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謀士還是名過其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郭嘉

說到三國謀士,很多人會馬上想到足智多謀的郭嘉。一開始,最高也不過將郭嘉稱為“曹操的第一謀士”,不知不覺中,甚至諸如“郭嘉不死,諸葛不出”、“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慢慢在坊間大肆流傳開來。眾口鑠金,某種程度上,郭嘉儼然腳踢諸葛,拳打司馬,力壓群雄,凌駕於所有其他同時代聰明人之上,成為了三國時期的第一謀士。

然而,郭嘉真的當的起三國第一謀士嗎?也許,我們可以從紛雜的歷史中,還原出一個真實的郭嘉。

三國第一謀士還是名過其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郭嘉

郭嘉迷做的郭嘉圖

郭嘉的計策神奇嗎?

郭嘉之所以人氣這麼高,一是因為他是三國最高人氣值曹老闆曹操的重要謀士;二是因為他曾為曹操提過幾次“神奇”的計謀和預言,在這些計謀和預言中,顯示出了郭嘉無與倫比的識人之明和洞察時局的深刻遠見。

郭嘉第一次展現其能力,是在初次投奔曹操時,僅僅通過一次對話,就確認曹操是“真吾主也“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乍看上去,郭嘉的眼光非常毒辣。然而,這並非只有郭嘉一人能做到,曹操的另一個謀士,名氣遠不如郭嘉的程昱,最初蟄伏鄉里,不應其他人的徵召,俟曹操一到,主動前往應徵:

太祖臨兗州,闢昱。昱將行,其鄉人謂曰:“何前後之相背也!”昱笑而不應。太祖與語,說之

相比之下,郭嘉是受荀彧介紹才找到曹操,顯得較為被動,而程昱是待機而動,真正體現出了“良臣擇主兒事”的主動性,光從這點而言,程昱的眼光和行為至少不弱於郭嘉。

三國第一謀士還是名過其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郭嘉

程昱

第二次有名的事蹟,是郭嘉對袁紹的判斷。曹操在官渡之戰前,一度為袁紹的強大憂心忡忡,郭嘉一席“十勝十敗”的論斷,不僅令曹操當場“大笑”,也精準的符合了現實的發展,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但這一判斷雖然不錯,但也算不上“神奇”。這次郭嘉“十勝十敗”的一番話,仍是曹操詢問後所得:“太祖謂嘉曰,嘉曰:。。。”而荀彧早在曹操主動詢問之前,就已揣測到了主公這方面的憂慮: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鍾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也!

荀彧對曹操思慮的判斷,可以說勝過郭嘉不少。而且同樣正確的對袁曹之間的優劣做出了判斷。程昱也同樣早就看穿了袁紹:大本營兗州被陳宮呂布殘破之後,曹操形勢危如累卵,一度想應袁紹的邀請,屈身後者幕府,也是程昱當頭棒喝,令曹操重整旗鼓:

於是袁紹使人說太祖連和,欲使太祖遷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時昱使適還,引見,因言曰:“竊聞將軍欲遣家,與袁紹連和,誠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願將軍更慮之!”

當時,曹操部眾叛逃,惶惶如喪家之狗,程昱能不為所動,正是因為他的堅定意志和過人能力,使曹操能保住兗州剩下的三個城市,得到喘息的機會,也是程昱說服曹操,在如此艱難的局面下拒絕強大袁紹的邀請,在艱難的環境下自力更生。足見程昱對袁曹二人的看法。當時,有見識的士大夫階級對袁曹間的優劣都有著較為清晰和統一的看法,而袁紹的缺點諸如賞罰不明、外寬內忌、遇事不決、優柔寡斷等都是公論,並不需要特別好的眼光才能看破。因此,就這點而言,郭嘉只能算有見識,但並未能超出眾人之上。

