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哈佛大學 開森喵喵 2019-08-16
"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1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

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

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

12

只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徵,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

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

是否只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13

我們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14

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

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15

只有通過共情式傾聽——

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

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你才能得到做決定所需要的信息。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1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

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

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

12

只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徵,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

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

是否只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13

我們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14

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

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15

只有通過共情式傾聽——

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

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你才能得到做決定所需要的信息。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6

所謂傾向性聆聽,

是指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

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與共情式傾聽相反,傾向性聆聽的人很容易

根據過去的經驗下結論。

17

共情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會激發我們做出有憐憫心的利他行為;

同情是一種情緒,

是共享他人的恐懼、悲痛、憤怒

或喜悅的一種被動體驗。

18

同情意味著跟他人一起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19

在對幸福的找尋中,

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真實的人,

而不是那個正確的人。

20

當我們把一個人當作

一個物體或東西來愛時,

我們會想讓那個人保持不變,

這樣就能與我們在頭腦中

構建出來的圖像相符,

而那個圖像是經過仔細

打造來滿足我們的需要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將注意力只

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為叫作自戀,

它讓我們無法把對方看成

一個不斷髮展、不斷深入的人。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1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

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

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

12

只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徵,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

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

是否只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13

我們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14

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

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15

只有通過共情式傾聽——

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

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你才能得到做決定所需要的信息。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6

所謂傾向性聆聽,

是指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

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與共情式傾聽相反,傾向性聆聽的人很容易

根據過去的經驗下結論。

17

共情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會激發我們做出有憐憫心的利他行為;

同情是一種情緒,

是共享他人的恐懼、悲痛、憤怒

或喜悅的一種被動體驗。

18

同情意味著跟他人一起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19

在對幸福的找尋中,

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真實的人,

而不是那個正確的人。

20

當我們把一個人當作

一個物體或東西來愛時,

我們會想讓那個人保持不變,

這樣就能與我們在頭腦中

構建出來的圖像相符,

而那個圖像是經過仔細

打造來滿足我們的需要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將注意力只

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為叫作自戀,

它讓我們無法把對方看成

一個不斷髮展、不斷深入的人。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1

我們只有在願意把他人

看成他們本來的樣子、

看成一個錯綜複雜的人時,

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親密感。

22

共情並不意味著每件事情

都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是經歷了這個過程,

你才不會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進行籠統的泛化處理。

23

我們把別人理想化,

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被理想化;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

是因為那些感受與我們給自己

創建出來的圖像不符。

24

真實坦然地表達自己就意味著,

要去擁抱那些我們自己都恨不得

馬上想要切除或忽略的部分。

25

整合之愛是相互共情的產物,

這個過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願,

也需要有分離的能力。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1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

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

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

12

只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徵,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

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

是否只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13

我們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14

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

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15

只有通過共情式傾聽——

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

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你才能得到做決定所需要的信息。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6

所謂傾向性聆聽,

是指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

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與共情式傾聽相反,傾向性聆聽的人很容易

根據過去的經驗下結論。

17

共情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會激發我們做出有憐憫心的利他行為;

同情是一種情緒,

是共享他人的恐懼、悲痛、憤怒

或喜悅的一種被動體驗。

18

同情意味著跟他人一起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19

在對幸福的找尋中,

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真實的人,

而不是那個正確的人。

20

當我們把一個人當作

一個物體或東西來愛時,

我們會想讓那個人保持不變,

這樣就能與我們在頭腦中

構建出來的圖像相符,

而那個圖像是經過仔細

打造來滿足我們的需要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將注意力只

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為叫作自戀,

它讓我們無法把對方看成

一個不斷髮展、不斷深入的人。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1

我們只有在願意把他人

看成他們本來的樣子、

看成一個錯綜複雜的人時,

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親密感。

22

共情並不意味著每件事情

都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是經歷了這個過程,

你才不會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進行籠統的泛化處理。

23

我們把別人理想化,

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被理想化;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

