗陽市與河南省的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毗鄰,在漢代同屬南陽郡。

劉秀這一枝皇室後裔,為什麼落戶湖北棗陽?這要從漢景帝說起。

據《史記》記載:漢景帝醉,夜召程姬,程姬來了月經,便讓侍女唐兒打扮成自己,去侍奉皇帝,竟懷孕,生一子。因母親地位卑微,這個皇子被封在偏僻荒涼的長沙為王,且封地狹小。這個長沙王就是劉秀的六世祖。漢景帝有14個兒子,長沙王是第六子。《史記集解》補充道:漢景帝晚年,諸王來朝,宴席上為漢景帝獻舞,唯長沙王跳舞縮手縮腳,身體不迴旋,漢景帝責怪他,他應對道,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這讓漢景帝產生憐憫之情,又給他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的幾十個縣,他的封地因此相當於西漢前期的王。

長沙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因為“推恩”,下一代舂陵侯的封地只有一個鄉,他卻嫌土地潮溼不打糧食,竟要求朝廷調換,朝廷就給他調換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因為舂陵侯的到來,白水鄉改名舂陵鄉,今為棗陽市吳店鎮。這個舂陵侯就是劉秀的曾祖父。

舂陵鄉的土地稅不過幾萬斤糧食,僅夠大家族吃飯而已,所以他的子孫仍需另謀職業。劉秀的父親、叔父走上仕途,而劉秀年輕時農忙務農,農閒販糧。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漢光武帝陵

《後漢書》記載,劉秀在王莽稱帝后“乃之長安,受《尚書》”。《東觀漢記》也記載劉秀“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後漢書》還記載劉秀稱帝前夕,他“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來投奔他,而彊華是太學生,那麼劉秀當然也是太學生。史書之所以不明言劉秀是太學生,是避諱劉秀曾受惠於王莽新政。王莽新政之一就是擴建太學,設立郡縣官學。

劉秀專攻《尚書》,可是《東觀漢記》說他“大義略舉”,《後漢書》說他“略通大義”。《東觀漢記》接著說他“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之,具與同舍解說”,可見劉秀並不專心治學,卻對世事、朝政更關心,搶先閱讀朝廷公文,再與同學解說。

在劉秀墓園,刻著漢代五銖錢的水泥磚星羅棋佈。“口”代表錢孔,右為“五”,左為“銖”,均為篆字。銖是漢代重量單位,6銖為1錙,4錙為1兩,故有“錙銖必較”這個成語。五銖錢就是五銖重的錢,始於漢武帝,在民間有很高信譽。王莽廢止五銖錢,7年間4次改幣制,改了廢,廢了改,導致物價階梯式飛漲,這是王莽滅亡的重要原因。劉秀統一全國後,廢止王莽幣,恢復五銖錢。

《後漢書》記載,劉秀到長安上太學的時間在“王莽天鳳中”,“天鳳”是王莽的年號之一,由此推算,劉秀是在22歲到的長安。看到執金吾(長安警備司令)威風凜凜,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比陰麗華大10歲,此時陰麗華才12歲,而劉秀認識她應當更早,可謂青梅竹馬。

在劉秀墓園,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被附會為柏樹與楝樹之戀。擁抱在一起的兩棵樹,粗的是柏樹,細的是楝樹。楝樹的諧音是戀樹。楝樹苦,又叫苦楝,諧音苦戀。楝樹與柏樹擁抱,則是擬人化了的愛情,所以樹下掛滿了遊客的連心鎖。

楝樹的果實,喜鵲愛吃,喜鵲吃下果實,排出果核,為楝樹傳宗接代。柏樹長壽,幾百年上千年的柏樹難免出現樹身空洞,喜鵲或把楝樹果核排在樹洞裡,於是楝樹就長在柏樹上,這叫“苦楝(戀)柏”。

劉秀墓園的“苦楝柏”,楝樹像鉛筆芯一般被柏樹環抱,一同紮根於土壤,真是自然奇觀啊!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昆陽就是現在的河南葉縣。昆陽之戰更始軍以少勝多,王莽軍慘敗。

“更始”是西漢的最後一個年號,“更始帝”是劉玄。劉玄是劉秀族兄,沒出五服,同一個曾祖父。

在昆陽之戰的前5個月,劉玄稱帝,年號“更始”,封了眾多大將軍、將軍,而劉秀僅為偏將軍,只能做將軍的副手。更始軍北上,攻下了昆陽、郾城。王莽調集42萬大軍從洛陽直撲昆陽而來,而昆陽守軍只有八九千人。

綜合《東觀漢記》《後漢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可以確信,昆陽之戰主要是劉秀之功。昆陽城內的將軍們欲棄城而逃,劉秀勸阻並進言:逃跑必將全軍覆沒,不如據城抵抗,我去郾城搬兵,或許有救。劉秀剛出城,官軍就包圍了昆陽。守軍請降,官軍不許,守軍只得死戰。

郾城的將軍們欲留半數兵力看守搶來的財貨,劉秀勸道:如果戰敗,財貨易主;如果戰勝,財貨無限。將軍們被說服,率全部兵力1萬多人,隨劉秀奔昆陽。劉秀率千人為先頭部隊,在昆陽包圍圈外,遭遇數千官軍,劉秀率千人衝殺過去,斬殺數百人。

劉秀率三千敢死隊衝擊主帥、副帥所在中軍,後隊跟進,城中守軍亦呼喊而出攻其背,萬餘敵軍頃刻瓦解,副帥被斬殺,主帥急逃跑。各營寨官軍受軍令約束,不敢擅自出營相救,只能作壁上觀,見主帥逃跑,亦四散而去,逃回各自州郡。40萬人大潰退,車碾馬踩人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昆陽之戰,就是這麼傳奇。劉秀與諸將的差別,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太學生與一群草莽英雄的差別。劉秀身高七尺三寸,漢代尺寸小,摺合今1.68米,可見並無萬夫不當之勇,卻勇衝敵陣,何也?蓋意志力使然。

"

文:楊青平

劉秀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縣和偃師市是邙山陵墓群的主要區域。邙山陵墓幾乎都在邙山之南,而劉秀墓卻在邙山之北,為什麼呢?這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邙山陵墓群始於東周,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大型封土墓有970多座。兩千多年來,邙山陵墓群盜挖嚴重,而劉秀墓許是因為薄葬,從未被盜挖過,2001年,漢光武帝陵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58棵唐柏掩映著劉秀墓,它是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1500多年的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是全國少有的古樹群。漢光武帝陵佔地100畝,始建於公元50年,近山傍水,肅穆威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墓冢佔地25畝,冢高5丈餘。墓冢斜坡上古柏森森,墓冢頂部,也有5畝大,柏樹成林。繞墓冢步量一圈,約150丈,摺合一華里。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劉秀墓

劉秀墓,我去看了,聽導遊講了,去之前讀了史書,到那裡讀了碑文,然後就剋制不住地浮想聯翩,琢磨劉秀一生的幾個細節。

《東觀漢記》記載,劉秀的出生地是陳留郡濟陽縣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固陽鎮)。“東觀”是東漢宮廷的一座宮殿,那兒是朝廷的檔案館,班固在此寫完《漢書》接著寫《東觀漢記》,記東漢歷史。范曄的《後漢書》比《東觀漢記》晚300多年。

