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禮、定、智」

國學 孔子 佛教 政治 心智玩家 心智玩家 2017-08-28

熟悉孔子的網友一定知道,孔子的弟子們大都屬於「通才」,政治,經濟,外交樣樣都行,遇上打仗,照樣能排兵佈陣穩操勝券。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

他們的老師——孔子,教的主要內容是「禮、樂」。關於政治,我們在儒家典籍中還能看到一些孔子的政治主張。而經濟、外交、軍事,這些基本上是看不到的。換言之,這些內容並不在孔子的教學範圍內。

那麼,問題來了,孔子的弟子們是怎麼學會這些呢?他們是如何成為「通才」的。難道,他們另外報了其他很多班嗎?

答案很簡單,孔子的弟子們之所以會成為「通才」,就是跟孔子學「禮、樂」學的!

大家一定覺得很不可思議,學「禮、樂」能把人學成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樣樣精通的「通才」?

中國人崇拜孔子,崇拜了兩千多年,但是,真正的孔子,我們並不認識。

現在我們就借用佛祖的「戒、定、慧」來幫助大家重新認識一下孔子的「禮、樂」。

熟悉佛教的朋友一定知道,佛祖留給人世間的修行過程是「戒、定、慧」。

一個僧人先從持「戒」開始,把普通人的「認知—行為模式」、「心理反應」統統戒掉。戒掉了,打坐的時候才能做到「入定」,「入定」到一定的程度,這個僧人就能開悟、開慧。

佛教修行中的持「戒」,並不只是我們平時所瞭解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而是非常龐大的戒律體系「具足戒」,其中,比丘具足戒250條,比丘尼具足戒348條,內容涉及衣食住行、言行舉止、思想意念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禮、定、智」

請看上圖,佛教與中華原生文化的道家、佛家的邏輯背景是一致的,都認為完整世界是重疊結構的,人體也是重疊結構的。

每個人的外在,有一個我們能感覺到的肉體,外在肉體上的意識屬於「生存智能」,在另外一個重疊的世界中還存在一個內在身體,內在身體上意識屬於「生命智慧」。

內在身體才是真正的我們,內在身體擁有的「生命智慧」遠高於外在身體的「生存智能」。而要讓內在身體的「生存智能」發揮作用,就要讓外在肉體的「生存智能」停止下來,「生存智能」停止下來的方法,在佛教看來就是持「戒」。

僧人持的這個「戒」,在孔子儒學這裡,就相當於「禮」。

我們在前一篇中,與大家分享過,中國人的「禮」,不是普通人制定的,而是由一些懂得轉換「生命狀態」的聖人,在另一種「生命狀態」中留下的示範。

另一種「生命狀態」不是外在肉體「生存智能」的狀態,而是內在身體「生命智慧」的狀態。

所以,讓普通人學習執「禮」,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讓普通人學會轉換到另一種「生命狀態」。

所以,「禮」與「戒」的名稱不同,作用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外在肉體的「生存智能」停下來。

僧人持「戒」以後,練習「打坐入定」,這種「入定」屬於「靜態入定」。

君子在執「禮」之後,也要練習「入定」,但是,君子的「入定」,不用打坐,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狀態中「入定」,這種「入定」屬於「動態入定」。

大學》記載的就是完整的「動態入定」的方法。

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禮、定、智」

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對應的,就是練習「動態入定」的步驟。

僧人們在「」後的「」,會有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僧人們就在漫長的歲月中,安靜的打坐入定,等待開「」的到來。據說達摩祖師曾經面壁九年。

說句老實話,孔子的「動態入定」要比佛教的「靜態入定」難多了。雖然,難度很大,但是,良性反饋也是很及時,能讓君子時時感受到自己「生命智慧」不斷的提升。

請看上圖,從學會「格物」開始,君子的「生命智慧」就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每提高一個層次,君子的「生命智慧」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這種「生命智慧」的提升,就是孔子說的「一以貫之」,孔子證悟到的「生命智慧」提升的最高境界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證悟到的是「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所以,孔子的弟子們在嚴格執「禮」以後,只要學會「格物」,整個人的「生命智慧」層次就會發生很神奇的改變。

「通才」就是這種「生命智慧」層次發生變化所帶來的結果。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還原中華源頭文化、揭祕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禮、定、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