是因為那些感受與我們給自己

創建出來的圖像不符。

24

真實坦然地表達自己就意味著,

要去擁抱那些我們自己都恨不得

馬上想要切除或忽略的部分。

25

整合之愛是相互共情的產物,

這個過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願,

也需要有分離的能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6

只有在實現我的過程中——

在瞭解我自己、發現我自己、

覺察我自己的想法、

感受和情緒的過程中——

我才能講出你。

只有當我完全成了“我”,

我才能準備好全心全意地——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進入一段關係。

27

發展出自我的意義就是

為了把自我放在與他人的關係當中。

28

真正的共情是由真正關心他人和

渴望去幫助他人而激發出來的,

但有目的的共情則主要關注他人能給你什麼

(或者你能設法從他們那裡逃避掉什麼)。

29

共情需要一個平衡的溫度,

可以用冷靜的反思把火熱的情緒平息下來。

30

我並沒有權利給別人我的答案,

我只能給出我坦誠的、

實事求是的評估,

來幫助他們離答案更近一些。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1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

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

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

12

只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徵,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

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

是否只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13

我們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14

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

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15

只有通過共情式傾聽——

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

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你才能得到做決定所需要的信息。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6

所謂傾向性聆聽,

是指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

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與共情式傾聽相反,傾向性聆聽的人很容易

根據過去的經驗下結論。

17

共情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會激發我們做出有憐憫心的利他行為;

同情是一種情緒,

是共享他人的恐懼、悲痛、憤怒

或喜悅的一種被動體驗。

18

同情意味著跟他人一起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19

在對幸福的找尋中,

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真實的人,

而不是那個正確的人。

20

當我們把一個人當作

一個物體或東西來愛時,

我們會想讓那個人保持不變,

這樣就能與我們在頭腦中

構建出來的圖像相符,

而那個圖像是經過仔細

打造來滿足我們的需要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將注意力只

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為叫作自戀,

它讓我們無法把對方看成

一個不斷髮展、不斷深入的人。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1

我們只有在願意把他人

看成他們本來的樣子、

看成一個錯綜複雜的人時,

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親密感。

22

共情並不意味著每件事情

都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是經歷了這個過程,

你才不會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進行籠統的泛化處理。

23

我們把別人理想化,

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被理想化;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

是因為那些感受與我們給自己

創建出來的圖像不符。

24

真實坦然地表達自己就意味著,

要去擁抱那些我們自己都恨不得

馬上想要切除或忽略的部分。

25

整合之愛是相互共情的產物,

這個過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願,

也需要有分離的能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6

只有在實現我的過程中——

在瞭解我自己、發現我自己、

覺察我自己的想法、

感受和情緒的過程中——

我才能講出你。

只有當我完全成了“我”,

我才能準備好全心全意地——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進入一段關係。

27

發展出自我的意義就是

為了把自我放在與他人的關係當中。

28

真正的共情是由真正關心他人和

渴望去幫助他人而激發出來的,

但有目的的共情則主要關注他人能給你什麼

(或者你能設法從他們那裡逃避掉什麼)。

29

共情需要一個平衡的溫度,

可以用冷靜的反思把火熱的情緒平息下來。

30

我並沒有權利給別人我的答案,

我只能給出我坦誠的、

實事求是的評估,

來幫助他們離答案更近一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31

我的作用就是

和我的病人並肩而行,

而不是把他們帶到

我覺得他們應該去的地方,

或者更糟糕的就是,

一直跟在他們身後,

在他們每次邁錯步或

遇到不幸的時候只故意點點頭,

怕他們拒絕接受我的建議。

32

所謂接納,

就是能夠看到、

理解和擁抱我們每一個人

(也包括我們自己)

心中都存在的不完美。

33

共情把接納定義為一個含有

三個階段的連續進化的過程。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學著接納

我們自己的所有矛盾和複雜;