劉秀的父親任濟陽縣令,任滿後轉任南頓縣令,南頓縣城在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觀漢記》說劉秀出生那年濟陽縣“大豐熟”,出現了“一莖九穗”的穀子,因此起名為“秀”。“大豐熟”或可信,而“一莖九穗”不可信。

劉秀9歲時,父親卒於南頓縣令任上,時任蕭縣縣令的叔父把劉秀一家接過去撫養。蕭縣今屬安徽省,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觀漢記》《後漢書》都記載了劉秀還鄉。劉秀的家鄉在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棗陽市與河南省的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毗鄰,在漢代同屬南陽郡。

劉秀這一枝皇室後裔,為什麼落戶湖北棗陽?這要從漢景帝說起。

據《史記》記載:漢景帝醉,夜召程姬,程姬來了月經,便讓侍女唐兒打扮成自己,去侍奉皇帝,竟懷孕,生一子。因母親地位卑微,這個皇子被封在偏僻荒涼的長沙為王,且封地狹小。這個長沙王就是劉秀的六世祖。漢景帝有14個兒子,長沙王是第六子。《史記集解》補充道:漢景帝晚年,諸王來朝,宴席上為漢景帝獻舞,唯長沙王跳舞縮手縮腳,身體不迴旋,漢景帝責怪他,他應對道,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這讓漢景帝產生憐憫之情,又給他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的幾十個縣,他的封地因此相當於西漢前期的王。

長沙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因為“推恩”,下一代舂陵侯的封地只有一個鄉,他卻嫌土地潮溼不打糧食,竟要求朝廷調換,朝廷就給他調換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因為舂陵侯的到來,白水鄉改名舂陵鄉,今為棗陽市吳店鎮。這個舂陵侯就是劉秀的曾祖父。

舂陵鄉的土地稅不過幾萬斤糧食,僅夠大家族吃飯而已,所以他的子孫仍需另謀職業。劉秀的父親、叔父走上仕途,而劉秀年輕時農忙務農,農閒販糧。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漢光武帝陵

《後漢書》記載,劉秀在王莽稱帝后“乃之長安,受《尚書》”。《東觀漢記》也記載劉秀“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後漢書》還記載劉秀稱帝前夕,他“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來投奔他,而彊華是太學生,那麼劉秀當然也是太學生。史書之所以不明言劉秀是太學生,是避諱劉秀曾受惠於王莽新政。王莽新政之一就是擴建太學,設立郡縣官學。

劉秀專攻《尚書》,可是《東觀漢記》說他“大義略舉”,《後漢書》說他“略通大義”。《東觀漢記》接著說他“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之,具與同舍解說”,可見劉秀並不專心治學,卻對世事、朝政更關心,搶先閱讀朝廷公文,再與同學解說。

在劉秀墓園,刻著漢代五銖錢的水泥磚星羅棋佈。“口”代表錢孔,右為“五”,左為“銖”,均為篆字。銖是漢代重量單位,6銖為1錙,4錙為1兩,故有“錙銖必較”這個成語。五銖錢就是五銖重的錢,始於漢武帝,在民間有很高信譽。王莽廢止五銖錢,7年間4次改幣制,改了廢,廢了改,導致物價階梯式飛漲,這是王莽滅亡的重要原因。劉秀統一全國後,廢止王莽幣,恢復五銖錢。

《後漢書》記載,劉秀到長安上太學的時間在“王莽天鳳中”,“天鳳”是王莽的年號之一,由此推算,劉秀是在22歲到的長安。看到執金吾(長安警備司令)威風凜凜,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比陰麗華大10歲,此時陰麗華才12歲,而劉秀認識她應當更早,可謂青梅竹馬。

在劉秀墓園,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被附會為柏樹與楝樹之戀。擁抱在一起的兩棵樹,粗的是柏樹,細的是楝樹。楝樹的諧音是戀樹。楝樹苦,又叫苦楝,諧音苦戀。楝樹與柏樹擁抱,則是擬人化了的愛情,所以樹下掛滿了遊客的連心鎖。

楝樹的果實,喜鵲愛吃,喜鵲吃下果實,排出果核,為楝樹傳宗接代。柏樹長壽,幾百年上千年的柏樹難免出現樹身空洞,喜鵲或把楝樹果核排在樹洞裡,於是楝樹就長在柏樹上,這叫“苦楝(戀)柏”。

劉秀墓園的“苦楝柏”,楝樹像鉛筆芯一般被柏樹環抱,一同紮根於土壤,真是自然奇觀啊!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昆陽就是現在的河南葉縣。昆陽之戰更始軍以少勝多,王莽軍慘敗。

“更始”是西漢的最後一個年號,“更始帝”是劉玄。劉玄是劉秀族兄,沒出五服,同一個曾祖父。

在昆陽之戰的前5個月,劉玄稱帝,年號“更始”,封了眾多大將軍、將軍,而劉秀僅為偏將軍,只能做將軍的副手。更始軍北上,攻下了昆陽、郾城。王莽調集42萬大軍從洛陽直撲昆陽而來,而昆陽守軍只有八九千人。

綜合《東觀漢記》《後漢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可以確信,昆陽之戰主要是劉秀之功。昆陽城內的將軍們欲棄城而逃,劉秀勸阻並進言:逃跑必將全軍覆沒,不如據城抵抗,我去郾城搬兵,或許有救。劉秀剛出城,官軍就包圍了昆陽。守軍請降,官軍不許,守軍只得死戰。

郾城的將軍們欲留半數兵力看守搶來的財貨,劉秀勸道:如果戰敗,財貨易主;如果戰勝,財貨無限。將軍們被說服,率全部兵力1萬多人,隨劉秀奔昆陽。劉秀率千人為先頭部隊,在昆陽包圍圈外,遭遇數千官軍,劉秀率千人衝殺過去,斬殺數百人。

劉秀率三千敢死隊衝擊主帥、副帥所在中軍,後隊跟進,城中守軍亦呼喊而出攻其背,萬餘敵軍頃刻瓦解,副帥被斬殺,主帥急逃跑。各營寨官軍受軍令約束,不敢擅自出營相救,只能作壁上觀,見主帥逃跑,亦四散而去,逃回各自州郡。40萬人大潰退,車碾馬踩人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昆陽之戰,就是這麼傳奇。劉秀與諸將的差別,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太學生與一群草莽英雄的差別。劉秀身高七尺三寸,漢代尺寸小,摺合今1.68米,可見並無萬夫不當之勇,卻勇衝敵陣,何也?蓋意志力使然。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如今,在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處都有“王莽追劉秀”的民間傳說,而狼狽不堪的劉秀總能化險為夷。可是史書上並無這樣的記載,倒是有“王郎追殺劉秀”的記載。

昆陽之戰之後,王莽新朝大勢已去,有些州郡期盼更始帝詔令,有些州郡割據自立。劉玄派出多路使者,撫慰歸順者。劉秀過了黃河,官吏、鄉長“爭持牛、酒相勞”(《後漢書》),一個“勞”字,說明劉秀帶有一些隨員。

