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名言警句,幫你積累申論素材

國學 詩經 申論 論語 新西南教育 2017-03-31

申論大作文一直是考生的軟肋,很多考生要不就是不知道從何處下筆,要不就有思想沒材料,要不就是論據不能支撐論點,最根本的問題是考生平時積累素材積累的太少,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申論大作文素材取得高分必備的經典名言警句,各位考生可以記下來:

1.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注: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

2. 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

注: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3.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注: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4. 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注: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5.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注: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6.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注: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注: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

8.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論語•子罕)

注:愈仰望愈覺得其崇高;越鑽研越覺得其艱深。表示極其敬仰之意。

9.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注:勤奮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學生從不倦怠。

1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注:如果一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那麼眼前就一定有麻煩

1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注:本來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製成器物。後來引申為學問上的研究、探討。指共同研究學習,互相取長補短。

12.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用這種誇張之詞形容主人公對友人的殷切思念,實是情至之語。

13.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鄘風•相鼠)

注:人活著如果不重視禮儀,那麼就如同死人

14.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注:就是指出自已觀點和方法的人不應該承擔什麼責任,而聽的人可以從中吸取有價值的東西.這樣才能發揮出群眾的智慧.

1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注: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16.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

注:指別人有什麼心思,能揣測出

17.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

注:高岸變成深谷,深谷變成大土山。 常喻人世間的重大變遷。

1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注: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19.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注:意思是說做人、做事、做官沒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終。細細體味此言,覺得其中的確蘊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20.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注:意思是提醒人們要知恩圖報,不可忘恩負義,別人對你友善,有恩於你,你也要學會報答別人

21.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注:如果是外界因素導致的問題,那麼還有解決的餘地。但是如果是你自己導致的錯誤,那麼就沒有解決的餘地

22.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注: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由會得到益處。它點明瞭自滿和謙虛的弊與利。自滿使人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謙虛才能使人進步,不斷有所得。

23.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周語)

注: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24.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注: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

25.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注:壞事幹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26. 輔車相依,脣亡齒寒。 (左傳)

注:兩者關係密切,互相依存

27.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注: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28. 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

注:要想加罪於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人。

29.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注: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30.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注:隨善良就像登天一樣艱難,順隨惡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樣迅速墜落

31. 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

注:推薦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遺棄,即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遺漏。形容辦事公正。

32.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注:處於安全環境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這幾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具有深廣的警戒意義,無論對治國、理家或其他事業都適用,因而廣為人們稱引。

33.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注: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34. 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

注:事物常在對立的關係中產生,人們對事物的兩端都應當觀察,從正面去透視負面的狀況,對於負面的把握,更能顯現出正面的內涵。事實上,正面與負面,並非截然不同的東西,而是經常儲存的關係。普通人只知道貪圖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這未必是好事。

3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注: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3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注: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3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注:真實的話未經加工,所以不美妙動聽。辭藻華美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

38. 將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注: 要想奪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39.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注: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40.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注:老百姓不怕死,為什麼偏偏還要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寓意為政者要用合適百姓的方式來治理天下,不能總是以刑法恐嚇百姓,而要以真正讓百姓愛戴的方式來治理天下,此之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4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

4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注: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 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43.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注: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

44.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注:學習應該成為你的習慣,只有習慣的運用。你才可以獲得快樂!

4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注: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46. 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論語•微子)

注:過去的不能挽回彌補,未來的還是能趕得上的,要努力爭取。後多用作鼓勵之辭。

47.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述而)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48.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注: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堅韌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於改變初心。

4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注: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50.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注: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