自我接納之後會走到第二個階段,

那時我們接納他人所有的矛盾和複雜;

在第三個階段,我們接納兩個

矛盾複雜的人相遇後產生的

每一段人際關係中都不可避免

會出現的那些矛盾和複雜。

34

苛責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如果你花很多時間來批評或譴責他人的行為,

那你很有可能也會花很多時間來批評自己。

35

共情把誠實定義為

能清楚地看待自己、

準確地理解他人,

並能以敏感的、

不傷害他人的方式

就這些認知進行溝通的能力。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1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

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

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

12

只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徵,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

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

是否只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13

我們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14

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

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15

只有通過共情式傾聽——

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

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你才能得到做決定所需要的信息。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6

所謂傾向性聆聽,

是指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

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與共情式傾聽相反,傾向性聆聽的人很容易

根據過去的經驗下結論。

17

共情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會激發我們做出有憐憫心的利他行為;

同情是一種情緒,

是共享他人的恐懼、悲痛、憤怒

或喜悅的一種被動體驗。

18

同情意味著跟他人一起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19

在對幸福的找尋中,

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真實的人,

而不是那個正確的人。

20

當我們把一個人當作

一個物體或東西來愛時,

我們會想讓那個人保持不變,

這樣就能與我們在頭腦中

構建出來的圖像相符,

而那個圖像是經過仔細

打造來滿足我們的需要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將注意力只

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為叫作自戀,

它讓我們無法把對方看成

一個不斷髮展、不斷深入的人。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1

我們只有在願意把他人

看成他們本來的樣子、

看成一個錯綜複雜的人時,

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親密感。

22

共情並不意味著每件事情

都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是經歷了這個過程,

你才不會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進行籠統的泛化處理。

23

我們把別人理想化,

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被理想化;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

是因為那些感受與我們給自己

創建出來的圖像不符。

24

真實坦然地表達自己就意味著,

要去擁抱那些我們自己都恨不得

馬上想要切除或忽略的部分。

25

整合之愛是相互共情的產物,

這個過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願,

也需要有分離的能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6

只有在實現我的過程中——

在瞭解我自己、發現我自己、

覺察我自己的想法、

感受和情緒的過程中——

我才能講出你。

只有當我完全成了“我”,

我才能準備好全心全意地——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進入一段關係。

27

發展出自我的意義就是

為了把自我放在與他人的關係當中。

28

真正的共情是由真正關心他人和

渴望去幫助他人而激發出來的,

但有目的的共情則主要關注他人能給你什麼

(或者你能設法從他們那裡逃避掉什麼)。

29

共情需要一個平衡的溫度,

可以用冷靜的反思把火熱的情緒平息下來。

30

我並沒有權利給別人我的答案,

我只能給出我坦誠的、

實事求是的評估,

來幫助他們離答案更近一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31

我的作用就是

和我的病人並肩而行,

而不是把他們帶到

我覺得他們應該去的地方,

或者更糟糕的就是,

一直跟在他們身後,

在他們每次邁錯步或

遇到不幸的時候只故意點點頭,

怕他們拒絕接受我的建議。

32

所謂接納,

就是能夠看到、

理解和擁抱我們每一個人

(也包括我們自己)

心中都存在的不完美。

33

共情把接納定義為一個含有

三個階段的連續進化的過程。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學著接納

我們自己的所有矛盾和複雜;

自我接納之後會走到第二個階段,

那時我們接納他人所有的矛盾和複雜;

在第三個階段,我們接納兩個

矛盾複雜的人相遇後產生的

每一段人際關係中都不可避免

會出現的那些矛盾和複雜。

34

苛責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如果你花很多時間來批評或譴責他人的行為,

那你很有可能也會花很多時間來批評自己。

35

共情把誠實定義為

能清楚地看待自己、

準確地理解他人,

並能以敏感的、

不傷害他人的方式

就這些認知進行溝通的能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36

共情把謙遜定義為一個平衡之處,

在那裡我們既能認識到自己的強項,

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不會讓自己過度陷於任何一個極端。

37

我沒那麼好,

你也沒那麼好——

但是,這都沒關係。

38

共情把寬容定義為持續擴展的、

深度理解人性的能力。

共情能帶來寬容,

寬容可以被定義為願意忍受差異;

