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巨型航母信濃號​

信濃(しなの Shinano)號航母是日本海軍建造的最大最重的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62000噸,最大排水量71890噸。如以標準排水量計算,一直到1961年美國小鷹級航母服役,該艦都是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

這艘船到底有多大呢?簡單點說就是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排水量都沒她大。

信濃號服役後第一次出港就被美國潛艇射水魚號(USS Archerfish,SS-311)盯上,4條魚雷就把她放翻了,坑得跟什麼似的。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 信濃中雷美術作品

眾所周知,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完全來自於它的飛機,那麼信濃號能裝載多少飛機呢?按比較通行的說法,信濃號載機量為烈風艦戰18+2架,流星艦攻18+2架,彩雲艦偵7架(加號後數字為拆散的備份機,彩雲艦偵採用甲板繫留),合計43+4架。

造艘7萬噸的巨型航母,帶著47架飛機,這是為了玩勺子去嗎?當時美軍主力航空母艦埃塞克斯級,滿載排水量也就3萬多噸,載機數是91—100架。不說戰爭後期美軍一個特混編隊都是好幾艘航母,就是單挑這也打不過啊。

這個排水量和戰鬥力完全不成比例嘛,何以至此呢?下面咱們就簡單分析一下。

一、艦載機何以如此之少?

因為信濃號到死都沒有配備過自己的飛行隊,所以現在討論的都是裝載方案。

信濃號原本是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當時代號為110號艦,改裝時已施工到中層甲板,大致可以看成砍掉所有上層建築的大和號船體。

艦政本部最初有個很極端的方案,直接在裸船體上鋪設飛行甲板,給其他航母的艦載機提供中繼基地。不設機庫,零搭載,實在需要搭載戰鬥機防空就直接繫留在甲板上。這個方案理所當然被槍斃了。

正式改裝階段最初提出的搭載方案是烈風艦戰36+2架,流星艦攻18架,彩雲艦偵9架,合計63+2架。其後修正為上文所列47架,如果不搭載艦偵,則流星艦攻數量增加為24+3架。41年10月航空本部製作的“航空母艦及搭載艦關係報告資料”中的搭載方案為烈風艦戰24+1架,流星艦攻17+1架,彩雲艦偵7架,合計48+2架。目前大部分資料比較傾向於47架方案。

從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信濃號機庫搭載量確實比較小,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之前採用雙層機庫的日本航母,下面一層其實是嵌入艦體內部的。而信濃號由於已經施工到中層甲板,特別是三個巨大的炮塔基座圓筒都已經制作完畢,如果要拆下去工作量太大,也影響工期,只能在原基礎上往上建。如果做成雙層機庫加上裝甲飛行甲板,則重心過高,因此信濃號只有單層機庫。

另一方面日本後期的艦載機比前期的更大更重。而由於發動機功率不足,日本飛機的結構強度不如美國飛機,因此不能像美國飛機那樣大範圍摺疊機翼。像美國艦載機能把機翼折到水平尾翼寬度內,而前述三種日本艦載機沒有一種能做到。結果就是日本艦載機佔地面積比美國飛機大,這也限制了機庫搭載量。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 烈風艦戰折翼狀態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流星艦攻折翼狀態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天山艦攻折翼狀態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彩雲艦偵不能折翼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彗星艦爆不能折翼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 美軍航母內,這怎麼比啊怎麼比

如果實際排布一下就會發現,信濃號機庫搭載量也就真的只有40架左右,雖然聽起來不合理但確實事實如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圖紙或者模型試著排一排。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信濃號機庫與甲板及載機模型

信濃號的甲板非常寬,有種說法認為甲板上能繫留70架左右,因此有最大載機量120架的說法。但這裡有個問題,就是信濃號是作戰航母而不是運輸航母,真排70架恐怕連放飛都做不到,只能用起重機吊下來。

如果在甲板上繫留40架左右飛機,應該可行,但是日本海軍並不習慣在甲板上大規模繫留,也沒做過這類方案。並且信濃號不同機種的機庫儲存位置和甲板放飛位置剛好相反,在甲板—機庫調度作業流程上比其他航母複雜繁瑣,也會限制甲板繫留的規模。

二、排水量何以如此之大?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幻想中的鉅艦出擊

一般說來戰艦改裝航母因為不需要厚重的防護裝甲,排水量都會比相應的戰艦低一些。但信濃號滿載排水量71890噸,而大和號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是72809噸,基本相當。這些重量都用到哪裡去了呢?