前面是邯鄲。有劉姓王的後裔劉林,給劉秀獻“決黃河水淹赤眉軍”之計。漢武帝曾親臨黃河堵決口,今竟然人為決河,那是千秋之罪啊。黃河在此是南北走向,河東是今山東,山東有幾十萬農民起義軍,因與王莽軍作戰時眉毛塗紅,故名赤眉軍。

劉林是個豪俠之士,在邯鄲有威望,獻計遭拒,惱羞成怒,遂擁立王郎稱帝。王郎是個算卦的,自稱漢成帝之子,流落在民間。但有劉林擁立,百姓一時信以為真。劉林還放言百萬赤眉軍將渡過黃河擁立王郎,大多數郡守、縣令畏懼,表示歸順。

劉秀是王郎最大威脅,王郎懸賞“食十萬戶”捉拿劉秀。這個賞格很高很高,當時劉姓王的食邑也只有幾萬戶。於是,“王郎追劉秀”就在河北大地上演。

據《資治通鑑》:劉秀從薊城驅車日夜南馳,不敢入城邑,睡在道路旁。飢餓難耐,向鄉民乞食。到了饒陽縣(今饒陽市),餓得走不動,遂進入驛站,劉秀冒充邯鄲使者,而隨從卻搶奪食物,狼吞虎嚥。驛吏看出破綻,出去用棒槌敲鼓,聲震遐邇,以求招來官軍,且高喊“邯鄲將軍到”。劉秀及部屬嚇得臉色煞白,欲登車逃走,又怕逃不掉,不如鎮靜應變。劉秀緩緩落座,對驛吏說:“請邯鄲將軍進來。”許久,不見邯鄲將軍,劉秀一行才離開驛站,繼續日夜兼程,凍得滿臉裂痕,聞王郎追兵在後,個個恐懼萬分。到滹沱河,河水結冰,得以過河。前行數十里,惶恐不知所向,幸遇一位老者,告訴他們信都(今衡水市)太守忠於漢室,劉秀大喜過望。

信都太守是南陽郡宛城人,他獨守孤城,抗拒王郎,見劉秀到來,官民山呼萬歲。劉秀以信都為據點,開始反擊王郎。

王郎與王莽諧音,“王郎追劉秀”在民間就傳為“王莽追劉秀”。在劉秀北渡黃河的前1個月,更始軍攻入長安,殺了王莽,所以不可能發生“王莽追劉秀”。

"

文:楊青平

劉秀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縣和偃師市是邙山陵墓群的主要區域。邙山陵墓幾乎都在邙山之南,而劉秀墓卻在邙山之北,為什麼呢?這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邙山陵墓群始於東周,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大型封土墓有970多座。兩千多年來,邙山陵墓群盜挖嚴重,而劉秀墓許是因為薄葬,從未被盜挖過,2001年,漢光武帝陵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58棵唐柏掩映著劉秀墓,它是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1500多年的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是全國少有的古樹群。漢光武帝陵佔地100畝,始建於公元50年,近山傍水,肅穆威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墓冢佔地25畝,冢高5丈餘。墓冢斜坡上古柏森森,墓冢頂部,也有5畝大,柏樹成林。繞墓冢步量一圈,約150丈,摺合一華里。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劉秀墓

劉秀墓,我去看了,聽導遊講了,去之前讀了史書,到那裡讀了碑文,然後就剋制不住地浮想聯翩,琢磨劉秀一生的幾個細節。

《東觀漢記》記載,劉秀的出生地是陳留郡濟陽縣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固陽鎮)。“東觀”是東漢宮廷的一座宮殿,那兒是朝廷的檔案館,班固在此寫完《漢書》接著寫《東觀漢記》,記東漢歷史。范曄的《後漢書》比《東觀漢記》晚300多年。

劉秀的父親任濟陽縣令,任滿後轉任南頓縣令,南頓縣城在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觀漢記》說劉秀出生那年濟陽縣“大豐熟”,出現了“一莖九穗”的穀子,因此起名為“秀”。“大豐熟”或可信,而“一莖九穗”不可信。

劉秀9歲時,父親卒於南頓縣令任上,時任蕭縣縣令的叔父把劉秀一家接過去撫養。蕭縣今屬安徽省,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觀漢記》《後漢書》都記載了劉秀還鄉。劉秀的家鄉在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棗陽市與河南省的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毗鄰,在漢代同屬南陽郡。

劉秀這一枝皇室後裔,為什麼落戶湖北棗陽?這要從漢景帝說起。

據《史記》記載:漢景帝醉,夜召程姬,程姬來了月經,便讓侍女唐兒打扮成自己,去侍奉皇帝,竟懷孕,生一子。因母親地位卑微,這個皇子被封在偏僻荒涼的長沙為王,且封地狹小。這個長沙王就是劉秀的六世祖。漢景帝有14個兒子,長沙王是第六子。《史記集解》補充道:漢景帝晚年,諸王來朝,宴席上為漢景帝獻舞,唯長沙王跳舞縮手縮腳,身體不迴旋,漢景帝責怪他,他應對道,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這讓漢景帝產生憐憫之情,又給他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的幾十個縣,他的封地因此相當於西漢前期的王。

長沙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因為“推恩”,下一代舂陵侯的封地只有一個鄉,他卻嫌土地潮溼不打糧食,竟要求朝廷調換,朝廷就給他調換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因為舂陵侯的到來,白水鄉改名舂陵鄉,今為棗陽市吳店鎮。這個舂陵侯就是劉秀的曾祖父。

舂陵鄉的土地稅不過幾萬斤糧食,僅夠大家族吃飯而已,所以他的子孫仍需另謀職業。劉秀的父親、叔父走上仕途,而劉秀年輕時農忙務農,農閒販糧。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漢光武帝陵

《後漢書》記載,劉秀在王莽稱帝后“乃之長安,受《尚書》”。《東觀漢記》也記載劉秀“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後漢書》還記載劉秀稱帝前夕,他“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來投奔他,而彊華是太學生,那麼劉秀當然也是太學生。史書之所以不明言劉秀是太學生,是避諱劉秀曾受惠於王莽新政。王莽新政之一就是擴建太學,設立郡縣官學。

劉秀專攻《尚書》,可是《東觀漢記》說他“大義略舉”,《後漢書》說他“略通大義”。《東觀漢記》接著說他“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之,具與同舍解說”,可見劉秀並不專心治學,卻對世事、朝政更關心,搶先閱讀朝廷公文,再與同學解說。

在劉秀墓園,刻著漢代五銖錢的水泥磚星羅棋佈。“口”代表錢孔,右為“五”,左為“銖”,均為篆字。銖是漢代重量單位,6銖為1錙,4錙為1兩,故有“錙銖必較”這個成語。五銖錢就是五銖重的錢,始於漢武帝,在民間有很高信譽。王莽廢止五銖錢,7年間4次改幣制,改了廢,廢了改,導致物價階梯式飛漲,這是王莽滅亡的重要原因。劉秀統一全國後,廢止王莽幣,恢復五銖錢。

《後漢書》記載,劉秀到長安上太學的時間在“王莽天鳳中”,“天鳳”是王莽的年號之一,由此推算,劉秀是在22歲到的長安。看到執金吾(長安警備司令)威風凜凜,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比陰麗華大10歲,此時陰麗華才12歲,而劉秀認識她應當更早,可謂青梅竹馬。

