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知姓和名,作品卻能傳千古——佚名詩詞二十首精選

古詩 詩歌 詩經 漢朝 清風明月逍遙客 清風明月逍遙客 2017-09-08

佚名不是沒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沒有署名,或是由於時間久遠等原因作者的真實姓名查無根據,或者根本就無法知道作者是誰。也有的是由於集體創作或是勞動人民從很久遠的時候就流傳下來的作品,這樣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標作“佚名”。

雖然這些作品是佚名,但他們的作品或表達美好愛情,或表達相思之苦,或表達離別之傷,或表達悲憤之情,或表達人生際遇,篇篇都是經典佳作,被人們傳誦千古,經久不衰。

作者不知姓和名,作品卻能傳千古——佚名詩詞二十首精選

長歌行

兩漢: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月兒彎彎照九州

宋代:佚名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詩人從月照人間寫起,月亮的陰晴圓缺好像是同人間的悲歡離合連在一起,因為將自然現象的變化同人事聯繫在一起,是古人的一種心理傾向。但是詩人否定了這種看法,認為人間的憂傷和痛苦是由人自己導致的,同月亮的變化沒有任何干系,要擺脫這些煩擾人心的事,還要善於寬容。詩人非常積極地看待人生的歡樂喜憂,認為只有把自己的心態放寬,才會有磊落豁達的人生境界。

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不論自古以來多少解經者就《桃夭》作過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樹那樣年輕,象春日驕陽下桃花那樣鮮豔、美麗的少女,卻永遠活在讀者心裡。人們衷心祝願她:“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作者不知姓和名,作品卻能傳千古——佚名詩詞二十首精選

荊軻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上句即景寫風吹水寒,渲染蒼涼悲壯的氣氛。下句抒寫決死的情懷,明知有去無還,卻毅然前往,決不回顧。“風蕭蕭”有聲,從聽覺上渲染離別之際的慘烈;“易水寒”徹骨,從感覺上描狀環境的悲涼;一上一下,極盡天地愁慘之狀,更加烘托出荊軻“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國難的凜然正氣。雖寥寥十五字,卻“悽婉激烈,風骨情景,種種具備”。

江南

兩漢:佚名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採蓮歌,反映了採蓮時的光景和採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讀完此詩,彷彿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著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於此,我們感受著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著變得輕鬆起來。

作者不知姓和名,作品卻能傳千古——佚名詩詞二十首精選

迢迢牽牛星

兩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見的故事,抒發了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

上邪

兩漢:佚名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的抒情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其間的愛情慾火猶如岩漿噴發不可遏制,氣勢雄放,激情逼人。讀《上邪》,彷彿可以透過明快的詩句,傾聽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聲。《上邪》是一首用熱血乃至生命鑄就的愛情篇章,其語言句式短長錯雜,隨情而布。音節短促緩急,字句跌宕起伏。《上邪》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金縷衣

唐代:佚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金縷衣》,起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為獨立的詩篇一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因此而被廣泛流唱了。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迴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覆詠歎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

靜女

先秦:佚名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靜女》一詩,向來為選家所注目。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此詩寫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也就是說,它是一首愛情詩。

行行重行行

兩漢: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盪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儘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詩譜》),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覆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

作者不知姓和名,作品卻能傳千古——佚名詩詞二十首精選

采薇(節選)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悲傷,莫知我哀!

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後世文人反覆吟唱、仿效。由於《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悽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範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

涉江採芙蓉

兩漢:佚名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涉江採芙蓉》初讀時十分單純,而這”單純“其實寓於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中。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

小星

先秦:佚名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官吏,形同草芥,絕不會引人注目,多一個少一個也絕不會對官僚機構的運轉有絲毫影響。他們的出現、存在、消失,全都悄無聲息,上天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野有蔓草

先秦:佚名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首詩寫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愛情:良辰美景,邂逅麗人,一見鍾情,便攜手藏入芳林深處,恰如一對自由而歡樂的小鳥,一待關關相和,便雙雙比翼而飛。

送別詩

隋代:佚名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

作者不知姓和名,作品卻能傳千古——佚名詩詞二十首精選

古豔歌

兩漢:佚名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這首詩是棄婦詩,上二句比喻自己被出而終戀故人,下二句是說服故人也應該念舊。

生年不滿百

兩漢:佚名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人生價值的懷疑,似乎常因生活的苦悶。在苦悶中看人生,許多傳統的觀念,都會在懷疑的目光中轟然倒塌。這首詩集以鬆快的曠達之語,給世間的兩類追求者,兜頭澆了一桶冷水。

采葛

先秦: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一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流傳千古,後人並將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的成語。

庭中有奇樹

兩漢:佚名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詩的最後兩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而說出的自我寬慰的話,同時也點明瞭全詩的主題。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鮮花,經不起時間的等待,更經受不起風吹雨打。這樣的情感意緒,也許就如溫庭筠在《望江南》中寫的:“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一個個希望,一個個失望,到頭來也許“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白居易《後宮詞》),也許“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紅樓夢·葬花吟》)。

青青河畔草

兩漢:佚名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此詩寫的就是這樣一個重演過無數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斷,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章法、“秀才說家常話”(謝榛語)式的平凡語言;然而韻味卻不平凡。能於平凡中見出不平凡的境界來,就是此詩——也是《古詩十九首》——那後人刻意雕鐫所不能到的精妙。

作者不知姓和名,作品卻能傳千古——佚名詩詞二十首精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