當共情一直在擴展我們的意識時,

它會創造出對這個巨大星球上的

生命多樣性的積極欣賞和持久尊重。

39

在共情的字典裡,

感恩並不只是一種感覺,

而是一種體驗世界、

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對我們的擁有體驗到一種感恩,

就不會對我們的缺憾感到怨恨。

40

我覺得心理治療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就是給人們時間,讓他們慢下來,

關注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取得了的那些成就。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1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

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

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

12

只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徵,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

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

是否只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13

我們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14

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

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15

只有通過共情式傾聽——

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

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你才能得到做決定所需要的信息。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6

所謂傾向性聆聽,

是指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

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與共情式傾聽相反,傾向性聆聽的人很容易

根據過去的經驗下結論。

17

共情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會激發我們做出有憐憫心的利他行為;

同情是一種情緒,

是共享他人的恐懼、悲痛、憤怒

或喜悅的一種被動體驗。

18

同情意味著跟他人一起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19

在對幸福的找尋中,

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真實的人,

而不是那個正確的人。

20

當我們把一個人當作

一個物體或東西來愛時,

我們會想讓那個人保持不變,

這樣就能與我們在頭腦中

構建出來的圖像相符,

而那個圖像是經過仔細

打造來滿足我們的需要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將注意力只

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為叫作自戀,

它讓我們無法把對方看成

一個不斷髮展、不斷深入的人。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1

我們只有在願意把他人

看成他們本來的樣子、

看成一個錯綜複雜的人時,

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親密感。

22

共情並不意味著每件事情

都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是經歷了這個過程,

你才不會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進行籠統的泛化處理。

23

我們把別人理想化,

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被理想化;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

是因為那些感受與我們給自己

創建出來的圖像不符。

24

真實坦然地表達自己就意味著,

要去擁抱那些我們自己都恨不得

馬上想要切除或忽略的部分。

25

整合之愛是相互共情的產物,

這個過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願,

也需要有分離的能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6

只有在實現我的過程中——

在瞭解我自己、發現我自己、

覺察我自己的想法、

感受和情緒的過程中——

我才能講出你。

只有當我完全成了“我”,

我才能準備好全心全意地——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進入一段關係。

27

發展出自我的意義就是

為了把自我放在與他人的關係當中。

28

真正的共情是由真正關心他人和

渴望去幫助他人而激發出來的,

但有目的的共情則主要關注他人能給你什麼

(或者你能設法從他們那裡逃避掉什麼)。

29

共情需要一個平衡的溫度,

可以用冷靜的反思把火熱的情緒平息下來。

30

我並沒有權利給別人我的答案,

我只能給出我坦誠的、

實事求是的評估,

來幫助他們離答案更近一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31

我的作用就是

和我的病人並肩而行,

而不是把他們帶到

我覺得他們應該去的地方,

或者更糟糕的就是,

一直跟在他們身後,

在他們每次邁錯步或

遇到不幸的時候只故意點點頭,

怕他們拒絕接受我的建議。

32

所謂接納,

就是能夠看到、

理解和擁抱我們每一個人

(也包括我們自己)

心中都存在的不完美。

33

共情把接納定義為一個含有

三個階段的連續進化的過程。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學著接納

我們自己的所有矛盾和複雜;

自我接納之後會走到第二個階段,

那時我們接納他人所有的矛盾和複雜;