在劉秀墓園,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被附會為柏樹與楝樹之戀。擁抱在一起的兩棵樹,粗的是柏樹,細的是楝樹。楝樹的諧音是戀樹。楝樹苦,又叫苦楝,諧音苦戀。楝樹與柏樹擁抱,則是擬人化了的愛情,所以樹下掛滿了遊客的連心鎖。

楝樹的果實,喜鵲愛吃,喜鵲吃下果實,排出果核,為楝樹傳宗接代。柏樹長壽,幾百年上千年的柏樹難免出現樹身空洞,喜鵲或把楝樹果核排在樹洞裡,於是楝樹就長在柏樹上,這叫“苦楝(戀)柏”。

劉秀墓園的“苦楝柏”,楝樹像鉛筆芯一般被柏樹環抱,一同紮根於土壤,真是自然奇觀啊!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昆陽就是現在的河南葉縣。昆陽之戰更始軍以少勝多,王莽軍慘敗。

“更始”是西漢的最後一個年號,“更始帝”是劉玄。劉玄是劉秀族兄,沒出五服,同一個曾祖父。

在昆陽之戰的前5個月,劉玄稱帝,年號“更始”,封了眾多大將軍、將軍,而劉秀僅為偏將軍,只能做將軍的副手。更始軍北上,攻下了昆陽、郾城。王莽調集42萬大軍從洛陽直撲昆陽而來,而昆陽守軍只有八九千人。

綜合《東觀漢記》《後漢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可以確信,昆陽之戰主要是劉秀之功。昆陽城內的將軍們欲棄城而逃,劉秀勸阻並進言:逃跑必將全軍覆沒,不如據城抵抗,我去郾城搬兵,或許有救。劉秀剛出城,官軍就包圍了昆陽。守軍請降,官軍不許,守軍只得死戰。

郾城的將軍們欲留半數兵力看守搶來的財貨,劉秀勸道:如果戰敗,財貨易主;如果戰勝,財貨無限。將軍們被說服,率全部兵力1萬多人,隨劉秀奔昆陽。劉秀率千人為先頭部隊,在昆陽包圍圈外,遭遇數千官軍,劉秀率千人衝殺過去,斬殺數百人。

劉秀率三千敢死隊衝擊主帥、副帥所在中軍,後隊跟進,城中守軍亦呼喊而出攻其背,萬餘敵軍頃刻瓦解,副帥被斬殺,主帥急逃跑。各營寨官軍受軍令約束,不敢擅自出營相救,只能作壁上觀,見主帥逃跑,亦四散而去,逃回各自州郡。40萬人大潰退,車碾馬踩人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昆陽之戰,就是這麼傳奇。劉秀與諸將的差別,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太學生與一群草莽英雄的差別。劉秀身高七尺三寸,漢代尺寸小,摺合今1.68米,可見並無萬夫不當之勇,卻勇衝敵陣,何也?蓋意志力使然。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如今,在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處都有“王莽追劉秀”的民間傳說,而狼狽不堪的劉秀總能化險為夷。可是史書上並無這樣的記載,倒是有“王郎追殺劉秀”的記載。

昆陽之戰之後,王莽新朝大勢已去,有些州郡期盼更始帝詔令,有些州郡割據自立。劉玄派出多路使者,撫慰歸順者。劉秀過了黃河,官吏、鄉長“爭持牛、酒相勞”(《後漢書》),一個“勞”字,說明劉秀帶有一些隨員。

前面是邯鄲。有劉姓王的後裔劉林,給劉秀獻“決黃河水淹赤眉軍”之計。漢武帝曾親臨黃河堵決口,今竟然人為決河,那是千秋之罪啊。黃河在此是南北走向,河東是今山東,山東有幾十萬農民起義軍,因與王莽軍作戰時眉毛塗紅,故名赤眉軍。

劉林是個豪俠之士,在邯鄲有威望,獻計遭拒,惱羞成怒,遂擁立王郎稱帝。王郎是個算卦的,自稱漢成帝之子,流落在民間。但有劉林擁立,百姓一時信以為真。劉林還放言百萬赤眉軍將渡過黃河擁立王郎,大多數郡守、縣令畏懼,表示歸順。

劉秀是王郎最大威脅,王郎懸賞“食十萬戶”捉拿劉秀。這個賞格很高很高,當時劉姓王的食邑也只有幾萬戶。於是,“王郎追劉秀”就在河北大地上演。

據《資治通鑑》:劉秀從薊城驅車日夜南馳,不敢入城邑,睡在道路旁。飢餓難耐,向鄉民乞食。到了饒陽縣(今饒陽市),餓得走不動,遂進入驛站,劉秀冒充邯鄲使者,而隨從卻搶奪食物,狼吞虎嚥。驛吏看出破綻,出去用棒槌敲鼓,聲震遐邇,以求招來官軍,且高喊“邯鄲將軍到”。劉秀及部屬嚇得臉色煞白,欲登車逃走,又怕逃不掉,不如鎮靜應變。劉秀緩緩落座,對驛吏說:“請邯鄲將軍進來。”許久,不見邯鄲將軍,劉秀一行才離開驛站,繼續日夜兼程,凍得滿臉裂痕,聞王郎追兵在後,個個恐懼萬分。到滹沱河,河水結冰,得以過河。前行數十里,惶恐不知所向,幸遇一位老者,告訴他們信都(今衡水市)太守忠於漢室,劉秀大喜過望。

信都太守是南陽郡宛城人,他獨守孤城,抗拒王郎,見劉秀到來,官民山呼萬歲。劉秀以信都為據點,開始反擊王郎。

王郎與王莽諧音,“王郎追劉秀”在民間就傳為“王莽追劉秀”。在劉秀北渡黃河的前1個月,更始軍攻入長安,殺了王莽,所以不可能發生“王莽追劉秀”。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殺了王郎之後,部下多次勸劉秀稱帝,劉秀都不答應,因為河北還有幾十萬銅馬軍。銅馬軍因在銅馬這個地方起義而得名。劉秀兵力不如銅馬軍,便燒其糧草,斷其糧道,銅馬軍無糧難支,只好投降,但軍心不穩,或可生變。劉秀單騎入營安撫,令銅馬軍將領萬分感動,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這就是成語“推心置腹”的典故。

就在此時,劉秀太學時的同宿舍同學彊華,持《赤伏符》從長安來到軍中。劉秀部下再次勸劉秀稱帝,劉秀欣然答應。或許劉秀等的就是這本《赤伏符》。

《赤伏符》的“赤”是指劉邦,劉邦斬白蛇起義,有人就編造神話,說白蛇是白帝之子,劉邦是赤帝之子;“伏”是隱藏、暗示;“符”是符命。《赤伏符》就是劉邦從天上降下的符命。這是在王莽新朝祕傳的讖言書。讖言是人為編造的神祕而隱晦的預言。

“天意不可違”,劉秀的登基儀式在軍營旁的田野上舉行。燃篝火告天,築高壇祭天,登壇宣讀祝文。祝文引用讖言曰“劉秀髮兵捕不道(“捕不道”就是起義反王莽),卯金修德為天子”。“卯金”是繁體字劉的左偏旁,這第二句則是劉秀編造的讖言。

