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造大船:這裡是 “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

海軍 航母 武器 驅逐艦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4-29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作者:焦建倉、陳國全 責任編輯:劉秋麗

“大船”,是大連人對船廠的親切稱呼。“大船”造大船,看似名字上的巧合,讓人們對有著百年曆史的老船廠,品出別樣的味道。請看《解放軍報》的報道:

“大船”造大船:這裡是 “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

大國海軍夢從這裡起航

——走進“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大連造船廠

■焦建倉 解放軍報記者 陳國全

“大船”造大船:這裡是 “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

這一天註定載入史冊。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在大連舉行下水儀式。此情此景,似曾相識。2012年9月,同樣在大連,同樣是大連造船廠,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

“大船”,是大連人對船廠的親切稱呼。“大船”造大船,看似名字上的巧合,讓人們對有著百年曆史的老船廠,品出別樣的味道。

這裡是名副其實的 “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新中國第一艘登陸艇、第一艘反潛護衛艇、第一艘彈道導彈潛艇、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第一艘萬噸遠洋補給船、第一艘航空母艦……伴隨著中國海軍的成長足跡,40餘個艦艇型號、800餘艘艦艇,從這裡駛向萬里海疆。

秉持著“重工重任、興企興船、強軍強國”的企業理念,從建造百噸快艇到巍峨鉅艦,從我國自主研製第一艘驅逐艦到揚名世界的“中華神盾”,從第一艘潛艇到第一艘航母……百年“大船”,見證了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鏗鏘步履,也見證著一代代“大船”人追尋強軍夢的堅定信心。

情繫國防,軍地合力鑄就“國之重器”

走進海軍駐大連某軍代室的長廊,一張張歷史照片引起記者注意。照片記錄著大連造船廠的成長足跡,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蘊藏著軍企雙方合力打造軍工精品的感人故事,凝結著一代代技術人員的心血和智慧。

“建大塢、造大船”,是中國幾代造船人的夢想!面對“新中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潛艇”的老照片,時光彷彿回到了那個艱苦的奮鬥年代,在當時一無工藝、二無經驗、三無專用設備的艱難條件下,“大船”人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題,“長城200號”潛艇最終在1966年建成交付。

世紀之交,被譽為“中華神盾”的深圳艦研製立項,為了掌握船體鋼板焊接這一技術,船廠技術人員與軍代表連續奮戰45天終獲成功,雙方合力攻克了500多項技術難題,交出了建造合格率100%、優良率100%的完美答卷。

在一張大幅照片前,記者駐足良久,這張照片的“主角”就是我們熟知的遼寧艦,從鏽蝕嚴重的“瓦良格”號到我國第一艘航母的華麗轉身,全程參與監造的軍代表莫立新有說不完的話。

莫立新是最早登上航母平臺的勘測者之一,為了摸清航母的“五臟六腑”,他和工程技術人員遍訪迷宮般的3000餘個艙室,繪製出紛繁複雜的結構草圖。

“沒有深度的軍民融合,就不可能有中國航母。”軍代室總代表曲全福深有感觸地說。遼寧艦建造初始階段,勘測、修復、設計、研製交叉進行,來自全國的專家會集在一起,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通常情況下一年半的工作量。上艦安裝的上萬臺套設備由1000餘家科研院所生產研製,轉入施工建造階段,上萬名科學家、工程師,數萬名工人在全國各地生產線上晝夜奮戰……

回首建造遼寧艦的激情歲月,船廠副總經理肖石激動地說:“我們每一名技術人員和一線工人都有著深厚的軍工情結,早已把軍品質量第一、打造精品工程融入血脈,本著對國家財產負責、對海軍戰鬥力負責、對海軍戰士生命負責的使命和責任,軍地合力、軍民同心,鑄就了航空母艦這樣的大國重器!”

後發優勢,自主創新打造“中國速度”

中國近現代造船工業雖有百餘年曆史,但真正快速發展還是最近20多年的事,大連造船廠與中國船舶工業一樣,發揮後發優勢,與世界一流造船企業合作,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形成對核心關鍵技術的掌握和突破。

造船是一個技術高難度的行業。長期以來,中國造船技術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曾幾何時,裝配設備和零部件,都是等船殼造好後,一個個運到船上去安裝,操作方式既費時又費力。

時不我待,唯有創新。船廠在推行模塊化造船後,一個個設備、零部件,被歸納成一個個單元,在車間預先裝好,成為一個個模塊,運到船上總裝,就像搭積木一樣。

這樣一來,成效明顯:僅某型集裝箱船的交船週期就比以往縮短了幾倍!

隨著創新實踐不斷推進,大連造船廠實現了船舶製造的專業化、標準化和批量化,三維設計、模塊化造船、“殼、舾、塗”一體化……這些現代造船模式如今已得到廣泛應用,船舶建造質量得到質的躍升。

走進大連造船廠的車間,偌大的施工現場,工人們忙碌作業,現場一切井然有序,各種施工設備規範擺放,絲毫不見忙亂景象。

“國之重器”並非一日鑄就。據瞭解,遼寧艦作為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其建造總量相當於10條大型驅逐艦之和。船廠的技術人員與軍代表一起,多方研究工藝改進辦法,大膽地進行技術創新,成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很難想象,遼寧艦這個“巨無霸”,甲板下的阻攔機構,平面安裝精度須達到毫米級,相對於在長達幾十米的“身軀”操作,誤差要求小於萬分之一。為了確保精度,他們選定在溫度恆定、人流稀少的下半夜進行安裝作業,經過長達幾個月的奮戰,經測算後精度完全在控制範圍內。

更鮮為人知的是,遼寧艦比預計時間提前5個月實現首航,提前3個月交付入列。大國工匠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打造了航母建造的“中國速度”!

精神賡續,塑造世界一流人才隊伍

翻開造船廠百餘年曆史,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艘萬噸輪、70年代第一艘導彈驅逐艦、90年代第一艘超大型油輪,直至新世紀我國第一艘航母……70多個“第一”猶如一串珍珠光彩奪目。

“第一”的背後,是人才隊伍建設的成果。如今的大連造船廠,形成了一支以院士為帶頭人、上千人規模的科研和建造隊伍,湧現出一大批業界知名的大國工匠:“老黃牛”刨工方秀貞、“爆炸大王”陳火金、船臺“女鐵人”郭玲華、屢建奇功號料的高手戰懷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戴振濤……

在某型艦船舵系安裝施工中,面對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現實窘境,戴振濤經過反覆調研論證,對某型裝備提出若干技術方案,最終使施工精度誤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內,這一成果獲得船廠技能類學習成果一等獎。

這些年來,面對遼寧艦“系統龐大、修造結合、技術狀態複雜”等諸多難題,一大批像戴振濤這樣的優秀人才,發揮團隊技術優勢,相繼完成了千餘項技術攻關,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了國內艦船最複雜的總體建造。

承百年基業,鑄世界一流。我們相信,承載著強軍報國使命的“大船”人,必將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