三國第一謀士還是名過其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郭嘉

荀彧同樣目光如炬

第三次,是“準確”預言孫策的死,郭嘉認為孫策輕行無備,雖有十萬之眾,無異於匹夫獨行,且又得罪了很多江東得人心的豪族,若其中有人為主報仇,一兩個刺客即可初次心腹大患。事情果然如郭嘉所預言的那樣發生了,而郭嘉也因為這一“神奇”,近乎算命般的預言被大肆吹捧。然而,正如裴松之在裴注中所言:

又本傳稱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郭嘉並沒能言明孫策何時被刺殺,對於曹操當時爭分奪秒的局勢來說,這樣泛泛而談的預言作用又能有多大呢?倘若孫策並未在曹操在北面和袁紹對峙,許昌極為空虛的當口被刺客所殺,那曹操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局面。而曹操之所以毅然和袁紹作戰,也並非主要因為郭嘉的這一“遠見”,而是不得不然,在袁紹大舉行動之際,曹操必須全力迎戰袁紹,即使江東真的有什麼行動,許昌這個後方重地,也有荀彧掌管,不至出什麼大亂子。

三國第一謀士還是名過其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郭嘉

孫策之死

預言孫策之死,確實再次體現了郭嘉的識人之明,但也如裴松之所言,“並非上智”,主要是出於機緣巧合罷了。

第四次,也就是著名的郭嘉遺計定遼東:郭嘉在臨死之前,建議曹操輕兵兼進,趁二袁立足未穩,掩其不備,迅速擊敗草草聯合起來的袁氏兄弟-三郡烏桓聯軍。事情的進展和郭嘉的預測一樣順利。不過,我們細查這次行動,就會發現,首先,曹操大軍直入遼東,遠離後方,許昌空虛。可以說,曹操是冒著奇險進行這次行動的,因此思慮重重,曹操並非沒有想到快速進兵,但作為首腦,他需要考慮全局,郭嘉的說辭只是堅定了他冒險的決心,這就是所謂“臣策未決,嘉輙成之”。第二,快速消滅烏桓的戰績,並不很值得稱道,這是因為:三國時期的烏桓,非常弱小,袁紹之前,長期是劉虞的附庸;被袁紹快速消滅的公孫瓚,也曾大破數倍於己的烏桓,可見當時烏桓的實力孱弱,迅速擊敗這樣一個敵人,在軍事上並非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就。

三國第一謀士還是名過其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郭嘉

官渡之戰形勢圖

可見,郭嘉確有識人之明和斷事之能,但遠未達到神奇的地步,他也僅僅在定遼東這一次,幫助曹操力排眾議,下了追擊的決心。郭嘉很少有如荀彧、程昱那樣獨當一面的作為。荀彧版的“隆中對”,為曹操集團的發展方向做了總戰略規劃,郭嘉完全缺乏這樣真正推動曹操集團進步的重要戰略決策和建議。無論是建言獻策,還是獨當一面,郭嘉都沒能超過同時期的優秀謀士。

曹操為何如此器重郭嘉?

若郭嘉並非如傳言般神奇,那曹操為何對郭嘉另眼相看?

公正的說,曹操對郭嘉的評價並未超過其他重要謀士。比如,剛見郭嘉後,曹操的表現如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那曹操見到荀彧時是怎麼說的呢?

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

見郭嘉時,曹操只是“曰”,見荀彧時,是“大悅”,且稱其為“吾之子房”。而荀彧也不負所望,為曹操量身定製了一整套發展戰略,可以說幫曹操奠定了霸業的基礎。郭嘉碰到曹操時,曹操已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基礎已經打牢,所要做的是向“成大業”再進一步。這和奠定基礎,規劃方向兼職總後勤的“張子房”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語。

三國第一謀士還是名過其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郭嘉

張良像

那曹操為何說出“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呢?這點很多人解讀為郭嘉計謀深遠,往往和曹操不謀而合,說明郭嘉能力出眾,而一般人很難做到知道曹操的心意。此論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郭嘉和曹操性格相投,氣場相契,因此能做到心意相通。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往往取決於性格是否相合,看對眼了,很容易成為知交至友。郭嘉和曹操的情況也是如此。陳群曾多次檢舉郭嘉: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恱焉。