稱帝后劉秀的軍隊主要是銅馬軍,所以時稱劉秀為“銅馬帝”。劉秀登基的地點在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登基時間距他過黃河1年8個月。

登基以後,劉秀用了12年時間平定天下,最後平定隴、蜀割據勢力,產生一個成語叫“得隴望蜀”。

"

文:楊青平

劉秀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縣和偃師市是邙山陵墓群的主要區域。邙山陵墓幾乎都在邙山之南,而劉秀墓卻在邙山之北,為什麼呢?這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邙山陵墓群始於東周,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大型封土墓有970多座。兩千多年來,邙山陵墓群盜挖嚴重,而劉秀墓許是因為薄葬,從未被盜挖過,2001年,漢光武帝陵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58棵唐柏掩映著劉秀墓,它是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1500多年的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是全國少有的古樹群。漢光武帝陵佔地100畝,始建於公元50年,近山傍水,肅穆威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墓冢佔地25畝,冢高5丈餘。墓冢斜坡上古柏森森,墓冢頂部,也有5畝大,柏樹成林。繞墓冢步量一圈,約150丈,摺合一華里。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劉秀墓

劉秀墓,我去看了,聽導遊講了,去之前讀了史書,到那裡讀了碑文,然後就剋制不住地浮想聯翩,琢磨劉秀一生的幾個細節。

《東觀漢記》記載,劉秀的出生地是陳留郡濟陽縣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固陽鎮)。“東觀”是東漢宮廷的一座宮殿,那兒是朝廷的檔案館,班固在此寫完《漢書》接著寫《東觀漢記》,記東漢歷史。范曄的《後漢書》比《東觀漢記》晚300多年。

劉秀的父親任濟陽縣令,任滿後轉任南頓縣令,南頓縣城在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觀漢記》說劉秀出生那年濟陽縣“大豐熟”,出現了“一莖九穗”的穀子,因此起名為“秀”。“大豐熟”或可信,而“一莖九穗”不可信。

劉秀9歲時,父親卒於南頓縣令任上,時任蕭縣縣令的叔父把劉秀一家接過去撫養。蕭縣今屬安徽省,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觀漢記》《後漢書》都記載了劉秀還鄉。劉秀的家鄉在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棗陽市與河南省的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毗鄰,在漢代同屬南陽郡。

劉秀這一枝皇室後裔,為什麼落戶湖北棗陽?這要從漢景帝說起。

據《史記》記載:漢景帝醉,夜召程姬,程姬來了月經,便讓侍女唐兒打扮成自己,去侍奉皇帝,竟懷孕,生一子。因母親地位卑微,這個皇子被封在偏僻荒涼的長沙為王,且封地狹小。這個長沙王就是劉秀的六世祖。漢景帝有14個兒子,長沙王是第六子。《史記集解》補充道:漢景帝晚年,諸王來朝,宴席上為漢景帝獻舞,唯長沙王跳舞縮手縮腳,身體不迴旋,漢景帝責怪他,他應對道,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這讓漢景帝產生憐憫之情,又給他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的幾十個縣,他的封地因此相當於西漢前期的王。

長沙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因為“推恩”,下一代舂陵侯的封地只有一個鄉,他卻嫌土地潮溼不打糧食,竟要求朝廷調換,朝廷就給他調換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因為舂陵侯的到來,白水鄉改名舂陵鄉,今為棗陽市吳店鎮。這個舂陵侯就是劉秀的曾祖父。

舂陵鄉的土地稅不過幾萬斤糧食,僅夠大家族吃飯而已,所以他的子孫仍需另謀職業。劉秀的父親、叔父走上仕途,而劉秀年輕時農忙務農,農閒販糧。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漢光武帝陵

《後漢書》記載,劉秀在王莽稱帝后“乃之長安,受《尚書》”。《東觀漢記》也記載劉秀“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後漢書》還記載劉秀稱帝前夕,他“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來投奔他,而彊華是太學生,那麼劉秀當然也是太學生。史書之所以不明言劉秀是太學生,是避諱劉秀曾受惠於王莽新政。王莽新政之一就是擴建太學,設立郡縣官學。

劉秀專攻《尚書》,可是《東觀漢記》說他“大義略舉”,《後漢書》說他“略通大義”。《東觀漢記》接著說他“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之,具與同舍解說”,可見劉秀並不專心治學,卻對世事、朝政更關心,搶先閱讀朝廷公文,再與同學解說。

在劉秀墓園,刻著漢代五銖錢的水泥磚星羅棋佈。“口”代表錢孔,右為“五”,左為“銖”,均為篆字。銖是漢代重量單位,6銖為1錙,4錙為1兩,故有“錙銖必較”這個成語。五銖錢就是五銖重的錢,始於漢武帝,在民間有很高信譽。王莽廢止五銖錢,7年間4次改幣制,改了廢,廢了改,導致物價階梯式飛漲,這是王莽滅亡的重要原因。劉秀統一全國後,廢止王莽幣,恢復五銖錢。

《後漢書》記載,劉秀到長安上太學的時間在“王莽天鳳中”,“天鳳”是王莽的年號之一,由此推算,劉秀是在22歲到的長安。看到執金吾(長安警備司令)威風凜凜,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比陰麗華大10歲,此時陰麗華才12歲,而劉秀認識她應當更早,可謂青梅竹馬。

在劉秀墓園,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被附會為柏樹與楝樹之戀。擁抱在一起的兩棵樹,粗的是柏樹,細的是楝樹。楝樹的諧音是戀樹。楝樹苦,又叫苦楝,諧音苦戀。楝樹與柏樹擁抱,則是擬人化了的愛情,所以樹下掛滿了遊客的連心鎖。

楝樹的果實,喜鵲愛吃,喜鵲吃下果實,排出果核,為楝樹傳宗接代。柏樹長壽,幾百年上千年的柏樹難免出現樹身空洞,喜鵲或把楝樹果核排在樹洞裡,於是楝樹就長在柏樹上,這叫“苦楝(戀)柏”。

劉秀墓園的“苦楝柏”,楝樹像鉛筆芯一般被柏樹環抱,一同紮根於土壤,真是自然奇觀啊!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昆陽就是現在的河南葉縣。昆陽之戰更始軍以少勝多,王莽軍慘敗。

“更始”是西漢的最後一個年號,“更始帝”是劉玄。劉玄是劉秀族兄,沒出五服,同一個曾祖父。

在昆陽之戰的前5個月,劉玄稱帝,年號“更始”,封了眾多大將軍、將軍,而劉秀僅為偏將軍,只能做將軍的副手。更始軍北上,攻下了昆陽、郾城。王莽調集42萬大軍從洛陽直撲昆陽而來,而昆陽守軍只有八九千人。

綜合《東觀漢記》《後漢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可以確信,昆陽之戰主要是劉秀之功。昆陽城內的將軍們欲棄城而逃,劉秀勸阻並進言:逃跑必將全軍覆沒,不如據城抵抗,我去郾城搬兵,或許有救。劉秀剛出城,官軍就包圍了昆陽。守軍請降,官軍不許,守軍只得死戰。

