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海軍 法律 空軍 香菸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6-24

來源中國軍網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中國軍網記者 喬夢

湖南小夥兒韓港歸怎麼也沒想到,1997年7月1日出生的他,在18歲那年盛夏接到家鄉徵兵辦的電話:“你被分到了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在此之前,韓港歸對駐港部隊的印象幾乎為零。但他記得,家裡好像有一套當年香港迴歸祖國的錄像光碟。他決定翻出來看一看。

電視畫面中,一路上,國旗、區旗、紫荊花――爭相輝映。群眾撐傘站立在雨中,不停地向行軍縱隊拋擲鮮花。身著戎裝的解放軍戰士,威武霸氣,激動萬分。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1997年6月30日,深圳市20餘萬群眾在通往口岸的主要道路歡送駐軍官兵。(資料圖)

7月1日8時許,石崗機場上空第一次出現了機翼上標有“八一”軍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

“來了!來了!” 石崗機場外,人們注視著天空越來越閃光的光點。一架、兩架……6架機翼上標有“八一”軍徽的直升飛機依次著落。

當時作為候補的二大隊飛行員楊革勝和於廷福並不在這一批次,不過,他們的興奮之情絲毫不亞於第一批進駐香港的戰友。

“當時我們在深圳‘備份’,呆了兩週,忙得衣服都餿了。”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已經在駐港部隊服役20年的楊革勝激動得像個剛畢業的軍校生,對記者滔滔不絕。

都說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與有著20多年軍齡的楊革勝一樣,在駐港部隊,這裡的每一個官兵身上似乎都“元氣十足”,這樣的精氣神兒不分年齡大小,不分職務高低,不過,身為駐港兵,在他們的軍旅生涯裡,這種朝氣蓬勃的狀態是在相當強大的自制力下顯現而出的。

“駐軍無小事,事事連政治”

踏上香港的土地,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一派國際大都市的現代景象映入眼簾。不同的政治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這樣的現實的確很容易讓每年輪換進港的年輕官兵心生疑惑:“國家發展得這麼好,為什麼還是有反黨反國家的聲音?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究竟哪個好……”

身居鬧市,置身霓虹,兩種制度,不同法律要求,時刻面臨環境的考驗。駐港部隊的戰士們用實際行動拉直了這樣的問號。

2014年,駐港部隊深圳基地汽車連駕駛員唐存亮開車前往深圳龍華裝載港內保障物資。誰知,抵達商戶的小唐剛下車準備叫商家開門,一個守候在門口的地方群眾便走近他,又是遞煙又是拿水,試圖討好小唐。小唐謝絕了該男子的好意,但眼前的這個陌生人依舊纏著他。

“兄弟,我這有點東西,能不能幫我往香港帶一下?”說著,陌生男子拍了拍夾在胳膊下的皮包,並衝他使眼色,“放心,絕對不會虧待你。”

小唐明白了該男子的用意,嚴肅地說:“對不起,我們只運輸部隊物資。”

不少人以為,駐港汽車兵常年往返於深港兩地,進出海關實行免檢,幫親友從港內捎購物品可以隨心所欲。實際上,出車期間,除駐軍安檢站等指定地點要下車執行任務、稍事休息外,全程都不允許自行下車,香港繁華的街景也就成了與他們擦身而過的風景。讓該汽車連官兵引以為傲的是,自組建以來,連隊官兵累計安全行車1080多萬公里,沒發生一起違規事件。

在港內,面對香港市民提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哪個好”這類問題,中環機務站中士吳甜的做法讓她收穫了一大批“迷妹”。

有一年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期間,一個學生問她,“你覺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哪個好?”“大陸有沒有民主自由?”

第一次面對這麼尖銳的問題,吳甜沒有慌張,她耐心地用學習中積累的大量數據和事實,談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從科技、教育、文化、養老、醫療等方面談社會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列舉鮮活事例談民主法制建設取得的巨大進步。讓很多參加活動的香港中學生對一國兩制有了全新的認識。

夏令營結束半年後的一天,吳甜的戰友跑來,說有幾個香港學生在營區門口找她。向上級請示過後,吳甜來到營門口發現,來看她的竟然是之前在夏令營帶過的學生。

“班長,我還想參加軍事夏令營,等我考上大學後再報名!希望還是你當我班長!”

“班長,怎麼那麼久都沒有看到你?你什麼時候外出,一定要找我們玩噢!”