在第三個階段,我們接納兩個

矛盾複雜的人相遇後產生的

每一段人際關係中都不可避免

會出現的那些矛盾和複雜。

34

苛責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如果你花很多時間來批評或譴責他人的行為,

那你很有可能也會花很多時間來批評自己。

35

共情把誠實定義為

能清楚地看待自己、

準確地理解他人,

並能以敏感的、

不傷害他人的方式

就這些認知進行溝通的能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36

共情把謙遜定義為一個平衡之處,

在那裡我們既能認識到自己的強項,

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不會讓自己過度陷於任何一個極端。

37

我沒那麼好,

你也沒那麼好——

但是,這都沒關係。

38

共情把寬容定義為持續擴展的、

深度理解人性的能力。

共情能帶來寬容,

寬容可以被定義為願意忍受差異;

當共情一直在擴展我們的意識時,

它會創造出對這個巨大星球上的

生命多樣性的積極欣賞和持久尊重。

39

在共情的字典裡,

感恩並不只是一種感覺,

而是一種體驗世界、

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對我們的擁有體驗到一種感恩,

就不會對我們的缺憾感到怨恨。

40

我覺得心理治療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就是給人們時間,讓他們慢下來,

關注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取得了的那些成就。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41

他們相信我,

這一點我並不懷疑,

但是他們對我有一點點懷疑,

這讓他們的信任更真實。

這說明他們對我的信任是真的,

而不是盲目的。

42

希望並不是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會好轉,

而是堅信即使在事情出了問題的時候,

我們還是會以某種方式找到自己的出路。

43

“總是”這個詞對其他的

可能性和解釋緊閉大門。

因為尊重生活永恆變化的本性,

共情能認識到“總是”

這個詞裡包含的威脅,

所以會使用像“有時候”“時不時”

或“每過一段時間”這種詞來代替。

44

共情能拓寬我們看世界的視野,

從那個拓寬的視野中,

我們能找到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寬恕。

45

寬恕是相互連接的終極行為。

我寬恕你,因為我就是你;

寬恕了你,我就寬恕了我自己;

寬恕了我自己,我就寬恕了這個世界。


以上金句,選自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教授喬拉米卡利所著《共情的力量》

"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1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

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02

共情的實質是,

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

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

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03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

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

04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

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

05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06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

對情緒進行遠觀,

是你對他人表達共情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

07

共情的表達總是會特別尊重

每個人都會發生轉變的天性。

因為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

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08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

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

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了陪伴和幫助他。

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

不是主導而是參與,

不是為了總結性發言

而是為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

09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

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

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

10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

目的是要讓他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了。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1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

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

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

12

只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徵,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合理,

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

你才能判斷他們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

是否只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

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13

我們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14

情感上的被理解絕對更能給人安慰,

比任何語言都有用。

15

只有通過共情式傾聽——

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

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你才能得到做決定所需要的信息。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16

所謂傾向性聆聽,

是指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

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與共情式傾聽相反,傾向性聆聽的人很容易

根據過去的經驗下結論。

17

共情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會激發我們做出有憐憫心的利他行為;

同情是一種情緒,

是共享他人的恐懼、悲痛、憤怒

或喜悅的一種被動體驗。

18

同情意味著跟他人一起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

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19

在對幸福的找尋中,

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真實的人,

而不是那個正確的人。

20

當我們把一個人當作

一個物體或東西來愛時,

我們會想讓那個人保持不變,

這樣就能與我們在頭腦中

構建出來的圖像相符,

而那個圖像是經過仔細

打造來滿足我們的需要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將注意力只

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為叫作自戀,

它讓我們無法把對方看成

一個不斷髮展、不斷深入的人。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1

我們只有在願意把他人

看成他們本來的樣子、

看成一個錯綜複雜的人時,

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親密感。

22

共情並不意味著每件事情

都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是經歷了這個過程,

你才不會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進行籠統的泛化處理。

23

我們把別人理想化,

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被理想化;