郾城的將軍們欲留半數兵力看守搶來的財貨,劉秀勸道:如果戰敗,財貨易主;如果戰勝,財貨無限。將軍們被說服,率全部兵力1萬多人,隨劉秀奔昆陽。劉秀率千人為先頭部隊,在昆陽包圍圈外,遭遇數千官軍,劉秀率千人衝殺過去,斬殺數百人。

劉秀率三千敢死隊衝擊主帥、副帥所在中軍,後隊跟進,城中守軍亦呼喊而出攻其背,萬餘敵軍頃刻瓦解,副帥被斬殺,主帥急逃跑。各營寨官軍受軍令約束,不敢擅自出營相救,只能作壁上觀,見主帥逃跑,亦四散而去,逃回各自州郡。40萬人大潰退,車碾馬踩人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昆陽之戰,就是這麼傳奇。劉秀與諸將的差別,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太學生與一群草莽英雄的差別。劉秀身高七尺三寸,漢代尺寸小,摺合今1.68米,可見並無萬夫不當之勇,卻勇衝敵陣,何也?蓋意志力使然。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如今,在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處都有“王莽追劉秀”的民間傳說,而狼狽不堪的劉秀總能化險為夷。可是史書上並無這樣的記載,倒是有“王郎追殺劉秀”的記載。

昆陽之戰之後,王莽新朝大勢已去,有些州郡期盼更始帝詔令,有些州郡割據自立。劉玄派出多路使者,撫慰歸順者。劉秀過了黃河,官吏、鄉長“爭持牛、酒相勞”(《後漢書》),一個“勞”字,說明劉秀帶有一些隨員。

前面是邯鄲。有劉姓王的後裔劉林,給劉秀獻“決黃河水淹赤眉軍”之計。漢武帝曾親臨黃河堵決口,今竟然人為決河,那是千秋之罪啊。黃河在此是南北走向,河東是今山東,山東有幾十萬農民起義軍,因與王莽軍作戰時眉毛塗紅,故名赤眉軍。

劉林是個豪俠之士,在邯鄲有威望,獻計遭拒,惱羞成怒,遂擁立王郎稱帝。王郎是個算卦的,自稱漢成帝之子,流落在民間。但有劉林擁立,百姓一時信以為真。劉林還放言百萬赤眉軍將渡過黃河擁立王郎,大多數郡守、縣令畏懼,表示歸順。

劉秀是王郎最大威脅,王郎懸賞“食十萬戶”捉拿劉秀。這個賞格很高很高,當時劉姓王的食邑也只有幾萬戶。於是,“王郎追劉秀”就在河北大地上演。

據《資治通鑑》:劉秀從薊城驅車日夜南馳,不敢入城邑,睡在道路旁。飢餓難耐,向鄉民乞食。到了饒陽縣(今饒陽市),餓得走不動,遂進入驛站,劉秀冒充邯鄲使者,而隨從卻搶奪食物,狼吞虎嚥。驛吏看出破綻,出去用棒槌敲鼓,聲震遐邇,以求招來官軍,且高喊“邯鄲將軍到”。劉秀及部屬嚇得臉色煞白,欲登車逃走,又怕逃不掉,不如鎮靜應變。劉秀緩緩落座,對驛吏說:“請邯鄲將軍進來。”許久,不見邯鄲將軍,劉秀一行才離開驛站,繼續日夜兼程,凍得滿臉裂痕,聞王郎追兵在後,個個恐懼萬分。到滹沱河,河水結冰,得以過河。前行數十里,惶恐不知所向,幸遇一位老者,告訴他們信都(今衡水市)太守忠於漢室,劉秀大喜過望。

信都太守是南陽郡宛城人,他獨守孤城,抗拒王郎,見劉秀到來,官民山呼萬歲。劉秀以信都為據點,開始反擊王郎。

王郎與王莽諧音,“王郎追劉秀”在民間就傳為“王莽追劉秀”。在劉秀北渡黃河的前1個月,更始軍攻入長安,殺了王莽,所以不可能發生“王莽追劉秀”。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殺了王郎之後,部下多次勸劉秀稱帝,劉秀都不答應,因為河北還有幾十萬銅馬軍。銅馬軍因在銅馬這個地方起義而得名。劉秀兵力不如銅馬軍,便燒其糧草,斷其糧道,銅馬軍無糧難支,只好投降,但軍心不穩,或可生變。劉秀單騎入營安撫,令銅馬軍將領萬分感動,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這就是成語“推心置腹”的典故。

就在此時,劉秀太學時的同宿舍同學彊華,持《赤伏符》從長安來到軍中。劉秀部下再次勸劉秀稱帝,劉秀欣然答應。或許劉秀等的就是這本《赤伏符》。

《赤伏符》的“赤”是指劉邦,劉邦斬白蛇起義,有人就編造神話,說白蛇是白帝之子,劉邦是赤帝之子;“伏”是隱藏、暗示;“符”是符命。《赤伏符》就是劉邦從天上降下的符命。這是在王莽新朝祕傳的讖言書。讖言是人為編造的神祕而隱晦的預言。

“天意不可違”,劉秀的登基儀式在軍營旁的田野上舉行。燃篝火告天,築高壇祭天,登壇宣讀祝文。祝文引用讖言曰“劉秀髮兵捕不道(“捕不道”就是起義反王莽),卯金修德為天子”。“卯金”是繁體字劉的左偏旁,這第二句則是劉秀編造的讖言。

稱帝后劉秀的軍隊主要是銅馬軍,所以時稱劉秀為“銅馬帝”。劉秀登基的地點在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登基時間距他過黃河1年8個月。

登基以後,劉秀用了12年時間平定天下,最後平定隴、蜀割據勢力,產生一個成語叫“得隴望蜀”。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平定天下4年後,劉秀還鄉,宴請宗親。宗親中的老太太們酒酣喜悅之際便話說劉秀當年:“他少年時老實厚道,溫柔綿綿,沒想到他能有今天。”劉秀聞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劉秀墓園,一通“大宋新修後漢光武皇帝廟碑”的碑文寫道:“保功臣之令名,進文吏而致治,有始有終者,惟光武皇帝而已。”這是說保功臣美名,用文人執政,始終不殺功臣者,只有光武帝。這是一千年前的評價。現在史家仍是這個評價。墓園中還有清朝乾隆五十六年立的“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碑。

劉秀登基後戰事頻繁,農業“十稅一”,這在古代算是低稅率了。“十稅一”僅施行6年,就改為“三十稅一”,這是“文景之治”的稅率。劉秀曾下詔度田,史稱“度田令”,度田就是丈量土地,按畝“三十稅一”。之所以度田,是因為地主們都隱瞞田畝,偷稅漏稅。但是“度田令”卻遭到地主們的強烈反抗,到處發生暴亂,為了天下穩定,劉秀就廢止了“度田令”。50年前,西漢哀帝擬頒佈“限田令”,規定皇親國戚、各級官吏、地主豪強擁有土地不得超過三十頃,卻遭大臣們反對,因為他們佔田都超限,於是“限田令”議而不行。土地兼併,貧富不均,稅收不均,是西漢末期天下大亂的總根源。劉秀廢止了“度田令”,東漢再也沒有度田。東漢中期以後土地兼併比西漢更嚴重,最終導致“黃巾起義”,這與劉秀廢止“度田令”不無關係。