雖然駐軍規定軍事夏令營的教官不能給學生留個人聯繫方式,但看到眼前這些年紀和自己妹妹年紀相仿的香港學生還惦念著她,吳甜心裡依舊有說不出的成就感。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參加軍事夏令營的香港學生在閉營前為班長張楊嫻“特製”了一本厚厚的紀念冊,讀來讓人感動。中國軍網記者喬夢 攝

作為一支駐紮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主義軍隊,在香港,每一名駐港官兵時刻注意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他們從成為駐港一兵的那天起就知道,駐軍無小事,件件靠法治,事事連政治。

駐港部隊法律處處長兼對外發言人姜波上校告訴記者,香港現行的800多部條例、2000餘部附屬立法中,近百部直接規範駐軍行為——飛機升空訓練、艦艇出海要通報香港特區政府,實彈射擊要提前在《憲報》發佈公告。為了遵守香港的噪音管理法規,也為了照顧港人晚睡晚起的習慣,駐港部隊因此成為解放軍序列中唯一一支營區不響軍號、不喊呼號的部隊。

為了嚴格遵守香港的海關法,駐軍還分別在港內外設立了安全檢查站,對所有進出港的人員、車輛、艦艇、飛機、物資實施嚴格的安全檢查,從將軍到士兵無一例外,連帶香菸等物品的數量都必須符合香港法律的要求。

2016年底,771艇教導員王雄在組織艦艇編隊進港歸建前,發現一名幹部提包中放著一整包煙,按照香港法律規定,駐軍明確每人每次進港只能帶19根菸,王雄當即要求這名幹部把包裝拆開,抽掉一支菸再帶進港。

這名幹部拆著包裝,多少忍不住發點牢騷:“你說19根和20根菸有多大區別啊,為什麼多帶1根就不行?”王雄當即回答他:“這就是法律規定,多1根性質就變了,就是違法!”

在香港這個高度法治化的社會環境下,如何強化官兵文明守法、依法辦事觀念?駐港部隊可以說下了不少功夫。他們周有“法規課”,月有“法規日”,季有“法規考評”,每次重大活動首先對照法律條文。他們還編寫了《駐軍人員法律指南》等20多部具體化的實施細則,依據基本法、駐軍法制定了53部規定,形成了具有駐軍特色的制度體系。每一名輪換進港的官兵必須通過考核才有資格進港。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香江衛士”聯合軍演。易定 攝

彈丸之地練精兵

特殊的環境和法制,讓駐軍的訓練、生活和作息悄然發生改變。內地軍營習以為常的軍號在這裡聽不到了;空軍飛行訓練儘量避開休息時間和居住集中的地區飛行。再加之繁華的香港寸土寸金,給駐港部隊的軍事訓練提出了近於苛刻的要求,能否在方寸之間練精兵,是駐港部隊必須解決的課題。

好在,現如今的駐軍官兵已轉變法治思維,從這種限制中看到的不再是“不便”,而是學會了通過法治推動部隊戰鬥力建設。重要軍事行動和聯合軍演,堅持先法律諮詢再作決策部署。他們根據香港的訓練環境和特殊要求,摸索行成港內與港外、室內與室外、在營與跨營、分訓與混訓、自訓與送訓、實兵與模擬的組訓模式。

“駐軍能否成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力量,關鍵要堅持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以常態化戰備為牽引、以實戰化訓練為抓手、以信息化轉型為推動,提高部隊硬實力,鍛造能打勝仗的精銳之師。”駐香港部隊司令員譚本宏介紹。

記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發現在駐港部隊各營區,聯演聯訓已成常態。各軍兵種共同探討聯合作戰理論、完善聯合作戰方案;共同研究制訂聯合訓練計劃。陸軍出身的幹部穿上了海軍軍裝、空軍軍裝,軍種之間、機關與部隊之間組織幹部交叉任職,培養軍兵種聯合指揮人才。作為全軍第一支三軍合成的部隊,駐港部隊發揮三軍編制優勢,開創了具有駐軍特色的建設與工作方法。

2017年6月6日,“惠州艦”“欽州艦”從駐港部隊昂船洲海軍基地出發,編隊開進巡航,並組織巡邏護航、跟蹤監視等課題演練。與此同時,駐香港部隊石崗空軍基地起飛3架武裝偵察、搜救直升機,對香港可疑目標進行空中偵察和巡檢,並編隊進行超低空機動追蹤、空中特情處置等課目演練。這是駐香港部隊為有效履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海上和空中防務,今年組織的例行海空聯合巡邏行動。

2016年10月31日,駐軍組織“香江衛士”聯合實兵演習,三軍聯合指揮,20餘家港內外媒體現場報道,500餘在港及港方人員觀摩。20年來,這樣的聯合實兵演習已舉行過多次,它展示的,不僅僅是駐港部隊的形象,重要的是駐軍的能力自信!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營區開放日,駐香港部隊儀仗隊入場。易定 攝