如果按照艦政本部的無機庫光板航母方案來建造,那麼排水量肯定會小很多,不過這個方案被否了,最終結果還是建造一艘重裝甲常規航母。

在水下防禦方面,信濃號比大和號和武藏號更加完善。為了防禦磁性引信魚雷攻擊,將原有的2層底改為3層底,在艦底敷設了50毫米厚的防護裝甲,整個船底厚達2.5米。

改裝開始時,110號艦已在側舷安裝了320毫米厚的裝甲,被認為防護過剩,於是削減到200毫米,能夠抵禦10000米處射來的200毫米級穿甲彈的水平。

裝甲飛行甲板和大鳳號航母防禦水平相同,可抗擊500千克炸彈俯衝轟炸。覆蓋裝甲部分為兩個升降機之間的整個機庫頂部,長210米,寬30米,採用20毫米SD特殊鋼板上鋪設75毫米NVNC鋼板的形式。用於支撐飛行甲板的鋼樑厚達800毫米,在其下又鋪設了14—20毫米厚的特殊鋼板作為機庫天花板,兩部升降機也安裝了75毫米裝甲。

作為機庫甲板的最上甲板,鋪設了190毫米厚的裝甲。動力艙頂部還設置了100毫米厚裝甲。航空汽油庫設置在艦體下甲板前後兩端,在其上設置了從姊妹艦111號上移植過來的80毫米裝甲,兩側又設置了兩層25毫米裝甲保護。

照這樣做下來呢,又出問題了。因為舷側裝甲減薄又沒有炮塔,總重量比大和號輕了,造成的結果是吃水線上升了一米,結果把水線裝甲帶抬出水面了。於是又一邊修改船腹位置,一邊又在裝甲飛行甲板上敷設了200毫米厚的水泥層,希望能把吃水線壓回去。

誰料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嶄新的裝甲航母大鳳號被一發魚雷殉爆了汽油庫。日本海軍是真的被震撼了,作為應急措施,幾天內船廠向信濃號船底和彈藥庫周圍灌注了幾千噸混凝土作為隔離保護。結果公試排水量由計劃的62000噸一躍為68000噸,瞬間追上大和號。這使得之前對船腹位置的改動變得毫無意義,被批評為多此一舉。

這樣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地弄下來,信濃號的船殼重量比大和號重了1900噸,防禦重量增加了2800噸,索具增加了1200噸,合計增加5900噸。

三、信濃號是打算作為其它航母的前進基地嗎?

一直以來都有個說法,認為信濃號的建造目的就是作為其他航母的中繼補給基地。海戰中信濃號憑藉重裝甲可以在高威脅海域活動,其他航母從安全的後方發動遠程攻擊,攻擊完畢後的飛機在信濃號上加油掛彈,再次出動。因此信濃號備機較少,但裝備大量燃油和彈藥,供其他航母的飛機使用。

這個方案是艦政本部部長巖村清一中將提出的,當時的大背景是中途島海戰中日軍一次性喪失了4艘主力航母,因此需將停工的110號艦改裝為航母。巖村氏認為中途島日軍航母的損失主要是加滿油彈的攻擊機被炸彈擊中殉爆,那麼前線航母索性不搭載攻擊機,只搭載戰鬥機自衛。所以進一步的方案就是機庫裡的飛機也不安全,那麼幹脆不設機庫。還有更進一步的意見是連補充降落飛機的魚雷和炸彈都不要搭載,只作為一個跳板。

艦政本部的光板航母方案並不是開玩笑或者洩憤之作,他們真是這麼考慮的,為了這事艦政本部和軍令部、航空本部扯了兩個月的皮。就軍令部和航空本部來說,完全不能接受這種連飛機都沒有的“航母”方案。並且從日軍航母使用思路以及現實戰例來看,這種脫離本隊在前方遊動的孤立航母都是死路一條。

珊瑚海海戰中的祥鳳號、東所羅門海戰中的龍驤號,都是單獨行動被美國航母擊沉。美軍信奉全甲板攻擊戰術,發現目標後就是大批飛機蜂擁而至,龍驤號被30架俯衝轟炸機和8架魚雷機攻擊,祥鳳號更是被93架美軍艦載機圍毆。這種規模無論多厚的裝甲都扛不住,何況居然有連戰鬥機都不搭載的奇葩想法。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海試中正在轉向的信濃

最後妥協的結果就是仍然按重裝甲常規航母建造,本艦必須有攻擊能力,多準備一些油料彈藥供其他航母飛機降落使用。至於什麼前進基地之類的,就不要提了。

巖村方案實際上來自於1938年建造裝甲航母大鳳號時提出的“飛石”戰法,當時就被認為不可取。最後大鳳號仍是常規艦隊航母,編入機動部隊使用,所以這個前進基地方案只是個設想而已。

