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國學 袁了凡 孟子 孔子 大道知行 2017-03-31

《了凡四訓》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華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章,論證“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了凡四訓》本為訓子書,但漸為勸世寶典。數百年曆久不衰,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傑作。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知行合一:改過之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袁了凡一生行動的準則。《了凡四訓》,尤其是“改過之法”,集中體現著知與行的正向交互。

知過為先。“未論行善,先須改過。”“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覺。“心”為知之源,因而,“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

改過先改心。“過由心造,亦由心改。”了凡為此開出處方:“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這貼“三心”藥,與孔子的“知恥近乎勇”,與孟子的“四端”說,一脈相承,特別發人深省。

改過須明理。何以為“過”?了凡聲明:“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有心有行,改過不難。了凡作如下推導:“具是三心(恥心、畏心、勇心),則有過斯改,如春水遇日,何患不消乎?”“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

對改過方法則作如下指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

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循序漸進,或多管齊下,都不失為改過策略,可行併力行,奏效。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為善與善為:積善之方

積善,可謂了凡修身功課,也是其濟世、勸世良方。“積善之方”通過正反事例列舉,告誡世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同時進一步剖析“為善當善為”。

了凡的學說之所以深入人心,在於“勸”(倡導)與“說”(析理)辯證結合。好心不做好事,結果適得其反,問題就出在稀裡糊塗,不辨“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由此,了凡強調:“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這樣的清醒,難能可貴。現選摘數條佐證:

關於真假。“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為善不可“偽”啊。

關於是非。“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為善不在形式而在“實質正義”。

關於半滿。“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故“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惠不在大,要義在“舍”,“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於此,了凡苦口婆心,再次為“積善之方”開示良方:“所謂佈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何謂捨得?舍而有得(德)也。

了凡一生,善事不計其數。為寶坻全縣百姓請命減賦一事,便功德無量,“善心真切,一行可當萬善”。他所設計的“功過格”,簡便易行,為純化社會風氣起到了莫大的“教具”功用,深受推崇。《袁了凡傳》雲:“了凡既歿百有餘年,而功過格盛傳於世。世之慾善者,慮無不知效法了凡。”當然,那僅是學點皮毛,為善根本還得從心做起。

《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立命之學,謙德之效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不凡。不凡在其守凡不妄為,又超凡脫俗大有作為。

37歲遇雲谷禪師前,袁了凡完全被鎖定在家鄉老先生算定的“命數”中。迷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因而,“澹然無求”,“原來只是凡夫”。

醍醐灌頂,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讓袁了凡人生積極反轉。“立命之學”一章,作者大量引述雲谷禪師當年教誨,借禪師之口指點人生,傳授真諦。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包容),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作者由是“知非”,人生從此“痛刷”一新。這段經歷,對作者是一次涅槃,對讀者是思想洗禮。晚清曾國藩受此影響而更名號為“滌生”。

銘心感悟,記錄於茲:“餘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簡直脫胎換骨,無疑開創新天地。於是,自勉自律,善行三千,又三千,又“一萬”(心願修得“合縣減糧,萬民受福”)。求福為己,行善利人,何樂而不為?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防禦)己之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最後,了凡以切身體驗告誡世人:“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立命之學,泣血相告。

“滿招損,謙受益。”“謙德之效”一章,多引述前賢教導,同時也從親聞親見親歷中提煉出親身感受:“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謙為美德,因而必須懂得敬畏:“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謙亦為善行,因而需要砥節礪行:“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佛教語,意為給人無微不至的幫助),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國學是民族精神寶庫,珍視寶庫,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凡四訓》中的“善論”,促人警醒,催人奮進,但其不免牽強的命運說與唯心的善惡因果論,則需甄別批判。辯證“捨得”,智慧“揚棄”,何嘗不是讀國學經典的“為善善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