“既謹慎又勇敢地走出去”

進駐香港的頭幾年,在這樣一個高度開放性的社會裡,封閉式管理使得駐軍在香港有了“隱形部隊”的綽號,普通香港市民平時很難接觸到駐港部隊官兵,而戰士外出也需要嚴格的審批制度。

但在開放的社會裡,隱祕往往帶來想象。

“雖然部隊施行的是封閉化管理,但這些年,我們也在主動融入香港社會。”駐軍某旅作訓科科長陶偉對記者說,現如今,戰士外出有了多種方式,還有每年定期組織的海訓和高強度行軍拉練。此外,對任務完成好的,會有獎勵外出,幫助戰士舒緩心理。

“既謹慎又勇敢地走出去”,是陶偉對駐港部隊這些年變化最大的感觸。

“2014年春天,我們在大帽山公園進行50公里拉練,路線就設計在山野裡,還要避開週末,設置移動廁所,該考慮的問題都要考慮進去,生怕出一點閃失。但是,不走出去也是不行的。”

保衛科科長趙賢飛提起自己在香港工作9年的感受,用他的話來講就是“越來越自信”。

“以前我參加一些活動,涉及到給香港市民講國防知識,都不敢讓他們提問,講完拎包就走,從領導到自己都很緊張,生怕遇到一些難以回答的敏感問題,把握不好度。”

記者面前的趙賢飛侃侃而談,讓人很難與當時那個忐忑又不自如的他聯繫到一起。

“感謝解放軍為香港做的貢獻”

在香港,不論來到哪個駐軍營區,記者發現,表達自如、氣宇軒昂、衣著整潔、舉止大方,幾乎是每一個駐港官兵的“標配”。

靠制度規範行為,靠養成提高素質,是駐香港部隊進駐20年來堅持不懈的做法。他們從新兵一入伍就著力強化軍容軍姿、禮節禮貌、文明用語等基礎訓練,一點一滴抓養成。“形象重於生命”也是記者此行聽到駐港官兵提到次數最多的一句話。從熨燙齊整的襯衫,到烏光鋥亮的皮鞋,每名駐港兵都頗有儀仗隊員的風貌。

“我們每個連隊都配有熨燙機,對個人形象都有很高的要求,畢竟代表的是解放軍形象嘛!”在駐港部隊特戰一連的營房裡,韓港歸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提到形象窗口,20年來,駐港部隊先後28次開放軍營,62萬餘名香港市民入營參觀,還舉辦了12屆青少年軍事夏令營、6屆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17次參加香港“義務植樹日”活動,7600多名官兵為港民獻血338萬毫升,成為每年單次香港獻血最多的團體。

數字無言,卻最有力。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駐軍官兵開展“關愛幼童”公益活動。

2016年1月24日,一股強勁的寒潮席捲香港,導致氣溫驟降,風寒刺骨,駐守某山地執勤點地面更是罕見地結了冰。突如其來的惡劣寒潮讓數十名遊客措手不及,只好蜷縮在保安崗亭等待救援。

看到距離營區30米的保安崗亭里人越聚越多,駐香港部隊執勤點幹部戴航主動上前詢問情況。得知被困遊客缺少食品和飲用水,戴航焦急萬分:此前沒有此類先例,主動救助是否違反香港法律規定,遊客會不會接受援助;如果不救助,眼睜睜地看著遊客受難,又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相符。

兩難之際,戴航撥通了政委陳文獻的電話。陳政委讓戴航立即進行救助準備,同時向駐軍機關請示。得到批覆後,陳政委告訴戴航:“主動救助不違反相關規定,要竭盡全力幫助被困香港市民度過難關。”戴航立即讓人煮好雞蛋麵,送給被困的香港市民填飽肚子,之後又拿來礦泉水分發給他們。

下午5點左右,香港政府救援隊上山開展救援,但因氣候惡劣,救援隊也被困在了保安崗亭。眼看被困的人越來越多,也許是官兵之前的舉動打消了香港市民的疑慮和心結,一名保安主動找到戴航,想讓被困人員進入營區休息。

經請示批准後,戴航將被困人員帶到飯堂休整,給予他們最大限度的幫助。與此同時,協調車輛儘快送補給上山。

駐守某山地執勤點的官兵們迅速行動起來,將被困的香港市民遊客、保安和香港政府服務隊的救援人員共40多人請到飯堂休息。看到遊客們都衣著單薄,他們打開空調製暖,還拿來迷彩大衣給被困遊客禦寒。見一名遊客摔傷骨折,行動不便,戴航便指派衛生員進行照顧。晚上11時40分左右,天氣好轉,香港政府加大救助力度,分批次組織被困人員下山。7天后,被困的遊客將感謝信送到執勤點官兵手中,感謝他們的無私幫助,盛讚駐港部隊是“香港人的守護神”。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回訪聯誼活動中,香港學生和自己的教官合影留念。中國軍網記者 喬夢攝

