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軍民融合”成效顯著

航空航天 航天技術 物理 中國航天 華夏經緯網 2017-04-26

新華網天津4月25日電(記者曾健) 4月24日是中國第二個“中國航天日”。記者在中國航天科工8358所(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瞭解到,除了圓滿完成國家航天技術研發,該機構在技術軍民融合、大膽探索市場方面收穫良好成效,讓航天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時間回到2013年12月15日,安裝在嫦娥三號著陸器頂部的”地形地貌相機”拍攝傳回的“玉兔”號月球車上清晰的五星紅旗“真顏色”照片。如今,“嫦娥三號”中的光學成像技術已經應用於高端手術顯微鏡設備。

研究所負責人介紹,三甲醫院目前使用的手術顯微鏡完全依賴進口,價格昂貴,每臺進口手術顯微鏡平均高達100多萬元,這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醫療成本。在沒有任何先例的情況下,該研究院摸著石頭過河,幾年時間過去,在航天器上大顯身手的光學技術,即將走進手術室開始它“救死扶傷”的使命。由該所自主研發的高端手術顯微鏡不僅成本降低,還增加了輔助功能。目前,第一臺樣機已經完成了研製工作。

在現場記者看到,航天器中的光學成像技術,也被技術員們創造性的應用於油氣管線的滲漏監測。而最初用於航天飛行器件的3D打印技術,也被該研究所開發了民用市場,廣泛應用於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

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張建介紹,該團隊中35歲以下青年佔75%,共產黨員佔61%,研究生以上學歷佔63%。如今,該研究機構積極響應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把多年的技術成果轉向國民主戰場,在光電成像與探測、3D打印裝備服務、教育信息化、廣電醫療設備、環保設備五個板塊進行了積極的研發和市場的對接,越來越多的航天軍工技術發揮了為民服務的作用。(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