繪圖:王偉賓 攝影:楊遠高 王天定

"

文:楊青平

劉秀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縣和偃師市是邙山陵墓群的主要區域。邙山陵墓幾乎都在邙山之南,而劉秀墓卻在邙山之北,為什麼呢?這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邙山陵墓群始於東周,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大型封土墓有970多座。兩千多年來,邙山陵墓群盜挖嚴重,而劉秀墓許是因為薄葬,從未被盜挖過,2001年,漢光武帝陵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58棵唐柏掩映著劉秀墓,它是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1500多年的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是全國少有的古樹群。漢光武帝陵佔地100畝,始建於公元50年,近山傍水,肅穆威嚴,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墓冢佔地25畝,冢高5丈餘。墓冢斜坡上古柏森森,墓冢頂部,也有5畝大,柏樹成林。繞墓冢步量一圈,約150丈,摺合一華里。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劉秀墓

劉秀墓,我去看了,聽導遊講了,去之前讀了史書,到那裡讀了碑文,然後就剋制不住地浮想聯翩,琢磨劉秀一生的幾個細節。

《東觀漢記》記載,劉秀的出生地是陳留郡濟陽縣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固陽鎮)。“東觀”是東漢宮廷的一座宮殿,那兒是朝廷的檔案館,班固在此寫完《漢書》接著寫《東觀漢記》,記東漢歷史。范曄的《後漢書》比《東觀漢記》晚300多年。

劉秀的父親任濟陽縣令,任滿後轉任南頓縣令,南頓縣城在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東觀漢記》說劉秀出生那年濟陽縣“大豐熟”,出現了“一莖九穗”的穀子,因此起名為“秀”。“大豐熟”或可信,而“一莖九穗”不可信。

劉秀9歲時,父親卒於南頓縣令任上,時任蕭縣縣令的叔父把劉秀一家接過去撫養。蕭縣今屬安徽省,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觀漢記》《後漢書》都記載了劉秀還鄉。劉秀的家鄉在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棗陽市與河南省的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毗鄰,在漢代同屬南陽郡。

劉秀這一枝皇室後裔,為什麼落戶湖北棗陽?這要從漢景帝說起。

據《史記》記載:漢景帝醉,夜召程姬,程姬來了月經,便讓侍女唐兒打扮成自己,去侍奉皇帝,竟懷孕,生一子。因母親地位卑微,這個皇子被封在偏僻荒涼的長沙為王,且封地狹小。這個長沙王就是劉秀的六世祖。漢景帝有14個兒子,長沙王是第六子。《史記集解》補充道:漢景帝晚年,諸王來朝,宴席上為漢景帝獻舞,唯長沙王跳舞縮手縮腳,身體不迴旋,漢景帝責怪他,他應對道,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這讓漢景帝產生憐憫之情,又給他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個郡的幾十個縣,他的封地因此相當於西漢前期的王。

長沙王的一個兒子封為舂陵侯,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因為“推恩”,下一代舂陵侯的封地只有一個鄉,他卻嫌土地潮溼不打糧食,竟要求朝廷調換,朝廷就給他調換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因為舂陵侯的到來,白水鄉改名舂陵鄉,今為棗陽市吳店鎮。這個舂陵侯就是劉秀的曾祖父。

舂陵鄉的土地稅不過幾萬斤糧食,僅夠大家族吃飯而已,所以他的子孫仍需另謀職業。劉秀的父親、叔父走上仕途,而劉秀年輕時農忙務農,農閒販糧。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漢光武帝陵

《後漢書》記載,劉秀在王莽稱帝后“乃之長安,受《尚書》”。《東觀漢記》也記載劉秀“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後漢書》還記載劉秀稱帝前夕,他“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來投奔他,而彊華是太學生,那麼劉秀當然也是太學生。史書之所以不明言劉秀是太學生,是避諱劉秀曾受惠於王莽新政。王莽新政之一就是擴建太學,設立郡縣官學。

劉秀專攻《尚書》,可是《東觀漢記》說他“大義略舉”,《後漢書》說他“略通大義”。《東觀漢記》接著說他“因學世事,朝政每下,必先聞之,具與同舍解說”,可見劉秀並不專心治學,卻對世事、朝政更關心,搶先閱讀朝廷公文,再與同學解說。

在劉秀墓園,刻著漢代五銖錢的水泥磚星羅棋佈。“口”代表錢孔,右為“五”,左為“銖”,均為篆字。銖是漢代重量單位,6銖為1錙,4錙為1兩,故有“錙銖必較”這個成語。五銖錢就是五銖重的錢,始於漢武帝,在民間有很高信譽。王莽廢止五銖錢,7年間4次改幣制,改了廢,廢了改,導致物價階梯式飛漲,這是王莽滅亡的重要原因。劉秀統一全國後,廢止王莽幣,恢復五銖錢。

《後漢書》記載,劉秀到長安上太學的時間在“王莽天鳳中”,“天鳳”是王莽的年號之一,由此推算,劉秀是在22歲到的長安。看到執金吾(長安警備司令)威風凜凜,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比陰麗華大10歲,此時陰麗華才12歲,而劉秀認識她應當更早,可謂青梅竹馬。

在劉秀墓園,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被附會為柏樹與楝樹之戀。擁抱在一起的兩棵樹,粗的是柏樹,細的是楝樹。楝樹的諧音是戀樹。楝樹苦,又叫苦楝,諧音苦戀。楝樹與柏樹擁抱,則是擬人化了的愛情,所以樹下掛滿了遊客的連心鎖。

楝樹的果實,喜鵲愛吃,喜鵲吃下果實,排出果核,為楝樹傳宗接代。柏樹長壽,幾百年上千年的柏樹難免出現樹身空洞,喜鵲或把楝樹果核排在樹洞裡,於是楝樹就長在柏樹上,這叫“苦楝(戀)柏”。

劉秀墓園的“苦楝柏”,楝樹像鉛筆芯一般被柏樹環抱,一同紮根於土壤,真是自然奇觀啊!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昆陽就是現在的河南葉縣。昆陽之戰更始軍以少勝多,王莽軍慘敗。

“更始”是西漢的最後一個年號,“更始帝”是劉玄。劉玄是劉秀族兄,沒出五服,同一個曾祖父。

在昆陽之戰的前5個月,劉玄稱帝,年號“更始”,封了眾多大將軍、將軍,而劉秀僅為偏將軍,只能做將軍的副手。更始軍北上,攻下了昆陽、郾城。王莽調集42萬大軍從洛陽直撲昆陽而來,而昆陽守軍只有八九千人。

綜合《東觀漢記》《後漢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可以確信,昆陽之戰主要是劉秀之功。昆陽城內的將軍們欲棄城而逃,劉秀勸阻並進言:逃跑必將全軍覆沒,不如據城抵抗,我去郾城搬兵,或許有救。劉秀剛出城,官軍就包圍了昆陽。守軍請降,官軍不許,守軍只得死戰。

郾城的將軍們欲留半數兵力看守搶來的財貨,劉秀勸道:如果戰敗,財貨易主;如果戰勝,財貨無限。將軍們被說服,率全部兵力1萬多人,隨劉秀奔昆陽。劉秀率千人為先頭部隊,在昆陽包圍圈外,遭遇數千官軍,劉秀率千人衝殺過去,斬殺數百人。

