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在被讀者拋棄

郭敬明 致青春2 文學 小說 南周知道 南周知道 2017-08-30

文 | 曾於裡

隨著時間推移,與郭敬明的作品一起成長的80後、90後,已經走完了他們的青春期,這群“中年人”面對的是務實的生存問題:工作、房子、結婚、孩子…若此時還是以郭敬明的作品“我是孩子”的邏輯來逃避責任,就顯得可笑且不切實際。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什麼郭敬明在被讀者拋棄。

郭敬明在被讀者拋棄

郭敬明。(網絡圖)

最近郭敬明捲入了一起風波,同時,郭敬明背後的商業帝國,再一次成為輿論的焦點。不少人指出,此次事件是郭敬明商業帝國的轉折點。事實上,即便沒有此次風波,郭敬明龐大的商業帝國,也沒有了往日的風光。風波不是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它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前種種跡象已經表明,郭敬明在被他往日的讀者拋棄。在即將結束的暑期檔,改編自郭敬明同名小說,由流量明星鄭爽、陳學冬主演的電視劇《夏至未至》,在湖南衛視這樣的流量平臺播出,收視成績卻始終在1%左右徘徊,未達預期。這並不是郭敬明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遭遇的第一次滑鐵盧。

去年郭敬明執導的《爵跡》上映,這部投資超過2億元,有吳亦凡、陳學冬、楊冪、范冰冰等眾多流量明星參演的電影,最終票房不足4億元,嚴重虧損。同年,由郭敬明監製的《是!尚先生》,遭遇了收視率和口碑的雙重滑鐵盧;由郭敬明成名小說《幻城》改編的電視劇,3.6億投資+郭敬明大IP的噱頭,但收視率從開播時的1%左右,到播出結束已跌到0.5%不到。

至於郭敬明曾經笑傲多年的圖書市場更是徹底失守。根據開卷圖書的數據,2013年度他不僅坐擁前三甲,前30名裡他獨佔6席;2014年度,他只有兩部小說進入,並排在末位;從2015年開始,郭敬明的小說就跌出了年度排行榜了……自2002年成名以來,郭敬明及其領銜的最世文化獨霸青春文學出版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一現象持續了10餘年時間。為何在最近兩三年,郭敬明這張王牌也開始不頂用了?

郭敬明在被讀者拋棄

郭敬明的小說《幻城》。(網絡圖)

沒有人永遠需要郭敬明

郭敬明是許多80後、90後的青春記憶,他們都曾在校園時代裡追捧過郭敬明的小說,不少人還是郭敬明的粉絲。根本原因就在於,郭敬明的小說本質上是一種憂傷美學,而這一憂傷美學,擊中、迎合了當時年輕讀者的一種憂傷情緒。

80後、90後是獨生子女一代,10多年前剛好都還處於青春期,還在為高考備戰。獨生子女的孤獨、高考的競爭壓力、市場經濟的人際疏離和成王敗寇、時代的高速發展與落後的恐慌、多元價值指標下的無所適從,以及青春期天然的多愁善感——使得這些少男少女的情感呈現出一種憂傷的症狀。以郭敬明為代表的憂傷青春寫作,剛好契合了他們的情感需求。郭敬明一系列散文和小說的共同主題就是憂傷。比如成長的困惑與憂傷(《愛與痛的邊緣》),學業的憂傷(《天亮說晚安》)、青春戀愛的憂傷(《悲傷逆流成河》),友情背叛的憂傷(《夏至未至》)……

可隨著時間推移,與郭敬明的作品一起成長的80後、90後,已經走完了他們的青春期,依照聯合國的標準,他們甚至已經是“中年人”了。他們不少人已經到了而立之年,青春期的憂傷、成長的困惑、高考的壓力,早就成了過去式,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更嚴峻更務實的生存問題:工作、房子、車子、結婚、孩子……此時他們回顧青春期的憂傷,難免覺得當時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如果還是以郭敬明作品中的“我是孩子”的邏輯逃避責任,就顯得幼齒、可笑且不切實際。

沒有人能夠永遠長不大,沒有人永遠處於青春期,因此沒有人永遠需要郭敬明。

郭敬明在被讀者拋棄

電影《小時代》。(網絡圖)

不是永遠有人正需要郭敬明

但郭敬明曾頗為自信地說,“沒有人永遠需要郭敬明,但永遠有人正需要著”。在他看來,雖然有人正走出青春,但永遠有人正走入青春。話雖如此,但郭敬明是否想到問題的另一面:永遠有人正青春,但是否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一樣的?