今年4月下旬,新圍營區組織香港大學生軍事夏令營回訪聯誼活動,幾十名香港學生重返軍營,與教官相聚。這當中有不少學生都對參軍入伍充滿了興趣。

“之前有了解,港民不能報名參軍,所以我可能畢業後當一名警察。”即將步入職場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樑穎然對記者講,“我覺得我們香港人一直都知道他們在不同軍營裡有訓練,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我們,盡到防務職責。真的很感謝解放軍為香港做的貢獻,他們做了這麼多,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所以我也希望他們能多組織一些開放活動,讓我們接觸他,走近他。”

駐港20年,駐軍官兵與香港市民的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和交流中越貼越近。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駐香港部隊與香港市民一同參加“香港植樹日”公益活動。周漢青 攝

“來到駐港部隊後,最讓你引以為豪的一件事是什麼?”

同一個問題,在駐港官兵身上得到的回答不同,卻又近乎相同——

“有一次,我們坐車外出執行任務,中途遇到紅綠燈時,旁邊有一輛香港小學的校車,搭載了很多學生。他們看到我們的臂章,竟不約而同地舉起小手向我們敬軍禮。” 駐軍文工隊劉凱幹事對記者說,“那是我感到最引以為傲的一次‘偶遇’。”

他補充道:“2016年中馬聯演,隨團有馬來西亞當地的導遊一直陪同做翻譯,臨走前他跟我們講,自己的祖輩是中國人,如果他是中國公民,一定會報名參軍。”

“2015年5月,我們車隊在行駛過程中遇到積水,我看到遠處路肩上有趕路的行人,要是還按正常速度行駛肯定會把水花濺到他們身上。於是我一邊快速將應急車燈打開,一邊踩制動減速。等到靠近行人時,車速已經降到了5碼左右,車輪沒有濺起水花。當時路邊的市民發現我特意為他們減速,幾個人同時高高豎起大拇指向我致敬。那時,我覺得身為一名駐港兵,真自豪。”汽車連七班長唐存亮對記者說。

這樣的故事不在少數。戰士韓友達給記者講起他所遇到的暖心事。

“去年7月,石崗營區舉行軍營開放日活動,我擔任直升機展示部分的解說員。臨近中午,天氣突變下起暴雨,正當我講解的時候,突然發現頭頂上的雨變小了。回頭一看,一位香港市民為我撐起了一把傘。我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道了聲‘謝謝’。她連忙說:‘解放軍同志,你辛苦了,讓我為你撐把傘吧!’那一刻,我感覺好幸福。”

這一幕,剛好被一名隨行的香港記者拍了下來。他走上前,對韓友達豎起大拇指:“解放軍的作風真令人欽佩!”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駐軍官兵與香港小朋友合影。周漢青 攝

除了軍營開放日、香港“植樹日”等公益活動外,駐港部隊文工隊創排表演《情滿香江》《香江衛士》等大型文藝晚會,可以說是另一種與香港市民 “文藝範兒”式的精神交流。

駐港部隊文工隊吳玉印幹事講起到香港後讓他最難忘的一次經歷:“幾年前,我們文工隊在外參加香港政府部門組織的文藝匯演,晚會剛剛結束,現場觀眾情緒非常高漲,大家正鼓掌謝幕。突然,有一個香港男子從觀眾席站起來,揮舞著雙臂對著舞臺上的我們高呼:解放軍萬歲!”

“其實在港人眼中,我們也是他們的明星。”駐港部隊文工隊隊長趙博對記者說,“每次外出表演在後臺候場,港民見到我們駐港官兵,不是合影拍照就是上前問候,他們對解放軍充滿了好奇與敬仰。”

這種好奇是雙向的,就在前不久,韓港歸所在的特戰一連被中央軍委授予“香港駐軍模範特戰連”榮譽稱號。

還有不到半個月,韓港歸就要迎來他的20歲生日。當記者問起希望收到什麼樣的生日禮物時,他頓了頓,微微抬頭:“我想爭取一次獎勵外出,第一個目的地就是有象徵香港標誌的紫荊廣場。我想去那裡好好看看我這個駐港兵日夜守衛的香江。”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韓港歸期待著,2017年7月1日的到來。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更多相關內容請點擊進入中國軍網“鐵血丹心映紫荊”網絡專題

20年,駐港軍人在香江留下這樣的“香港烙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