劉秀率三千敢死隊衝擊主帥、副帥所在中軍,後隊跟進,城中守軍亦呼喊而出攻其背,萬餘敵軍頃刻瓦解,副帥被斬殺,主帥急逃跑。各營寨官軍受軍令約束,不敢擅自出營相救,只能作壁上觀,見主帥逃跑,亦四散而去,逃回各自州郡。40萬人大潰退,車碾馬踩人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昆陽之戰,就是這麼傳奇。劉秀與諸將的差別,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太學生與一群草莽英雄的差別。劉秀身高七尺三寸,漢代尺寸小,摺合今1.68米,可見並無萬夫不當之勇,卻勇衝敵陣,何也?蓋意志力使然。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如今,在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處都有“王莽追劉秀”的民間傳說,而狼狽不堪的劉秀總能化險為夷。可是史書上並無這樣的記載,倒是有“王郎追殺劉秀”的記載。

昆陽之戰之後,王莽新朝大勢已去,有些州郡期盼更始帝詔令,有些州郡割據自立。劉玄派出多路使者,撫慰歸順者。劉秀過了黃河,官吏、鄉長“爭持牛、酒相勞”(《後漢書》),一個“勞”字,說明劉秀帶有一些隨員。

前面是邯鄲。有劉姓王的後裔劉林,給劉秀獻“決黃河水淹赤眉軍”之計。漢武帝曾親臨黃河堵決口,今竟然人為決河,那是千秋之罪啊。黃河在此是南北走向,河東是今山東,山東有幾十萬農民起義軍,因與王莽軍作戰時眉毛塗紅,故名赤眉軍。

劉林是個豪俠之士,在邯鄲有威望,獻計遭拒,惱羞成怒,遂擁立王郎稱帝。王郎是個算卦的,自稱漢成帝之子,流落在民間。但有劉林擁立,百姓一時信以為真。劉林還放言百萬赤眉軍將渡過黃河擁立王郎,大多數郡守、縣令畏懼,表示歸順。

劉秀是王郎最大威脅,王郎懸賞“食十萬戶”捉拿劉秀。這個賞格很高很高,當時劉姓王的食邑也只有幾萬戶。於是,“王郎追劉秀”就在河北大地上演。

據《資治通鑑》:劉秀從薊城驅車日夜南馳,不敢入城邑,睡在道路旁。飢餓難耐,向鄉民乞食。到了饒陽縣(今饒陽市),餓得走不動,遂進入驛站,劉秀冒充邯鄲使者,而隨從卻搶奪食物,狼吞虎嚥。驛吏看出破綻,出去用棒槌敲鼓,聲震遐邇,以求招來官軍,且高喊“邯鄲將軍到”。劉秀及部屬嚇得臉色煞白,欲登車逃走,又怕逃不掉,不如鎮靜應變。劉秀緩緩落座,對驛吏說:“請邯鄲將軍進來。”許久,不見邯鄲將軍,劉秀一行才離開驛站,繼續日夜兼程,凍得滿臉裂痕,聞王郎追兵在後,個個恐懼萬分。到滹沱河,河水結冰,得以過河。前行數十里,惶恐不知所向,幸遇一位老者,告訴他們信都(今衡水市)太守忠於漢室,劉秀大喜過望。

信都太守是南陽郡宛城人,他獨守孤城,抗拒王郎,見劉秀到來,官民山呼萬歲。劉秀以信都為據點,開始反擊王郎。

王郎與王莽諧音,“王郎追劉秀”在民間就傳為“王莽追劉秀”。在劉秀北渡黃河的前1個月,更始軍攻入長安,殺了王莽,所以不可能發生“王莽追劉秀”。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殺了王郎之後,部下多次勸劉秀稱帝,劉秀都不答應,因為河北還有幾十萬銅馬軍。銅馬軍因在銅馬這個地方起義而得名。劉秀兵力不如銅馬軍,便燒其糧草,斷其糧道,銅馬軍無糧難支,只好投降,但軍心不穩,或可生變。劉秀單騎入營安撫,令銅馬軍將領萬分感動,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這就是成語“推心置腹”的典故。

就在此時,劉秀太學時的同宿舍同學彊華,持《赤伏符》從長安來到軍中。劉秀部下再次勸劉秀稱帝,劉秀欣然答應。或許劉秀等的就是這本《赤伏符》。

《赤伏符》的“赤”是指劉邦,劉邦斬白蛇起義,有人就編造神話,說白蛇是白帝之子,劉邦是赤帝之子;“伏”是隱藏、暗示;“符”是符命。《赤伏符》就是劉邦從天上降下的符命。這是在王莽新朝祕傳的讖言書。讖言是人為編造的神祕而隱晦的預言。

“天意不可違”,劉秀的登基儀式在軍營旁的田野上舉行。燃篝火告天,築高壇祭天,登壇宣讀祝文。祝文引用讖言曰“劉秀髮兵捕不道(“捕不道”就是起義反王莽),卯金修德為天子”。“卯金”是繁體字劉的左偏旁,這第二句則是劉秀編造的讖言。

稱帝后劉秀的軍隊主要是銅馬軍,所以時稱劉秀為“銅馬帝”。劉秀登基的地點在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登基時間距他過黃河1年8個月。

登基以後,劉秀用了12年時間平定天下,最後平定隴、蜀割據勢力,產生一個成語叫“得隴望蜀”。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平定天下4年後,劉秀還鄉,宴請宗親。宗親中的老太太們酒酣喜悅之際便話說劉秀當年:“他少年時老實厚道,溫柔綿綿,沒想到他能有今天。”劉秀聞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劉秀墓園,一通“大宋新修後漢光武皇帝廟碑”的碑文寫道:“保功臣之令名,進文吏而致治,有始有終者,惟光武皇帝而已。”這是說保功臣美名,用文人執政,始終不殺功臣者,只有光武帝。這是一千年前的評價。現在史家仍是這個評價。墓園中還有清朝乾隆五十六年立的“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碑。

劉秀登基後戰事頻繁,農業“十稅一”,這在古代算是低稅率了。“十稅一”僅施行6年,就改為“三十稅一”,這是“文景之治”的稅率。劉秀曾下詔度田,史稱“度田令”,度田就是丈量土地,按畝“三十稅一”。之所以度田,是因為地主們都隱瞞田畝,偷稅漏稅。但是“度田令”卻遭到地主們的強烈反抗,到處發生暴亂,為了天下穩定,劉秀就廢止了“度田令”。50年前,西漢哀帝擬頒佈“限田令”,規定皇親國戚、各級官吏、地主豪強擁有土地不得超過三十頃,卻遭大臣們反對,因為他們佔田都超限,於是“限田令”議而不行。土地兼併,貧富不均,稅收不均,是西漢末期天下大亂的總根源。劉秀廢止了“度田令”,東漢再也沒有度田。東漢中期以後土地兼併比西漢更嚴重,最終導致“黃巾起義”,這與劉秀廢止“度田令”不無關係。

繪圖:王偉賓 攝影:楊遠高 王天定

從劉秀墓園,走進歷史深處

《河南日報》2019 年 8 月 9 日11 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