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10名哈佛新生因為發表情包被開除,他們究竟發了什麼?

哈佛大學 美國 社交網絡 加拿大 新京報評論 2017-06-09
至少10名哈佛新生因為發表情包被開除,他們究竟發了什麼?

在北美,言論自由的被尊重,是建立在某些“不可觸摸”的禁忌得到必要遵守前提下的,比如禁發有關種族歧視性質的言論等。

至少10名哈佛新生因為發表情包被開除,他們究竟發了什麼?

哈佛大學校園

文/陶短房

日前,據哈佛校報《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n)披露,至少10名已獲得今年秋季入學資格的新生,因在社交網站私人群組中交換“涉及攻擊、屠殺少數族群、兒童死亡內容的文字和不恰當圖片”,已被取消了錄取資格。

或許國內會有朋友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證言論自由,且許多案例都表明,這種言論自由確保了任何發表言論者只要被證明“無實施惡意”,就不會受到懲罰,而上述被取消錄取資格的新生,不過是在自發組織的、由一群同為被哈佛錄取新生組建的Facebook聊天群組裡說幾句話、貼幾張圖,算是“私域吐槽”,為此付出如此慘痛代價,是不是有些“過了”?

我們不妨看一個範例:

2012年1月,英國遊客、26歲的利·範·布萊恩和艾米麗·邦亭在當月動身去美國洛杉磯旅遊前一週,在推特上發帖稱“我在為去美國旅行做準備,去那裡的目的是把這個國家摧毀了”。更早兩週,他曾發表另一則推文,稱“三週後將抵達洛杉磯,並在好萊塢大道上挖掘瑪麗蓮·夢露的遺體”。結果兩人剛剛落地就被逮捕,關押12小時並在“被拒絕入境”文書上簽字後遭遣返。

布萊恩試圖向拘捕他們的警察解釋,自己推文中所言“摧毀”,在英式英語俚語裡只是“聚會”、“派對”的俗稱,他那則推文的真正含義,是和朋友在美國肆無忌憚地瘋玩一場,而“挖掘夢露遺體”則是美國卡通劇“FAMILY GUY”裡的臺詞,但這一切都是徒勞——他們發出那些“網絡玩笑”後不久,就被美國國土安全部(NSA)列入“潛在威脅”的危險分子黑名單,並認定他們“有潛入美國組織並實施暴力犯罪”的嫌疑。

在北美乃至絕大多數法制完善的工業化國家,言論自由的被尊重,是建立在某些“不可觸摸”的禁忌得到必要遵守前提下的,換言之,有些涉及原則性的問題是必須正確的。

這些“必須正確的原則性問題”包括哪些?

首先,種族歧視性質的語言是絕不能出現的;其次,不能公然認同納粹、種族滅絕和種族屠殺;第三,公然鼓吹暴力犯罪是絕不會被容忍的;第四,不能公然支持和討論實施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不能公然為榜上有名的國際恐怖組織和犯罪集團“點贊”;第五,不能公然談論涉及未成年人的性問題和性隱私,更不能在網絡平臺保存、傳播涉及未成年人的色情圖片……

這些言論、行為不但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受限,甚至僅僅在個人手提電腦中保存也會受到盤查——去北美旅行的朋友,大概都曾經歷過在機場安檢時被要求“拿出手提電腦、單獨檢查”的待遇,如果是最近“過關”的,或許還被詢問過微信、微博內容了吧?

將上述標準、事例和這些哈佛新生的行為、遭遇相比,他們究竟冤不冤便一目瞭然了——去年10月,一名已在加拿大溫哥華讀書15個月的中國學生重返溫哥華時,被加拿大邊境服務局在手機中檢出疑似帶有未成年人色情視頻的微信“表情包”,就被拒絕入境、原地遣返,當地華人社群討論的共識是“一點也不冤”,兩相比較,“前哈佛新生”們可謂“求仁得仁”了。

□陶短房(學者)

編輯: 樑適

推薦:

特別提示:留言如入選新京報A03版“微言大義”,請在後臺回覆您的“真實姓名+銀行卡號”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