如今的青春文學和青春影視市場,主要被95後、00後所掌控。他們的成長期面臨著與80後、90後一樣的壓力,但一個本質性的不同是,他們生活的“軟環境”不一樣了。95後、00後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獲取信息、表達情緒的主要方式不再是郭敬明式的青春讀物,而是更為豐富、更為便捷、更為多元的互聯網。因此,郭敬明在青春文學出版市場的地位被嚴重動搖了。

更關鍵的是,95後、00後在互聯網上構建起了獨屬於他們的表達體系、審美體系乃至價值體系。雖然很憂傷、壓力很大,但他們的表達方式,不一定是“悲傷逆流成河”,很可能是吐槽,是表情包,是“喪文化”;他們的審美標準,也不再只是刻板式的憂傷、柔美、細膩的文字,也可以是簡單粗暴但笑點十足的表情包,是滿屏密密麻麻的彈幕,是二次元。更根本的是價值體系的變化,在80後、90後那裡,高考等壓力的背後仍舊是一種成功至上的單一標準,但多個調查結果顯示,在95後、00後這裡,他們不以成功為鵠的,他們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他們熱衷於“小確幸”和“小確喪”……

總而言之,95後、00後的青春姿態更加自我,更加多彩,也更加快樂。

但郭敬明作品中的青春姿態,只有憂傷和狗血。10年前的讀者閱讀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會有一種非常新鮮的閱讀體驗,因為小說中描寫的那種殘酷狗血的青春故事,大陸青春文學非常少見。只是在2017年的今天,95後、00後還能夠從郭敬明的憂傷書寫獲得同樣的體驗嗎?

郭敬明在被讀者拋棄

電影《爵跡》。(網絡圖)

2013年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啟了青春電影市場的“黃金時代”,一下子青春電影成了市場的香餑餑,一系列青春電影扎堆上映。但無論是《致青春》還是後來都大賣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它們走的路線都是郭敬明的憂傷狗血路線,墮胎、劈腿、車禍、死亡……觀眾一開始還照單全收,只是當憂傷狗血的青春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大銀幕上上演,觀眾也會審美疲勞,他們很快察覺到這一類型青春電影的“虛假性”。

它雖然戲劇性、衝突性有餘,但真實性不足,並不符合多數人的青春體驗,觀眾再難以從中獲得共鳴,憂傷慘痛最終獲得的是“拙劣狗血”的評價。因此到了2016年,《致青春2》《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等走憂傷狗血路線的青春片紛紛撲街,無論是票房還是市場反響都遠不如預期,這預示了走這一老路的青春片已到了強弩之末。

郭敬明終究來晚了一步。直到2016年前後,根據他一系列憂傷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才紛紛播出。但憂傷狗血早就不再是青春的唯一面孔。如今的95後、00後青睞的反倒是小清新式的,明媚陽光或舒服自在的青春書寫,比如《我的少女時代》《最好的我們》《春風十里不如你》《閃光少女》,在這些青春故事裡,有更真切、更多元、更與時俱進的青春體驗,也能夠真正引起他們的共鳴。

沒有人永遠需要郭敬明,也不是永遠有人正需要著。郭敬明的商業帝國面臨著過時的風險。他本來還可能有扭轉的機會,但此次風波之後,郭敬明或許將真的成為過去式。日後的年輕讀者們還會在流言中聽說郭敬明,但他們已不再需要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