從陳群的檢舉能看出,郭嘉不拘小節,行為任性。曹操恰好也是這樣的人: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至於曹操年輕時偷雞摸狗的行為,更是數不勝數:

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魏太祖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郭嘉同樣不拘小節,任性行事。這兩人性格和行為都有著非常相像的一面,這也是曹操和郭嘉能夠心意相通的原因。所謂王者寂寞,曹操作為總攬軍國的“孤”王,能得到郭嘉這樣一個知心之交,內心當然非常快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曹操在郭嘉死後的奏章中,以及給荀彧的書信中,將後者大大讚美的原因了。曹操並不只是在褒獎過世的下屬,而是動了悼念亡友的真情,在感情的支配下,自然會大書其功勞,誇張其智慧。人之常情,曹操也不能免俗。

三國第一謀士還是名過其實?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郭嘉

赤壁之戰

赤壁戰敗後,曹操所說的那句”若奉孝在,必不使孤至此”同樣不能說明郭嘉高於其他謀士。第一,事情沒有發生,誰(包括曹操)也不能斷言,如果郭嘉在就真的能挽回局勢。其次,這句話更多是說給其他謀士們聽的,作為對他們的警告和鞭策。第三,曹操實在是無顏喊出“若文若在(中央持重),必不使孤至此”,郭嘉是生病死亡,無可奈何。但曹操倚為“吾之子房”的荀彧,卻是自己親手逼死的。天下未定而鳩殺元功之臣,曹操這一步可謂大錯特錯;剿滅袁氏,拿下荊州,讓曹操過於膨脹,認為江東西蜀可傳檄而定,荀彧的存在將是自己統一天下後稱帝的累贅。

(假設一下,若有荀彧居中持重,統御全局,曹操就算敗於赤壁,也當能更快重整旗鼓。)

那曹操“欲以後事屬之”又作何解釋?曹操雖然口頭上說“欲以後事屬之”,但郭嘉至死仍只是軍師祭酒,職位並未提升。事實上,曹操更看重的是郭嘉的潛力,因此,一直帶在身邊予以磨鍊。而荀彧早已官至尚書令,很晚加入曹操陣營的荀攸在魏國建立後,即擔任尚書令,其餘董昭為諫議大夫,程昱為衛尉等,官職都在郭嘉之上。郭嘉在世時,曹操也從未讓其接觸子弟,或者擔任類似輔導繼承人的官職。相比之下,荀攸生病時,曹操派遣世子曹丕親自問病:

文帝在東宮,太祖謂曰:“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

攸曾病,世子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此。

這份榮譽,郭嘉從未有過。

就算郭嘉活的足夠大了,就真的能管曹操的後事嗎?也不見得,太子曹丕最愛的謀臣顯然是鷹視狼顧的司馬懿:

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曹丕臨終前給曹睿安排的顧命大臣有四個,分別是曹真、陳群、司馬懿、曹休;曹家宗室的位置郭嘉自然無法撼動,後兩者呢?陳群和司馬懿,都是行為舉止得體,有威儀容貌的廟堂之臣,郭嘉不治行檢,真能入得了魏文帝的法眼嗎?

總結

綜上,郭嘉實在當不起三國第一謀士之名,甚至也當不起曹操第一謀士之名。荀文若,荀公達二人已非郭嘉所能及,就算程昱之徒,也未必肯甘居其下。郭嘉和曹操性情相契,言語合拍,故曹操每每對其有過度溢美之詞。聽其言不如觀其行,曹操對待郭嘉,更像是對待一個要好能推心置腹的朋友,所謂居家為父子,上陣為君臣,曹操最講究賞罰分明,儘管嘴上說的花好稻好,但最能說明問題的只能是郭嘉的官職和封邑。與其說曹操看中郭嘉當前表現出來的能力,不如說看好他能表現出來的潛力,但可惜郭嘉英年早逝,誰也不知道他究竟能兌現多少天賦,有的只是無盡的猜測和假設。

參考資料:三國志 三國志裴松之注 晉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