從信濃號的武器燃油搭載上看,也不支持前進基地的提法。

信濃號的航空油彈載量是800千克或500千克炸彈54枚、250千克炸彈216枚、60千克炸彈216枚、魚雷36條、航空燃料670噸。從魚雷數量上看只能保證其攻擊隊兩次出擊,為日本航母常規搭載標準,並沒有多餘。另一種說法是800千克炸彈或500千克炸彈90枚、250千克炸彈468枚、60千克炸彈468枚、魚雷數量不定。此種說法裡炸彈數量增加了一倍。

但對應翔鶴級航空油彈載量為800千克炸彈60枚、500千克炸彈60枚、250千克炸彈312枚、60千克炸彈528枚,30千克炸彈48枚,魚雷45條(視情況可增加8條)、航空燃料496噸。大鳳級航空油彈載量為800千克炸彈90枚、250千克炸彈468枚、60千克炸彈468枚、30千克炸彈144枚、魚雷45條,航空燃料1000噸。

從上述數據看,信濃號的油彈搭載量與3萬噸級的翔鶴級、大鳳級相比並無優勢,其中燃油相比翔鶴級略有勝出,也許可供補給其他航母飛行隊,但信濃搭載機比翔鶴搭載機更大更重,本身油耗也高,多餘的油量也未必多富裕。

四、信濃號的作戰方略。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 假想中艦偵甲板繫留狀態的信濃

這麼說來,信濃號這麼大個船,當真就只打算靠著自己的不到50架飛機去逆天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她還是有配合的。

中途島海戰中,被日軍看作國寶的戰列艦部隊表現十分無用。前方機動部隊被炸個底朝天,而戰列艦部隊還在幾百公里外晃盪,起不了任何作用。戰後痛定思痛,決定將兩艘伊勢級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改裝成航空戰列艦。

具體做法就是把伊勢級的兩座後主炮塔拆除,加裝機庫和飛行甲板,每艘艦可攜帶22架彗星艦爆。設想中航空戰列艦可以先起飛飛機炸傷敵艦,然後追上去用大炮解決對手。這其實是個投機的想法,即有航空能力,又保留炮戰能力,最後結果就是兩邊不靠。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最大的問題是甲板太短,艦載機只能彈射起飛,但降落就萬萬辦不到了,只能飛其他地方,也就是說伊勢級的航空能力是一次性的。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日軍為信濃號設計的搭檔就是這兩艘伊勢級,三艘艦加起來正好是一個戰鬥機中隊、兩個俯衝轟炸機中隊加一個魚雷機中隊,能頂一艘埃塞克斯級。出擊之後,伊勢號和日向號的飛機剛好都能在信濃號上降落,信濃號巨大的飛行甲板面積能把這兩個中隊全部裝下。

真是用心良苦啊。費了那麼大的勁,加起來14萬噸排水量,頂得上一艘3萬噸的埃塞克斯,嘖嘖。

信濃號航空母艦,原大和級110號艦。全建週期達1660天,船殼部位花費105萬工時,防禦部分12萬工時,舾裝75萬工時,電氣35萬工時,製圖1.5萬工時,再加上其他工時,總計花費239萬工時。全艦共用鉚釘600萬個,焊接長度2800公里,建造過程中累死、事故死亡10餘人。服役後10天,出港後20個小時即告沉沒,嗚呼哀哉。


何以拙劣至此?剖析二戰日本海軍超級航母信濃號

​ 雪風相伴的末日旅途

在此之前,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日軍艦載機部隊遭受致命打擊並且就此補充不上了。到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的時候,整個機動部隊載機也就不到200架,航母肚子都是空的,兩艘伊勢級根本就是去裸奔,這一仗把主力航母也幾乎丟光了。

以局外角度看,信濃造出來既配不齊艦載機,也無法得到其他航母支援,根本毫無意義。理智點的做法就是最遲馬里亞納海戰後就該停工,省下來的資材造點丁型驅逐艦或者回天魚雷啥的可能還有點用。

但日本人不這麼想,他們是反其道而行之,44年7月軍令部將信濃號建造定為最優先項目,當時喊出的口號是“造信濃就是救日本”。因為熟練工人被大量徵了兵,所以海軍各學校的學生、朝鮮和臺灣的工人、“學生勤勞報國隊”、“女子挺身隊”啥都來了,大家滿腔豪情大幹快上,最後都送給龍王爺了。

這就是個關於劣質品何以被稱為劣質品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