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

是因為那些感受與我們給自己

創建出來的圖像不符。

24

真實坦然地表達自己就意味著,

要去擁抱那些我們自己都恨不得

馬上想要切除或忽略的部分。

25

整合之愛是相互共情的產物,

這個過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願,

也需要有分離的能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26

只有在實現我的過程中——

在瞭解我自己、發現我自己、

覺察我自己的想法、

感受和情緒的過程中——

我才能講出你。

只有當我完全成了“我”,

我才能準備好全心全意地——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進入一段關係。

27

發展出自我的意義就是

為了把自我放在與他人的關係當中。

28

真正的共情是由真正關心他人和

渴望去幫助他人而激發出來的,

但有目的的共情則主要關注他人能給你什麼

(或者你能設法從他們那裡逃避掉什麼)。

29

共情需要一個平衡的溫度,

可以用冷靜的反思把火熱的情緒平息下來。

30

我並沒有權利給別人我的答案,

我只能給出我坦誠的、

實事求是的評估,

來幫助他們離答案更近一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31

我的作用就是

和我的病人並肩而行,

而不是把他們帶到

我覺得他們應該去的地方,

或者更糟糕的就是,

一直跟在他們身後,

在他們每次邁錯步或

遇到不幸的時候只故意點點頭,

怕他們拒絕接受我的建議。

32

所謂接納,

就是能夠看到、

理解和擁抱我們每一個人

(也包括我們自己)

心中都存在的不完美。

33

共情把接納定義為一個含有

三個階段的連續進化的過程。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學著接納

我們自己的所有矛盾和複雜;

自我接納之後會走到第二個階段,

那時我們接納他人所有的矛盾和複雜;

在第三個階段,我們接納兩個

矛盾複雜的人相遇後產生的

每一段人際關係中都不可避免

會出現的那些矛盾和複雜。

34

苛責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如果你花很多時間來批評或譴責他人的行為,

那你很有可能也會花很多時間來批評自己。

35

共情把誠實定義為

能清楚地看待自己、

準確地理解他人,

並能以敏感的、

不傷害他人的方式

就這些認知進行溝通的能力。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36

共情把謙遜定義為一個平衡之處,

在那裡我們既能認識到自己的強項,

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不會讓自己過度陷於任何一個極端。

37

我沒那麼好,

你也沒那麼好——

但是,這都沒關係。

38

共情把寬容定義為持續擴展的、

深度理解人性的能力。

共情能帶來寬容,

寬容可以被定義為願意忍受差異;

當共情一直在擴展我們的意識時,

它會創造出對這個巨大星球上的

生命多樣性的積極欣賞和持久尊重。

39

在共情的字典裡,

感恩並不只是一種感覺,

而是一種體驗世界、

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對我們的擁有體驗到一種感恩,

就不會對我們的缺憾感到怨恨。

40

我覺得心理治療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就是給人們時間,讓他們慢下來,

關注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取得了的那些成就。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41

他們相信我,

這一點我並不懷疑,

但是他們對我有一點點懷疑,

這讓他們的信任更真實。

這說明他們對我的信任是真的,

而不是盲目的。

42

希望並不是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會好轉,

而是堅信即使在事情出了問題的時候,

我們還是會以某種方式找到自己的出路。

43

“總是”這個詞對其他的

可能性和解釋緊閉大門。

因為尊重生活永恆變化的本性,

共情能認識到“總是”

這個詞裡包含的威脅,

所以會使用像“有時候”“時不時”

或“每過一段時間”這種詞來代替。

44

共情能拓寬我們看世界的視野,

從那個拓寬的視野中,

我們能找到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寬恕。

45

寬恕是相互連接的終極行為。

我寬恕你,因為我就是你;

寬恕了你,我就寬恕了我自己;

寬恕了我自己,我就寬恕了這個世界。


以上金句,選自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教授喬拉米卡利所著《共情的力量》

同情是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哈佛大學教授談共情

原創: 喬拉米卡利 微信公眾號:開森心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