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秋:說說北汽集團上半年業績背後的“含金量”'

"
"
吳迎秋:說說北汽集團上半年業績背後的“含金量”

本週,北汽集團發佈了上半年經營業績。全集團共實現整車銷量110.9萬輛,超行業水平4.6個百分點;營業收入2464.5億元,同比增長6.0%,利潤同比增長4.4%。在中國汽車工業三十強中名列第四位,最新《財富》世界500強排列第129位。在今年以來汽車市場持續下滑,行業面臨越來越大經營壓力的大背景下,北汽集團不僅跑贏了大勢,而且經營質量有了明顯提升,銷量利潤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內部業務結構不斷優化,這份合格的答卷值得為之點贊。尤其是北汽集團作為國有汽車企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更屬不易,它讓我們看到了背後的“含金量”遠遠超出了數字本身。應該引發大家更多更深的思考。

國有車企在輿論場始終是個爭議的焦點。總體上看好的不多。在很多人看來,他們傳統老套、缺乏創新求變,內部矛盾重重,效率低下。有的甚至認為,中國汽車的未來在民營。一句話,體制、機制成為了國有車企發展無法邁過去的鴻溝。圍繞著北汽集團,這些年媒體始終不缺話題,它常常被捲入受責疑的漩渦。一直以來,北汽集團方面很少有人出來為自己辯護,也就形成了好像北汽真的有那麼一點理虧的感覺。這次半年業績的發佈應該是拿數字說話的一次迴應,我也看到了北汽發佈會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與媒體有一次詳細的交流,這算是一次比較系統的有關北汽集團對如何發展的真實思考,與之前外界的看法認識有很大的不一樣。

國企改革是個老話題。今天說,內部想的和做的與外界看到的是有較大出入的。如果說,今天大家有了一點共識,那就是“難”。但難在哪?說法不一。在有人看來,改革的核心就是大刀闊斧、作減法。過去,國有企業機構龐雜、互相牽制、辦事效率差、市場意識缺乏。現在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變革管理流程。裁減機構人員是國企首先想到的事。這樣的企業家形象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國企改革的總體印象。其實,國企改革比任何人想象的要難得多。解決一個問題又帶來另一個問題,按下葫蘆起了瓢是這個難題的核心特徵。對於北汽集團來說,過去,一些媒體的質疑往往只注重某個環節、某個點去說事,放大了看,扭曲了真實一定在所難免。上週,我去參觀了新落成的北汽新能源汽車公司試驗中心,感慨這國內最先進、最全面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測試設備和手段的同時,就在想:曾經有人質疑北汽的錢“花哪兒去了”?卻沒有看到北汽為了下一步更好地發展新能源花了20多個億幹了目前別的企業還沒幹的事。我認為,試驗中心這件事一定能給北汽新能源汽車乃至北汽集團未來的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此次北汽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北汽新能源連續多年銷量行業第一,今年上半年同比又增長了22%。在當前許多企業都發力新能源的時候,北汽新能源如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在新產品規劃、質量保障手段上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投入肯定不行。這樣的投入決策也一定不是隻盯住一個方面,算小帳能決定得了的。

當前,汽車行業正處於一個大變革、大洗牌的時期。這也是一些人認為國企更難適應這樣的大環境而活下來的理由。這個技術革命帶來的變革期,一步錯可能步步錯,一步沒跟上步步慢。對於傳統的國有車企來說真的是個挑戰。像北汽集團這麼一個大攤子,太多的方方面面,如果工作中心只放在做好眼前的業績肯定不夠。沒有高度不能與這個新技術革命時代同步,不能隨機應變當斷決策肯定不行。這樣的特點也註定了企業,特別是企業領導遭到質疑甚至尖刻的批評在所難免。國企難幹,國企領導難當就是這個道理。發展的十字路口,最難的就是決策。拍板了別人不理解就會招來懷疑;需要通盤考慮再決策又可能被指責為水平低無能。特別要說的,這樣的尷尬和民營機制完全不一樣。國企領導背後的制約常常會影響到他們對待每一項決策所要承擔的後果。最近,北汽集團參股戴姆勒5%股份這件事在輿論場上的評價是正面的。但大多數還是集中在參股的價格和北京奔馳的合資上。其實,這件事在幾年前就已經決策了。如果放在當時的汽車行業大背景、以及北汽集團的實際情況下,我相信一定會有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諸如:北汽買它幹嘛?錢從哪裡來?花這麼多錢還不如把北汽自己的事辦好了,等等。一件戰略性的決策安排,如果只從戰術去看,一定是歪的。這次半年業績中,北京奔馳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這已經是連續9年保持了這個增長幅度。可誰又會去思考:這樣的增長還會保持多久?北汽應該怎麼做?未雨綢繆,事實上在北奔未來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上,北汽幾年前就已經想明白了,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有了這樣的安排,在2020合資股比放開這件事上,北汽就不會那麼被動了。

這裡特別要說的是,北汽自主品牌紳寶的表現曾經被一些媒體責疑,認為花了這麼多錢,發展這麼慢。曾經乾得很猛,如今沒了聲音了。這是為什麼?其實,北汽紳寶的變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市對產業佈局發生了變化。作為北京市最大的國企,北汽集團必須第一時間對原有的業務結構作出調整。說國有企業難,這樣的特殊性一定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此次北汽半年業績發佈,特別提到了北汽越野車利潤增長了1.8倍。它多少也想傳遞北汽這次業務結構調整已經開始產生效果的含義。順勢而變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因不可抗拒的突變而變,北汽幹出總成績來,可能比別的不是國企的同行付出的還要多。

幹國企沒有點魄力和定力一定不行。但那一定不是外人輕鬆說的一句話,沒人能體會當事人拿捏分寸和把握的難度。北汽集團這幾年的發展應該可以體現他們的掌控發展的水平。最近,我就在講,國企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們一定要抓關鍵,抓要害。不能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去做,要有取捨。其實我就想說兩層意思:一是國企幹成一件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二是很多事企業想幹是一碼事,想不想讓你幹又是另一碼事,這真的要考驗國企領導者的魄力和定力了。如果說前者是敢於放棄,那後者就要懂得如何堅持,既要做好又要做對這樣的要求下沒有點水平的領導還真不行。如果要說北汽集團這份半年報的含金量,這點一定是要說的。

我注意到,在此次媒體交流會上,徐和誼談到北汽集團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時稱:“不能再在銷量、規模上玩命衝了。要在穩固整車業務的同時,培養相關生態業務版塊,開拓新的適應市場變化和銷量變化的市場。”也許,在外界看來,這似乎是一番感慨。實際上說出了北汽集團正醞釀一次更大的轉型升級。作為國企,說不玩命沖銷量、規模其實不可能。既要銷量、規模,又要實現轉型升級,這可能才是國企發展的真實目標。無論如何,國企就是如此。假如別的國企都能做到像北汽那樣,假如北汽始終能保持今年上半年的表現,誰還能現在敢斷定國有車企沒希望呢?當然,要最終有一個完整的、肯定的答案,首先還要看北汽集團能不能再拿出一份含金量更高的令人滿意的答卷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